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当她在屋子里整理他当年留下的衣物时,房门被推开了,她抬头,刚好看到他含泪的眼睛。
18年,18年的风刀霜剑,能沧桑多少心灵,荒芜多少爱情,削平多少誓言。
18年的苦苦守候,如果说最开始那是望穿秋水的等待,到了后来等待对于她来说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她像一个勇士一样守候着自己的幸福。
张妈
文/钟敬文
她使我们窘极了!
是初到这里那天的下午,我们叫她去买米和洋油等东西,她竟一点都听不懂。她说的,我们又无从了解。
“这真为难了!在这里,简直像到了穷荒的异国一样。”我苦笑着说。
“你住在浙江不是将一年了吗?为什么连听也听不来?”蓬埋怨我说。
“杭州话,还马马虎虎可以听得懂一点:她说的是道地的乡音呢。”
“暂时除了由它去,再没有别的良法了。”
过了两三天,费了许多细辨强记。指物喻形的功夫,关于几种日常重要的物事,如饭、菜、鱼、肉、洗浴、点灯等说法,彼此才渐渐能互相听懂:但一说到别的东西,还是无法懂得。自然,对于那些,不聋哑也只好聋哑了。
一个星期过去了。因为蓬常常到厨房里去帮她工作,彼此便渐渐有些习熟起来,说话也能够互相懂得些。她说她是诸暨人,家里有丈夫和儿子。到这里做工,是几个月来问的事。主人对她很苛刻,尤其是主妇时常不免要以凶狠的声色威吓她。不是说东西弄坏了,便骂她用柴米太浪费。没有客人来租屋住时,她吃饭是没有菜送的。因为主人从来不给她买菜的钱。(主人是常常住在城里或此间旁边的老家里的。)有客人来住,她帮客人做饭、洗衣服,从那里得到报酬外,主人便再不给工资了。——她照例的工资,每月只有三元。
“她是很可怜的!”蓬转述了她的话,黯然这样慨叹了一声。
“唔,很可怜!”我答应着:心里又触动起社会的大问题。
她是幽闭在缺乏教养、习俗简陋的乡村的妇人,加以生性又比较笨拙,双足更包裹得像两只菱角。一举一动,自然不免给予我们以不轻快,甚至于很难堪的感受。有时,也想发发气;但一念到她身世的可怜,便自然地隐忍下去了。
有一天,蓬蹙着眉峰,用凄颤的声音告诉我:
“张妈快要回去了!”
“做什么?”我意外地受着她的话的袭击,急遽反问了一声。
“刚才她在厨房里告诉我,主妇又骂用柴米太多,说不要她了。她预备月底回去,要我替她写信报知家里。她一边说,一边哭,情景怪凄凉的!”
我们沉默了,但苦雾却密密笼在各人的脸上。不久,她进来冲开水,我们都低着头没勇气看她的脸色。
一次,蓬到城里去,黄昏时还没有回来。几次她问我好不好开饭,我总回说等她回来才开。后来,夜太黑了,我只好草草地独自吃了。第二天,蓬到厨房去时,她说:
“昨晚先生等你等了许多时候才开饭,他只用了一点白饭,却把菜都留下等你吃。”
蓬把这话转告我时,我们一齐笑起来了。
“我们尽说她蠢笨,她也会做这样聪明的打趣呢。”我说。
“笨人有时是特别会讲聪明话的。”蓬抢答着。
以后,我们不但觉得她可怜,她可怜之外,还有聪明逗人爱的地方。
一次,她要蓬给她写家信。并吩咐我们付工资的时候,不要交到主人的手里。因为前次有位来住的客人,给了她三元六角的工资,但是交由主人转的,所以结局却只剩下三元的整数落到她的手里了。
约莫七八天前一个黄昏,寂静的庭园,忽然哗闹起来。老主人的怒叱声,男工人的奔走声,张妈的呼唤声,群鸡的鼓翼声,一时并作。是开饭的时候了;但总不闻碗箸的音响。我不知道是闹了什么乱子。后来,蓬问了一问,才晓得是主人失了一只鸡的事情。
晚上,九时了。往常这时分,她早就熄灯睡去了;但这晚却老听见她往来草堆竹下,祝祝而呼的声音。我们替她担忧着,如果这只鸡今晚找不出来,明天主妇知道了,她不知要怎样重重地受罪一场。
第二天,上午十时左右,她一进来就对我们说:
“真冤枉!那只鸡,要我赔一块半钱。”
声音是哀惨惨的,脸色更沮丧得难看了。
这时,我们除了摇头,再没有什么表示。她出去了,房里突来了紧张的沉默。
“一只鸡,半个月的薪水……”我凄黯地在脑里想着。
蓬躺在沙发上,始终不响。从她的眼色神情看来,无疑地为了张妈刚才的话而愁苦着。
她是幽闭在缺乏教养、习俗简陋的乡村的妇人,加以生性又比较笨拙,双足更包裹得像两只菱角。一举一动,自然不免给予我们以不轻快,甚至于很难堪的感受。是午后了。太阳照例斜在西边,我们躲到竹林下去,蓬在看她的书,我则坐在石条上写随笔。
一个替主人种田的男工人,在林边搬移柴把。过了一会儿,在那里卜卜地飞出了一只鸡。他欢呼着“张妈”。她在厨房里立时飞奔着小跑出来了。
“哈,哈,哈,哈……”她见了那只鸡,一时说不出话来,如小孩子给人摸着怕痒的处所般狂笑着。
我们也不自觉地放下书、笔,来凑和她的高兴。
“哦,天的好心,救了我一块半洋钱!”她终于这样道破她的喜悦了。
我望着蓬笑了一笑说:“张妈这时的快乐,真超乎我们所有的一切之上了!”
几天来,这里东岳庙做冥事,平日死寂着的乡野,这时忽然热闹起来了。她几次高兴地招邀蓬去看那些迎神烧香的勾当。前天,我无意中问蓬道:
“张妈不走了么?”
“听说,主妇要她走,男主人不肯;她大概暂时不走了。”
我心里感到一点安慰。
过几天,我们要回城里去了。一个多月来,她替我们做种种工作,使得无烦难地安住着。虽以钱雇工,在现在是不算一回事;但想到她的艰辛,总不免有些抱歉与感谢之意。
末了,我要给她一个“健康”的祝福。
我为弟弟哭六次
文/佚名
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我有一个小我三岁的弟弟。有一次我为了买女孩子们都有的花手绢,偷偷拿了父亲抽屉里的5毛钱。
父亲当天就发现钱少了,就让我们跪在墙边,拿着一根竹竿,让我们承认到底是谁偷的。
我被当时的情景吓傻了,低着头不敢说话。父亲见我们都不承认,说那两个一起挨打。说完就扬起手里的竹竿,忽然弟弟抓住父亲的手大声说,爸,是我偷的,不是姐干的,你打我吧!
父亲手里的竹竿无情地落在弟弟的背上、肩上,父亲气得喘不过气来,打完了坐在炕上骂道:“你现在就知道偷家里的,将来长大了还了得?我打死你这个不争气的。”
当天晚上,我和母亲搂着满身是伤痕的弟弟,弟弟一滴眼泪都没掉。
半夜里,我突然号啕大哭,弟弟用小手捂住我的嘴说,姐,你别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
我一直在恨自己当时没有勇气承认,事过多年,弟弟替了我挡竹竿的样子,我仍然记忆犹新。
那一年,弟弟8岁,我11岁。
弟弟中学毕业那年,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同时我也接到了省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那天晚上,父亲蹲在院子里一袋一袋地抽着旱烟,嘴里还叨咕着,两娃都这么争气,真争气。
母亲偷偷地抹着眼泪说争气有啥用啊?拿啥供啊?
弟弟走到父亲面前说,爸,我不想念了,反正也念够了。
父亲一巴掌打在弟弟的脸上,说,你怎就这么没出息?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们姐俩供出来。
说完转身出去挨家借钱。
我抚摸着弟弟红肿的脸说,你得念下去,男娃不念书就一辈子走不出这穷山沟了。弟弟看着我,点点头。
当时我已经决定放弃上学的机会了。
没想到第二天天还没亮,弟弟就偷偷带着几件破衣服和几个干巴馒头走了,在我枕边留下一个纸条:
姐,你别愁了,考上大学不容易,我出去打工供你。弟。
我握着那张字条,趴在炕上,失声痛哭。
那一年,弟弟17岁,我20岁。
我用父亲满村子借的钱和弟弟在工地里搬水泥挣的钱终于读到了大三。
一天我正在寝室里看书,同学跑进来喊我,梅子,有个老乡在找你。怎么会有老乡找我呢?
我走出去,远远地看见弟弟,穿着满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等我。我说,你怎么和我同学说你是我老乡啊?
他笑着说,你看我穿的这样,说是你弟,你同学还不笑话你?
我鼻子一酸,眼泪就落了下来。我给弟弟拍打身上的尘土,哽咽着说你本来就是我弟,这辈子不管穿成啥样,我都不怕别人笑话。
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我再也没有忍住,在大街上就抱着弟弟哭起来。
那一年,弟弟20岁,我23岁。
我第一次领男朋友回家,看到家里掉了多少年的玻璃安上了,屋子里也收拾得一尘不染。
男朋友走了以后我向母亲撒娇,我说妈,咋把家收拾得这么干净啊?
母亲老了,笑起来脸上像一朵菊花,说这是你弟提早回来收拾的,你看他手上的口子没?是安玻璃时划的。
我进弟弟的小屋里,看到弟弟日渐消瘦的脸,心里很难过。他还是笑着说,你第一次带朋友回家,还是城里的大学生,不能让人家笑话咱家。
我给他的伤口上药,问他,疼不?他说,不疼。
我在工地上,石头把脚砸得肿得穿不了鞋,还干活儿呢……
说到一半就把嘴闭上不说了。
我把脸转过去,哭了出来。
那一年,弟弟23岁,我26岁。
我结婚以后,住在城里,几次和丈夫要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他们都不肯,说离开那村子就不知道干啥了。弟弟也不同意,说姐,你就全心照顾姐夫的爸妈吧!咱爸妈有我呢。
丈夫升上厂里的厂长,我和他商量把弟弟调上来管理修理部,没想到弟弟不肯,执意做了一个修理工。
一次弟弟登梯子修理电线,让电击了住进医院。我和丈夫去看他。
我抚着他打着石膏的腿埋怨他,早让你当干部你不干,现在,摔成这样,要是不当工人能让你去干那活儿吗?
这个最感人的亲情故事是朋友讲给我听的,听完后我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也许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长久的感情了……他一脸严肃地说,你怎不替我姐夫想想呢?他刚上来,我又没文化,直接就当官,给他造成啥影响啊?
丈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也哭着说,弟啊,你没文化都是姐给你耽误了。
他拉过我的手说,都过去了,还提它干啥?
那一年,弟弟26岁,我29岁。
弟弟30岁那年,才和一个本分的农村姑娘结了婚。
在婚礼上,主持人问他,你最敬爱的人是谁,他想都没想就回答,我姐。
弟弟讲起了一个我都记不得的故事:
我刚上小学的时候,学校在邻村,每天我和我姐都得走上一个小时才到家。有一天,我的手套丢了一只,我姐就把她的给我一只,她自己就戴一只手套走了那么远的路。回家以后,我姐的那只手冻得都拿不起筷子了。从那时候,我就发誓我这辈子一定要对我姐好。
台下一片掌声,宾客们都把目光转向我。
我说,我这一辈子最感谢的人是我弟。
在我最应该高兴的时刻,我却止不住泪流满面……
清水伙友
文/钟敬文
今天,是仲冬开始的第一天了。天容怪阴暗的,雨丝儿霏霏地撒布着,气流中颇含着凄清的意味,虽然说不上冷冻侵人肌骨。午饭过后,课事是已清完了,案上杂乱地摊放着的一二十篇同学的课艺,似在闪着眼光要我去工作。但我的心,却很冷淡地不肯去理它,尽顾独自地在渺茫中寻寻,觅觅,惨惨,戚戚。
“清水君,两个多月前寄来的一封信,我不是还没有作过报书么?唉,当这样清寂的时光里,他住在那样幽闭的乡村中,对着眼前的烟景,感怀到自己身世,不知要怎样抒发他的感喟!他望我的回信,也许望得有些疲倦了,但人类的希望心,照例是不容易塌地死掉的,何况他是那样迫切地等候着我的安慰呢?说不定,这时,他因为寂寞的缘故,格外在盼望得挚切哟。如果这样,我就更对不住他了!”
非预期的,我在心中忽想起清水君来了。到此刻为止,他尚是我一位未谋过面的朋友——虽然曾看过他一张穿着军装照的相片,脑子里颇有一个关于他的骨冷神清的影像。但是在这短短最近两年中,我和他却通了好几次的信,并且得到了他不小的助力。从他的通信里,从他的文章上,我认识他是一个很热情的青年。
说来是将足满两年前的事了。我和一位H君,因为趣味的关系,在岭表一个党报里充当了一员小编辑,责任是编纂报纸的附张。那时,免不了有些青年的狂热吧,我们的目的,除了便于自己说几句闲话和发表有些创作外,就是想藉以多交好几位和我们一样狂热的朋友。果然,我们的目的也不算虚悬,清水君,就是我在那时所得到的朋友的一个了。隐约记得他初次给我们的稿件,是许多美好的情歌。在第二次给我的信中,他便亲密地提出“伙友”的称呼要我接受。我不但不怪他太唐突,并且为他简率的热情所激动了。以后——大约是去年陌上花开的春天——他似乎到了庾岭之下的一个古郡里的中学去教书。在那里也常有信和稿子寄我,尾端往往署着“于珠玑古巷”数字,看了就触起我一种苍茫古老的感觉。那个春天,像是格外的多雨,差不多三天中,没有一天晴明的。我接到他的来件,往往在灯光未上,天色黯然的薄暮。于雨声清脆中,沉静地看着他的来信或文稿,我惘然像身心都失掉了似的。他的文字,因为尚没有经过十分洗练的缘故吧,时或不免有些少疵累的地方,其实。绝对没有一点疵的作品,谁可以这样自己夸说呢?我自家不客气地承认,我的文字,是时常流于疏忽,夹杂,甚至于欠通的!但因为他说的多是真实的话,所以便不妨害于我的溺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