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万俊华微型小说印象
文/田洪波
和万俊华老师相识于小小说作家网。经常在各类报刊上见到他的大名,在论坛里他也非常活跃,几乎三五天就抛出一篇作品。及至我担任贵州版块版主,和他在一个“槽子”里吃饭,我才知道万老师还是一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这更加让我敬佩。近期,集中看了他一些作品,有些感想。
一是巧妙运用短句,增强小说韵味。不难发现,万俊华的小小说语言多由短句构成。一般短句结构比较简单,不容易出现病句,概括力也强,表达意思明确,读起来可谓琅琅上口,使人容易记住,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往往很洗练,有力度,个性化,而且每个句子就一个意思,能准确地抓住表达对象的特征。它是短促而锋利的,有棱有角的,感召力极强的。如他的《老冒进城》:“旭日东升,老冒进城。好久没到城里来,想不到城里变化可真大。楼多了,也高了,路宽了,也美了。这不,道旁还种上了成片的鲜花呢。”只寥寥几笔,就将城市的繁华和美丽景色以及老冒第一次进城的喜悦心情,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再现了出来。如果按照一般作者处理,可能要花费许多笔墨,而万俊华的技巧成功在于增加了小说味道,给人一种紧促感和逼真的现场感。再如《局长丢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穿行。小王,局长拿手一挥:停一下。原来局长要方便。门“吱”的一声开了。一分钟后,门又“啪”的一声关了。小王开着宝马如箭一般飞去。”如此繁琐的过程,作者却只是用了几十个字,而且前后衔接自然、紧凑,即交待了局长与小王之间的关系,也为后来局长“丢了”埋下了伏笔,也是很有现场感,毫不拖拉,让人一个意思块一个意思块地去添充作者留下的“空白场景”,使之更符合读者的想像。因此可以说,只有用有节奏的语言才能更好地表现急转的情节。再如他的《归心似箭》:“年关将至,飞雪来到。50年未遇暴雪,将祖国南方交通摧残的一败涂地。”这段话虽然只有一个停顿,但读者读起来时却有几个停顿点,因为作者使用了“年关”、“50年”、“暴雪”、“南方”等词将句子的意思块分割开了,简明扼要地交待出故事的发展背景和发生环境,为人物的出场和矛盾纠葛的展开作好了辅垫。如此,小小说短小精悍的语言就为我们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速率刺激。
二是以小见大,“小”中取胜。首先,万俊华善抓小事,以小见大。他的多数作品达到了佛家所说的“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境界。如他的《人生后花园》,写我的女友小芳一家清明时节为死后的亲人扫墓,围绕公墓中的县团级和科级等特殊“界限”的议论、感慨,以及亲人们在祭奠扫拜中的话语和表现,提示出腐败歪风大有蔓延到冥界之势的哲理。小说将其人们普通生活中的场景设置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哲理性思考。可谓小中见大,见微知着。其次,万俊华会精选生活场景,以独特的眼光去挖掘、透视,在故事中折射人生百态,揭示新鲜深刻的思想内涵。如《局长丢了》,写粗心大意的司机小王,在开着宝马车载送局长去情人家的路上,由于局长要“方便”,从而将局长“丢”在路上,感觉“大祸临头”,等待局长发落,却不料局长在被丢的半路上有了一段艳遇,从此有了第三个“家”,不但没有怪罪小王,相反很高兴的故事。几乎整个故事场景都是设置在路上,就是“螺狮壳里做道场”,在“小”字上进行了一番苦心经营,将局长贪色的嘴脸刻划得淋漓尽致,让人深思。《天浴》则写在大自然面前,同游的同事“天然去雕饰”,纷纷脱掉身上的衣服,心无杂念、尽情畅游的故事。故事发生地点选在了仙池,分头写了几个同事的“异常”举动,可说是撷取了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场景、细节、侧面,完成了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反映了时代风云留在每个人心里的印记。而结尾处大家重新回到单位后“好像这次裸浴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一样”也就不难让人理解,更有了一丝绝妙的意味,收到了“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的效果。
三是立足现实,反映生活。应该说,万俊华生活经验比较丰富,这为他立足现实、反映生活打下了基础。他的小小说取材宽泛,形式多样。他深谙,作品要打动别人,关键还在于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深刻意蕴。这就如同针灸医生取穴,要选准社会生活的“穴位”,用敏锐的目光,透过纷繁的生活,发现极富典型意义、极具概括力的瞬间镜头。如他的《寻找灵感》、《走出雪夜》、《归心似箭》等三篇小小说,均是取材于2008年初那场震动全国的南方暴雪事件。通过短短的篇幅表现出很大的社会容量,读之让人心灵受到洗涤。如《寻找灵感》写作家A、散文家B、杂文家C“结伴前往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原大地去寻找灵感。”,在路途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万俊华将其设定为一个故事内核,然后将自己平时积累的生活发现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再发现”,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如“墙壁文化”、国道因大雪封堵等,使其达到了作家韩英所说的“生活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技巧是关键,三者融汇贯通”的境界。《走出雪夜》写司机小王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中面临前面道路封堵、后面道路难行的一种选择,从而挑战自我、走出大雪阴霾的故事。万俊华通过这篇小说告诉我们,成功的小小说就需要立足于现实生活,深刻反映现实生活。因为生活中的每个事件、每种现象都蕴含着许多种意义,挖掘就是要把它蕴含的多种意义中人所未见、人所未发的那一个找出来。我们在读这篇作品时,不免为面临诀择的小王“跨过令人胆寒的水沟”捏了一把汗,但他的勇敢还是给了我们启示:在困难面前,退就是进,而进有时则是勇敢的瓶颈,就看你如何选择。《归心似箭》写我和几个民工被大雪阻隔在了火车站候车室,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关乎亲情、友情的故事。万俊华以其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通过这场大雪,深入捕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融入了自己对南方雪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写出富有典型性的细节来表达较为深刻的主题,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
其实,生长在赣江之滨,长在滕王阁下的万俊华小小说的最主要特点还有通过摹写生活,刺恶扬善。这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当然,任何作家作品都自然有其不可避免的不足。如他的部分小小说写得过“满”,给人留下思索的空间较小,如《“大肚子”风波》等。有的作品过于直白,让人一览无遗,如《池鱼》、《新生》等。但相信越写越有状态的万俊华会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使其作品更纯更真更美,溶入这个火热、值得小小说一书的时代。
[作者介绍]田洪波,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在《青年作家》、《朔方》、《小小说月刊》、《百花园》、《芒种》、《广西文学》、《羊城晚报》、《天池》等全国60余种报刊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其中,小小说《玻璃心》获得全国第五届小小说大奖赛一等奖,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小小说选刊》和各种文集中。结集出版小小说集《第N次约会》。现在某机关供职。
二鲜活的人物激情的叙事从容的架构
——万俊华微型小说读后感
文/何休
南昌罗家笔上,万俊华先生托我替他编一本精短小说集子,我几乎不假思索便答应了下来,因为万先生说,只要编成《江西小小说作家作品展?2007年版》那样即可,用来送朋友。有了编《作品展》的经验与教训,我自信会编得更好些。当他将作品发至我的邮箱后,嘱我也写个评,我就踌躇了,特别是在读了雪弟先生与枚庸先生及我的学生李文的评论之后,更觉无从下手。幸好我是责编,写个编后感作为选集的收束,反正精彩的在前边,最后一篇文章,属可读与不读之间,脱不了敷衍之嫌,自是理然。
细读书稿之后,感觉万俊华的创作有三大优点,是我得学习的:一是鲜活的人物,二是激情的叙事,三是从容的架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尝试(我的微型小说创作尝试时间拉得太长,从1996年在《微型小说选刊》“创作园地”上发表原创微型小说至今,已超过十个年头了)与写作教学(开《文学欣赏》、《微型小说创作与鉴赏》选修课,上《写作》必修课多年),越来越困惑:小说的的三大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在短小的篇幅当中,如何能够让这三者进行统一呢?就拿我十多年的创作尝试来看,真正写了人物的,似乎很少,因为我太看重故事了。单有故事,能算小说吗?
罗家笔会上,《微型小说选刊》的副主编张越先生对我说,《突然想起冷艳》是他读到的我目前写得最好的一个作品。这样一说,倒使我感觉到,微型小说人物的重要性了。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我的的确确在写冷艳这个人。尽管我没有将冷艳这个人活生生地立在读者的面前,但多多少少还是在着意写了人。这么看来,曾让我一度引为光荣的《劳动最光荣》,充其量是将一个故事进行了拉长,应该是一个不成功的微型小说了。
要读故事,我们可以去找故事类的刊物,小说就应该有小说的样子。所以,李文看好万俊华先生的《女人博客里的神秘照片》,应该是很有道理。可以这么说,万俊华先生的微型小说(包括大部分的蚂蚁小说),都是紧扣着人物来写。篇篇有人物,能让人记住的鲜活的人物非常之多,如《月光下的凤尾竹》里的眼睛有斜视的姑娘,《老冒进城》里的老冒等,《梦断芭堤雅》中的同事等,篇篇都有人物,短篇小说就更不用说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十多年的创作尝试,还不如万俊华先生半年的心血,真是汗颜之极。
雪弟先生在序言里对万俊华先生的叙事方式用了这样一句话,“作者多使用‘展示’的方式来推进故事情节的进展”,我将其理解为谋篇的从容,我觉得万俊华小说中的叙事,用的是不多见的“激情叙事”。
当下小说创作叙事方面,大多采用“零介入”式的叙事,作者很冷静,很少掺杂情感,这似乎是一种公认的好叙事方式。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着名评论家胡平先生曾撰文称:“不知从何时起,小说的语言开始变得枯燥了(当然不是指全部作品),‘新华体’逐渐盛行。外观上,不同作家的语言越来越相互靠近,使用的语汇越来越简单,‘普通话’趋势越来越明显,减弱了小说的阅读趣味。”胡平先生指的是中短篇小说,但这话对于微型小说作家们来说,我觉得同样值得深思。
万俊华先生的叙事方式,尽管不能说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增强阅读趣味这个层面上,是毋庸置疑的。随意翻开一篇作品,如《祸兮福兮》的开头——
唉!唉!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呐?
老同学,近来你怎么老是这样唉声叹气的?有什么大事值得你这样想不开呐?说出来听听!也许,我可以帮上你一点什么忙呢!
还说呢,都怪你。我这次算是让你害惨了!
你出了事,怎么能怪我哟?
算了,不怪你。怪只怪我运气不好。好不容易轮到我赏月了,月光却不亮了!
再如《池鱼》的结尾——
哦,原来如此。
听了半天,我终于弄明白了这个新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
唉!朋友感叹地说:红颜祸水呀!
唉!我也若有所思:如果“城门”没失“火”呢?这些个漏网之“鱼”,不就可以继续在水中逍遥自在地畅游了吗?
拿到书稿在看头几篇的时候,感觉万俊华先生作品中的问号与感叹号用得太多,甚至有滥用之嫌。后一反思,这不正是激情叙事的一种表现吗?正因为这激情叙事的使用,使得人物更加的生动,场面更加的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