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哪个海呢?关于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先卖个关子。因为莫洛托夫这句插言,让里宾特洛甫也答不上来。据施密特博士记载,在听到这句话后,里宾特洛甫的表情是“呆若木鸡”,瞠目结舌地坐在那里。
因此,这个问题要交给希特勒来回答他。在当天下午3时,希特勒与这位克里姆林宫第二号人物的交锋开始了。当莫洛托夫带着一大帮随从走进总理府时,希特勒故作殷勤地迎上来与每个人握手。苏联翻译官瓦列金·别列什科夫后来写道:希特勒的手掌冰冷而且潮湿,握手有气无力,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就像触摸到了爬行动物。
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希特勒对苏联人,或者说对外族人是带有多么强烈的隔阂感——当那位苏联翻译官开始翻译莫洛托夫的话时,希特勒突然警觉起来。因为,别列什科夫曾在柏林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带有标准的柏林口音。希特勒仔细打量了一番这位高大帅气的苏联人后,忍不住问道:“你是哪里人,德国人吗?”
别列什科夫:“不是。”
然而,希特勒非要刨根问底。一名“德国人”在苏联为共产党工作,一定让他惊讶万分。他接着问道:“你是日耳曼族人吗?”
别列什科夫:“不,我是俄罗斯族人。”“这不可能!”希特勒非常惊讶,他搞不明白,莫洛托夫带一个“德国人”充当翻译,是什么意思。
希特勒没有再问下去,他转身与莫洛托夫谈起了正事。当莫洛托夫问起“苏联的出海口究竟在哪里”,希特勒给了明确的答复说:印度。
这个答案让人绝倒。众所周知,印度是英国殖民地。如果苏联人真在这里寻求出海口,岂不是要与英国人打仗?不管怎么说,希特勒很阴险,他想把苏联人也拖下水。反过来,如果莫洛托夫拒绝了这个提议,希特勒也就能试探出苏联人的“野心”到底是什么了。
据记录表明,当莫洛托夫听到德国人要把到印度洋划分给苏联时,他的表情是兴味索然,且是不耐烦的。他当时就表示了抗议,凭什么你们德国人占据着东欧及巴尔干这片富饶土地,而让我们到印度去?从这一点而言,莫洛托夫头脑清楚、逻辑性强。但是,也暴露了自己的意图——这正是希特勒所想要的。
随后,莫洛托夫便开始喋喋不休起来,似乎是受了委屈。他把会议变成了冗长的独白,反复陈述苏联对芬兰、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领土夙愿。莫洛托夫宣布,苏联要在波罗的海建立一个海军基地,在达达尼尔海峡(土耳其)也要建一个。同时,德军必须撤出芬兰,让日本放弃它在萨哈林岛(库页岛)上开发铁矿的权利。同时,苏联还对希腊、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国的出海口感兴趣……
完了吗?还没呢!只见那位莫洛托夫先生妙语连珠,接二连三地向希特勒抛出了一沓问题。他还说了,这不是我的问题,而是我出发前,斯大林同志口述给我的。连站在一旁的里宾特洛甫都觉得,这位苏联外长高谈阔论,颇像是面对纳粹党员在发表演说。而施密特博士却觉得,这个俄国佬真牛。他写道:“在我参加的会谈中,还没有看到过哪个外国客人以这种方式与他(希特勒)谈话。”
莫洛托夫发问了,德国想在芬兰打什么主意?德国为什么在东部边境集结庞大的军队?欧洲和亚洲新秩序的意义是什么?日本大东亚圈的势力范围包括哪里?苏联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对于这些问题,希特勒显然毫无准备。甚至,他已惊讶得答不上话来。此时,他的心情既是愤怒又是高兴——他愤怒苏联人是如此贪得无厌,高兴的是苏联人终于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希特勒惊讶了半天,终于回过神来。他宣布,这个时间英国轰炸机可能要来投弹了,为了苏联代表团的人身安全,会议暂时中止,日后再说吧。
1940年11月13日上午,这场充满欺诈与阴谋的会议在柏林继续上演。正如当时英国报刊所评价的那样:“这两个强盗因分赃不均,而吵起来啦。”
话说得很露骨,但也很真实。
其实,让我们抛开道义来看这个问题的话,便会发现,苏联人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甚至合情合理。因为无论怎么讲,早在1939年那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德国就已经同意把芬兰、罗马尼亚等国纳入苏联势力范围。这也是为什么莫洛托夫在伸手要东西之时,是如此理直气壮,咄咄逼人。他底气足啊,双方白纸黑字签过字的东西,怕你希特勒耍赖不成?
没错,希特勒此时真在耍赖……总而言之,希特勒同样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是属于那种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小人。他完全忘了,是谁保障了德国东部安全,在他闪击法国之时,没了后顾之忧。他还忘了,在英国封锁大西洋后,苏联政府是如何源源不断地把各种物资运往德国——大到各种家畜,小到德国每家每户的食用油,都是靠苏联政府整火车皮整火车皮地运来。若不是苏联政府,德国那种“小国寡民”的经济早崩溃了,还“镰刀闪击”呢,做梦吧。
而如今,法国完蛋了,英国被逐出了大陆。希特勒先生腰杆直了,膀子也粗了。当他再次拿出那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端详时,他的肠子都悔青了。其中,有关巴尔干国家的措辞使他尤为吃惊。该议定书承认了苏联在波罗的海及巴尔干的利益,还说德国在这些地区没有政治利益……
因此,当11月13日莫洛托夫再度提出那一串令人难堪的问题时,希特勒寸步不让,强词夺理。譬如,当莫洛托夫提出抗议,要求德国从芬兰撤军时,希特勒立马便矢口否认道:“德国从没在芬兰驻扎过军队,那只是通过芬兰开往挪威的过境部队罢了。”
在提到保加利亚问题时,希特勒更是满嘴跑火箭。他一会儿岔开话题,一会儿又说自己做不了主,以必须与墨索里尼商量为托词,回避回答。
希特勒这种闪烁其词的态度让莫洛托夫感到尤不耐烦。发展到后来,双方谈论的话题越来越露骨,越来越冷酷。当莫洛托夫表示苏联有鲸吞整个芬兰的意图时,希特勒大声喊了出来:“你们绝不能这样做!”他威胁道:“如果你们硬要这样做,苏德关系将会变得紧张,后果将不堪设想!”
莫洛托夫毫不示弱,他顽强地回答说:“那么,你们便违背了我们去年的协议!”
争执变得如此具有火药味,站在一旁的里宾特洛甫感到十分惊恐。他以妥协的语气插话了——此时,他更像一位和事老。他说:“实际上,我们根本就没有理由为芬兰问题争吵嘛,这是一个误会,误会。”
希特勒会意,他马上岔开话题,再次以苏联南进为主题,向莫洛托夫进行旁敲侧击。他说:“让我们谈谈更重要的问题吧!在英国被征服后,面积达4000万平方公里的大英帝国便会土崩瓦解,变成一个世界范围内的、破产的庄园。在这个破产庄园内,苏联将得到真正的、终年不冻的出海口。到现在为止,4500万英国人却统治着6亿居民,这不公平……”
希特勒在那边义愤填膺,莫洛托夫却不为所动。与佛朗哥一样,他压根儿就不相信“英国已经被击败了”之类的鬼话。150年以来,俄国人一直将大英帝国视为魔鬼。因为,俄国从不曾拥有过一支强大的海军。他们惧怕这种他们所不了解的海上力量。尽管人人都看得出来,大英帝国已是日薄西山,帝国斜阳。但俄罗斯人却对大英帝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感。这也是为什么斯大林一直坚信,希特勒绝不会在未击败英国之前,贸然对苏联开战的原因——逻辑上,苏联人没有错。错的是,他们不了解那位“疯狂的阿道夫”会不顾一切地在两条战线上作战。
因此,希特勒描述出的那幅“世界美好前景”丝毫未能打动眼前这位苏联外长。他仍在抱怨,抱怨希特勒岔开话题。他说,“对英作战是你们的问题”,眼下,我只想讨论“与欧洲更接近的问题”。例如,芬兰、土耳其和罗马尼亚。
莫洛托夫着急啊,这场会议持续了如此之久,可希特勒还在兜圈子,双方也没能达成哪怕一项共识。他回去怎么向斯大林同志交差呢?
可是,希特勒不想再谈了。他承认,这位喋喋不休的苏联外长让他“简直难以忍受”。另一方面,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那些协定,希特勒也知道在东欧问题上是自己理亏,理论不过人家。于是,希特勒故技重施,他说:“鉴于英机可能的空袭,最好现在中止会谈。”
说完,希特勒径自走了,他声称自己太疲倦,要睡觉去。而里宾特洛甫却留了下来,陪莫洛托夫前往苏联大使馆赴晚宴去了。
有趣的是,希特勒说得一点儿都没错,这一次,英国轰炸机还真露面了。据参加宴会的施密特博士追述,当莫洛托夫刚刚举起酒杯,提议为“苏德友谊万岁”干杯时,柏林城内凌厉的空袭警报声便响了起来。然后,就可以听到“隆隆”的高射炮声。
里宾特洛甫也顾不上什么友谊万岁啦,他侧耳倾听,在听到英机“嗡嗡”的发动机声后,他迅速从椅子上蹦起来,领着同样慌乱不堪的苏联外长就往外跑。此时,整个柏林大街上已是乱成一团,人们都在四散逃命,德国人和苏联人纷纷逃进了外交部的地下防空洞里……
好了,写到这里,先暂停一下……因为,我们得先瞧一瞧英国人的说法。丘吉尔后来曾得意扬扬地写道:“事先我们就听说了莫洛托夫要访问柏林,尽管我们没被邀请,但也不能置身事外啊!所以,我就派空军去啦!”
尽管丘吉尔没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但他的想法却也不难猜测——那是因为他担心德国与苏联走得太近,共同商量起来对付英国。因此,他派出空军给双方提个醒——千万别瞧不起我们,咱们大英帝国并未被打败!
当时,里宾特洛甫并没有躲进外交部的地下防空洞,而是跑到了威廉大街拐角处,他自己的私人防空洞里。莫洛托夫跟在后面。防空洞里就他们两人。
一般说来,两位外交部长待在同一防空洞里,一定会有许多话要说。但是,一直到很久之后,这两人的谈话记录才正式浮出水面。
那是在1942年8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进入最高潮之际,丘吉尔在访问莫斯科途中,从斯大林口中获得了关于这次会谈的简短说明。
丘吉尔后来回忆道:在苏联人为他准备的一场宴会上,喝得醉眼蒙眬的斯大林把他单独拉到一旁。斯大林说:“不久以前,大家都埋怨莫洛托夫过分亲德。”顿了顿,斯大林接着说:“现在每个人又说他过分亲英。但是,我们从来就没相信过德国人!”丘吉尔很惊讶,他不知道斯大林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于是也不吭声,默默听他说下去。
斯大林问:“当莫洛托夫于1940年11月前往柏林时,你们有所耳闻,所以派飞机去空袭了?”丘吉尔点了点头。“警报响起的时候,里宾特洛甫带路,走下了许多层阶梯,到了一间装饰豪华的防空室。进去后,他把门关起来对莫洛托夫说,现在,就只剩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为何不划分一下英国的遗产呢?里宾特洛甫迅速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份协定草案,这个草案实际上是想把三国条约变为四国条约,以苏联作为第四个成员国。该草案非常隐讳地指出,苏联将主动放弃巴尔干半岛及波罗的海利益,转身向印度洋寻求生存空间……莫洛托夫看完这份草案后问道,英国的意见呢?英国会答应吗?‘英国?’里宾特洛甫说,‘英帝国已经完蛋啦,它再也起不到大国的作用了。’莫洛托夫反唇相讥:‘如果真完蛋的话,我们为什么躲到这个防空洞里来?又是谁在这里扔炸弹呢?’”
这场生动的“防空洞辩论”并没有就此结束。说来也好笑,实际上,里宾特洛甫与希特勒的政治目标并不一致。后来在纽伦堡审判中,里宾特洛甫曾对提审他的法官们大倒苦水,他承认:“其实,从一开始我就不支持元首进攻苏联……”
这是实话。如果说希特勒要求苏联南进,是想借英国之手除掉苏联,那么,里宾特洛甫就是真心实意地希望与苏联结盟了。因为,里宾特洛甫是一个极端仇英分子,他巴不得看到这个帝国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据记载,里宾特洛甫曾这样恳请过莫洛托夫,他说:“关键问题是,苏联是否愿意在消灭英国这一伟大事业中,同我们合作。”
莫洛托夫没有正面回答,这位面无表情的苏联外长只会像复读机一般,反复重申苏联政府“对印度洋没有一点儿兴趣”,“我们只想确定在东欧及巴尔干利益”之类的老话。
由于考虑到如何向斯大林同志交差,莫洛托夫也同样带着恳求的语气说:“如果里宾特洛甫先生能回答这些问题,我将不胜感激。”
但是,里宾特洛甫什么也答不上来。他总不可能对莫洛托夫说,孩子别天真了,你再想着讨要东欧的话,元首明儿个就来爆你菊花。
大家也许都看过美国著名电影《教父》。在影片里,老教父维托·克里昂曾说过一句台词,他说:“永远不要让你的敌人知道你在想什么。”
这话,放在这次莫洛托夫柏林之行上尤为恰当。没错,论辩才,莫洛托夫是赢了,他妙语连珠,咄咄逼人。往往能把里宾特洛甫,甚至希特勒辩得哑口无言。但实际上,莫洛托夫却输了,而且输得很惨——因为他暴露了自己的意图。
当11月14日,希特勒读到“防空洞辩论”书面汇报时,他被惊得瞠目结舌。希特勒承认,他原本打算让苏联签署“四国条约”,等彻底解决英国问题后,再回头来收拾苏联。但苏联人太顽固,野心太大,双方思想方面的鸿沟太深了……
好吧,既然你们欲壑难填,那我只好用死亡来终结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