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筠(1156年~1202年),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米芾之甥。辽宁熊岳(今辽宁复县)人。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登进士第,官恩州军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职。章宗明昌中,召入馆阁,由应奉翰林文字迁翰林修撰。后因事解职。文采风流,小有名气。平日爱天平黄华(今河南林县)山水,卜居其地近10年,因以自号。晚年起复,泰和元年(1201年)再任翰林修撰。次年去世,章宗有诗追悼。擅画山水、枯木竹石,存画尚有《幽竹古槎图》等。自幼聪颖,7岁学诗。诗文亦佳。古近各体皆备。元好问《中州集》称赞他“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又在《黄华墓碑》中说他“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王庭筠诗虽然工于造语,风格清隽,但偏于模拟,较少艺术独创性。其内容大多以闲适为主,除少数篇章抒发了一些宦途波折的苦闷情绪外,极少接触现实题材。这较典型地代表了大定、明昌间金代诗坛脱离现实的风气。其存诗近30首,存词10多首,并收于元好问编《中州集》及《中州乐府》。书法宗米芾,行笔疾速,气韵萧散,富于变化。
正隆五年(1160年)王庭筠进士,翰林直学士。庭筠文采风流,早有重名,历仕州县。章宗朝,召入馆阁,为翰林修撰,因事解职。卜居天平黄华(今河南林县)。晚年起复,再入翰苑。泰和二年卒,年四十七工书善画,学米芾、文同。“诗文有师法,高出时辈之右”。有《黄华集》七卷,第三卷载词十三首;又《中州乐府》载其词十二首。况周颐“金源人词,伉爽清疏,自成格调。唯王黄华小令,间涉幽峭之笔,绵邈之音。”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恋乡之情,对仕途的失意,怀才不遇的郁闷情绪也有新宣泄。首句描绘出一片衰微荒凉的景色,暗喻词人却抑郁的悲凉的心情。在文学作品中,从来是“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衰柳本就引人寂寥,更何况青苔满地!羁旅他乡的词人面对如此凄凉荒野,越发恋念故土家人。他“用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抒发这种情结,使人感到极浓重的哀愁。“十二阑干”是家中的庭院回廊,也代表家人的温馨。乐府古题《西洲曲》有“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之句,作者显然在思念着娇妻爱子。“故国三千里”,家乡多遥远。此句可见唐代张祜之《宫词》。原作为:“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本是抒发宫女背井离乡,禁锢深宫,长期不得与亲人团聚的孤苦情节的。作者深感自己的身世与宫女命运有相通之处,明写三千里,实指二十年。想到自己宦游一生,南北奔波颠沛,垂垂老矣,矣“字饱含感叹与无奈。南句借用了杜牧诗句”南去北来人自老“说不尽的辛酸。”短亭依旧残阳里“述说着欲归来能归的愁思。古制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可供旅人休息,也供亲友送别用。”依旧“道出物在人亦在,是啊,韶华已逝,生命如残阳,而自己依旧人在旅途奔波劳碌。”紫蟹黄柑真解事“句用典。方岳诗云:白鱼如玉紫蟹肥,秋风欲老芦花飞”黄庭坚句:尘思黄柑洞庭霜“都是秋令节物。同时词人又活用晋代张翰睹秋风起思故乡的佳肴美味莼羹鲈脍而辞官归里的故实。显然词人思归还有其深层次的内容。决心仅限于思乡、思家乡之美味。”王粲“句中”寥落“二字语意双关,既写王粲又写自己。汉末王粲羁留荆州,不为刘表看重,因此”登临寥落“的是乡愁,更是自己的怀才不遇。词人的文章不受全章宗的欣赏,不久因罪免职,后仕翰林修撰。承安元年(1196年)又因赵秉文上书事牵连在内,被杖六十,解职,后又被贬为郑州防御判官,任途坎坷,”寥落“不下王粲。思归之情也不弱于王粲。结句”雁飞不断天连水如一幅水墨画,把思归的情怀表述得深沉辽远,绵绵不绝。宋代陆游诗云:自恨不如云际雁,来时就得过中原。词人自恨不如云际雁的慨叹表达了更深沉的思想情感。本词的写作特点是情景相生,以情衬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句句有景,句句有情,反复吟味,愈感诗情画意。另一特点是词人工于用典,使词意更加含蓄丰盈。谒金门王庭筠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瘦雪一痕墙角,青子已妆残萼。不道枝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
这是一首描写闺怨的词。选材虽传统,但由于作者以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及思妇的情感表现得极其凄婉深刻,因而令人震撼百读不厌。“双喜鹊,几报归期浑错。”表现了闺中人急迫盼望丈夫归来又极其失望的心情。在我国民俗中以喜鹊鸣叫为吉祥。“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喜兆,故谓灵鹊报喜”。“几”极写闺中人的惊喜,失望、复惊喜复失望。久守空房、孤寂的少妇是多么的深情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啊。双喜鹊的双字极好地衬托出少妇的孤单,真是人不如禽。“尽做旧愁都忘却,新愁何处着?”假设旧愁可以忘记,即使旧日的愁苦都忘掉,眼前被引起的新愁烦又多得没有地方容纳了。“着”多解,这里当安置、容纳解。与该句句式相同的如北宋失调名词“苦恨春醪如水藻,闲愁无处着”,吴淑姬《小重山》词“心儿小,难着许多愁”。其中的“着”均为安置之意。(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用委婉曲折的设问,把内心的悲凉苦楚表现得缠绵绯侧淋漓尽致,堪与辛弃疾《念奴娇》的“旧恨春江流不断,旧恨云山千叠”相比美。过片描写了景物。“瘦雪一痕墙角,专子已妆残萼,”墙角的梅花凋谢了,孤零地沾在那里;几粒青而又小的梅子妆点着花的残萼。明显的暮春景色意味思妇的惜春自怜。雪,指白色的梅花,用“瘦”来形容如雪梅花,形象地写出了梅花的凋零衰败。清人况周颐在中赞扬作者“字新”欣赏其“瘦雪”的形容。“一痕”即写孤独,又蕴含空漠无依,“墙角”是环境的冷落,也是女主人公的写照。青春而逝,红颜将老,恰如流水年华一去不再,触景伤情,其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助无奈跃然纸上。“不道技头无可落,东风犹作恶。”写景抒情,总括全篇,承上作结。目前已是败花残枝,光秃秃的枝上已无花可落,寡情的东风却依然逞凶肆虐,继续摧残着孤寂无依的梅树。本词上阙重在心理描写,对闺中人的深沉挚受、痴情盼望的刻画极其深刻。下阙重在景物,以花喻人,贴切自然。艺术上达到极高境界。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王庭筠不同于一般金人词风,“间河幽峭之书,绵邈之音”《谒金门》是词人艺术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周昂
周昂(?~1211年),金代诗人。字德卿,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21岁进士及第。章宗时,任南和县主簿、良乡令,有政绩,迁监察御史。因作诗赠无辜遭贬的谏官路铎,以谤讪时政罪罢官。后来起用为龙州都军,以边功召入翰林。又因言事遭忌,出佐三司。卫绍王大安三年(1211年),权行六部员外郎,从军随宗室完颜承裕至河北抗御蒙古。承裕逃亡,周昂临危不惧,城陷,与其侄同时遇害。
周昂博学多识,“文笔高雅,以杜子美、韩退之为法,诸儒皆师尊之”。他尊苏轼、抑黄庭坚,不满于江西诗派。论文针对宋金不良风气,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认为“文章工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以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以得首肯”。又说:“文章以意为主,以字语为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令不从。今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虽极辞语之工,而岂文之正哉!”金代文学批评家王若虚是他的外甥,接受了他的主张,并在《滹南诗话》中保存了不少周昂关于文学批评的见解。
周昂诗存100首,内容有咏怀、吊古、伤别、写景、边塞、悯农、论诗、题画等各种题材。其中以边塞诗最有特色,如《边俗》:“木杵舂晨急,糠灯照夜多。淳风今已破,征敛为兵戈。”写蒙金接壤处苛重赋税之扰民,即景抒情,感慨深沉。《莫州道中》:“大陵河东古莫州,居人小屋如蜗牛。屋边向外何所有,唯见白沙垒垒堆山丘。车行沙中如倒拽,风惊沙流失前辙。马蹄半跛牛领穿,三步停鞭五步歇。鸡声人语无四邻,晚风萧萧愁杀人。”写东北边塞所见,白描如画,有新境界。他如《北行》、《山丹花》、《无题》、《翠屏口》、《鹊山》等,沉郁苍凉,在金诗中也不多见。
麻九畴
麻九畴,生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卒于金开兴元年(1232年)。字知几,初名文纯,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三岁识字,七岁能作草书,写大字及数尺,一时被视为神童。金章宗召见,问:“你入宫殿中,也惧怕、胆怯吗?”他回答道:“君臣犹父子,子哪能惧父!”章宗很惊奇。麻九畴二十来岁入太学,有文名。南渡后,寓居郾(郾城,今河南省临颍县)、蔡(蔡州,今河南省涩南县)间,入遂平(今河南西平县)西山,开始自修古学,博通五经,对于《易》、《春秋》尤其擅长。兴定末(1222年)县试列经义第一,词赋第二;省试时也是如此。及廷试,因脱误落第。后来就隐居,不再应科举。正大初(1224年)门人王说、王采苓俱进士及第。金哀宗看到他们如此年幼,感到奇怪而询问,才知他们曾师事麻九畴。平章政事侯挚、翰林学士赵秉文荐试馆职,乃赐麻以二甲第一及第,授太祝权太常博士,应奉翰林文字。麻九畴性格野逸,自度终不能与世合,不久以疾病为由辞去,居郾城(今河南省临颍县)。天兴元年(1232年),元兵入侵河南,挈家赴确山(今河南省确山县),为兵士所捕。被驱到广平(今河北省鸡泽),由于年老体衰,再加上又有,后来病死途中,享年50岁。麻九畴起初因经义而学《易》。后来喜欢邵尧夫《皇极书》,又学算数,还喜欢卜筮、射覆之术。晚年更爱好医学,从名医张从正学习,并且为张润色所著书,为文精密奇健,诗尤工致。后来以避谤忌。卒后,常仲明儿子常德将他葬于小商桥(今河南省临颍县)傍近赵庄。(见《金史·本传》)总之,他的一生勤于学习,尤其是到了晚年,喜好医,钻研医,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他,取其长,为医学的发展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