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木匠师傅带了徒弟几个月后,徒弟出山了。
第一个月,一个中年人抱怨椅子做得大了,徒弟无言以对,师傅忙解释道:“椅子大了,您不仅坐着舒服,放在客厅,也显得大方。”中年人听了高兴而去。
第二个月,来了个青年人,瞧了瞧,说:“这椅子是不是小了点儿?”徒弟无语,师傅微微一笑:“这样一是替您节约成本,再者小而精致,可以点缀任何东西。”青年很乐意。
第三个月,徒弟小心谨慎,谁知农民来了埋怨做工长,徒弟一脸无奈,师傅走过来说:“为您,我们拿出了自己最好的技术,不过欲速则不达,但为了您满意,我们尽心尽力。”农民听罢,怒气全消,满意而归。
第四个月,徒弟小心谨慎的同时加快了速度。第四个客人是个商人,他感叹做工太快。师傅又一次兴奋地说:“我们不愿意浪费您的时间,对您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我们速战速决。”
第五个月,徒弟疑惑地问师傅:“你为什么处处为我辩解?”
师傅顿了顿道:“凡事都有两面性,就如同出门,如果向左走是一死胡同,向右走也许能走出阳光大道。无论我说什么,都是为了顾客满意,更是为了鼓励你,激励你,教育你!”
从此以后,徒弟不仅钻研技术,使技术精益求精,为人处事更游刃有余,生意蒸蒸日上!凡事都有两面性,就看你从哪方面去看。如果只看到不利的方面,就会对你产生不利的影响;反之,则会有利于自己。说话也是这样。很多时候,说话说有利于别人的一面,也会对自己有利。
根据情况随机应变,适时给别人戴高帽子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他的小说《傻子出国记》中,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写一个售货员向顾客推销产品的精彩的一幕。
“我和船上的外科大夫,在轮船抵达直布罗陀后,上岸去附近购买当年出产的羊皮手套。百货店里有位非常漂亮的小姐,她递给我一副蓝手套。我没有戴过蓝的,但是她却说,像我这样的手,戴上蓝手套才是最合适的。
“听她这么一说,我立刻动了心。于是,我偷偷地看了一下自己的手,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我越看,就越觉得自己戴蓝手套好看。我把左手伸进了手套,感觉到脸上有些发烫。我想,糟了,这个手套的尺寸太小,我戴不上。
“‘啊,正好!’正在这时,那天使般的声音又响了起来。我听了这话,顿时心花怒放。其实,我心里知道,事实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我用力一拉,可真叫人扫兴,竟没戴上。
“‘哟,我瞧你肯定是戴惯了羊皮手套!’她微笑着说,‘不像有些先生,笨手笨脚的。’
“这句恭维话真让我乐开了花,我什么也不管了,只一个劲地戴那只被这位美丽的姑娘不住地称赞的手套。我再使一下劲,不料手套从拇指根部一直裂到手掌心去了。我拼命地想遮掩这条该死的裂缝,她却在一旁不住地大加赞赏。我决定了,一定要把这只‘可爱’的手套上,因为我决定要做一个识抬举的人
“‘哟,您真有经验。’(此时,手背上也开了口)小姐微笑着说,并且你不得不承认,她说得非常诚恳,我在想,要达到这样的地步,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的。
“‘您瞧,’她看着我的手,目光中满是喜悦,‘这副手套对您来说正合适,您的手真细巧。如果绷坏了,您可以不用付钱。’其实,横里也不甘示弱地绽开了。
“那位天使还在说:‘我一向看得出来,这副手套适合什么样的先生。’而此时,按照水手的说法,这副手套的后卫都溜走了,指节那儿羊皮也裂穿了,一副手套只剩下叫人看了好不伤心的一堆破烂。
“我头上给戴了十七八顶高帽子,没脸声张,不敢把手套扔回这位天仙的纤手里去,我浑身热辣辣的,又是狼狈,可心里还是一团高兴;恨只恨那两位仁兄居然兴致勃勃地看着我出洋相。巴不得他们都见鬼去。我心里真有说不出的害臊,表面上却开开心心地说:‘这副手套真好,恰恰合手,我喜欢合手的手套。不,不要紧,还有一支手套,我到街上去戴,店里头真热。’
“店里真热,我从来没有到过这么热的地方。我付了钱,好不潇洒地鞠了一躬,走出店堂。我此时有口难言,好不尴尬地走出了这条街。然后,趁着没人的时候,我赶忙将这一堆破烂扔进了垃圾箱。”
给别人戴高帽子时,一定要根据“帽子”的合理与否,随时调整自己的赞美词。帽子戴的合适,当然对双方都有利,如果不合适,就会适得其反。这时,就需要调整自己的赞美话语,让对方以为帽子是合适的。也就是说,戴高帽子要随机应变,才能达到效果。
实话实说是一种美德,但有时也是一种鲁莽
19世纪,有一位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她就是舞蹈家邓肯。邓肯小时候非常纯真,常坦率得令人发窘。
在一次圣诞节时,学校举行庆祝大会。
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着:“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公公替你们带来什么礼物?”
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公公!”
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公公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
“我才不稀罕糖果。”邓肯回答。
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实话实说。我们说,实话实说固然是一种美德,但有时实话实说却是一种鲁莽。所以,实话实说一定要考虑是什么事,还要看是什么场合,以免实话实说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把话换个形式说,就会出现不同的结局
两个有烟瘾的人,一起去向一位素以严苛出名的禅师学习打坐。当他们打坐的时候,由于专心,烟瘾就被抑制了,可是每坐完一炷香,问题就来了。
那一段休息时间被称为“静心”,可以在花园散步,并讨论打坐的心得。每到静心时间,甲乙两人便忍不住想抽烟,于是在花园互相交流抽烟的心得,愈谈愈想抽。
甲提议说:“抽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我们干脆直接去请示师父,看能不能抽!”
乙非常同意,问道:“由谁去问呢?”
“师父很强调个别教导,我们轮流去问好了。”甲说。
甲进去请教师父,不久之后,微笑着走出禅堂对乙说:“轮到你了。”
乙走进师父房里,接着传来师父怒斥和拳打脚踢的声音,乙鼻青脸肿的爬出来,却看见甲正在悠闲地抽烟。他无比惊讶地说:“你怎么敢在这里抽烟?我刚刚去问师父的时候,他非常生气,几乎把我打死了。”
甲说:“你怎么问的?”
乙说:“我问师父:‘静心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师父立刻就生气了。你是怎么说的,师父怎么准你抽烟?”
甲得意的说:“我问师父:‘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静心?’师父听了很高兴,说:‘当然可以了!’”
在说话时,有些话直接说出来,对我们并不利。这时,我们不妨换种形式说——根据具体状况,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说,我们就可能得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一句不经意的话,往往能帮人走上全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