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大学
历史回眸
她传承着五个多世纪的丰厚文化遗产;她是德国最富有文化气息的大学;她孕育了众多著名学者和科学巨匠;电学先驱欧姆在这里任教,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在这里思考;近代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的创始人李比希在这里工作;现代燃料分子结构的发现者和合成果料的创始人拜尔在这里研究。世界上第一张X光照片在这里问世,德国的第一头克隆牛在这里诞生。她创建的医学解剖实验室是古代医学向现代医学转变的标志。她就是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
学校简介
慕尼黑大学始建于1472年,是德国历史最悠久、文化气息最浓郁的大学之一。19世纪初,为了纪念学校的创始人H.路德维希大公和后来的马克希米里安一世,这所学校改名为Ludovico Maximilianes,后来又将这个拉丁文的名字更改为德文的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aet。
慕尼黑大学在1997~1998学年度,学生已近70000人,其中女生35000人以上,超过半数,外国学生有5000人左右,在6万多名学生中,有51%分布在语言类文化和社会科学类的专业中。慕尼黑大学共有800多名专职教授和2500多名其他教学科研人员。另有近11000名非教学科研人员分布在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医院实验室和校办企业。慕尼黑大学每年用于发放教职员工工资、更新设备、修缮校舍等方面的费用约为12亿马克。
大学的教学单位现分为20个学院,这些学院中又分为总共178个研究所,以及为医学院实习用的诊所。慕尼黑大学成就较高的学院主要有企业经济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社会学学院、物理学院和化学学院、林学院、兽医学院等。
慕尼黑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573年,如今,除了位于校本部的中心图书馆外,还有分属各研究所和各学院的分馆共215个。中心图书馆的藏书多为基础书籍、日常书籍和一定程度的专用图书,达140万种,加上各研究所的藏书,共为440万册,与巴伐利亚州图书馆藏书量相当。图书馆藏书每年递增约50000册。
慕尼黑大学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的艺术和人文学科研究。但它在机械和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如它的分子生物基因中心实验室与慕尼黑技术大学联合建立的加速器实验室。此外,慕尼黑大学高水平研究的标志是其成员每年荣获的多种奖金和奖励,如德国研究协会的Gottfied-Wilbelm-Leibniz奖和Koeber奖,迄今为止,慕尼黑大学教授中已有12人获诺贝尔奖。
学校机构设置及管理
从19世纪初起,慕尼黑大学逐步形成了民主管理的制度。几经变迁,当前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如下:
大学评议大会
这是大学议事决策的权力机构,其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在最近一届的与会代表中,教授代表为36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为12人,学生代表为12人,非学术人员代表为6人。校长等校务领导委员会的5名成员也是评议大会的成员。评议大会的成员每两年选举一次,其中学生代表每一年选举一次。
评议大会的职能主要有:
制订和修改大学的法规和章程;选举产生大学校长和副校长,组成校务领导委员会;听取校务领导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评议会
评议会是在评议大会休会期间所设的常务机构,其成员包括:教授代表12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4人,非学术人员代表2人,各团体都按评议大会代表1/3的名额选出评议会成员。此外,校务领导委员会5名成员,也是评议会的成员,参加日常会议。
评议会日常工作任务主要有:拟定大学法规和章程中需要修订部分的修订草案,供评议大会研究讨论;决定教授聘请事宜;决定学术研究工作的重大项目;决定新的学科和考试规则等。
各种人员在评议大会评议会中的比例,是根据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比例而设置的,教授多于其他人员的总和,即所谓“教授治校”。另一方面,让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学生的比例和其他学术人员相同,多于非学术人员。大学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活动组织都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是“学生本位”制的体现。
校务领导委员会
慕尼黑大学设校长1人,副校长3人,均由评议大会选举,校务领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1人,由校长任命,5人共同组成学校行政领导机构。
校长的职能是领导校务委员会的工作,同时统筹、协调全校各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几百年来,当选的校长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学校校长不是纯行政职务,只是“兼职”,任职期间仍不放弃教学和科研,从职位上“退休”后,还回到学院或研究所去继续从事他的本行。
学院组织
学院的议事机构为“学科会议”,成员比例为:教授7人,其他学术人员2人,学生2人,非学术人员1人。
学科会议由各学院学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该会议同时选举院长和副院长。
学院院长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协调各研究所要完成的本年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任务;将各学科的先进经验集中推广,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组织各个学科的各级考试,搞好教师、科研人员的专业进修;选拔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科研队伍。
学生福利会
这是一个负责对所有在校生的福利进行筹划和安排的机构。如维修建筑、管理宿舍和食堂、发放补助金等等。这是一个独立的社团,其成员努力使他们的工作尽量不受学校行政部门的干扰。该机构初创于1918年。两次世界大战都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不少学生是依靠福利会提供的低价膳食、服装以及勤工俭学的机会才渡过难关的,由此,这一机构成为其他学校效仿的榜样。直到今天很多学生仍有赖于该机构提供的工作机会才能修完德国大学漫长的学业。
特色看点
产学研模式
科研与教学并举是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特点。在新形势下,他们更为注重与企业界的密切结合,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慕尼黑大学建立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模式:一是高校与企业共同组成研究中心,前期的开发研究由高校承担,后期的应用研究由企业承担。
二是以研究课题和项目为主,学校与几个企业组成研究联合体。
三是高校与校外研究机构组成联合体,联合体设在大学内,所长同时在大学兼职,这种负责人的双重身份十分有利于调动研究所和高校两方的积极性,科研经费的使用也很灵活,有利于研究所对博士生的培养。
教学改革
1.学费改革。长期以来,德国的高等学校无偿为学生提供教育机会,每个学生全年的费用高达13万马克,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担;而且,对学生在校学习的年限限制不强,出现了学生赖在大学中数年不走的现象。在政府拨款远远不足,大学筹集经费困难的情况下,慕尼黑大学校方已开始考虑是否向学生收取适度的学费,数量大约在2000至4000马克之间。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减少在大学中滞留的学生数量;二是可以增加经费来源,并且,只要在收费的同时实行一些补救性的措施就不会把一些有才华而经济拮据的学子拒之门外。
2.废院改系。慕尼黑大学主要吸取了美国大学的一些设置和作法,废除了过去设置的几大学院,在学院下面再设系、专业,提高各专业的地位。
3.积极欢迎外国留学生。以前德国大学对待外国申请者是冷面孔的时候居多,学生不仅没有奖学金,勤工俭学也只能偷偷做些粗活;而且,在德国大学拿到学位需要的时间太长,求学者往往知难而退。有鉴于此,慕尼黑大学积极落实德国政府于1996年5月出台的鼓励外国人赴德留学的新政策。虽然现阶段外国学生数量不足学生总数的1/10,但在授予外国学生奖、助学金方面了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也放宽了某些限制专业中外国学生的申请标准。
4.突出专业,进行学科改革。近几年,慕尼黑大学大刀阔斧地削减掉一些过时的专业,同时又以更大的积极性增加了一些新型专业,如:在数学学院中加大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比重,在国民经济学院中也加大一些当前经常现象研究的力度等。
海德堡大学
历史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