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和我一起讨论音乐,他谈到了这样一个观点:“音乐,乃至于所有的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都会有穷尽的一天。”
他认为,音乐是由音符组成的。随着音符的变化、节奏和音色的变化,会有很多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但终有一天人们再也创造不出新的组合方式,到那个时候,音乐就死亡了。例如以音符里的“do、lei、mi”组合一下,可以有以下的组合结果:
“do、mi、lei”
“lei、do、mi”
“do、lei、mi”
“lei、mi、do”
“mi、do、lei”
“mi、lei、do”。
三个音符可以有六种组合,音乐的音符确实很多,但再多也是数得出来的,音符的组合总有一天会用光。
根据他的观点,绘画的组合也是一样的道理,画面的尺寸是有限的,上面动用的颜色也是有限的,各种元素组合后得出的画面总有一天也会用光……
我不认同他的观点。首先,他认为音乐就是音符组成的,这太狭隘了。音乐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了音符的组合。大到时代背景、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小到音乐作品的节奏、歌词等,都和音乐有关。发展到现在,音乐甚至和视觉、嗅觉、触觉结合在一起了,只要有人类在,只要社会还向前发展,音乐就永不会消亡。
人类自发地开始创作音乐作品,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那时候还没有乐器。等到西方国家制造出钢琴、小提琴等乐器,中国制作出二胡、马头琴等乐器的时候,音乐的面貌发生了令人震惊的变化。人类继续发展,难道未来不会有其他的崭新的乐器出现?音乐就如我们目前看到的那样会一直重复?
很多城市广场上的音乐喷泉,喷泉忽而随着音乐形成水柱,忽而随着音乐形成水泡,变幻莫测。这是物理学的知识,就是将声音的高低转换成水柱动力的结果。音乐的高低组合会有穷尽吗?不会。更不要说那些和视觉、触觉结合起来的音乐了,那些音乐因为赋予了更多的内容,组合起来也是无穷无尽的。
单说流行歌曲,光是歌词就不可能一成不变。“想我了就给我发E-mail”,“喝咖啡吃肯德基结驴友炫酷,听流行音乐看肥皂剧跳街舞”歌词里提到的E-mail、肯德基、驴友、肥皂剧……相信古人想要创作也创作不出来。这也说明了,未来的歌曲歌词,还会出现更多反映时代生活内容的新新词汇。音乐的面貌也就相应地发生变化了,怎能说音乐消亡了呢?同样的道理,绘画、建筑、戏剧、雕刻、舞蹈等也不会消亡。
有人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就“消失”了嘛,谁现在还在写这个!其实那不算“消失”,只能讲人们把兴趣转到了其他更能表达现代人情感,更顺应时代发展的艺术形式上了。
所以说,某一种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发展得更好,一直持续得到人们的喜爱,是需要创意创新的,一成不变地重复旧的组合模式,人们少了新鲜感,就转而喜欢其他的艺术形式。京剧的发展历程,就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我们大胆地进行预测,艺术的未来会怎样?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当代的艺术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呢?
在未来,艺术和科技结合起来能创造更多的震撼
从在岩壁上使用炭笔作画开始,人类的艺术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进程。但艺术的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总是离不开艺术创作的技术支持。
科技的进步能为我们的生活生产,包括艺术创作带来巨大的影响。随着我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未来这些最新的技术将转变艺术家用于自我表达的方式。现在人们已经逐渐习惯了新技术带来的新鲜艺术形式:使用3D打印机创作的雕塑作品,以及用安装喷漆装置的无人机创作的抽象画等。
对3D打印机的热议一直持续,实际上,3D打印技术在欧美已有几十年的历史,2002年才进入中国。3D打印技术在艺术创作方面存在潜在市场,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建筑师开始尝试用3D打印技术来做作品。
看过电影《碟中谍3》的人一定不会忘记汤姆·克鲁斯利用一台仪器在几分钟之内雕琢出来一个面具模型。这个面具,表面上色,植入了毛发,中间镂空。戴上它能以假乱真,假扮他人,通过高科技还可以发出与他人相同音色、语调的声音。这一切只需要用一个3D相机拍摄对象几个角度的照片,再把照片采集的图像输入电脑,得出图像数据,仪器接收到数据,就可以在特殊材料上进行快速和精准的雕刻了。
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技术制作组组长于建平说:“震撼来自创新方案和高新技术的大量结合。”北京采用了历届奥运会最复杂的技术系统,采用了大量世界尖端的新技术,特点鲜明。
非凡的光影效果为本届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被广泛应用于演出的LED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开场的画轴打开在一个巨大的LED屏幕上,屏幕长147米,宽22米,是科技含量最高的一个巨大平台。它构成历届开幕式面积最大的一个舞台,上面铺了4.4万颗LED。在地面系统上,雅典的创意是用一个大水池移植了“爱琴海”,而北京则用地下舞台浮出“画轴”,徐徐展开中华五千年历史。
古代,伯牙用弹奏的琴声来模仿自然界中高山流水的声响。自从电子合成器出现之后,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模拟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潺潺流水声,唧唧虫鸟细语,海浪拍打堤岸声,竹林迎风起伏声……另外,自然界中的色彩、温度以至于人的呼吸都用来调制音乐。有科学家甚至把复杂的生物分子结构变化,用计算机技术和音乐联系起来,分子结构变化,新的音乐就随之产生……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任何一家现代企业,如果错过了互联网,那么,错过的就不仅仅是一次发展机遇,而将是一个时代。眼下,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发展得尤为迅速。
在台湾举行的第一届“未来媒体艺术节”当中,艺术家们就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了精妙的绝技:用3D动画模拟山水画,用高分子建筑材料塑造装置艺术,用数码技术勾勒写意线条……在公众看来,艺术无非是绘画、摄影、展览等,以纸张等为媒介的艺术形式,但这一活动彻底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它以多媒体技术将艺术的概念推向新的境界。
本次“未来艺术节”提前预演了艺术的未来,让我们一下子看到了艺术发展的一条清楚的路线——当数码媒介逐渐成为生活的主流时,艺术媒介也会积极的“数码化”。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地发展多种多样的艺术
人们喜欢美的东西,但美是什么?例如,看一个人美不美,主要看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艳丽还是素雅……而每个人因为喜好不同,审美的标准也会有较大的差异,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
汤加王国,简称“汤加”,地处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小岛上。这个国家的人们都喜欢肥胖,无论男女老幼,他们都把肥胖作为衡量美的标准,越胖越美。“脖子要短,腰身要粗”,这样的女子在汤加才是标准的美女。这个国家之所以“以胖为美”,是因为他们的国家拥有33家贵族,每年子民们都会进贡好吃的食物给贵族。贵族们常攀比进贡食物的数量,并以胖不胖来衡量谁家获得的进贡多,久而久之,就形成这个独特的审美标准。在世界上,这个国家还有“胖子之国”的美称呢。
可见,什么是美的标准,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在同一个国家,什么是美的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在中国唐朝时期,社会风气开化,容许女人袒胸露臂。被认为是美的女人,大多额宽、脸圆、体胖。唐朝第一美人杨贵妃身材据说就很丰满,据野史考证称:杨贵妃身高164厘米,体重69公斤,也有说杨贵妃身高155厘米,体重120斤的,但杨贵妃究竟有多胖,至今无法考证,只能从唐代诗词、书画、雕塑、陶俑及其他艺术作品中看到一点痕迹。除此以外,中国在更多时候,认为女性瘦才美、白才美。
对于什么是美的判断,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标准也会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