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1197年~1275年),解梁人,金代任嵩州安抚使,为官正直,引退乡里。元灭金后,任“巩县尹”。卒葬青龙山先莹之次,元·赠清河郡候。碑尚在。恩四子,长子思敬,初袭尹巩,凡六县。升江陵总管府判官,知均州,同知扬州路总府事。享年31岁。次子思信。授忠诩校尉管军总把。后迁昭信校尉,佩金符,管军上千户。在江南平屯田洪泽30载寿终。三子,思忠。元·赠清河郡至元六年(1340年)欧阳高撰文。腰健节丹坚碑。尚存,四子思孝。郡侯之后多贤。
元代张氏三碑
元代张氏三碑,无论撰文、书丹及篆额,均出自名家之手。惜长期处于穷乡僻壤之中,埋珠沉沙,不被世人所重。传世诸多论碑宏著,皆不记载。专家学者也从无提及,皆因不识庐山真面目。《民国·巩县志》仅将3碑碑文抄于金石卷,也未加任何评论。以致使后人将它们冷淡了许多年。
元代张氏3碑即:《元赠清河郡公张恩碑)、《元赠清河郡公张思念碑》和《元故赠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清河郡公张公神道碑》。原在巩义市站街镇大黄冶村西岭上。今前两碑存巩义市文管所内,后一碑被省博调走,今存河南省博物馆石刻馆内。
《元赠清河郡公张恩碑》元致和元年(1328年)立,全称为《大元故巩县尹赠嘉议大夫礼部尚节轻车都尉追封清河郡候张公神道碑铭》,曹元用撰文、张桂书丹、郭贯篆额。碑高2.80米,宽1.0米,厚0.28米,碑座高0.76米,长21米,宽1.60米。额篆书:“元赠嘉仪大夫礼部尚书清河郡张公神道碑铭”,两侧雕两蟠龙,碑文楷书26行,行满56字。曹元用,字子贞,幼嗜书,过目成涌。为翰林院编修,累官参知政事。在中书省时,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张挂,累官枢密副使,封蔡国公,元虞集《道园学古录》称:“公端学书腕力尤健,端重严劲,无惭笔谏之臣云”。郭贯字安道,博学有才行,封蔡国公,精于蒙籀,当世册宝碑额,多出其手。该碑叙述了张恩一生事迹及子孙世系,书法纯熟,字为正楷,系宋体演变而来。文体秀丽,笔画有力,篆额苍劲,不愧出自名家之手。
《元赠清河郡公张思念碑》,至元三年(1337年)立。宋本撰文,泰不华篆额,吴炳书丹。该碑撰文者来本,元大都人,至治初进土第一。泰定初,官监察御史,以敢言称,元统中,累转至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本性高抗不屈,持论坚正,居官清慎自持,仕至通显犹激屋居住。泰不华字兼善,赐进土及第,官至翰林侍讲学土。泰不华尚气节,不随俗浮沉,善篆、隶,温润道劲,自成一家。常以汉刻题额字法题今代碑额,极高古可尚,非他人所及。吴炳,元开封人,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炳身安政亩,朝廷三聘不起,工篆书”。明王世贞说他“行书殊遒美”。可见他善写各种书体。该碑为隶书,书写流利隽秀,颇具古风。
元《清河郡候张思忠神道》碑,该碑全称为《元故赠中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清河郡公张公神道碑铭》。通高4.2米,宽1.1米,厚0.31米,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知制法同修国史臣欧阳玄奉敕撰文,奎章阁学士院大学土资政大夫知经筵事臣峨暧,奉敕书,正奉大夫侍御史巨张起岩奉敕篆额。额篆书“大元敕赐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张公神道碑”。碑文行书28行,行70字。碑文详细记述了张思忠生平、世系及其功绩。该碑书者康里修峻,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元史》称其“善赵草行书,识者皆谓其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多宝之,不翅金玉。”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刻意翰墨,正书师虞永兴,行草书钟太傅、王有军。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名重一时。评者谓国朝以书名世者,自赵魏之后,便及公也。”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云:“子山书从大令来,旁及米南宫,工夫亦到,其神韵可爱。”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云:“元康里子山,明王觉斯,笔鼓宕而势峻密,真元明之后劲。”历代学者都对其书法作出了较高的评价。该碑撰文欧阳玄,字原功,曾作为总裁官领修宋、金、辽三史。“玄雍容俭约,为政廉平,文章道德,卓然名世,片言只字,流传人间。咸知宝重。”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谓玄“行草略似苏文忠,而刚劲流畅,风度不凡。”可见他不仅善文,也善书法。是当时的一个大家。
篆额张起岩字梦臣,延柏进上首选,拜翰林学上承旨,博学有文,意气雄杰,善篆、隶。其书见于篆法处皆有胜韵。该碑是张思忠之孙张惟敏任吏部侍郎时,奉敕而立的。于至元元年(1340年)九月建成。由于撰文、书丹、篆额皆出自元代大家,我们称它为“三绝碑”。文辞清新流畅,朗朗上口,书法结构疏朗匀称,笔法苍劲,神韵秀逸,颇见功力。篆额清秀俊逸,堪称上品。
张思忠等人不见于《元史》,但三碑都出自名家之手,说明张氏家族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和社会地位。他们在12年内镌刻三碑,并能请到当时朝野闻名的名士,这在碑刻史上还是不多见的。所以,元代张氏三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