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南伐失利,完颜雍在东京(今辽宁辽阳)发动政变,即位称帝,是为金世宗。当时,志宁正担任北面副统,与都统白彦敬领兵镇压契丹农牧民起义军。他们行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闻世宗有异志,就密谋起兵进攻世宗。世宗即位后,派使者招降。白彦敬、志宁连杀其使者九人。世宗派完颜谋衍前来进攻。志宁本想率军抵抗,但“众不肯战”,不得已归降。世宗为稳定政局,对先朝重臣采取宽容政策。他对曾拥兵反对自己的志宁等人,非但不予治罪,反委以重任。这使志宁深为感动,决心不辜负世宗对自己的信任。他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成为世宗时一员著名的战将。他的重要的军事活动,一是镇压契丹农牧民起义,二是反击北进的宋兵,促成“隆兴和议”的达成。
金朝统治的一百二十年间,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接连不断,而金中叶的契丹农牧民起义,则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这次由撒八和窝斡领导的起义,是从反对海陵王签军开始的。正隆五年,海陵王为南侵宋朝,派牌印燥合等征发西北路(指西北路招讨司。治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北约二里处)契丹丁壮从军。契丹人因西北路临近各游牧族,恐怕丁壮从军后,遭到邻族的侵掠,请求免征。燥合不敢回奏,继续督促起兵。契丹译史撒八和孛特补等愤起杀燥合与金朝招讨使完颜沃侧,夺取招讨司所贮存的兵甲三千副,举行起义,推都监老和尚为招讨使。西北路各族人民纷纷起而响应,起义很快形成燎原之势。正隆六年五月,海陵王派右卫将军萧秃剌开赴西北路。六月,又派枢密使仆散忽土和西京留守萧怀忠领兵一万,与萧秃剌合兵前去镇压起义军。萧秃剌被撒八军打败,退守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波罗城)。撒八见金朝大军将到,遂决定沿龙驹河(一名怯绿连河,即流经今蒙古东部,注入内蒙古呼伦湖之克鲁伦河)西行,准备投奔西辽。仆散忽土、萧怀忠等追到河上,撒八已经去远,忽土等不及而还。海陵王闻讯大怒,坐仆散忽土、萧怀忠、萧秃剌逗留罪,将他们处死。接着,海陵王命纥石烈志宁为北面兵马副都统,与都统白彦敬等联合进军,追剿起义军。撒八率军西撤的路上,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歧。撒八主张投奔西辽反金,而原居山前(今河北大清河以北、内长城以南地区)的契丹人都不愿意远行,主张回军去占领契丹人的故乡临潢。于是,六院节度使移剌窝斡和兵官陈家杀撒八,拘捕了老和尚与孛特补等。窝斡自任都元帅,领兵东还,回到临潢府东南的新罗察(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驻营。
十月,金世宗在东京即位,改元大定。世宗临政,首要的事情就是要稳定政局,而镇压契丹农牧民起义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世宗召集公卿百官议论镇压事宜,太子少师熊祥主张招抚。世宗派契丹人移剌扎八前往招降。扎八见窝斡兵强马壮,决定归附起义军。窝斡领兵攻打临潢府,擒金总管移室懑。起义军发展到五万人。十二月,窝斡称皇帝,建年号“天正”。
在金军接连失利的情况下,大定二年(1162年)正月,世宗派右副元帅完颜谋衍率领各路军镇压起义军。完颜谋衍屯军懿州庆云县(今辽宁康平东南齐家屯),奏请朝廷增兵护送粮饷。世宗命南征北回的士兵前往护送。窝斡自泰州(治今吉林洮南东)往攻济州(今吉林农安),企图邀劫金朝粮运。完颜谋衍合精兵一万三千人,轻骑追击起义军。纥石烈志宁当时任临海节度使,都统右翼军。此时,契丹起义军将领虬者和弟孛迭等叛变降金。虬者向完颜谋衍献计:出兵攻掠起义军辎重,待起义军还救时加以歼灭。四月初,完颜谋衍依计进攻,窝斡还军自救。在长泊(今吉林乾安、农安之间)遭到金军徒单克宁部袭击。金万户完颜襄又从起义军背后袭击,起义军败退。完颜谋衍纵兵劫掠,不敢追击。窝斡率军西走,到临湟西南霜菘河(今辽宁开原境内马鬃河)。渡河后,毁坏渡口。纥石烈志宁率军赶至河岸,设疑兵,与义军隔岸对峙。又命夹谷清臣、徒单海罗两万户于下游渡河。渡河后刚要用饭,起义军掩至,志宁急忙整军迎战。起义军从南面山岗上飞驰而下,三次冲入金军阵地。志宁力战,流箭射中左臂,仍沉着指挥作战。起义军据上风纵火,在烟雾中猛击金军。金军将士在风烟中皆植立如痴,不辩东西。起义军胜利在望。不料风止,志宁指挥反击,起义军大败。徒单克宁部继续追击,渡过溪涧后,起义军返回袭击金军,金军败退到涧北。窝斡率军西走,谋衍不复追赶,驻军于桓州白泊(今内蒙多轮西南)。窝斡攻懿州(治今辽宁省阜新县塔子营村)不克,又转攻川州(治今辽宁省北票东北城子古城),向山西进军。北京守军不敢出战。起义军逐渐迫近中都(今北京市)。
五月,金世宗见金军作战不胜,下诏切责,将完颜谋衍、完颜福寿召还中都,解除兵权。又以纥石烈志宁为元帅右监军,封定国公。起运中都弓一万五千张、箭一百五十万支去懿州。六月,命仆撒忠义为平章政事兼右副元帅,负责诸路金军指挥,“出内府金银十万两佐军用”。从此,金王朝加强了对起义军的镇压力量,纥石烈志宁也成为主要的军事统帅。
窝斡率起义军西走花道(今内蒙赤峰东南),与仆撒忠义相遇。当时,起义军“众尚十万”,力量仍很强大。两军夹河为阵,起义军渡河,以四万人先攻金军左翼。金军“颇失利”。此时,志宁正率军在起义军后面追击。起义军不敢恋战,遂自花道往西转移。
由于长期作战,金军已人马疲弱,不堪作战。起义军西走,诸将皆欲停止追击,以修整军队。这时,志宁俘获起义军侯人,尽知其虚实。原来,花道之战后,窝斡在指挥上出现了错误。他分起义军精锐以自随,以老弱兵等保护老小和辎重,分道转移,约定在山后(今山西、河北两省内外长城之间地区)会齐,从而分散了兵力,给金军造成了可乘之机。志宁主张追击起义军,攻劫起义军辎重,得到忠义的赞同,二人遂率军紧追不舍。金军过移马岭,进及袅岭西陷泉(今内蒙巴林左旗境内),与窝斡军再次相遇。金军“先据南岗,……作偃月阵,步军居中,骑兵据其两端”。起义军不知金军虚实,出击不利,大败。窝斡弟六院司大王袅被擒。“斡窝母徐辇举营由落括岗西去,志宁追及之,尽获其辎重,俘五万余人,杂畜不可胜计”。陷泉之战是契丹起义军与金军最大的一次战役,起义军遭到了巨大损失。陷泉之战后,窝斡收集散兵一万余人,转入奚族居地,在那里又补充一些奚兵,继续坚持斗争。八月,世宗命元帅右都监完颜思敬率所部兵进入奚地,与主力军会合追讨。起义军处境更加困难。
纥石烈志宁曾俘获起义军将领稍合住,但释而不杀,又把他放回起义军,要他伺机擒捕窝斡,许给官赏。稍合住回到起义军后,隐瞒自己被俘投敌真相,并在起义军将领中挑拨离间,涣散军心。当时,起义军屡败,内奸稍合住的挑拨,使起义军更加人心涣散。九月初,稍合住与另一将领神独斡擒窝斡,到金军完颜思敬部投降。十二天后,窝斡被押送到中都,壮烈牺牲。
窝斡牺牲,使契丹起义军遭到严重挫折。金军乘势进攻,起义军的枢密使逐斡、都元帅丑哥等三十余人相继战败被俘。纥石烈志宁又追击起义军余部至燕子城(今河北张北),起义军最后失败。在镇压契丹农牧民大起义的过程中,纥石烈志宁多谋善战,对金朝统治竭尽忠诚,效尽了犬马之劳。班师回朝后,世宗命他为左副元帅,赐以玉带,给予很高奖赏。
指挥伐宋
金、宋自“绍兴和议”后,双方维持和平局面近二十年。直到海陵王统治时,才重新爆发了战争。正隆六年九年,海陵王不听劝阻,发动对宋战争。这场冒险战争,激化了金朝内部的各种社会矛盾,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海陵王本人,也在扬州政变中被部下杀死。侵宋金军北还,宋军乘机收复了两淮失地。
金世宗即位后,金、宋双方仍处于战争状态。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自己的统治,金世宗审时度势,确定了与南宋议和的方针。即位之初,金世宗便着手创造和南宋议和的条件。大定元年十二月,金世宗“以元帅左监军高忠建等为报谕宋国使”(《金史·世宗上》)“以罢兵、归正隆所侵地,报谕宋国”。但是,宋孝宗即位后,对议和不抱积极态度,却任用抵抗派,积极准备北伐。在这种情况下,金世宗决定采取以武力逼和的方针。大定二年十月,志宁镇压契丹农牧民起义之后,即被任命为左副元帅,派往宋金战场。十一月,世宗命左丞相仆散忠义以丞相总戎事,居南京(今河南开封),节制诸军。志宁驻军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直接指挥作战,忠实执行了金世宗的作战方针。
志宁至睢阳指挥伐宋,派完颜王祥取蔡州(今河南汝阳)、完颜襄攻颍州(今安徽颍阳)。同时,请朝廷以大兵屯驻盱眙(今江苏盱眙)、濠州(今安徽凤阳)、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地备战。大定三年五月,张浚命李显忠(原名世辅)、邵宏渊领兵攻占灵壁(今安徽灵壁)、虹县(今安徽泗县),进而占领宿州(今安徽宿县北)。志宁率精兵一万人,由睢阳出发,反攻宿州。他对此次用兵颇有信心,上奏世宗说:“此役不烦圣虑,臣但恐世辅遁去耳。”五月十二日,志宁率军至宿州。为打赢这次战役,志宁作了周密的部署。他在州西遍布旌旗,设为疑兵;自领大兵驻兵州南,别以三猛安兵驻州南。李显忠望见州西旌旗蔽野,果然认为金军主力在州西,认为东南兵少不足为虑,决定先进击州西金军右翼。万户夹谷清臣率先锋军出击,宋兵败退,金军追杀至城下。次日,宋军全军出战。志宁率全军力战,将宋军杀得大败。李显忠连夜率军撤退。金军一直追到符离(今安徽宿县北)。“符离之溃”对宋孝宗的欲图恢复是个沉重的打击。在投降派的压力下,宋孝宗派使臣向金求和。在求和过程中,双方各陈武力,讨价还价。同时,为了使南宋就范,金朝继续用武力逼和。仆散忠义把大军移至江淮,派志宁率偏师渡淮。志宁渡过淮河,攻取宋盱眙、濠州,庐州等地。南宋在接连失败的情况下,被迫同意金提出的议合条件。大定五年正月,双方议定南宋割让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旧海州)、泗州(今安徽泗县)、唐州(今河南唐河县)、邓州(今河南邓县)等州及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市)两州给金朝。宋对金称侄皇帝,不再称臣。每年向金贡献银、绢二十万两匹。这一年恰是宋孝宗隆兴二年,故史称“隆兴和议”。隆兴和议以后,金宋之间四十多年没有大的战争。金世宗在打了胜仗之后,立主和议,为金宋双方赢得了几十年的安定时间,促进了南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金世宗此举是值得肯定的。志宁忠实地执行了金世忠的作战方针,对和议的签订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纥石烈志宁作为金世宗时的一员名将,参与了金世宗统治初期的一系列重要的军事活动,由于战功卓著,颇受金世宗的赏识。大定五年,仆散忠义回到中都,纥石烈志宁受命驻兵南京,进拜平章政事,位列宰相。大定六年,还中都,又任为枢密使。大定七年,皇太子生日,金世宗大宴群臣于东宫。纥石烈志宁举杯祝寿。金世宗大喜,对皇太子说:“天下无事,吾父子今日相乐,皆此人力也。”大定九年,进拜左丞相;大定十一年,进封金源郡王。大定十二年,纥石烈志宁病死。金世宗亲自致祭,赙银一千五百两、重彩五十端、绢五百匹,为他办理葬事,并赐谥号武定。大定十五年,图像衍庆宫。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配享金世宗庙廷。
郭药师
郭药师,渤海铁州人,其先世、生年都不详。金朝大将。渤海铁州(今辽宁盖平东)人。辽募辽东人为兵,号称“怨军”,药师为帅。辽亡,药师以涿、易二州归宋,宋令副王安中守燕山。宗望军至三河,药师拒战于白河,兵败降金,太宗命为燕京留守,赐姓完颜氏。后从宗望攻宋,因知宋之虚实,才使宗望悬军深入而获全胜。海陵即位,诏复本姓。
十二世纪初叶的中国北方,正是辽、宋、金三个政权矛盾错综复杂、冲突逐鹿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也就造就了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人物,其中尤以郭药师为代表。“郭药师者,辽之余孽,宋之厉阶,金之功臣也。以一臣之身而为三国之祸福,如是其不侔也”。正如《金史》的这段论述,郭药师以一人之身而仕三朝,反复无常,屡屡为变,对三个朝代的兴亡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谓时代的特殊产物。
辽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年),渤海人高永昌杀辽东京留守萧保先,自称大渤海国皇帝,改元应顺,占领了辽东50余州。天祚帝派宰相张琳讨伐,在沈州为支援高永昌的女真兵所败。于是天祚帝授燕王耶律淳为都元帅,招募辽东饥民,取报怨于女真之意,谓之“怨军”,分为前宜营、后宜营、前锦营、后锦营、乾营、显营、乾显大营、岩州营共八营28000人,郭药师就是其中的一位首领。从此,郭药师就登上了历史舞台。怨军成立后,非但作战不利,而且接连发生叛乱。保大元年(1121年),东南路怨军将领董小丑因为征讨利州叛乱不利被处死,于是其手下罗青汉、董仲孙等率怨军作乱。辽都统耶律余睹、萧干率兵平叛。郭药师等人杀了罗青汉数人,接受招安。辽从中选出2000人编为四营,任命郭药师、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各自统领。剩下6000人分送各路为禁军。为了彻底解决怨军的问题,耶律余睹向萧干建议:“前年两营叛,劫掠乾州,已从招安;今岁全军复叛,而攻锦州。苟我军不来,城破,则数万居民被害。所谓怨军,未能报怨于金人,而屡怨叛于我家。今若乘其解甲,遣兵掩杀净尽,则永决后患。”但萧干不同意,认为“亦有忠义为一时胁从者,岂可尽诛杀之?”郭药师等得以保全性命。于此,郭药师性善多变,反复无常的特点已初露端倪。而怨军也确如耶律余睹所说,成了辽的后患。
保大二年(1122年)三月在金兵的进攻下,天祚帝逃奔夹山,耶律淳留守南京,改元建福,史称北辽。耶律淳改怨军为常胜军。因“药师年少壮,貌颇伟岸,而沈毅果敢,以威武御众,人多附之。初以武勇四军荐授殿直,从征女真,积前后功”,故升郭药师为都管押常胜军、涿州留守。四月,宋以太师领枢密院事童贯为陕西、河东、河北路宣抚使率兵10万进攻北辽政权。由于徽宗的牵制及宋将的无能,宋杨可世部及辛兴宗部先后为北辽耶律大石、萧干所败,“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间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带死尸相枕籍不可胜记”。六月,耶律淳病死,其妻萧普贤为皇太后称制,北枢密使萧干专政。七月,宋以刘延庆为都统制,率军20万再次向北辽用兵。这时,北辽政权已内外交困,此前太尉李处温父子潜通童贯被处死,而“当燕王僭号之初,汉军多而番军少,萧干建议籍东、西奚二千余人及内外南北大王、乙室王、皮室猛拽剌司”。已对汉人不再信任。至此,萧后和萧干等人惟恐汉人尤其是常胜军为变,“将谋之”。郭药师急召所部,鼓动他们投宋。于是“万口喧呼,无不响应,遂囚监军萧余庆等,乃遣团练使赵鹤寿帅精兵八千,铁骑五百,一州四县奉使来降”。郭药师的降宋,使北辽失去了一支重要武装。经文武百官的商议,萧后迫不得已向宋、金同时奉表称臣,以维持苟延残喘的局面。
郭药师降宋之时,上了一道极富感情的降表。他首先表达了自己对宋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同时说自己本来对辽忠心耿耿,但萧后却报之以怨,降宋实在迫不得已。由于郭药师对辽情况的熟识及他拥有常胜军这样一支重要武装,故宋任命他为恩州观察使并依旧知涿州诸军事。同降的常胜军首领张令徽、刘舜仁、甄五臣、赵鹤寿等也各升迁以抚之,隶属于刘延庆部。接到北辽的降表后,徽宗以为收复燕京在即,迫不及待地改燕京名为燕山府,并促令刘延庆从速进军。刘延庆采纳了郭药师的意见:趁萧干的主力在前线,以轻骑突袭燕京,必能得到城内汉人的响应,燕京必取。于是命郭药师率常胜军千人为先锋,杨可世、高世宣等随后。药师部将甄五臣率了解燕京情况的常胜军50人夹杂在入城的城郊居民中夺取迎春门,大军继入,燕京7个城门分别派将领2人率兵200守之。这时似乎燕京归宋必矣。但在这关键时刻,宋将非但未安抚城中百姓,反而下达了一条错误命令:尽杀城中契丹、奚人。并且宋兵纪律紊乱,到处酗酒抢劫,引起了强烈反抗,而萧后也命令萧干火速回援。这样,宋军苦战三昼夜,外无援兵,仅郭药师、杨可世及数百士兵侥幸得脱,高世宣等大部将士战死城内。这次奇袭燕京,郭药师的计谋不可谓不高,但是由于宋兵的纪律紊乱,错误的民族政策,将领之间重重矛盾及主将刘延庆的懦弱无能,致使功败垂成,收复燕京成为泡影。随即刘延庆烧营自溃,辽军进击,宋兵大败。至此,宋的两次攻燕之役都告失败。
尽管战争失败,但徽宗仍对郭药师恩宠有加,“进安远军承宣使,十二月,拜武泰军节度使。宣和五年(1123年)正月,加检校少保,同知燕山府”。六月,召其入朝,赐给宅第姬妾,又在后苑延春殿亲自召见,“药师拜廷下,泣言:‘臣在虏,闻赵皇如在天上,不谓今日得望龙颜。’帝深褒称之,委以守燕,对曰:‘愿效死。’又令取天祚以绝燕人之望,变色而言曰:‘天祚,臣故主也,国破出走,臣是以降。陛下使臣毕命他所,不敢辞,若使反故主,非所以事陛下,愿以付他人。’因涕泣如雨。”郭药师的这番表演,深得徽宗赞赏,赐给他两个金盆及一件御珠袍,并官加检校太傅。宣和五年(1123年)三月,依照原宋金“海上之盟”的规定,金向宋交割燕京及附近六州,金依据原约“将松亭、榆关外民户归国数内,索取常胜军帅郭药师等八千余户,元系辽东人也”。而宋认为将燕人代替常胜军归金,则不但常胜军可以保留,而且又得到了燕人的土地田产,用来供养常胜军,不用国家再出钱粮,可谓一举两得。
郭药师任职同知燕山府期间,自恃徽宗恩宠有加,为所欲为,飞扬跋扈。而知府王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凡是郭药师所要的兵械甲杖马匹,朝廷都尽量供给。他派部下到宋境内的各州做生意,赚取钱财。又召集天祚帝的工匠制造各种珍奇之物结交权贵。这时常胜军已有5万之众,而乡兵号称30万。但郭药师及其部下都不改“左衽”,即仍穿辽服,而不着宋装。当时人将其与安禄山相比。
郭药师虽然难以羁致,但也为宋立下了一些战功。燕京被金兵攻破后,萧干自号大奚国神圣皇帝,改元天阜。宋宣和五年(1123年)六月,萧干因缺粮率兵出卢龙岭,攻破景州。又败常胜军张令徽、刘舜仁部于石门镇,攻陷蓟州。当时形势十分危急,童贯从京师移文严厉斥责王安中和郭药师。七月,郭药师与萧干战于腰铺,大败萧干,乘胜追击过卢龙岭,杀伤过半。萧干为其部下白得歌所杀,首级被献于宋。八月,郭药师又败萧干部下夔离不于峰山,生擒阿鲁太师,得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尊号宝检及涂金印,解除了辽残余势力对宋的威胁。宋金的“海上之盟”只是基于夹攻辽的短暂同盟,一旦辽亡,宋金直接交界,战争也就不可避免。金天会三年,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金兵分东西两路攻宋,东路军以宗望(斡离不)为南京路都统,自南京入燕山,连陷檀、蓟州。郭药师率常胜军在白河与金军相遇。“药师之兵戈甲鲜明,步伍整肃,金人初见亦惧。斡离不乃东向望日而拜,号令诸部而进。药师鏖战三十余里,金人已北,张令徽等先自遁,金人力追之”。张令徽等的逃跑,导致常胜军的全面溃败,而燕京也就守不住了。郭药师与宋知燕山府蔡靖商议投降,蔡靖不愿,于是郭药师扣押了蔡靖及转运使吕颐浩等,向宗望投降。金兵入燕京。消息传到宋廷之后,“帝犹密其事,议封为燕王割地与之,使世守,而已无及”。在当时纷乱的局势中,郭药师不顾宋对他的浩荡之恩,而又一次选择了变,由宋之“厉阶”而成为金之“功臣”。郭药师降金后,“太宗以药师为燕京留守,给以金牌,赐姓完颜氏。从宗望伐宋,凡宋事虚实,药师尽知之”。由于郭药师对宋情况的了解,因此宗望由燕京南下攻宋,令郭药师率1000骑兵为先锋。药师辞以兵少,金人又给其1000骑兵,并且命令他所过州县不得擅自诛杀。后徽宗禅位于钦宗的消息传到了宗望营中,宗望惟恐宋朝有所准备而想退师。“郭药师曰南朝未必有备,言汴京富庶及宫禁中事非燕山之比,令太子郎君兵行神速,可乘此破竹之势,急趋大河,将士必破胜,可不战而还。苟闻有备,耀兵河北,虎视南朝,以示国威,归之未晚”。这样,宗望听从了他的建议,而长驱直下。金天会四年正月七日,宗望所部到达汴京,由郭药师引导,驻于城西北的牟驼岗。此前,郭药师曾在牟驼岗打过球,知道宋的天驷监在此有马二万匹,饲料山积,于是引导宗望尽取之。金兵攻汴京不能下,与宋议和,金“诘索宫省与邀取宝器服玩,皆药师导之也”。这样,郭药师为金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金退兵后,宗望却找借口夺取了郭药师的常胜军。其后郭药师的经历,《宋史》、《金史》本传都未记载,在《大金国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中可找到蛛丝马迹。
金天会十年(1132年)秋,时为平州守的郭药师不知因何原因下元帅府狱,不久获释,但其家产尽为左副元帅完颜宗翰所得。对此,《大金国志》作者有一段评论十分恰当:“大金虽以权宜用之,其心岂不疑之哉?始夺其常胜军并器甲鞍马散之,继夺其家财没入之,药师得不死幸矣。”从此,郭药师就不见载于史籍了。
师安石
师安石(?~1228年),字子安,青县清州镇人,本姓尹,为避国讳(金与尹韵母相同)而改姓师。金承安五年(1200年)考取词赋进士,初补尚书省令史。后来又得到哀宗(完颜守绪)的赏识。官至尚书右丞。
金贞佑三年(1215年)四月,大都(今北京)南迁汴梁(今河南开封)。大都危急时,完颜承晖元帅密召部下、时任尚书省令史的师安石,携带元帅用矾水写的奏文,前往汴京求援。在师安石的极力劝谏下,用心不良的术虎高琪只得出兵,援兵行止霸州被元兵击败。师安石目睹了元帅的忠烈悲壮之景,并将尸体埋葬在元帅府的庭院之中,赶紧怀揣遗表含泪辞别,化装后抄小道,星夜赶往汴京,挥泪面谏。京都上下闻之,无不愕然,无不感动,也为权奸高琪敲响了丧钟。元光二年(1223年)晋升御史中丞,从三品。七月丁巳日,他就治理国家抵御外患,上章陈述备御二事。这些建议均被采纳并付诸实施。九月,师安石因弹劾英王完颜守纯,所附奏章之内容不确实而犯罪,决杖追官,贬职为尚书令史。
翌年,即正大元年(1224年)哀宗(完颜守绪)即位,恢复师安石为同签枢密院事,为正四品。正大二年(1225年),复御史中丞,从三品。正大三年(1226年)重用为工部尚书、权左参政,为正三品,直接参与国家政务大事。正大四年(1227年)七月,晋升为尚书右丞,为正二品。
正大五年(1228年)三月,甲戌日群臣请依祖宗故事,枢密院听尚书省节制,不从。乙酉日,朝内台谏官们弹劾近侍张文寿、张仁寿、李麟之三人,安石也直言评说不停。哀宗大怒,降旨斥责说:“汝便承取贤相,朕为昏主。止矣!”圣旨上有数百字这类话。不久,安石忠谏受辱,突遭重创,不久引起脑中生疽而死。哀宗知道后痛悼安石并甚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