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素来是不关心天下俗世的,怎么就做了皇帝呢?原来朱元璋做和尚只是迫于生存的自保之举,等到他羽翼丰满之后,便毅然起身反抗,推翻元朝暴政,由昔日的小沙弥摇身一变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出身寺院
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因为他在家族兄弟之中排行第八,“朱元璋”是参加起义军之后另取的名字,意思是要诛灭元朝暴政。朱元璋出生在濠州(安徽省凤阳县东)一个赤贫的农民家,自幼生活非常贫苦。在他16岁的时候,一场瘟疫夺去了父母和长兄的性命,孤苦无依的朱元璋只得被送到临近的皇觉寺里当了小沙弥,做一些苦役来养活自己。
入寺不到两个月,寺院因为荒年收不到寺租,也不得不遣散众僧。失去了最后的庇护所,朱元璋只得背井离乡,做起了游方僧,实际上形同乞丐。
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又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至正八年(1348)又回到了皇觉寺。经历了三年风餐露宿的日子,朱元璋已不再是当年软弱无助的小沙弥了,他见识了人世间诸多尔虞我诈,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
在流浪途中,他亲眼看到了各地农民起义的高涨势头,知道天下即将陷入大乱。于是,小小年纪的他开始期待着改变命运的时机。回到皇觉寺之后,朱元璋开始发愤学习,而且广结朋友,积攒人脉,为日后做准备。
起兵反元
终于,期待已久的机会来了。至正十一年(1351),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安徽阜阳)发动起义,并推韩山童为明王。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湖北浠水)发动起义,就是史上有名的红巾军。至正十二年(1352),郭子兴和孙德崖在濠州(安徽凤阳)发动起义。朱元璋听说之后心中蠢蠢欲动,这时正好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信,也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于是,25岁的朱元璋放下钵盂,毅然投奔起义军。
加入起义军之后,朱元璋因为勇敢善战,而且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首领郭子兴的赏识,被直接调到麾下当差,并被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事无巨细都处理得十分停当,而且毫不贪功,所以在军中颇有威望。当时,郭子兴为了进一步笼络他,便将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便是后来史上有名的大脚马皇后。
娶了大帅的养女,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自然和普通军官不同了。于是,他也改掉了之前的小名朱重八,取名朱元璋,立誓诛灭元朝。当时,起义军内部派系重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濠州城内的红巾军除了郭子兴一派之外,还有孙德崖和其他三个元帅一派,内部纷争不断。
朱元璋深知其不能成事,便决定自立门户。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朱元璋亲自回家乡募兵。他的同乡好友徐达、周德兴等人听说旧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便欣然前来投靠,并且带动了邻村的一些青年。很快,朱元璋就招募了七百多名士兵。当朱元璋率领招募来的部队到达濠州时,郭子兴又惊又喜,便封朱元璋做了镇抚。
朱元璋看到这帮起义军除了内讧之外一直没有大的动作,便自己主动出击,带领徐达、汤和等心腹率兵离开濠州,向南进攻定远。他们先是在途中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队伍不断壮大。后来,朱元璋向东进发夜袭元军大营,迫使元帅缪大亨投降,整编了元军的队伍,并继续南下滁州(安徽滁州),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在南下途中,朱元璋还不忘寻访谋士,定远有一个叫作李善长的名士毛遂自荐,主动来到朱元璋帐前,并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向他说明了重用人才、礼贤下士的重要性。朱元璋听后很受启发,便留下了李善长,让他做了幕府的书记,为自己出谋划策。在朱元璋攻下滁州不久,受到孙德崖排挤的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依然奉行不贪功的原则,将3万人的军队拱手相让。郭子兴大为感佩。至正十五年(1355),朱元璋用计巧夺和州,被郭子兴任命为总兵官,镇守和州。朱元璋严整军纪,申明纪律,不许军队扰民滋事,深得民心。郭子兴死后,他的儿子郭天叙继任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实际上,这支军队是由朱元璋亲手组建起来的,唯朱元璋的号令是从,所以朱元璋已经成为真正的统帅。
终成大业
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趁张士诚进攻江南之际,亲自率领水陆大军进攻南京,攻破了陈兆先军营,俘虏三万六千多人。为了打消降军的疑虑和不安,他不惜以身犯险,在夜里由500名降军充当自己的守卫。如此的信赖让降军感动不已,纷纷誓死效忠。于是,朱元璋的势力迅猛增长,不久便攻下了南京,改为应天府。
到此为止,朱元璋手中已经握有10万强兵,势力如日中天,但是他的四面依然强敌林立。东面和南面有蒙古兵,东南方是张士诚,西面是徐寿辉,虽然后两个同是反元武装,却互相敌视。于是,朱元璋奉行“缓称王”的原则,一面整饬军纪,以应天府为据点,缓慢向外扩张;一面大力开展军队屯田,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储备军粮。除此之外,他还广纳人才,修建礼贤馆来招待贤才。这时候,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和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企图联手夹击应天府,平分朱元璋的领地。面对危险的局势,谋士刘基提出了“先陈后张”的策略。当时,朱元璋手下有一个将领康茂才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便写了一封信给陈友谅,假装要给他做内应。陈友谅听信了康茂才之说,便率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结果正中朱元璋的埋伏。受了重创的陈友谅逃往九江,并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月重整旗鼓和朱元璋展开了一场长达36天的鄱阳湖大决战。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在吞并了陈友谅的势力后,朱元璋便集中火力向张士诚发动了进攻。张士诚性格多变,待人苛刻,而且贪图逸乐,眼看平江就要失守,张士诚的弟弟还坐在城头的银椅上饮酒,结果一炮打来当场脑浆迸裂。张士诚还是不愿投降,最终弹尽粮绝,只能以老鼠为食,以屋瓦为弹。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还企图展开巷战,结果被俘,被乱棍打死。
在围攻平江的同时,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但在瓜州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淹死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至正二十七年(1367)为吴元年,为称帝做好了最后的准备。东吴一灭,朱元璋的大敌都消除了,而且占据了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此后,他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南征北伐,最终在洪武元年(1368)八月攻克元大都(北京),将统治中原长达99年的蒙古人赶出了中原。
洪武元年(1368)正月,40岁的朱元璋祭拜天地,在应天南郊登基,建国号大明,改元洪武,以应天为南京。至此,朱元璋终于实现了诛灭元朝的理想,由一个出生低贱的小沙弥一跃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