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孝顺孝顺,顺者为孝。你给父母买再多东西,但总拂老人的意、拗老人的心,老人总是不会高兴的!向父母表达关爱,其实不一定要多么贵重的礼品,或者多么华丽的辞藻,关键在于,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更要尊重老人的心理需求。
【生活随笔】顺者为孝
那天,在一个好久不见的朋友家闲聊叙旧时,进来了一位和颜悦色、满头白发的老妇人,朋友忙介绍说,这是自己的老母亲。从老人的穿着可以看出,她一定是出生在农村,还保持着乡下人简单朴素的打扮。然而,让我惊讶的是,她的手中还分别拿着一大块包装商品用的旧硬纸盒,还有两个空矿泉水瓶。拿回这些废品做什么?我心生疑问。
“妈,今天收获不小嘛!快放下来歇歇吧。”朋友笑呵呵地对老人说。母亲答道:“唉,去迟了一步,一台旧电扇被别人检走了。”“没事,明天去早点,兴许还能捡到更好的东西。”朋友安慰道。
很显然,朋友的老母亲在小区里拾废品。朋友是一位拥有资产上亿的企业家,家有豪宅两套,名牌轿车3辆。家里经济条件这么好,还需要母亲在外面捡破烂儿吗?把母亲送回房间后,朋友猜到我的不解,笑着对我解释说:“这主要是为了让老母亲高兴。”
朋友说,自己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很苦,母亲非常节俭。母亲到上海后,发现小区垃圾筒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很值钱的“宝贝”,于是开始往回捡,房间里、床底下到处都是。
刚开始朋友坚决反母亲捡废品,说了好几次,总是不管用,到后来母亲竟开始背着他偷偷地捡,然后将这些废品藏在楼道里的电表房里。因为自己住的是高档小区,很多人丢弃的东西,在母亲看来都是无比珍贵的,完全可以捡回来再用,实在用不上,还可以带回老家给村里的乡亲们用。
朋友说,自己的母亲今年已经70岁了,基本上没有回到乡下的可能了。有一次,他又因为此事狠狠地说了母亲,没想到,母亲就一下子哭了,并嚷着要立即回老家去,中午还赌气不吃饭。
这件事发生后,朋友感到非常愧疚,之后他突然醒悟了,自己不是一直说要把母亲接到身边,好好孝顺她吗?孝顺,孝顺,不就是以“顺”为孝吗?如果自己都不顺着母亲,让母亲不高兴,那么,孝还从哪说起呢?
从这以后,朋友改变了态度,不再干涉母亲,为了能让母亲高兴,有时,当他回来时倘若看到垃圾筒旁边还有没被人收走的废品,还会主动告诉母亲,母亲一听,就会乐呵呵地赶紧朝下跑,生怕去迟了一步被别人抢了去。
最后,朋友还说出了自己对母亲“妥协”的理解:“其实,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分歧上,与亲人之间最好不要争辩,即便真理完全在你这边,因为一旦为此而争辩下去,结果往往是,你赢了真理,却输了与对方相亲相爱的真情。”
【心灵启迪】我们在努力给父母创造更优越生活的同时,更要做好眼前该做的事——说话、做事顺父母的心,合父母的意。如果对父母的观点、做法不赞同,要变换一种方式坚持自己的做法,但表面上要马上听话,这样父母才会开心幸福。
课后作业:1、做一件孝老爱亲好事各班组织学生开展孝老爱亲实践活动,要通过开展“我为爷爷洗洗脚,我为奶奶梳梳头”“我为爸爸捶捶背,我为妈妈洗洗碗”等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敬老助老爱老的良好道德风尚。
2、各班要通过读孝老书籍、做敬老好事等,组织学生写一篇有关孝道感悟方面的文章,加深青少年对孝道文化的认识。
§§§第二节修身自强篇
(一)
【原文】止言以言,止事以事,譬犹扬堁而弥尘,抱薪而救火。
——《淮南子·说山训》
【注释】譬犹:就像。堁:(kè)尘土。弭:息。
【译文】用言论来制止别人的流言蜚语,用行动来平息祸事,就像用扬起的尘土去平息尘土,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
【解读】流言,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流言蜚语。人们碰到流言,第一反应就是急于解释,忙于辩解,去谩骂和攻击散布流言的人,想以此消除流言对自己的非议。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面对那些流言蜚语,自己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身正不怕影子斜,相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让时间和事实去说明一切。
对于流言,你也可以换一种思维去理解,那就是某些方面让人嫉妒,如果是这样,保持平常心,好好的善待自己,淡定自如的生活,流言就会不攻自破的。
【哲理故事】净叶不沉
一个年轻人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不招惹是非,但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毁我。如今,我实在有些承受不住了,想遁入空门削发为僧以避红尘,请大师您千万收留我!”
释济大师静静地听他说完,吩咐一个小和尚说:“去取一桶一瓢来。”小和尚很快就提来了一个木桶和一个葫芦瓢,交给了释济大师。然后,释济带年轻人走到一条小溪边,将水桶放到溪边的一块岩石上。顺手从旁边的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叶,大师手拈树叶对年轻人说:“施主不惹是非,远离红尘,就像我手中的这一净叶。”说着将那一枚叶子丢进桶中,又指着那桶说:“可如今施主惨遭诽谤、诋毁深陷尘世苦井,是否就如这枚净叶深陷桶底呢?”年轻人叹口气,点点头说:“我就是桶底的这枚树叶呀。”
释济大师弯腰从溪里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施主的一句诽谤,企图打沉你。”说着就将那瓢水兜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树叶激烈地在桶中荡了又荡,便静静漂在了水面上。释济大师又弯腰舀起一瓢水说:“这又是一句恶语诽谤,企图还要打沉你,但施主请看这又会怎样呢?”说着又将一瓢水兜头浇在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年轻人看了看桶里的水,又看了看水面上浮着的那枚树叶,说:“树叶秋毫无损,只是桶里的水深了,而树叶随水位离桶口越来越近了。”释济大师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舀起一瓢瓢的水浇到树叶上,说:“流言是无法击沉一枚净叶的,净叶抖掉浇在它身上的一句句蜚语、一句句诽谤,净叶不仅未沉入水底,却反而随着诽谤和蜚语的增多而使自己渐渐漂升,一步一步远离了渊底了。”释济大师边说边往桶中倒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菩提树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晃动着。
释济大师望着树叶感叹说:“再有一些蜚语和诽谤就更妙了。”年轻人听了,不解地望着释济大师说:“大师为何如此说呢?”释济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桶水四溢,把那片树叶也溢了出来,漂到桶下的溪流里,然后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释济大师说:“太多的流言蜚语终于帮这枚净叶跳出了陷阱,并让这枚树叶漂向远方的大河、大江、大海,使它拥有更广阔的世界了。”
年轻人蓦然明白了,高兴地对释济大师说:“大师,我明白了,一枚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蜚语、诽谤和诋毁,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释济大师欣慰地笑了。
【智慧小语】净叶不沉,纯净的心灵又有什么能把它击沉呢?即使把它埋入污泥深掩的塘底,它也会绽出一朵更美更洁的莲花。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时间和事实会说明一切!
(二)
【原文】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注释】若:似。拙:笨拙。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
【译文】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解读】外表聪明的人,将精明表现在外表上,处事斤斤计较,炫耀张扬,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精明干练。外表聪明的人往往给人一种威胁感,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真正的智者,遇事算大不算小,处事低调,为人豁达,做事有节适度。外表看上去愚笨糊涂,实则内里心知肚明。外愚内智的人,工作、生活中能与人和谐相处,左右逢源。外愚内智是大聪明,是一种境界。
【人物故事】陈平与周勃智除奸党
汉高祖刘邦死后,惠帝即位。惠帝性懦,吕后专权。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想封吕氏子侄为王,于是召集大臣商议。
她先问右丞相王陵可否,王陵答道:“高帝曾召众臣,宰杀白马,歃血为盟,说:‘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如今要封吕氏为王,违背了原来的盟约。”吕后不悦,再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二人答道:“高帝平定天下,曾封子弟为王。而今太后称制,分封吕氏子弟,有何不可呢?”吕后听了,变嗔为喜,眉开眼笑。
罢朝之后,王陵质问陈平与周勃说:“从前高帝歃血为盟,你们二位不在场吗?如今高帝驾崩,太后做了女主,欲封诸吕为王,你们阿谀奉迎,违背盟约,将来在九泉之下有何面目见高帝呢?”陈平、周勃说:“现在于朝廷上当面力争,我们不如你有胆量,将来安社稷,定汉裔,也许你不如我们明智。”
不久,吕后罢王陵相,黜为太傅。后来王陵病死。陈平整日耽于酒色,对于朝事则不闻不问。有人暗向吕后告陈平的状,吕后听罢大喜说:“我正好要用这样的人当丞相。”吕后专权,加紧迫害刘氏子弟,而陈平却依然整日耽于酒色,对于朝事不闻不问。等到吕后死后,陈平与周勃共商大计,他们矫诏夺得兵权,联手铲除了吕氏党羽,重定了刘氏天下。
【思维火花】强敌当前,“小不忍则乱大谋”。与敌明斗硬打,往往“出师未捷身先死”,倒不如先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待时机成熟后,再制敌于死地,从而取得胜利。王陵棱角分明,连自己的位置都未能坐稳,根本谈不上去维护刘氏江山。而陈平、周勃巧施“大直若屈”之计,既保护了自己,又铲除了奸党,稳定了刘氏政权,可谓一举两得。
(三)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
【译文】了解他人的人,只能算是聪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有智慧;能够战胜他人只能算是有力,能够战胜自己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
【解读】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称之为“贵”,可见人是多么不易自知;把自知称之为“明”,又可见自知才是人类大智慧的体现。自知无知方求知,自知之明是求知的不竭动力。人之患在于不自知,人之弱点在于难自胜。很多人因不自知,不能管理和控制自己而事业无成。所以,只有了解自己,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的缺点,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采取理智的行为,展现生命的精彩。
【人物故事】“口吃将军”——邓艾
魏、蜀、吴三国鼎立数十年,最终统一归晋。而出奇兵平定西蜀,迫使阿斗皇帝自缚请降,为晋统一大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正是“口吃将军”邓艾。
邓艾自幼丧父,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曹操兵败赤壁后,部分荆州民众开始北迁。不久,邓艾母子二人也随之迁徙至汝南。家境贫寒,出身的卑微加上口齿的不伶俐,让年少的邓艾失去了不少童年的玩伴与乐趣,并时常受到别人的嘲笑。但这些无法磨灭邓艾胸中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十二岁时,他为自己起了新名字:邓范,字士则。“文为世范,行为士则”——这就是邓艾胸中的远大理想和抱负。“邓范,字士则”,这样出色的名和字,自然不会落入穷苦的邓艾口袋中。“后宗族有同者,故改焉”。寒门出身的邓艾没有与同宗中的富户高门叫板的实力,于是,邓艾继续沿用着先前的名字。
生活的贫穷和苦难,对凡人来讲,无疑是堕落的理由和毒药。但对于天邓艾来说,却又是锻炼的契机和炉火。面对困境邓艾并没有消沉,同时更加奋发进取。若干年后,勤奋的邓艾升为“典农纲纪”,随后又做了“上计吏”。也就是在那年,邓艾遇见了自己后半生所仰仗并信赖的司马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交谈中司马懿发现邓艾虽然口吃但才学过人,于是升其为尚书郎,而邓艾也投桃报李,向司马懿递交了《济河论》,并努力克服自己的口吃,终于被司马懿所重用。正始二年,司马懿依邓艾的建议,大修漕渠,为灭蜀奠定了基础。不久邓艾又被任命为南安太守。自幼喜好兵法的邓艾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战争舞台,同时他也战胜了自己的口吃。
景元二年,邓艾率十九万大军攻打姜维,但姜维死守不出,在粮草不继的情况下,邓艾做出了惊人的决定:拼死一搏,偷渡剑阁,直插蜀汉心脏——成都。当大军走出阴平古道时,前方又出现了一座非常陡峭的山峰,山高谷深,没法前进,将士们都心惊胆战,恐惧袭上心头。邓艾的儿子也劝父亲放弃进攻。
但66岁的邓艾当机立断,用毡毯裹着身子,从悬崖峭壁上滚了下去。将士们见邓艾一带头,也跟着滚了下去。有的攀着树木,一个接一个慢慢地爬下了山,终于越过了这条绝路,在蜀兵的万分惊讶之中消灭了蜀国。
倘若邓艾没有战胜胆怯的勇气,在那座山峰前退缩返回,那么蜀汉就不会被灭亡,他的雄心壮志就不会实现,历史也许会被重新改写。
邓艾克服了自己的缺点,战胜了自己的胆怯,最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思维火花】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只有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自我,才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