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过去了,满树金黄的果子迎风摆动,发出叮当的响声,好像摇动了一串串铜铃。钟老汉顺手摘下一串,壳里滚出几个钱来。都是雪白的银子铸成的。这时钟老倌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棵摇钱树。
钟老倌把果子摘下来后,细细地盘算着:李家最苦该给他多少,张家最穷该给他多少,一家家算完后,剩下的恰恰可以给自己家买点米。
钟老倌怕泄露了秘密招来意外灾祸,就在深夜里背着银钱,悄悄送到各家各户。这些人家得了银钱,都不知道是哪里来的。
一年、两年过去了,穷苦人慢慢发觉了这个秘密,钟老倌也只好把实话告诉大家。从此,山里穷苦人都来帮助钟老倌培植这棵摇钱树,保护这棵摇钱树,大家也更加敬爱这棵摇钱树的主人。
后来,南岳人有的到淮南,有的到关外,有的到湖滨,有的到别的深山里,他们都把带去的种子,种在各人落户的地方,所以现在很多地方都长出了摇钱树。
[旁注]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佛教八大菩萨之一,大乘佛教经典中又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将在未来娑婆世界降生成佛,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常被尊称为未来佛,被佛教唯识学派奉为鼻祖,深受我国佛教大师道安和玄奘的推崇。
汉白玉汉白玉是一种名贵的建筑材料,它洁白无瑕,质地坚实而又细腻,非常容易雕刻,古往今来的名贵建筑多采用它做原料。我国从汉代起就用这种宛若美玉的材料修筑宫殿,装饰庙宇,雕刻佛像,点缀堂室。因为是从汉代开始用这种洁白无瑕的美玉来做建筑材料的,人们就顺口说成了汉白玉。
揭奚斯(1274年~1344年),元代文学家。字曼硕。龙兴富州人。善诗,工书,贯通经史百家,为文叙事极为严格,语简而当,与虞集齐名。因卢挚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后又任艺文监丞,曾参加编修辽、宋、金三史,着有《文安集》十四卷。
太子少保太师,太傅,太保,都是东宫官职。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千手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协助,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据说观音菩萨曾发誓要普度众生,然而众生芸芸,观音颇有力不胜任之感。于是观音分身成42个大慈大悲菩萨,意在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张丽华(559年~589年),南朝陈后主的贵妃,是个典型的江南女子。张丽华出身兵家,发长7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又有敏锐才辩及过人的记忆力,因此深得陈后主陈叔宝喜爱,生有二子一女,南陈灭亡后被杀。
[阅读链接]
沿上封寺向西的石径路向前行走,两旁柳杉夹道,不到一里地,便来到不语岩。不语岩下边,有一个宽广的石洞。洞壁上刻着不语挂锡4个正楷大字,还有4寸楷书去中一笠的题留。
《南岳志》说,过去南台寺有一个和尚经常在这里打坐,终日不语,自号不语禅师。他在这里修行的日子很久。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灶里的火种熄灭了。于是,他在晚上,提着灯笼,踏着积雪到上封寺去求火种。
上封寺的僧人说道:大师灯内有火,何必相求?
不语禅师得此禅机,便作偈道:早知灯有火,饭熟几多时。从此他大彻大悟,修成正果。
盛极一时的道观和寺院
到了隋唐时期,衡山道教十分兴盛。有一大批知名道士居此山修道,其中最着名的有张惠明、萧灵护、廖冲、司马承祯、薛季昌等人。
唐初,因司马承祯言,遂于五岳各建真君祠,南岳神则封为司天王,遣官奉祀。司马承祯在《天地宫府图·三十六小洞天》中说衡山是神仙洞府所在地,是道士修行理想之地,称衡山为其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
第三南岳衡山洞,周回七百里,名曰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仙人石长生治之。
其后,道士张太虚又被赐号元和先生。道士刘元靖更是被赐号广成先生,并敕授银青光禄大夫,充崇元馆大学士,加紫绶,铸印置吏,是南岳第一个实授三品职官的道士。此时,道流势力因官家的支持而日益兴盛,道家文化也就更相应地渗入到各个领域。
唐代除对衡山原有宫观如衡岳观等进行修葺外,又新建有一批宫观,如黄庭观、真君观以及上清宫、元阳宫、洞灵宫、寻真观、洞阳宫、洞门观、紫盖院、石室隐真岩等。
其中的黄庭观在道教中最具名望,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着名的女道士南岳魏夫人在礼斗坛白日飞升成仙。魏夫人名华存,字贤安,是东晋时期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的女儿。她幼年时便熟读庄老之书,笃意求神仙之术,发誓不嫁。
后来在父母的胁迫下,24岁时嫁给南阳刘幼彦,生二子,长名璞,次名瑕。据《南岳志》记中所录的《南岳魏夫人传内传》记载,婚后的华存夫人时常闲斋别寝,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经修道。
传说由于精诚所至,感动上天,4位仙君在同一天降临到她家里,授她《太上宝文》、《八素隐书》31卷和《黄庭经》。她得到经卷后,日夜诵读,潜心修行。
丈夫死后,天下大乱,华存夫人携带二子渡江南行。尔后又与二子分开,与侍女麻姑于晋大兴年间来到南岳,在集贤峰下,结草舍居住,静心修道,这就是黄庭观的来由。
在她修行的16年中,传说西王母曾约请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灵瓜,还得到西王母所赐的《玉清隐书》4卷,时年八十,仍颜如少女。
83岁时,她闭目寝息,饮而不食,7天后,一天夜里,被西王母派众仙来迎接她升天。传说,升天的第一天,有一群仙人驾着鹤车来到观前的礼斗坛相迎。
杜甫在《望岳》诗中说:恭敬魏夫人,群仙夹翱翔,说的就是这件事。
魏华存升天后,被帝封为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与西王母共同管理天台山、缑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岳衡山的神仙洞府。
传说华存夫人升天以后,黄庭观里继而升天成仙的也不乏其人。首先是她的侍女麻姑也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女夷则成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于这些神话传说,黄庭观成为南岳道教历史上的神奇之地。
也正是从华存夫人开始,我国出现了女子修道的现象。黄庭观开创了我国女道士修行的先例,故以魏夫人和黄庭观在道教中的声望极高。
观宇占地一亩余,共有三进。第一进为憩凉亭,正门的门额有石刻山不在高4字,亭南的门额刻有仙观两字。二进是过殿,门上刻黄庭观3字,门联是:
黄中通理成坤德;庭外升仙忆晋时
三进为正殿,现在已无神像。正殿前有石阶17级,房屋重叠,四周古木参天。观外右边,有一块一丈见方的石头。
据说便是魏夫人白日飞升的地方,原是魏夫人拜天的礼斗坛,后来人们叫它为飞石,上面刻有飞仙石3个大字。石头上方平坦如台,下方尖削,却稳固地立在岩石上。
据说一个人无心用指头轻轻点,它就微微抖动,倘若故意推它,众人合力推撞,却纹丝不动。传说这是王母乘云到此,一朵白云落下变成的。
观的周围,怪石嶙峋,松枫丛生;观前一片平畴,阡陌纵横,观约半里外,有一水潭,水浪激石,声传空谷,这就是白龙潭。观前的山脚下,就是龙潭水库,水深澄碧。在晴天的时候,与天上白云相辉映,便呈现出水天一色的景状。
在道教繁荣发展的同时,衡山的佛教也竞相发展,出现了佛、道两教共同发展的局面。
南岳庙坐北朝南,后有赤帝峰,前有寿涧水,庙址呈长方形,总面积达90000多平方米。它不仅是湖南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建筑物,也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
南岳庙始建于唐代初年,主体建筑共分九进,依次为牌坊、古戏台、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及北后门。
正门叫棂星门,牌楼式建筑,由花岗石砌成。左右各有东西便门。正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姿态雄伟。门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茵,使人顿觉有清新幽静之感。
二进为奎星阁,其上为戏台。台前横额是:古往今来。台门两边有木雕苍松、白鹤,颜色尚鲜艳。阁东有钟亭,悬有大铜钟一个,是元代铸造,重4500千克。阁西有鼓亭,置有大鼓。
三进为城门式的三大洞门。正中叫正川门,左右为东西川门。正川门内有玲珑别致的御碑亭。亭内有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为重修岳庙而立的一个巨大的龟驮石碑,碑文系康熙的亲笔。
四进为嘉应门,东西有角门,角门的部分斗拱还保留着宋代建筑的特色。门内先前有许多石碑,书法甚佳。
自嘉应门左右角门起到寝宫止,东西住房各有53间,几十根红柱相连,整齐壮观。
第五进为御书楼,画栋雕梁,楼上有清代几个皇帝写的匾额和碑文。
第六进为正殿。殿前是一块大坪。正殿耸立在十七级的石阶上,正中的石阶嵌有汉白玉浮雕游龙,形象生动,极为精美。
南岳庙的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内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征南岳72峰。整个殿顶,覆盖着橙黄色的琉璃瓦,并饰有宝剑、大小蟠龙和八仙中的人物。
飞檐四角,垂有铜铃。檐下窗棂、壁板,都雕刻着各种人物故事或花木鸟兽;后墙上绘有大幅云龙、丹凤。所有这些,色彩斑斓,鲜艳逼真。
大殿台阶周围,有麻石栏杆围绕,柱头上雕刻的狮子、麒麟、大象和骏马,千姿百态,意趣横生。栏杆中嵌有汉白玉双面浮雕144块。这些浮雕上的人物以及动物和植物,有些是想象出来的,有些是真实的写照,还有些是《山海经》中的事故,极其生动。
殿中原来设有岳神座位。历代皇帝对岳神都加赐封号,如唐初封为司天霍王,开元间封为南岳真君,宋代又加封为司天昭圣帝,等等。
整个大殿,显得庄严肃穆,气势雄浑。七进为寝宫,宫内铜佛重5000千克,是明崇祯年间铸造的。最后是北门,东为注生宫,西为辖神祠,出北门即可上山攀登祝融峰。
全庙周围,都是红墙围砌,四角有角楼。角楼以内,东边有观8个,西边有寺8个,以正殿为中心,连接楼阁亭台,红墙黄瓦,构成了一组宫殿式的建筑群。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雕刻和绘画方面卓越的艺术才能。
坐落在南岳庙不远的就是祝圣寺,是南岳六大佛教丛林之一,以古老、宽敞和秀丽而着称。
祝圣寺主体建筑共有五进,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方丈室、罗汉堂。该寺鼎盛时期,曾住有和尚上千人。寺中建筑金碧辉煌,环境清幽雅致,阁楼台榭随处可见,奇花异草点缀其间。
罗汉堂原有五百罗汉雕像,全部用青石镌刻,嵌在左右墙壁上,活灵活现,是南岳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后来只存留下了五百罗汉像的拓本。
祝圣寺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据《南岳总胜集》记载,夏朝的君王大禹在这里修建清冷宫,把奉舜帝。唐朝时,高僧承远在这里创建佛教寺院,名弥陀台寺。承远信奉的是佛教净土宗,净土宗又称莲宗,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
净土宗认为,该宗有13位师祖,他们依次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智旭、实贤、行微、实贤、际醒和印光。承远被尊为净土第三代祖师,他赢得这千秋圣名的功绩主要是在南岳弘传净土法门。
845年,唐武宗李炎,不嘉佛教,师事道士赵归真,崇信道教,是时赵归真受武宗宠信,时在武宗面前排毁佛教,于是一时毁佛之事大兴,将44600所佛寺毁坏,勒令26万多僧尼还俗。世称之为会昌之法难,又称为第三武之厄。弥陀寺就一劫难中被毁废。
五代十国时,马殷据湖南称楚王。适逢有掌诰夫人杨子莹施钱,在弥陀寺旧基上重建寺院,马殷名曰:报国寺。
至宋朝,赵氏朝廷再崇信佛教,法远兴启。太平兴国间太宗赵光义下诏,更寺名为胜业寺。宣和元年宋徽宗崇信道教,诏天下建神霄宫,地方官多以巨刹充替,胜业寺被改为神霄宫,设官提举,后复为寺。
宣和年间,天台宗僧人法忠,遍访名宿至衡湘,衡州给事官冯楫请住持祝圣寺,并支持法忠全面维修寺宇,塑制佛像,清理庙产,景象焕然一新。
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着名学家、教育家朱熹和哲学家、教育家张式畅游南岳时,曾游憩胜业寺。
在元代的160余年中,胜业寺进行过多次维修,并在寺周培植树木,法运依然兴旺。到了明代,胜业寺又进行过多次修缮。1635年,住持佛顶对寺宇、佛像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
清初,祝圣寺再经修缮、重建,成为盛极一时的大寺院。1705年,湖南巡抚赵申乔,拟请康熙帝南巡,便大兴土木,把这里改建成一座宏大而华丽的行宫,后来康熙帝南巡未果,行宫封闭近10年。
至1713年,正逢康熙帝六旬大寿,大湖南北的诸宪台,齐聚南岳建万寿国醮,湖广总督额伦特,湖南巡抚王之枢奏改行宫为祝圣寺,请颁《龙藏》,康熙帝颁赐《龙藏》全部,共735函,1669部,7838卷。
16年后,王国栋任湖南巡抚,又一次将行宫改祝圣寺的情况向朝廷呈送了奏折。雍正帝胤祯作了知道了朱批,并允肯祝圣寺名,祝圣寺名从此开始,是时胜业寺归并祝圣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