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挑战就是具体工作中个人操作层面上的挑战。如何适应从讲台到灶台的转变,如何过好民办教师到炊事员这个面子关,如何在炊事班的小天地里、小舞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扮好自己的角色,在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条件下,创造出“不一样”。当时虽然没有想得太深、太远、太乐观,但内心还是有了点机遇意识。“五一”后,周一晚上政治教育课传达四届人大会议精神结束,我在日记本上写道:“理想远大,干好眼下。”
我们一起分到炊事班的四个新兵,高中生小陈在一个有“一半人要过饭”的村里长大,兄妹五个,父母仅仅把他供应到高中毕业,想的是当兵改变命运,改变家里的贫困面貌,一听说分到炊事班,就像得了“自闭症”,不见人,不说话,啥活也不想干,嫌丢人,怕吃亏,不安心炊事班工作,成了班里的“老大难”。其余两人都没有识几个字,算“老实人”一类,工作上是我的好伙伴,事业发展上不是我的竞争对手,平衡上下,觉得自己很有干头,关键是如何干好,在哪里能击出闪光点。
到老部队后,后勤单位一直在贯彻48团高原生活管理现场会精神,炊事班面临三项任务:一是想法把馒头蒸熟;二是抓好“改灶节煤”;三是搞好小作坊生产,包括如何把猪养活、温室能长菜,调剂好连队生活。
关角山下的水烧到八十多摄氏度就开锅了,面条煮不熟,蒸出的馒头像牛粪饼一样,一捏两个坑,吃到嘴里黏糊糊的。总后勤部给连队配备的高压锅,几十号人可以用,如果两百多人吃饭只能用它做大米饭,因此,把馍蒸熟的问题一直是个难题。当时一边组织力量攻关改进灶型锅型,一边抓炊事员技术提高。我们这些新兵对揉面、上笼、抬笼的下力活争着干,对蒸熟馍的技术问题没有太上心,没有多用功。因为我认为这些技术活有老同志的努力足够了,我应该当好配角、助手。
“改灶节煤”是个很严肃的带有政治性的技术活儿。部队取暖做饭用的煤全部从上百公里以外远距离购进,由于路况差,距离远,来往运输十分困难,大雪封山更是难上加难,连队曾几次断煤烧牛粪。同时,由于高原缺氧,炉灶很不好控制,点火加柴油、加火添木头、烧火用好煤。师后勤部为保障部队原煤供应,除加强运输以外,又从节约入手抓“改灶节煤”。把炉灶改好,能少填煤把灶烧好,这绝不是“下力活儿”。对此,我也自愧脑拙手笨,如果班长不安排,我也很少主动参与。
部队吃的蔬菜主要靠山东、河南供应。少部分从甘肃和青海西宁以东地区采购,不仅数量不足,品种单一,而且很难保鲜,非冻即烂,浪费严重。为调剂好连队生活,师党委要求各连队必须办好小作坊,搞好养猪、种菜等副业生产。尤其要求每个连队有十种以上的自制酱菜。为落实这个任务,炊事班配有专职的作坊人员和饲养员。这种活儿,刚到连队的新兵也别想进入,只有大棚种菜、挑水的活儿可以具体参与。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观察,我觉得最适合我干的活就是挑水。一是技术含量低,不用学,不怕出力就行。二是需求量大,愿意干的人少,不用争取,每天都必须挑那么多,否则就会出现“断炊”问题。领导很看重这个活儿。既然领导很看重,这活就有干头,就应该好好干,就应该把简单的重要活儿看做是机会、机遇。只是我的肩膀有点不争气,在家里手提一桶水是正常的,上初中以后到井上担一两挑水也是有的,要这样每天挑七八担,十几担水,而且是在一步一喘粗气、三步一上坡的情况下不间断地挑,对我真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不仅是状态、勇气、精神的挑战,而且也是体力、毅力、忍耐力的挑战!在这个挑战面前,我咬着牙,忍着疼,不看别人,只管自己,在自己给自己喊的口号中坚强战胜了软弱。早上起床洗刷完,我主动去挑;吃过早饭,别人刷锅备菜,我还去挑;中午别人午休我挑水;晚饭后自由活动,别人散步,我和小常、小辛要把水缸挑满,保证晚上夜班有水用。开始时感到肩膀痛,甚至觉得肩膀像烂了皮流了血,晚上脱下衬衣看时,只是有点红,并没有磨破,更没有流血,是感觉上的问题。那阵子还真的苦了我的右肩膀。
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我爱上了挑水,一有空就想去挑水。一个人去挑时,在途中走着或停下休息时还情不自禁哼几句豫剧《朝阳沟》《红灯记》。几个人一起挑水时,一定还会有我,这时就可以给大家说点笑话,把气氛搞活跃,让简单的劳动多一点乐趣。时间一长,挑水好像成了我的一个品牌。我挑水从大门口进来,从操场经过时,在操场上操练的、打球的、晒太阳散步的新老战士往往会凝目观望,这时候我心里觉得甜滋滋的,还萌生了一丝成就感。
突然有一天,听陈班长说,连里要用自来水了,当时心里高兴得好像要发财了。没有隔几天,见郭司务长指挥着几个人从2连的院墙边撒石灰定线,我意识到挑水的时间不会太长了。那天下午要挑五六担水,觉得没怎么挑水缸就满了。其实并不是觉得通自来水后再不能挑水了有什么留恋,而是挑多少水“才能满足需要”已成了我小小的习惯限量。
适应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虽苦有乐,只是文化生活太单调,个人要改变很困难。连队为每个班配了一份《铁道兵》报,但一般掌握在班长手里。我们的陈班长是个很大气的人,报纸就由班副保管着。我们十二个人睡一个上下两层的通铺,报纸就放在班副铺位靠里面的床头,当我觉得班副可能已看过后,就想法拿过来看看。报纸二十分钟可以看一遍。如果这张报纸幸运不被谁偷偷拿去擦屁股,过两天还可以重复看一次。一般人看报纸没有习惯,我也不算是有习惯,算是“想”吧!一段时间以后,慢慢就发现班副有些烦我,不时地表现出不屑一顾、待理不理的冷漠。我想来想去,觉得问题很可能就出在看报纸上。
可以让大家恣意学习的是连队大门口两边的黑板报。靠南面是施工进度通报、施工常识介绍,间或有点部队行政管理方面的内容;北边的一面则是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多数是“两报一刊”和军委、总部的文件摘要等。连文书板书写得很好,这板报往往是他一人编辑、一人书写。每当他认真抄写、我们围着他看时,两颗黑豆小眼睛细眯着,那副营养不良的“讨账脸”上才露出一丝笑容。
同乡李国志到连部当通信员以后,我多了一条看报纸方便的路子——空闲时瞅准机会溜到连部去看报纸。时间久了,发现连领导并不讨厌我这个“小偷”。有一次指导员从工地上回来正好碰上我在看报纸。笑着说:“小肖爱学习这很好,马上‘八一’了,连里要开一次批判会,你也写一篇发言稿,会上发个言。”
指导员表扬我,还鼓励我写发言稿,心里热乎乎的。回班里后向陈班长作了汇报,他非常支持,又把司务长办公室的报纸给我找了好几份。一个屋子住十二个人,没有桌子、椅子,平时老兵坐在下铺,我们这些新兵要么站着,要么找个小马扎坐坐,要写信就爬上二层趴到自己的铺位上,既安宁又稳当。
写好的稿子请班长先“审查”,他没怎么看就满口称赞,而且学着河南方言“中”“中”,并嘱咐我,发言时不要慌,尽量把字念清楚,少带一些河南土话。
“八一”前的一个上午,我挑着水桶正往外走,班长叫住我,他满脸堆笑告诉我一个特大喜讯:连领导让我过了“八一”去师里参加给养员培训班学习。
当天晚上,我兴奋得不能入眠。回忆到老连队四个月的工作和生活,我为自己经受住艰苦的挑战、抓住担水的机遇而庆幸!事后我冷静地想过,连领导决定让我到师里参加给养员培训,绝对不仅仅是因为我多挑了几担水。但至少与不讲条件、自觉自愿、主动挑水有关。
第一个“八一”过得特别有意义。节前政治学习课上发言时的掌声没有让我陶醉,“八一”中午大会餐的丰盛也没有让我多高兴,真正触动我内心的是看到生活给我新的机遇,自己的人生有了转机。这个“八一”成了我人生的重要节点。
这个节日还有一个十分值得纪念的大事,那就是7月31日上午连队伙房正式用上了自来水,我挑水的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挑水”是我到连队后4个月新兵生活的丰富演练,是自我素质提升的一种最佳方式,连里再不会有我这样爱挑水的人。没有遗憾,只有欢欣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