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5年至公元1433年,郑和曾七次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运史上空前的壮举。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呢?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流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原来,明成祖朱棣怀疑惠帝(即建文帝)流亡海外,为绝后患,才派郑和沿航线出使,搜寻惠帝其踪,同时又可炫耀武威,显示国力。
但据永乐年间修撰的《明太祖实录》一书,称朱棣以“清君侧”为由,发动“靖难”,当军队抵金陵城(今南京)时,建文帝纵火焚宫自毁而死。既然建文帝并未流亡海外,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就与此无关了。
据有关学者的推论,郑和下西洋有着双重的目的。第一,在政治上,朱棣觉得以武力夺得皇位,名声不佳,由郑和出使西洋,可扬军威、示国力,迫使沿海各国来朝受封。第二,派郑和下西洋,与他国实行贸易往来,可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
此外,还有以下三种说法:
(1)郑和七下西洋,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次的出使目的都有不同,或者说各有侧重。
(2)第一次下西洋主要是与印度等国联盟,防范外侵;其余六次均是以扩大通商为目的。
(3)前三次下西洋,主要想与东南亚、南亚沿海诸国建立友好关系;而后四次出使,则是为探寻非洲及其他未知世界,让更多的国家正视中国。
尽管众说纷纭,但不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他的创举书写了前人未曾有过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