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拾葚异器——东汉时蔡顺
蔡顺,东汉汝南(今属河南)人,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成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常说:“即使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当时,恰逢王莽起兵,烽火四起,天下生灵惨遭涂炭。又遇到灾荒,地里粮食欠收,人们都没法吃饱肚子。总不能让母亲饿肚子吧,蔡顺非常着急,起早贪黑到处找吃的,然而当时那种境地,谈何容易。他只好去挖野菜、剥树皮,煮熟捣烂了给母亲吃。看着年迈的母亲吞咽得那么艰难,他难过得心如刀绞。
一次,蔡顺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一棵桑树,树上结满了桑葚。桑葚有红有黑,蔡顺尝了尝,发现红的味道酸涩,黑的则甘甜无比。他喜出望外,拼命地采集,又用不同的器皿分别盛装着。这时,一个赤眉军正好路过,看到蔡顺正忙碌着,便和颜悦色地问他采葚干什么?蔡顺乐呵呵地说:“吃呀!那边黑甜的给母亲吃,这边红涩的给自己吃。”这个赤眉军一听,敬佩蔡顺是个孝子,又怜悯他们的处境,当下慷慨解囊,送给他一条牛腿、二斗白米。蔡顺千恩万谢,带着采摘的桑葚和赤眉兵送的东西回家了。
15、涌泉跃鲤——汉姜诗夫妇
姜诗夫妇,东汉四川广汉人,姜诗很孝敬母亲,他的妻子庞氏勤劳笃厚,对待婆婆尤其恭敬孝顺。姜母喜欢饮用沱江的水,庞氏便常常到江边打水给婆婆喝,而沱江离他们家六七里远,这样庞氏每天都得往返十几里路,但她风雨无阻从不间断。
有一天狂风暴雨肆虐,天气十分恶劣。庞氏仍如往常一样前往沱江担水。但风雨实在太大,瘦小的庞氏如何受得了,于是昏倒在江边。好不容易才醒过来,又赶忙提起桶,重新打了江水往回赶。因为回家太晚,婆婆却有点不通情理,责骂了她,但她毫无怨言,反而侍奉得更殷勤了。婆婆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不是,从此一家人更加恩爱和睦。
婆婆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吃鱼,夫妻俩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三五天无所谓,时间长了可就麻烦了,庞氏每天又要担水,又要烧鱼,忙都忙不过来,而且还要经常买鱼,经济也承受不了,可又不敢怠慢母亲,这可怎么办呢?
说来也就奇了,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他们家屋后突然冒出了—股泉水来,泉水如同沱江水一样清澈、甘甜,而且每天清晨,泉水里一定会冒出两条大鲤鱼,活蹦乱跳的。夫妻俩高兴极了,每天用新鲜的泉水和鲜嫩的鲤鱼孝敬母亲,不敢有丝毫松懈。
16、闻雷泣墓——三国时王裒
王裒,三国时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小小年纪便懂得敬重、孝顺父母。他的父亲王仪因正直敢言,被骄横跋扈的晋王司马昭无辜杀害。小王裒在母亲的抚育下渐渐长大,他将全部的爱心和孝心放到了母亲身上。除了亲自照料母亲的饮食起居,他还常陪她说话,逗她开心,以解除老人精神上的孤独和凄苦母亲生性害怕打雷。每当下雨打雷的时候,他便将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的,拉着她的手,绝不离开半步。
多少年以后,王裒的母亲久病不治,溘然长逝。他悲痛万分,将父母合葬一处,虔诚恭谨地守丧尽孝。他惦记着母亲怕雷的事情,每当刮风下雨的天气,一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便狂奔到父母的墓地,跪拜着哭诉说:“儿子王裒在此,母亲您千万别怕!”王裒对父母的感情可谓至深至厚,每当读到《诗经.蓼莪》这—篇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两句时,他都会反复颂读,禁不住泪如雨下,悲不能自已。
17、乳姑不怠——唐朝崔唐氏
崔山南,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龄大了,牙齿都脱落了,吃东西很不方便。祖母唐夫人(即崔唐氏)很有孝心。每天,她总是很早起床,帮婆婆穿衣打扮,洗脸梳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婆婆搀扶到厅堂坐下,一口一口地喂婆婆喝奶。她婆婆除了喝奶,根本无法吃其它食物,但在唐氏的精心侍奉下,几年来身体一直都很健康。
一天长孙夫人因年事过高而卧病不起了。她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便把全家老小召集到病床前,拉着唐氏的手说:“我没有什么能报答媳妇你的恩德,只愿你的儿媳妇、孙媳妇也都会像你一样,恭敬孝顺,我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崔山南荣华富贵,同样侍奉祖母和婆婆,尽心尽力,无可挑剔。正如长孙夫人所说的那样,这家人的几代子孙,孝心孝行一个胜过一个,贤名流芳百世。
18、卧冰求鲤——晋朝时王祥
王祥,字休征,晋朝琅琊人,以“卧冰求鲤”著称。
王祥出世后不久,生母不幸病故,继母朱氏三番五次地在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父亲渐渐对王祥也产生了成见。然而,王祥生性至孝,对父母的偏心和不公从无一句怨言。无论父母怎么对他,他待父母仍一如既往地恭敬孝顺,精心侍候。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突然想吃鲜鱼。当时正值隆冬,所有河流湖泊都结了厚厚的冰,到哪儿去弄鲜鱼呢?王祥不顾寒冷,毅然来到河边,脱去外衣,躺倒在冰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融化那坚硬厚实的冰块。他身下的冰渐渐融化了,自己却冻得麻木不堪。这时,出现了奇迹:只听“扑扑”两声响,冰面自动裂开了一条缝,往外蹦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捉住鲤鱼,别提心里多高兴了。他赶紧回家,给后母做了一顿鲜美可口的鲤鱼汤。看着继母吃得津津有味的,他心里感到莫大的宽慰和幸福。
19、恣蚊饱血——晋朝时吴猛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他从小就非常孝顺父母。吴猛家里十分贫穷,床上没有蚊帐。而南方蚊子多,每到夏天,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觉。
年仅八岁的吴猛心疼劳累了的父母,为了让他们睡个踏实觉,他想了一个办法。每到晚上,吴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家细皮嫩肉的,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且越聚越多。吴猛却任蚊子叮咬吸血,一点也不驱赶。
吴猛认为蚊子吸饱了自己身上的血,便不会去叮咬父母,八岁孩童的这种想法真是可笑,却让人笑不出来。虽然其法不可取,但只有对父母爱到极点,才会有“痴傻”的行为,这是一颗多么纯净的童心啊!
这种骨肉之情的孝,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20、扼虎救父——晋朝时杨香
杨香,晋朝人,是杨丰的女儿,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含辛茹苦,把她拉扯成人。她知道父亲抚养自己不容易,既当爹又当娘,吃了很多苦头。因此,她对父亲非常孝顺,关心备至,体贴入微。
14岁这年,杨香曾随同父亲杨丰去田里割稻,忽然蹿出一只大老虎,扑向杨丰,一口将他叼住。杨香急坏了,一心只想着父亲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是个年仅14岁的女孩。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头颈。任凭老虎怎么挣扎,她一双手始终像一把钳子,紧紧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终因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瘫倒在地上,他们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难。
在几乎没有生还希望的情况下,一个年仅14岁小女孩没有选择逃命,而是选择了赤手空拳地与老虎搏斗。应该说,这是孝心的使然,才能如此忘我的去做。
21、哭竹生笋——晋朝时孟宗
孟宗,晋朝人,年幼时便失去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在母亲的督促下,他终于学有所成。
孟宗非常孝敬母亲。有一天,孟母突然病了,病情日益严重,饭食难以下咽,孟宗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孟母原本爱吃清新鲜嫩的竹笋,如今身在病中,跟孟宗唠叨着,说想吃笋煮的羹汤之类的食物。可是,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万木凋零,哪有鲜嫩的竹笋啊?孟宗无计可施,只好独自跑到竹林里,然而目之所及处,只有一片焦黄。想到母亲的病情,想到母亲的心愿,他不禁悲从中来,扶着竹子,放声大哭。
孝心感动了天地,竹林里出现了奇迹:在他的泪水飞洒之处,竟然破土冒出一颗颗竹笋尖尖的、绿绿的、毛绒绒的来!孟宗喜出望外,马上挖出几棵竹笋抱回家,精心做成羹汤,端给母亲喝。喝着热乎乎的汤,孟母乐得眉开眼笑,病情也随之好转起来。
22、尝粪忧心——南朝庾黔娄
庾黔娄,南朝齐国人。他在担任孱县县令后不到十天,忽然感到一阵心惊肉跳,冷汗直流,心想父子连心,莫不是家里有什么事了。当天他便辞官返程回家。
回到家里,父亲已处于弥留之际。庾黔娄悄悄向医生询问父亲的病情。医生说:“现在还不能确定你父亲的病况,但有一个测试办法,就是尝尝他的粪便,如果是苦味,说明他病情好转希望就大。”
庾黔娄生性孝顺,不怕脏、不嫌臭,于是马上亲口尝了父亲的粪便,发现味道有点甜滑,并不苦涩。他知道父亲的病情加重了,心里十分担忧,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悄悄跑到后院里,面对北斗星跪下,默默祷告上苍,情愿用自己的生命换取父亲的性命。遗憾的是,几天后父亲还是死去了,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23、弃官寻母——宋朝朱寿昌
朱寿昌,宋朝天长人,也是个很有名的孝子。他的生母刘氏,是他父亲的小妾,正妻妒忌她有了小孩,将她赶出了朱家。自此母子骨肉分离,五十年未能相见。
五十年来,朱寿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母亲,每到一地为官,他都要四处查找老人家的踪迹。可是人海茫茫,找人谈何容易。宋神宗当朝的时候,他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决定辞掉官职去寻找母亲。临行时,他告知家人自己的决定,发誓说:“找不到母亲,我今生今世绝不回家!”这一次,他将寻母的重点放在秦地(今陕西)。后来,历尽千辛万苦的他,终于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寻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当时刘氏已经七十多岁了。
朱寿昌弃官寻母的孝行,在当时社会引起轰动。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苏轼等人都赋诗作文大加赞扬。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朱寿昌一片真诚的孝母之心,终于使得五十年后母子团聚,不但可贺,而且可敬。
24、涤亲溺器——宋朝黄庭坚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为“宋四家”之一。但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个大孝子。
黄庭坚家有老母,他侍奉母亲始终尽心竭力、极尽诚挚。按理说,黄府侍婢众多,料理老母亲的生活自是不用他亲自动手。但是,每天下朝后,黄庭坚都先探望母亲,亲自侍茶奉水。最难得的是每天晚上他都要亲自为母亲涮洗便盆,从不假手他人,春夏秋冬从未间断过。
身为高官(黄庭坚官至太史)、名人,黄庭坚在行孝方面,事必躬亲,不嫌脏臭,亲自为母亲涮洗便盆,这是很不容易的。透过这一事例,可以看出黄庭坚的至诚孝心。
经典感恩故事
一、投桃报李
出处:“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诗经》)阐释:原指他人以桃赠我,我以李回之。后喻朋友之间礼尚往来或相互赠答。从“木桃”到“琼瑶”,只是一枚感谢的种子而已——缘于爱与被爱。这之间连接的不过是一份心意罢了。或许,木桃对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报之以琼瑶,也未必就是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声由衷的“感谢”吧。
二、三春晖
出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孟郊《游子吟》)阐释: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出处:“涓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清代朱用纯《增广贤文?朱子家训》)阐释:别人给你一滴水的恩惠,你当以泉水报答他人的恩惠。比喻哪怕他人给你极少的帮助,也应加倍地报答。此句原为民间俗语,后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用。通俗的理解即是:做人不能忘本,吃水不忘了挖井人。
四、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出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清代朱用纯《增广贤文?朱子家训》)阐释: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一饭之恩
出处:“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阐释:比喻受恩厚报。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深受感动。韩信被封为淮阴侯后始终没忘漂母的一饭之恩,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