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景陵
清帝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无疑当属满清入关后的第二帝,爱新觉罗玄烨,也就是康熙帝。康熙时的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辽阔、人口最众多、经济最富庶、文化最繁荣、国力最强盛的大国。康熙在位61年,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入葬清东陵中的景陵。
开创规制的清景陵
康熙是清王朝的一位杰出帝王,8岁即位,在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教育帮扶下成长起来,撤“三藩”,收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促进民族融和……为清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康熙不但在位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就连为自己所建的景陵陵寝,也开创了清代帝陵的规制。
景陵位于清东陵陵区内,陵园总面积达174 057平方米,由神道、圣德神功碑亭、石像生、牌门楼、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石供桌、方城明楼、宝顶、地宫等部分依次构成。此外还有大量配套的附属建筑。
景陵之中有许多开创之举,背后也隐藏着康熙皇帝与清朝的许多秘密。
首先,康熙皇帝一改之前诸位清帝火化后入葬的习俗,死后直接葬入景陵,即采用土葬。为什么会有如此重大的改变呢?史书记载,这是由于满清初期戎马征战,先帝死后进行火化,便于后人携带纪念。而夺得天下之后自然不再颠沛流离,于是开始土葬。其实这并非全部原因,因为从努尔哈赤至皇太极虽然都采用了火葬,但仍修陵葬于沈阳,并未被携带到北京。所以,改火葬为土葬背后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在农耕传统悠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土葬被视为是最尊敬、最正统的方式,满清入关后虽然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但文化上却实实在在地被中原文明逐步“打败”了,葬制改革正是文化交锋与融合的真实见证。
第二,景陵的神道是从顺治皇帝孝陵神道中引出的分支,而陵前的石像生仅有5对,远少于孝陵的18对。景陵中的这两处建制,反映出康熙皇帝对其父顺治皇帝的一片孝心,以分支为神道表示从属,减少石像生则寓示谦恭。此后的清代诸帝陵也都效仿了这些做法,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在清代继续得到发扬。
第三,历朝历代陵寝中的记功碑都只有一尊,从景陵开始却同时竖立起两尊。其实,景陵也本只有一尊记功碑,但当康熙去世后,继位的雍正皇帝提出,先皇在位年久且功盖寰宇,一尊石碑不足以刻写他的功绩,加之清代碑刻使用满汉两种文字,所以最后决定用满汉文字各刻一尊,其中汉碑上的铭文长达5 000多字。此举本来是对康熙皇帝的特别“优待”,不过后来它变成了此后诸清陵的定制,无论在位长短,功劳大小,一概都使用两尊石碑了。
陪葬妃嫔知多少
位于景陵以东的皇贵妃园寝与妃嫔园寝也是景陵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是在位最久的皇帝,他所宠幸过的女人也因此达到了非常惊人的数目,史籍记载仅获得册封、有案可查的就多达55人。她们中除了3位皇后与1位皇贵妃被准许同康熙皇帝同葬景陵外,余下的只能期望可以跻身陵边的陪葬墓园中“遥望”皇帝。
在众多嫔妃中,有2位皇贵妃的地位特别尊贵,在妃嫔园寝之外,单独建园安葬。这样,景陵就有了2座妃嫔墓园,而其他清陵都仅有1座。
为什么她们能得到特殊对待呢?长久以来,民间有多种传说。有人说她们是一对同胞美女,深得康熙喜爱,更有人说这两人本是康熙的亲姐姐,被康熙强娶为妃,死后也就受到了特殊对待。其实,这不过都是市井猜测。据清宫档案记载,贵妃墓园中埋葬的是瓜儿佳氏和佟佳氏,她们原本只是普通的妃子,贵妃陵园也并非康熙下令修建。而是因为二人曾经照料过幼年时的乾隆皇帝,所以乾隆皇帝为了报答她们才特意追封二人为太皇贵妃,并修建景陵皇贵妃园寝加以安葬。
建立了盖世伟业的康熙皇帝死后却没能够挡住盗墓贼的骚扰,清末民国时期,景陵惨遭盗掘,地宫被开启,此后就一直敞开,景陵中的随葬品以及帝后陵柩都已经荡然无存。今天,我们只能徜徉在曾经金碧辉煌的景陵中,想象繁华背后的那些动人心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