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本由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组合而成,具有象、数、理、占诸方面内容。汉人研究《周易》偏重象数,曾经创造了不少易图。由于过于烦琐,走向自己的反面。王弼扫象而言理,南北朝、隋唐易学家踵事增华。义理之学大盛;象数之学几于湮没,民间暗中流传,不绝如缕。直到陈抟交游八方羽客,渐得易图秘传,经他的整理创造,传下一些易图,经过邵雍、周敦颐和刘牧的发扬,开创了宋明以后的易学图书学派。从此易图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宋元明清时期制作易图的易学家,不下百十人,创作的易图,在千幅以上,陈抟成为宋代图书之学的开山祖师。陈抟传下的易图究竟有多少,已无可考,其传授世系相当清楚。南宋易学家朱震(1072—1138)在其所撰《汉上易传》中,记述宋代易学传授系统云:“濮上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阳》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种放、穆是陈抟易图的主要承传者。历史记载陈抟所传易图有三种,一是《先天图》、一是《易龙图》、一是《无极图》。种类不多,影响特大。现在我们可以从邵雍的《皇极经世》、刘牧的《易数钩隐图》、周敦颐的《太极图》考见陈抟承传的易图底蕴及其易学思想。陈抟的易学思想,缺乏文字著述,只有前人引述的少数思想资料。流传有陈抟《正易心法注》,是否可靠有些争议,但它对研究陈抟易学思想有重要参考意义,可以肯定。陈抟的易图及易学,大体分两大部分,一是象学,一是数学。《先天图》是其象学代表,《易龙图》是其数学代表。兹予以分别论述。
一、《先天图》与先天易学
陈抟传授的《先天图》,今称《古太极图》,同近世盛行的阴阳鱼《太极图》有所区别,有人称之人“天地自然之图”。如图1。这幅《先天图》,几乎失传,是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从四川找到的。蔡元定找到后,秘而不宣。朱熹生前未见此图,故其《周易本义》卷前所附九幅易图中,唯独没有《先天太极图》。
这幅《先天图》直到明初易学家赵扩谦才公之于世。他说“此图世传蔡元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亦莫之见。今得之①陈伯敷氏,尝熟玩之,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这幅《先天图》后来成为邵雍传的《先天八卦图》的底本。赵扩谦把这幅图说得十分神奇,称它为《天地自然之图》,说伏羲时代龙马负图,所负的正是这幅图;《尚书?顾命》所说陈列于东厢的《河图》即是此图;《周易》讲“河出图”,“圣人则之”以画八卦,也是此图,称它为“万世文字之本原,造化之枢纽”。赵氏的话虽然十分武断,可是他将此图分为八等分,从其中阴阳比分上看出八卦的卦画结构,的确有说明力,这八分后的《古太极图》,清代学者胡渭在《易图明辨》中有表述。如图2。
据考证这幅《先天太极图》(《古太极图》)不一定是陈抟首创,其创意之根源在《周易参同契》。《周易参同契》最早提出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四正卦说,写道:“天地设位,而易行平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列阴阳配合之位也,是谓坎离。”陈抟也认为古代易学思想,没有文字解说,“止有一图”,唯《先天方圆图》。明代学者杨慎(号升庵)引用有陈抟论《易》学的一段话,说:“《易》学,意、言、象、数四者不可缺一。其理具见于圣人之经,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谓《先天方圆图》也。以寓阴阳消长之说,与卦之‘生变图’,亦非创意所作,孔子《系辞》述之明矣。”《先天方圆图》,即后来的《先天图》,这《先天图》是谁传给陈抟的?明代学者黄宗炎说是麻衣道者。“陈(抟)又受《先天图》于麻衣道者,皆以授种放,放以授穆修与僧寿涯,修以《先天图》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尧夫。”麻衣道者是一位僧人,他的《太极图》从何而来,已无可考察。这主要说明《先天太极图》不一定为陈抟所创制,他只是一位传授者。
佛学著作中也是如此记载的:“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及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及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由于这张图长期以来采取秘密传授方式,外人莫知其来历。因其由陈抟的后传弟子所公开,故谓陈抟乃传授此图的祖师。陈抟本人未立文字,而其后传弟子形之于图与文字,从而开创了易学象数学发展的新时期。饮水思源,追本于陈抟。若无陈抟所传之图,及口头传下的言与意,先天易学就不知何时出现了。
现在归纳起来,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先天图》的基本内涵何在?第二,先天易学的特征为何?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关于《先天图》(《天地自然之图》)的基本内涵。按此图的构造,所包含的意义,大体可分四个层面。
一、《先天图》的外层为一大圆圈:○。这大圆圈表示无极的宇宙;天地万物,无不包藏其中;圆又表示无穷运转,万物生生灭灭,无始无终,永无休止。蕴函无极即大极,太极本无极之意。
二、圆圈之内的阴阳二仪,白色象征阳,为动态,黑色象征阴,为静态,一动一静,妙合而凝,动静互含而“长于变”。阴气盛于北方,为纯阴,居坤位;阳气盛于南方,为纯阳,居乾位。黑白两条鱼形作环抱之状,象征阴阳二气絪緼交合,是“太极生两仪”之意。
三、阴阳消长表示为渐进过程,其中蕴含八卦之象。阴气极于北,阳气始生,震卦表示一阳二阴;发展到离位而阳二阴一,阴气居中为阳气包围;到兑而二阳一阴,阴呈消亡趋势,到乾而纯阳无阴。阳气极于南,阴气始生,巽卦表示一阴二阳;发展到坎位而阴二阳一,阳气居中为阴气包围;到艮而二阴一阳,阳呈现消亡趋势,到坤而纯阴无阳。阴阳二气此长彼消,呈渐进有序的变化规律。故赵谦肯定此图“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此亦包含《参同契》月体纳甲说的阴阳消长过程。
四、阴阳二仪中的白黑二点,俗称鱼眼,白点为阳精,黑点为阴魄。黑中显白点,代表阴中有阳,象征月中含阳精;白中显黑点,代表阳中有阴,象征日中有阴魄。本于《参同契》:“蟾蜍与兔魄,日月双气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此图象对修炼内丹有特殊启迪意义,故周敦颐有诗赞道:“始见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几。”
这幅《先天图》,其所以又称《天地自然之图》,正因其阴阳二仪《即天地》衍化中,显露四时、四方阴阳变化的自然规律。邵雍的《先天八卦方位图》(《小圆图》)即由陈抟这幅《先天图》;转化而来,成为他整个先天易学的基本图式之一,在思想文化上影响极大。
关于陈抟先天易学的基本特征。
(一)以图解《易》,“辞外见意”,这是先天易学的显著特点。
先天易学主张“不立文字”,只用简单的易图,解释《易》理。认为上古伏羲设卦,本来就是如此。自从周公、孔子系了词,作了传,人们就专在文字上下功夫,致使易图的奥妙反而隐晦。陈抟主张恢复伏羲画卦的本来面目。明代学者焦竑《焦氏笔乘》中,引一段陈抟的话:“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嘿观其象而已。如其象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此羲皇氏不言而教也。《易》道不行,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盖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行。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有卦画微旨。”这的确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的“画前有《易》”论。在宋以前《易》学家中从未有人发表过如此大胆议论。儒家学者如果坚持此种观点,就是离经叛道了。这种观点,只可能从道教学者陈抟口中讲出来。陈抟所作的《正易心法注》中,还有类似的话,“学《易》者,当于羲易皇心中驰骋,无于周孔语言下拘挛”②。又说:“羲皇画卦,不作纸上功夫也。”陈抟的意图很清楚,欲一反王弼以来扫象言理的传统,主张扫辞而尊象,先把《周易》经、传的权威打掉,将先天易学建立起来。陈抟另辟蹊径,只传《易》图,以象数明《易》,意在重新树立象数易学的权威。
(二)以“心法”通《易》,意、言、象、数四者贯一。
这是先天易学的根本。陈抟认为《周易》的基本原理,无非阴阳之道。阴阳原理普遍适用于宇宙万物。原理只此一个,而三教九流各有其认识和诠释。由于各自悟性不同,所领悟的道理当然各异。他说:“《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是以在人惟其所入耳。”他举例加以说明,《易》道在各方面的应用,都是各自领悟不同的结果:“文王周公以庶类入,宣父以八物入,斯其上也。其后,或以律度入,或以历数入,或以仙道入。以此知《易》道无往而不可也。”既然对易道的认识千差万别,因人而异,就应提倡随心所欲,各悟其理,而不应以周公的卦爻辞与孔子的《易传》为唯一根据。因此他提倡“辞外见意”,即抛开《周易》的卦辞、爻辞和孔所作的《易传》,尊重易图,别开生面、自行领悟。他称这种学《易》方法为“活法”。他说:“惟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也,良由未得悟耳。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惟吾所欲,是为活法也。”“束于辞,《训》则是犯法”。这是说《易》者如果受儒家奉为经典的卦爻辞和《易传》的束缚,则陈抟所写的《正易心法注》,就是离经叛道之论。陈抟将其为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所作的解释称为“训”,又称“消息”。《正易心法注》开宗明义写道:“正易者,正谓卦画,若今经书之正文也。据周孔辞、传,亦是注脚。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训于其下,消息也。”陈抟认为伏羲作易只有图,不立文字。图乃《易》之正本,周孔所加的辞、传,均是注脚。故学《易》只须从易图上下功夫,用心领悟;坚持这种“活法”学《易》,才是正道。一味“于周孔言辞下拘挛”只会受束缚于言辞,如鹦鹉学舌,不可能有新思想,更不可能深悟《易》道。古代隐者,往往先尊奉周孔之道,凡经碰壁,此路不通,乃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形成思想异端,否定周孔之道,自行其是,对宇宙、社会和人生诸方面的问题,开始新的思考,另辟蹊径进行探索。他们十分明白,不受周孔思想的束缚,别出心裁,往往就会被正统思想目为“犯法”;可是他们就是有“九死其无悔”的气概,沿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自诩所坚持的乃是“活法”。陈抟解《易》正是这样的思想典型。
(三)将易学进一步道学化。这是先天易学的本质特性。
陈抟坚持“活法”,“辞外见意”,另辟蹊径,探讨《易》的本源,仿佛坚持了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把他推崇的老庄思想奉为正宗,用老庄思想解《易》理,使易学进一步道学化而已,所谓“于羲皇心中驰骋”,无非是放肆地将道家思想塞进《易》学中去。《周易》本是儒学经典,道家早已接过去,成为“三玄”之一,通过玄学方式,与老庄思想合流。同时,历代道教徒也大量利用《周易》的图象与文辞宣扬道教理论。陈抟所谓的“活法”,道教学者贯彻起来是得心应手的。陈抟抛开《周易》卦爻辞和《易传》的思想体系,按照道家思想原则和道教教义的需要,特别是道教内丹术的需要,着力改造《易》学。提出一些改造《易》学的基本观点。一则曰:“人间万事”,“无有定实”。他说:“六子假乾坤以为体,重卦合八卦以为体,若分而散之,则六子、重卦,皆无定体也……以是知人间万事,悉是假合阴阳一气,但有虚幻,无有定实也。”这实际是把道教从佛教那里接过来的空无本体论,塞入易学,开以佛学思想解《易》之先河。麻衣道者是佛教徒,又成为道教学者陈抟的老师和挚友,一个写《心法》,一个作“消息”。难怪二人一唱一和,自然合拍。二则曰:《易》乃“戒动”之书。《老子》主静,认为“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陈抟解《易》。宇宙是个太极,人体是个小太极,要依据太极图去“心”悟其理,“只须冥心太无,体认生身受命之处”。“必须以守贞为主。故《易》者,戒动之书也”。这同僧肇吹“日月历天而不周,江河竞注而不流”的观点是相通的。三则曰:天下吉凶祸福,“未始有常”。《老子》谓:“狂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事物总要发生转化。佛教更谓事物总是成住坏空时刻变动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