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想让什么出现?
不断尝试,让你的愿景变得无比生动、无比清晰,只要一想到这个愿景,你就会行动起来。
畅销书《创意无限》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兹说:“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做什么。”
你的愿景能为你做什么?它能赋予你力量吗?它能让你微笑吗?它能让你早早起床吗?当你疲惫不堪时,它能让你坚持前行吗?这些才是一种愿景的评判标准,基于力量和效力的标准。它究竟能起什么作用?
弗兰兹以前是一名音乐家,他总结了作曲时所需创造力的基本原则,并把它们运用到了创造成功职业生涯的实践中去。在他看来,当我们清楚自己想要创造什么时,生活就会变得很美好。
在清醒的时候,大多数人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用于解决各种问题。然而,这种为解决问题而奋斗终生的生活方式,只不过是对问题的一种反应,是消极的。它会让我们低估自己,当我们的生命走到尽头,它留给我们的顶多是一种双倍消极的感觉:“问题少了!”
弗兰兹在《阻力最小的路》一书中指出:“解决问题和创新之间有天渊之别。解决问题是指采取行动消除某些东西——问题。创新是指采取行动让某些东西产生——创造。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他们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但对创新过程却鲜有接触。”
创新的第一步是要有一个愿景,要知道你想要创造什么。如果没有这个愿景,也就不可能创新。如果没有这个愿景,你就只是在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双重否定。如果你的生活建立在双重否定的基础之上,你就不可能有积极向上的感受。
为了改变自己的思维,你要时刻留意自己是不是在想“我想要让什么消失”,如果是,那就要从心理上改变自己的想法,要转而问自己:“我想要让什么出现?”
弗兰兹说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传统教育,我觉得他似乎有点轻描淡写。事实上,我们每天被灌输的,都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只要留意一下人们在面对挑战时的想法就会知道这一点(即使是与某人会面这样的小小挑战)。
如果一个人说:“我不希望这种事发生。”另一个人很可能会热心地支招:“好吧,我告诉你避免发生这种事的方法。”第三个人则试图让会面听起来不那么可怕,他可能会说:“其实只有一个问题,那就是……”
请注意,没有任何人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这次会面,我们希望发生什么事情?”
无论面对的是一次短暂的会面,还是你的整个一生,你都可以问自己一个最有用的问题:“我想要让什么出现?”
这是一个完美的问题,因为它与问题或障碍完全无关。它蕴含着纯粹的创造力。它能让你重新看到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我的朋友史蒂夫·哈德森曾对自我激励有过精辟的阐述,我非常赞同他的说法,而且始终把它铭记于心。他说:“自我激励只是一种想法,虽然很多激励专家对它有过各种大同小异的阐释,但它仅仅只是一种想法:这是一个双向的开关。你是开,还是关?”
你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你是在创造,还是在应对?
你是开,还是关?
你是生,还是死?
你是白天,还是黑夜?
你是进,还是出?
你是“是”,还是“否”?
要想让你的双向开发拨到“开”的位置,最有激励作用的因素是一个清晰的愿景,一个你真正想要看到的愿景。你想要让什么出现?这个愿景是什么并不重要,它是否经常变化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它究竟能起什么作用。
如果你的愿景不能让自己在清晨早早起床,那就重新设定一个。你要不断尝试,直到你的愿景变得无比生动、无比清晰,以至于只要一想到这个愿景,你就会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