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羯,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
——《论语乡党》
译文
孔子说:“米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饭放久了变味了,鱼肉腐烂了,不吃。颜色不正,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合时令,不吃。不按一定的方法割肉,不吃。没有调味的酱醋,不吃……街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
阐释
孔子之所以健康长寿,与他科学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论语乡党》指出,孔子饮食注意清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提出了“八不食”的饮食原则:
“食殪而羯,鱼馁而肉败,不食。”——饭放久了变味了,鱼肉腐烂了,不吃。
“色恶,不食。”——颜色不正,不吃。
“臭恶,不食。”——气味难闻,不吃。
“失饪,不食。”——烹调不当,不吃。
“不时,不食。”——不合时令,不吃。
“割不正,不食。”——不按一定的方法割肉,不吃。
“不得其酱,不食。”——没有调味的酱醋,不吃。
“沽酒市脯,不食。”——街市上买来的酒(古人喝酒常为家酿,过夜则不新鲜)和肉干,不吃。
概括而言,以上孔子“八不食”的饮食原则共分为三类:
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
质量方面粮食陈旧变质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合时令的食物不吃。
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没有佐料的饭菜不吃,从街市上买来的不新鲜的酒和熟肉不吃。
毋庸置疑,孔子对健康饮食很有研究,即使从今天的养生、饮食卫生角度来看,孔子关于饮食的大多数观点是正确的,而且要求很高。
除此之外,孔子还指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粮食,“脍”指切碎了的鱼或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加工的粮食,吃的肉切得越细越好。
表面上看来,孔子似乎非常挑剔。其实不然,因为这句名言是孔子晚年的时候提出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孔子晚年坚持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是他健康长寿的重要保证。
养生之道
看来孔老夫子是中华民族讲究饮食卫生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你看,他所实行的卫生之道多具体、多文明,现在看来也不乏科学性。
对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古人论述的很多,饮食文化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这里抄录一首关于饮食方面的诗歌来说明饮食对于养生的重要意义,以加深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这首诗是元朝著名医学家朱丹溪的《饮食箴》。他对饮食卫生很有讲究:
人身之贵,父母遗体。
以口伤身,滔滔皆是。
人有此身,饥渴洧兴。
乃作饮食,以遂其生。
眷彼昧者,因纵口味。
五味之过,疾病蜂起。
馋涎所牵,忽而不思。
病之成也,饮食俱废。
忧贻父母,医祷百计。
山野贫贱,淡薄是谙。
动作不衰,此身亦安。
均气同体,我独多病。
悔悟一萌,尘开镜净。
是节饮食,《易》之《象》辞。
养小失大,孟子所讥。
口能致病,亦败尔德。
守口如瓶,服之无斁。
诗的大意是: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父母给的躯体,可是因为贪口而伤害身体的人,真是太普遍了。人有了这副身躯,饥饿口渴的问题就随之而生了,于是人们制作出饮食,用来满足生命的需要。而看那些糊涂人,因之就贪纵口味,又由于五味太过,疾病就会大量产生。病刚得的时候,它的先兆是很微细的,那些令人流口水的食物,迅速地不想了。一旦病患形成,就不吃不喝,这样给父母带来了忧愁,求医拜佛,用尽了各种办法。山乡荒村贫穷之人,只熟悉淡味薄食,而且常活动劳作,身体不易衰弱,也就平安无事。同胞兄弟同是父母所给的身体,但因我纵口贪味,独偏偏多病。悔悟之习一旦萌起,心里就像镜子擦去灰尘,清净明亮起来。每天都要节制饮食,这是《易经》中《象》辞上讲的。养小失大,那是孟子所嘲笑的事情。贪口纵味既会招致病患,亦能败坏德性,因此要谨防馋口贪味,且常服食淡味薄食而不厌弃。
这首《饮食箴》是要告诫人们不能纵口贪味。口馋贪味,既易得病,又伤品德;应当淡味薄食,才有益健康。
宋美龄,生于 1897 年,卒于 2003 年,享年 106 岁,生平跨越三个世纪,是众多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宋美龄的长寿与她科学饮食关系密切。
宋美龄的饮食首先注意卫生,在她看来,饮食不卫生,必然“病从口入”。据宋美龄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宋美龄从不喝生水、不吃腌制的食品,她从来不去卫生环境差的餐厅用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总之,宋美龄对饮食卫生的要求非常严格。
此外,宋美龄在饮食上还有自己的爱好。据宋美龄身边的医官回忆:宋美龄对于生吃蔬菜非常有研究。她认为煮熟的菜类虽然便于消化,但这些蔬菜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大多在加温过程中分解或遭到破坏,营养价值不能与尚未加热的菜类相比。
宋美龄尤其爱吃菠菜,她认为菠菜不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还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在南京生活时期,宋美龄曾经专门派人带着菠菜去紫金山下的研究所进行化验和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果然如宋美龄所说的那样,一公斤菠菜中原来竟含 36 克胡萝卜素,还含有相当于两只鸡蛋的蛋白质和两只橘子的维生素。
宋美龄多次对身边的人说:“我每天只要吃半斤菠菜,就能抵上一顿红烧肉供给我的养分了。红烧肉虽然吃起来很香,但它的副作用太大了,油腻会伤肝,还会增加脂肪和体重……”
幼年的宋美龄也很喜欢吃甜食。她在美国佐治亚州读书的时候,房东老太太善意地告诉她,长久吃甜食,将来心脏会无法承受。那位老太太当年已经 70 多岁,身体非常好。此后,宋美龄便有意减少自己吃甜食的次数和数量,每次吃甜食必以青菜佐食。
宋美龄爱上青菜沙拉,是她 1913 年从佐治亚州威士理学院转到麻省韦尔斯理女子学院继续攻读学业的时候。那时的韦尔斯理女子学院的集体食堂中,已经开始试行“多食用青菜和生菜”的新式饮食结构。
从美国回到上海以后,宋美龄仍然坚持每餐都以青菜沙拉佐食,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极为鲜见的饮食习惯。在那并不富裕的年月里,即便生活在上海富裕家庭的女孩子们,也多以食用肉类和高蛋白为主的甜品为荣为乐,更不用说那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了。
惟有宋美龄,她不喜欢肉蛋,而偏爱普通人不喜欢的蔬菜。这并非她自视清高,而是青菜沙拉既经济又实惠,对身体益处多多。在尚未对饮食结构给予充分注意的当时,很少有人像宋美龄那样对饮食考虑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