【原文】
宪宗讨吴元济。唐邓节度使高霞寓既败,袁滋代将,复无功。李愬求自试,遂为随唐邓节度使。愬以军初伤夷,士气未完,乃不为斥候部伍。或有言者,愬曰:“贼方安袁公之宽,我不欲使震而备我。”乃令于军中曰:“天子知愬能忍耻,故委以抚养,战非我事也。[边批:能而示之不能。]齐人以愬名轻,果易之。
愬沉鸷,能推诚待士,贼来降,辄听其便。或父母与孤未葬者,给粟帛遣还,劳之曰:“而亦王人也,无弃亲戚。”众愿为愬死,故山川险易,与贼情伪,皆能晓之,[边批:虏在目中,不然不轻战。]居半岁,知士可用,乃请济师。于是缮铠厉兵,攻马鞍山。下之。拔道口栅,战楂枒山,以取炉冶城,平青陵城。擒骠将丁士良,异其才,不杀。署捉生将,士良策曰:“吴秀琳以数千兵不可破者,陈光洽为之谋也,我能为公取之。”乃擒以献,于是秀琳举文城栅降。遂以其众攻吴房,残外垣,始出攻。吏曰:“往亡日,法当避。”愬曰:“彼谓我不来,此可击也。”众决死战,贼乃走。或劝遂取吴房,愬曰:“不可,吴房拔,则贼力专,不若留之,以分其力。”
初,秀琳降,愬单骑抵栅下与语,亲释缚,署以为将。秀琳为愬策曰:“必破贼,非李祐无以成功者。”祐,贼健将也,守兴桥栅,其战常易官军。愬候祐护获于野,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其旁,见羸卒若将燔聚者,祐果轻出,用诚擒而还。诸将素苦祐,请杀之,[边批:能苦诸将,定是有用之人。]愬不听,以为客将,间召祐及李忠义,屏人语至夜艾。忠义亦贼将,军中多谏此二人不可近。愬待益厚。乃募死士三千为突将,自教之。
会雨,自五月至七月不止,军中以为不杀祐之罚,[边批:不通。]将吏杂然不解,愬力不能独完祐,乃持以泣,曰:“天不欲平贼乎?何见夺者众耶?”则械而送之朝,表言:“必杀祐,无与共谋蔡者。”
诏释以还愬,愬乃令佩剑出入帐下,署六院兵马使,祐奉檄呜咽。诸将乃不敢言,由是始定袭蔡之谋矣。[边批:不械送祐,则谤者不息。此与司马懿祁山请战奉诏而止同一机轴,皆成言先入,度其必不迕而后行之者也。辛毗持节而蜀师老,李祐还幕而吴寇平,虽将之善,君亦与焉。岳侯平杨幺,李愬克元济,无一不资才于敌,亦由威信素孚,操纵在手故也。后人漫然学之,鲜不堕敌之间矣!岑彭、费祎亡其身,俱为降人刺杀,曹瞒、苻坚亡其师,赤壁之役,操信黄盖之降以取败;淝水之战,降将朱序谋归晋,阴导晋败秦,彼皆老于兵事者,而犹如此,可不慎与?]
李愬之将袭蔡也,旧令敢舍谍者族。愬刊其令,一切抚之,故谍者反效以情,愬益悉贼虚实。
时李光颜战数胜,元济率锐师屯洄曲以抗光颜。愬知其隙可乘,乃夜起师,祐以突将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率中军三千,田进诚以下军殿,出文城栅,令曰:“引而东。”六十里止,袭张柴,歼其戍,敕士少休,益治鞍铠,发刃彀矢。会大雨雪,天晦,凛风偃旗裂肤,马皆缩栗,士抱戈冻死于道十一二。张柴之东,陂泽阻奥,众未尝蹈也,皆谓投不测。始发,吏请所向,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边批:抖然。]士失色,监军使者泣曰:“果落祐计。”然业从愬,人人不敢自为计。[边批:士有必死之心矣。]愬分轻兵断桥道,以绝洄曲道;又以兵绝郎山道。行七十里,夜半,至悬瓠城,雪甚。城旁皆鹅鹜池,愬令击之,以乱军声。贼吴房、郎山戍晏然无知者,祐等坎墉先登,众从之,杀门者开关,留持柝,传夜自如。黎明雪止,愬入驻元济外宅,蔡吏惊曰:“城陷矣!”元济尚不信,曰:“是洄曲子弟来索褚衣耳。”及闻号令,曰:“常侍传语。”始惊,曰:“何常侍得至此?”率左右登牙城。田进诚进兵薄之,愬计元济且望救于董重质,乃访其家慰安之,使无怖,以书召重质,重质以单骑白衣降。进诚火南门,元济请罪,梯而下,槛送京师。
【冯评】
能用谍,不妨舍谍。然必先知谍,方能用谍;必能使民不隐谍,方能知谍;必恩威有以服民,方能使民不隐谍。呜呼,难言矣。
近有邑宰,急欲弭盗,谓诸盗往往获自妓家,必驱妓出境,乃清盗薮。夫妓家果薮盗,正宜留之,以为捕役耳目之径。若薮之境外,与薮之境内庸愈?假令盗薮民家,亦将尽民而驱之乎?不深严捕役之督,而求盗无薮,斯无策之甚者也。
【译文】
唐宪宗命唐邓节度使高霞寓(熟知《春秋》及兵法)讨伐吴元济(曾与董重质共剽关东,后被李愬平定)失败后,又命袁滋代高霞寓为节度使讨贼,但仍徒劳无功。李愬(字元直,有谋略)自愿请伐吴贼,于是宪宗任命他为唐邓节度使。
李愬认为官军在与吴贼交战失败后士气尚未恢复,于是下令暂时停止侦察兵出任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李愬说:“贼人已习惯袁大人以宽仁带兵的作风而松懈防备,我不想打草惊蛇。”
李愬接着又昭告全军:“皇上知我能隐忍,所以只委派我安抚军士的情绪,至于作战打仗,这不是我的职责。”贼人也因李愬的名号并不响亮而有轻视之心。
其实李愬为人沉稳,能以诚待人。遇有贼人来降,李愬都任他们在营中自由走动,从不予以监视或限制;遇有降者的亲友死在故乡的,就赠金帛米粮,允许他们回乡奔丧,并说:“你们也是天子的臣民,不可遗弃亲人。”众人被李愬的诚意所感动,都愿意为李愬效命,所以有关贼人的军情及贼营的地形、兵力布置,李愬都了若指掌。
半年后,李愬见军士士气高昂,个个训练有素,知道时机成熟,就挥师攻敌。先攻马鞍山,破道口栅,战楂枒山,取炉冶城,平青陵城,擒获悍将丁士良。李愬怜惜他是将才,没有杀他。丁士良感激之余,献计说:“吴秀琳虽只有数千兵力,但官军屡攻不下,完全是因有陈光洽为他出主意,我愿意为李公擒下陈光洽。”果然,在丁士良擒获陈光洽后,吴秀琳在文城栅弃械投降。
于是李愬用贼兵攻吴房(县名),等破城后再以官兵出击,此时有人劝李愬:“困战之兵,不可穷追。”李愬说:“正因贼人以为我不会紧追,所以才是我进攻的最佳时机。”众军士也愿意与贼人一决死战,将士拼命向前,贼兵四处溃逃。有人建议干脆将吴房夷平,以杜绝贼人再度聚集。李愬说:“不可。夷平吴房,贼人的兵力就会集中,不如保留吴房,分散贼人兵力。”
当初,吴秀琳自缚投降时,李愬只身来到文城栅下,亲切地安慰他,并亲自为他松绑,任命他为将领。吴秀琳献计说:“要想破吴元济,非擒获李祐不可。”李祐是吴元济手下大将,负责防守兴桥栅,每次战役都迫使官军无功而返,不得不另行派兵围剿。李愬命将军史用诚率领三百精兵在李祐营地附近的郊野埋伏,另派一些老兵,假装要攻击焚烧李祐的营地,李祐果然中计出兵,被史用诚所俘。官军曾多次吃过李祐的苦头,请求李愬杀了他,但李愬没答应,反而以客将之礼待李祐,甚至屏退旁人,单独与李祐、李忠义两人谈到半夜,李忠义也是贼将。军官们纷纷劝说李愬,不可与此二贼将太过接近,李愬却反而更加尊重礼遇二人。
另外,李愬还募集勇士三千人为突击兵,亲自督导训练。
正巧这期间,天下大雨不止,由五月一直下到七月。官军们传出“天雨不止是上天为责罚李愬不杀李祐”的谣言。由于官军们不能体谅李愬礼遇李祐等人的做法,因此士气低落,而杀敌平贼又不能只靠李愬一人。李愬无计可施之下,只有命人把李祐关起来,哭着说:“难道是天意不让我平贼吗?为什么大家都反对我的做法呢?”说完,将李祐送交朝廷处置,并且上表奏请:“一定要杀李祐,否则无法与众军士共同剿灭吴元济。”
宪宗却下诏释回李祐,并命李祐辅佐李愬灭吴贼。李愬命李祐统领六院兵马(唐朝山南道精兵,每天佩着剑出入帐下议事)。李祐手捧公文,不禁感动得流泪,其他官军也不敢再有反对意见。于是上下一心,共同商议袭击吴贼的计划。
李愬准备袭击蔡州时,早先曾有“窝藏间谍或知谍不报者一并处死”的律令,李愬撤销旧令,一律不予追究。密谍在感激下,反而提供军情给李愬,使他更加能掌握敌人的动静虚实。
早先李光颜(字光远,谥忠)一连打了几次胜仗,吴元济率领精兵驻扎洄曲以对抗李光颜。李愬知道有机可乘,就在半夜发兵,命李祐率三千突击兵担任前锋,以李忠义为副将协助他,自己亲率中军田进诚所属三千人压阵、接应。
出了文城栅后,李愬下达命令曰:“向东转。”挺进六十里后,立即袭击张柴寨,彻底歼灭了防守的敌军,然后让部队稍作休息,整理马鞍、盔甲,磨利刀刃,准备好弓矢,待命出击。
这时天降大雪,天色晦暗,寒风凛烈,许多士兵都受不了严寒的天气,皮肤冻裂,连马也畏缩不前,士兵冻死在路上的也有十之一二。张柴寨之东,泥泞难行,没人走过这条路,大家都认为前途难测。
部队刚预备出帐幕,军吏前来请示目的地,李愬说:“入蔡州攻吴元济。”军士们一听,人人为之失色,监军也哭着说:“元帅果真中了李祐的圈套。”但话虽如此,士兵们仍抱着追随李愬出生入死的决心前进。李愬派出小部队破坏桥道,断绝回洄曲的退路,又派兵切断朗山山道。部队继续向前推进七十里,半夜时来到悬瓠城。这时大雪纷飞,城旁都是饲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命人惊扰鹅、鸭,好遮掩兵马声,戍守的贼兵毫无知觉。李祐等人首先率众登城,杀城门守卫后,大开城门,但仍如平常般打更报时。
第二天天亮,大雪停了。李愬进入吴元济屯兵的外城,官吏才惊恐地大叫:“城已失陷了。”吴元济还不相信地说:“也许是洄曲的子弟兵前来领取棉衣吧。”等到听了传令兵说“常侍有令”,才惊惧地问:“哪位常侍到此?”急忙率领亲信登上牙城。此时田进诚已领兵把他们团团围住。
李愬判断,吴元济一定寄望董重质(性悍勇,善用兵)出兵救援,于是亲自到董家探访他的家人,安慰他们不要惊慌,并亲自写了一封招降书。董重质看了信后,身穿白衣,单骑来降。
田进诚于是火烧南门。吴元济见大势已去,下城梯请降,被关入牢车,押送京师。
【冯评译文】
不把李祐上刑具送往京城,毁谤的话将不会止息,这和当年司马懿祁山请战,等奉到皇帝诏令即止所用的谋略是一样的,都是先把一切利害关系计算清楚,预估“计”之可行,一定能得到首肯,才放手一搏。就如辛毗传达圣旨之后,蜀国的军队就不堪作战了。
李祐重回李愬的帐下,贼寇就平定了,这固然是为将军的善于用兵,而知人善任的贤君,也是成事的原因。岳侯平杨幺、李愬灭吴元济,虽都是借贼将攻贼首,也是因为将帅本身素有威望,能服众人;再者早已掌握情势,才能克敌致胜。如果后人不衡量自身能力,只会依样画葫芦,难保不失败。像岑彭、费祎都是被降兵所杀,曹操盲信黄盖之降而败于赤壁之役,苻坚也是因为降将朱序而败于淝水之战。他们都是沙场老将,熟于军事,尚且如此,后人能不谨慎小心吗?
要能运用间谍,不妨让人窝藏间谍,但必须先查明间谍的所在,才能运用他们。只有能让百姓不窝藏间谍,才能察觉出他们的存在;只有对百姓恩威并施,才能使百姓不隐藏间谍。这其中的学问可大了!
有一县令想肃清境内的盗匪,认为既然以往曾多次在妓馆捕获盗匪,不如将妓女赶出县境,那么盗匪也就自然会销声匿迹了。如果盗匪常流连妓馆,不是正好给捕役缉捕盗匪提供线索吗?与其让盗匪聚集县外,不如让他们留在县内,好就近监视掌握。照那个县令的逻辑,如果他们盘踞民家,是否也要将全县的百姓驱逐出境呢?身为县令,不督责衙役尽力拘捕盗匪,反而只希望盗匪没有落脚的地方,真是没有头脑到极点了。
【心读】
“声东击西”就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隐真示假,迷惑敌方,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敌人,令其在盲目运动中露出最脆弱的部分,乘机予以痛击。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制造假象,扰乱敌军的意志。这样,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
“声东击西”之计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用假象调动敌人,以少量兵力诱使敌军主力上当,而将自己的主力调到敌方没有防备之处,以优势兵力进攻,打乱敌人的阵脚,进而歼灭敌人。要令敌人迷惑,而后我方才有进攻的胜算。如果敌人的意志没有被扰乱,那么声东击西就没有达到效果,也就自然会像原文的按语中讲的那样:“不乱,将自取败亡。”
1941年6月,德军“闪击”苏联前,为转移苏联的视听,更好地配合政治欺骗,德国宣传机器疯狂地把矛头指向英国,并不断叫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和平友好的范例”,而且在英吉利海峡东岸港口到处张贴“打到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等标语,在舆论上气势汹汹地摆出一副要对英国动武的架势。在这一系列“声英击苏”的宣传欺骗面前,苏联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德军因此而完成了军事部署,达成了入侵的突然性。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便于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而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但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只能智取。
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出打不赢龟兹要撤退的假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让俘虏乘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为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乘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赶一夜,未见班超部队的踪影,又听到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惨重的报告,知道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在这一战中,班超制造出仓皇逃窜的假象,然后引敌军追赶,等到敌军主力被骗远离自己要争夺的目标时,他再带领军队杀回莎车,攻下既定的目标。这种运动作战的方法,令敌人很难摸清自己的底细,是“声东击西”之计的极佳运用。
“声东击西”这一计升华到理论高度,便是一种辩证的迂回之术,“进道若退”,老子称之为“微明”,并解释说:“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意为欲达到某种目的,往往需要采取一种相反的手段,一种间接而迂回的方式从相反中求相成。声东往往是为了击西,屈膝往往是为了求伸,今日的联合可能旨在明日的吞并,空间上的让步意在时间上的争取,后退数步是为了更好地一跃,总之,“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就是这一计的要义。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获得了红军的指挥权,但在当时,红军已陷入重围,局面几近不可收拾。于是,毛泽东以其雄才大略和过人的胆识,毅然将三万红军分成多支,以一部分北进长江,引动敌军紧急赶往长江北岸,然后红军却突袭贵州南部,待敌军另调力量予以扑击时,另一路红军又做出北渡长江的姿态,其他小股红军的动向也扑朔迷离,渐渐使敌军的判断力迟钝起来。
不久战机出现:蒋介石坐镇贵阳却守备分散,部队分散于四处追堵各支红军。红军虽无时间攻取贵阳,但毛泽东还是当机立断,抽出一支小部队予以奇袭。此时蒋介石只有就近急调云南军队了,云南军队源源开来,而红军主力也顺着相反的方向源源开去,直去到空虚的云南地区,并一鼓作气直驱荒凉的云南北部,飞速抢渡了金沙江,将敌军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在此全部过程中,红军的运动路线迂回曲折,不胜复杂,仅在贵州省赤水河上就来回渡过了四次。
毛泽东晚年被问及战争经历,曾谈及平生最得意之作,便是当年四渡赤水。
要成功迷惑敌人的意志,就是要讲求“虚虚实实”,掌握真相与假象之间可以随意转换的技巧,不仅声东击西,还可“声东击东”。粟裕将军的作战风格可以体现这一点,他有时声东击西,如莱芜战役,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有时声东击东,如淞沪战役之攻打吴淞,直接把进攻的主要矛头指向敌人的要点和强点,以吸引更多的敌人自投罗网。
击东还是击西并不重要,总之以击虚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