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子固路上,我不知道,还有没有比这些问题,更能让我一次次心绪难平的事情。我的目光偷偷追随他们,甚至有几次我想跟着看看他们住在哪里,他们的家究竟是怎样——然而我终于遏制了自己。
我还非常地想听见一次他们母子的对话。就像一个生活的录音师,我狂热地想捕捉他们的、一切属于小人物的声音。哪怕简短到只有“好吗?”“好”这样的三个字。
——却从来没有听见过。
他们为什么不发出一点声音呢?哪怕就像那些音质低劣却时时不忘以卡拉OK自娱自乐的人们。
他们只是竭尽全力地安静着。就像两张紧连着的纸片,留在一本大书里;就像两枚连体的树叶,待在一棵巨树丛中。
也许所有的大爱,就是这样无言无语。
夏天的早晨,我走路上班,经过佑民寺。拜庙的人明显比平时多很多。一个卖香的老妇对我说:“买把香吧。今天是观音老母的生日。”
一个熟悉的身影被我发现了。在密集的人群里,这个永远牵着儿子手的母亲,今天她的手里握着三根巨大的香烛。
她的背影肃穆得就像是只有她一个人,她是一个人站立在空阔的原野上,站在离上苍那些能够洞察人世苦难并可解救他们的菩萨最近的地方。
我看见她深拜下去。仿佛正向命运之神庄重地许愿,说你交给我的债务,我不怨责,亦不推卸,我正克己偿还;又仿佛正将自己像一只牺牲般置于庄重的祭坛,没有痛,只觉得“完成”。
倒身下拜的时刻,她灰烬般的白发缓缓飘垂,我想起茨维塔耶娃的那几句诗:
灰白的头发,
这是珍宝的灰烬:
丧失和委屈的灰烬。
这是灰烬,在它们面前,
花岗岩变成尘土。
生活的火焰并不能够总是燃烧得旺盛与鲜艳。尤其对于小人物而言,更多的时候,它是灰烬的代价和化身。然而,当你于灰烬里埋头寻找,尘灰扑面呛人的刹那,你能发现的,总有一块心一样形状的钻石或珍宝,让你怦然心动。
人世间的情感有许多种。母爱,虽不似爱情那样华丽和张扬,但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却蕴含着感人心魄的力量。文中的母亲与她的智障儿子,构成了一幅朴实无华却沁人心脾的图景,父亲角色在这图景中的缺失,更显出母爱的伟大。于是,母与子,他们是彼此的天使。
那个蠢女孩是我
文/张爱玲
常有个人在记忆深处躲躲闪闪,待我细想时,那个身影已走远。有一天月光格外皎洁,月光下我终于记起那个曾经很蠢很蠢的女孩;那个蠢女孩是我。
起初我并不蠢。记得7岁上学时教室很大,稀稀落落地坐着20多名同学,梳辫子的只有7位。老师看了看那怯生生的“半边天”,先让大一些的琴做了学习委员,却选不出文艺委员领着同学们在课前唱歌。后来慧眼识珠,发现我嗓门挺大又挺大方,便委任了我。
老师们都很愿意做我们的班主任,理由极简单:学生少,操心事少;女生少,操心事更少。所有的班主任也都说我们班女生最友好,总是和和气气的。她们却忘了:女孩子天生会掩饰。其实,文艺委员与学习委员之间很格格不入呢。
我不知道嫉妒心是何时潜入体内并随着身体一天天长大的,反正我开始嫉妒琴,正像琴一直嫉妒我——因为我们的成绩太相近了,每次读完考试分数,老师如果表扬女生常常表扬我们俩或者我们中的一位。势均力敌就有了敌意,有了敌意的琴先拉帮结伙,她拉着那5个女生课间高高兴兴玩,放学亲亲热热走,我形单影只地待在操场或闷头回家时,恨琴恨得咬牙切齿。
有一天傍晚,我和高年级同学玩跳格子。跳到天黑才想起书包,书包早被锁在教室了。急得团团转时发现教室玻璃刚好坏了一块,于是我拨开闩就跳了进去。
拿了书包正要出来,我忽然想到琴,偷着锁门说不定就是她干的,那天她值日。我拿不出书包做不成作业自然要挨老师训,她早就盼着这天呢。旧恨新仇忍无可忍,我想报仇了。一回身看见讲台上有截粉笔头儿,还是给她起个绰号“骂”她一下吧。少年时代给我起的绰号往往并无道理,想了半天胡乱起了一个。借着教室里最后一点儿微亮写在琴的书桌里。写完了就报了仇,跳出教室就把这事丢在脑后了。
第二天早自习一进门,琴正骂人,看见我音量提高了一倍。我才知道我的报复手段不仅偷偷摸摸不那么光明正大,而且惹了麻烦。最麻烦的不是在学校,琴知道老师要来了便早早住口;最麻烦的是路上,琴用她的骂声对我实行围追堵截,我像灰溜溜的小老鼠,琴成了打鼠英雄。
琴很能骂人,指桑骂槐、破口大骂全会。在她的骂声中,我来不及想自己的愚蠢,原有的嫉妒却变成了完完全全的恨。
五年级时新来了两位女生,其中就有我的表姐,为了考入市重点特地从林区转来重读。加入了新成员,“半边天”不但没多云转晴,反而阴云密布了:表姐的成绩开始遥遥领先,琴很不服气,私下里便说她是重读生。话被传过来,表姐便立场坚定了,女生阵营里从此有了两个帮派,没有战争也虎视眈眈。
我们常在一起挖空心思贬低对方,以示敌弱我强。有一天发现琴“长着满脸横丝肉,一看就不像好东西”,令我们狠狠开心了一阵子,尤其是那常常形容坏人的“横丝肉”替我出了许多怨气。
我们,包括琴,都以为自己很聪明,所作所为理所当然,发布考中学成绩时大家都傻了:老师认为最有希望的几个甚至表姐,都没有考入那所向往已久的重点中学。
也许是因为那次惨败,琴比我们先长大了。有一天陪妈妈逛街,远远看到琴,我早早扭过头去,听见琴问“大娘上街呀?”
妈妈说:“嗯。琴你有工夫到我家里玩儿吧。”
“哎。”
我那时混沌未开,等琴走远就问:“妈你理她干吗?你不知道我俩不好吗?”
妈妈瞪我一眼:“这孩子倒底是大两岁懂事了,人家想和好。”
“我才不和她和好呢。”
虽然妈妈开导了半天,我却忘不了琴的那恶骂,几次碰到她探询的目光都以冷眼拒绝了。
多年以后我才慢慢聪明过来:无论在哪儿,无论做什么,我都会遇到对手。我们太习惯于把对手列为敌人,太习惯于嫉妒甚至诽谤,可是,一个人的真正长大却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
一个人的真正长大,是从真诚地欣赏对手开始的。
爱恨相缠父女情
文/兰心萍
我和父亲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如果不是弟弟在闲谈中提到他,我几乎忘记原来自己也是有父亲的。
听母亲说,我刚降生时,父亲是很爱我的。他领着我走东蹿西,还常用汤匙刮苹果泥给我吃。我的失宠是因为我有了弟弟。母亲后来用几近讥讽的语气品评他:“就那德行,有了新的忘旧的,有了好的忘差的。”我对她的观点不置可否。我实在不明白我和弟弟比,究竟差在哪里——我学习比他好,人比他乖,就连个子也比他高半个头。然而父亲不爱我。他可以花一上午的时间削木头枪给弟弟,却不肯停下来看一眼我扎的红灯笼。
父母离异后,我和弟弟跟母亲,父亲净身出户。
那时父亲过得很清苦,工资不多,住在小叔家,每天听小婶的冷嘲热讽。他依旧风雨不误地来看弟弟,节衣缩食地给弟弟买水果。
父亲从不和我多说一句话,从来不抬眼看一看我贴了满墙的奖状。我看着幸福的弟弟,仇恨的种子在心里疯长起来。在那以后,我常在父亲来看弟弟时把他推到门外,他带来的水果也被我顺着阳台丢出去。他站在门外大喊大骂,我在屋里哄大哭大闹的弟弟。我想我是在嫉妒,嫉妒弟弟唾手可得而我却很难得到的父爱。
父亲一定恨极了我,所以有一天才会把我和母亲撵出门。我们住的房子是父亲的,父亲被小婶撵出来后,便开始撵我和母亲。他把我们的行李用晾衣绳捆着抛到门外。母亲不停地哭不停地哭,我对着漫天飞雪发誓,一定要让这个狠心的男人付出代价。
我报复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大石头砸碎了他放在门口的酸菜缸。他应声出门,我兔子般地逃逸,报复的快感弥漫了我整个心怀,这个男人——他跑不过我的,我已经16岁了。
我和母亲住在租来的小平房里,为了省钱供我读书,母亲连度数大的灯泡都不敢点,尽管有寂寞无奈掺杂我的童年,但说长大还是长大了。
弟弟一直和父亲住在一起,周末有时来看我和母亲,他的单位在市郊,想他时,我就打电话传他。
一次,回话的竟然是父亲,他的声音我一下子就听了出来,我沉默了。“是你吗?我是爸爸!”我的泪无声地涌出来,“爸爸”这个称呼,我该有十年没叫了。
弟弟拉我去见他。熟悉的楼梯,熟悉的门墙,然而父亲老了。他的背驼了,头发白了,他拘束地站在那里,脸上是几近乞求的表情——10年了,他在求我的原谅吗?他殷勤地给我洗水果,拿饮料,而我刚说了一声饿,他便马上披衣服到楼下去买菜。弟弟说:“爸知道错了——你原谅他吧!”
那爱掺杂了太多怨忿、哀伤、无奈,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其实,只要他知道自己错了,就算不想办法去补偿,我也一样会原谅他。弟弟也许永远无法明白——我爱父亲。那爱掺杂了太多怨忿、哀伤、无奈,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其实,只要他知道自己错了,就算不想办法去补偿,我也一样会原谅他。
我的生命,有一半流着他的血液。
执子之手
文/黄倩娜
一个隆冬的静夜。我挨着床榻读一个女人的诗句。
儿子在被窝里抓着我的一只手。温热娇嫩的小手,在我的手背上揉来搓去,酥酥的,暖暖的。如果我躺下,他总是双手搂着我的脖子,让我的身子朝向他——儿子说,这样,妈妈就不会逃跑了。
我确实有过被他发现的逃跑的记录。在他睡意朦胧的时候,悄悄地披衣,潜入书房,打开电脑。可是,今天,我却被一个女人的诗句“定”在了床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诗句,穿越时光厚重的帷幕,夹裹着沉重的悲鸣,字字千钧地捶打着一颗女人的心。我一只手抚摸着她长身玉立的画像,一只手情不自禁地抓紧了被窝里儿子温暖的手——很奇怪的一种感应。
蔡琰在诗中自述,东汉末年,“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兵荒马乱的乱世长安,时年二十多岁的女诗人没能来得及挣脱命运的魔爪,在金戈铁马的嘶鸣之中,她如同一件美丽的雕花瓷器猝不及防地被胡人掳掠到马背之上,一路飞奔着,向北,向北。
一朵在长安灿烂着的卓尔不群的花,却没入了碎石如斗,随风乱滚的大漠戈壁。没有根的女人,她绵绵的泪水被疾风吞噬。干裂的嘴唇吐出的每一声呼唤,都被漫天的风沙淹没。回家的路在雁断南飞处。月亮一圈一圈地瘦了下来。故国明月千里外,渭水垂杨、咸阳古道,转瞬都成梦幻。
她不是苏武,怀抱汉朝的旌节,在大漠深处牧羊,虽承受非人的折磨,其忠肝赤胆却是苍天可鉴;她也不是王昭君,心怀两国友好邦交的大义,有亲人殷殷的祝福和关爱伴着远嫁异域。她是蔡琰,又名蔡文姬,东汉着名学者蔡邕之女。史载“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作为汉人,她不幸成了胡人强夺的物;作为女人,又被迫嫁给了胡人左贤王。这双重的屈辱,足让人心于一夜之间憔悴。逐水而居,以天地为庐的胡人无以解读她的蕙质兰心,诗墨芬芳。前面的道路漆黑一片。《胡笳十八拍》中唱出了女人在空间转换之后面对现实的无尽的凄苦:“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
一个被掳的女人的命运,除了隐忍和顺从,不可能有更好的出路——“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是盼归故乡的决心支撑着诗人在屈辱中苟活了下来,并学会用雪水洗濯秀发,穿粗糙的皮草,喝大碗的酥油茶,在马背上奔跑,在篝火旁温暖一双被风雪冻得僵硬的玉手。她甚至还学会了一些异族语言,向胡人学习吹奏一种称之为“胡笳”的乐器,其音哀婉,女诗人学之,仿佛于瞬间又触到了故国的容颜。
那虎背熊腰的左贤王,怀抱无尽的歉意把心爱的女人搂在怀里。是劫持的爱,也是怜香惜玉的爱。女人的心因为被掳而变得坚硬。她不想面对他眼里的柔情,不愿挨近他臂弯里的温暖。难以自处的感情却植下了男人和女人的根——女人先后拥有了两个孩子。
儿子不自觉地翻了个身。在他翻身的一瞬,我的耳畔突然响起他出生时的那声啼哭,那么清脆、嘹亮,那如同天籁一样美妙的啼哭让我于瞬间忘却了身下正在流淌的血。我虚弱地挣扎着,让医生把他捧到我的眼前,我甚至来不及看清楚他的五官,便迫不及待地把脸贴到那毛茸茸的娇嫩的粉团身上——刚刚分娩的身体似乎获得了某种神奇的力量。是的,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有了一个儿子。
而我,只是千千万万的女人行走中的一个。我们都有孩子,我们深爱的男人握着我们的手,我们生活的地方有我们源远流长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