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献宗(1181年~1226年),名德旺。夏神宗次子。其兄长太子德任因反对神宗攻金之国策,被囚禁于灵州。光定十三年(1223年),神宗在夏国处于内外交困中,被迫禅位给德旺。
德旺继位于夏国危难之际,同年十二月改元乾定。即位之初立即改变神宗的附蒙政策,试图对抗蒙古。乾定二年(1224年)二月,德旺听到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征西域未回,遂遣使联络漠北未被蒙古征服的部落,结为外援,以共同抗击蒙古。当成吉思汗征西域回来,听到夏国对蒙古有“异图”的消息,决定调集大军再征西夏。五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进攻夏国的沙州(今甘肃敦煌),遭到沙州守将籍辣思义的顽强抵抗,沙州城坚守一月余不下。成吉思汗又遣将分兵攻银州(今陕西米脂境)。九月,银州被攻破,夏兵战死数万,夏将塔海被俘,牛羊物资被掳掠无算。在强敌蒙古军入境的危急时刻,德旺接受右丞相高良惠的建议,于十月间遣使奉表愿与金朝修好,以为后援。但这一决定为时已晚,银州失守后,漠北未被征服诸部也已溃散,被围困的沙州城,在军民坚守半年之后,城中牛羊马驼都被宰杀食用殆尽。德旺只得遣使到蒙古军中请降,并答应以“质子为信”,蒙古军才撤回包围沙州的军队。
乾定三年(1225年)三月,成吉思汗因德旺未如约遣质子,派大臣孛秃到夏国问罪,德旺仍犹疑未决。右丞相高良惠进言道:“两国相交,忠信为主,彼强吾弱,势难背言。宜择宗室之贤者,加以王号,锡以车旗,俾结蒙欢,庶几稍纾国患。”德旺对此言不以为然,说道:“我方修好金源,共支北敌。任子一往,受其束缚,后悔何追?”枢密使李元吉也力劝德旺守信,陈述利害:“蒙古虎狼,虽恭顺不违,犹恐咆哮其性。若反复无恒,是自启兵端也。况金势浸衰,自守不支,焉能济我耶?”德旺仍不听,依旧不遣质子,把蒙古使臣敷衍遣回。
蒙古使臣孛秃走后,德旺加强整饬国政与联金抗蒙的一系列举措。同年六月,德旺于国中求直言。殿中御史张公辅向德旺上疏陈说整顿国事的七项意见:一曰收溃散以固人心;二曰坚盟信以纾国难;三曰修城池以备守御;四曰明军政以习战守;五曰联烽堠以立应援;六曰崇节俭以裕军储;七曰观利便以破敌势。概而言之,就是要增强国力,联金抗蒙。德旺对张公辅的上疏十分赏识,擢升他为御史中丞。
乾定三年八月,德旺派遣吏部尚书李仲谔,南院宣徽使罗世昌,尚书省左司郎中李绍膺等赴金朝,与金朝订立和约。和约主旨是:金夏为兄弟之国,夏朝以兄事金国;两国各用本国年号,但金朝不向夏国赐岁币等。从此夏金重归于好。十二月,德旺遣徽猷阁学士李弁赴金朝要求恢复双方互市,在几经周折之后,才签订互市协议。这一年十二月,德旺向金国派出了因金夏构兵中断多年的贺正旦使。
德旺联金抗蒙,对挽救夏国的危亡实际上已经是无济于事了。因为其时金朝也处于亡国的前夕,兵虚财尽民怨,尚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援夏抗蒙。夏臣南院宣徽使罗世昌出使金朝回到夏国后,多次对德旺说,金朝援助不足恃,要靠夏国自强。这时德旺又收留了成吉思汗的仇敌乃蛮部屈律罕子赤腊喝翔昆。罗世昌力谏,德旺不听。罗世昌遂请求致仕归里。世昌家居银州,已被蒙古军占领,只好流落龙州(今陕西志丹境),知夏国将亡,著《夏国世次》20卷藏于家。
乾定四年(1226年)二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10万从北路进入夏国境,度沙碛深入河西,攻破黑水城。四月,蒙古军为避暑驻兵于肃州(今甘肃酒泉)北之浑垂山。五月,招降肃州不下,破城后尽屠城中军民。六月,甘州被围,蒙古军使人招降夏甘州守将曲也怯律,副将阿绰等36人杀曲也怯律和蒙古军使人,率城中军民浴血抵抗。城被攻破,阿绰等人以身殉国。七月,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又被攻破,夏守臣斡扎箦战败投降。蒙古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城邑崩溃,人民逃亡,夏国危在旦夕。这时德旺惊忧交加,已束手无策。继五月间神宗遵顼死后,德旺也忧悸病亡。终年46岁。庙号献宗。
夏末帝睍
夏末帝(?~1227年),名睍。献宗德旺弟清平郡王之子,生年不详。后封南平王。乾定四年(1226年)献宗死,被拥立为帝。继位后立即遣使赴金朝报哀,以求取得金朝支持。金遣使赴夏国吊祭,并把以前作战中掳掠的夏国人口遣还夏国。
献城出降
其时蒙古大军分东、西两路向夏国都城中兴府逼进。八月,蒙古军西路越过沙陀(今宁夏中卫),抢占了黄河九渡,攻陷应里。十月,蒙古东路军又攻破夏州。于是,两路夹击,形成钳形攻势,指向夏国腹地都城中兴与灵州地区。十一月,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围攻灵州,末帝睍遣大将嵬名令公,带领10万兵马往救灵州。成吉思汗的骑兵在结冰的黄河上面驰骋冲杀,战斗十分激烈,夏军遭到惨败,夏将佐里等战死,灵州失守,兀纳刺城也被蒙古军攻克。灵州城守将为神宗前太子德任,被蒙古军俘虏,坚贞不屈被处死。德任子惟忠,年方7岁,见城破父亲被杀,也求从死,蒙古将不忍杀害而留其性命。十二月,蒙古军攻克盐州川,四处搜索,烧杀抢掠,夏国居民幸免于难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成吉思汗攻取灵、盐二州后,又遣大将阿鲁术督军进围中兴府。末帝睍遣兵驻扎于合刺合察儿地与蒙古军英勇作战,两军相持不下,蒙古军为此作长期围困中兴府的打算。末帝以中兴府被围事,遣使赴金国请停止两国聘使往来。但转年,夏宝义二年(1227年)正月,金哀宗却出乎意料地向夏国派来了贺正旦使节。夏国正忙于守城的军务,使接待金使“馆燕皆不成礼”。
夏宝义二年(1227年)二月,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南下渡黄河攻入金积石州,随后又破临洮府及洮、河、西宁三州。其时夏国正处于“春寒,马饥人瘦,兵不堪战”境地。末帝睍忽听说蒙古军士有数万人患疫病,欲乘机偷袭。后又得报蒙古将耶律楚材用攻破灵州时缴获的大黄治病,使蒙古军无恙,夏兵遂不敢出。三月,蒙古军再次进攻沙州,成吉思汗遣大将忽都铁木儿先招降州将,州将伪降,宰牛置酒犒劳蒙古军,暗中设伏兵以待。忽都铁木儿险些被俘,脱险后率蒙古军反攻,沙州陷落。末帝睍被围困在中兴府中,眼看城被攻破,国势濒危,一筹莫展。他召来三朝老臣右丞相高良惠委以国事。高良惠“内镇百官,外厉将士”,坚守都城,自冬入夏昼夜亲自巡逻。部属官吏都劝他保重,他感叹地说:“我世受国恩,不能芟除祸乱,使寇深若此,何用生为?”终因年事已高,劳累过度而死。末帝睍三次到他的灵前痛哭,中兴府城中一片悲泣之声。就在这一年的五月间,成吉思汗回师隆德(今宁夏西吉境),因天气炎热,到六盘山避暑。他见夏国已孤立无援,还不出降,就派御帐前首千户察罕赴中兴府向末帝谕降,又一次遭到拒绝。六月,夏国又发生了强烈地震,宫室房舍塌毁,瘟疫流行。被困已坚守半年之久的中兴府,已是粮尽援绝;军民因患病无治,已完全丧失了抵御和作战能力。末帝睍处于山穷水尽,只好携同夏国的大臣李仲谔、嵬名令公等文官武将们,奉“图籍”向蒙古军请降,但提出宽限一个月的请求,“以备贡物,迁民户”而后亲“自来朝谒”。成吉思汗答应了末帝的请求。这时,成吉思汗已患重病,驻跸在清水县(今甘肃清水)西江养病。成吉思汗闻知夏国将献城投降,立下遗嘱:他死后暂秘不发丧,以待末帝献城投降。宝义二年(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死于清水县行宫,末帝睍献城出降,皇室举族也随蒙古军晋谒,行至萨里川都被杀害。蒙古军进入中兴府后,夏国亡。
西夏陵园
西夏陵园坐落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部贺兰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贵戚、功臣陪葬墓。西夏李氏贵族与唐宋政权交往频繁,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与宋陵相比,西夏陵园平面除仿照宋代大建筑群,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以象征西夏统治权威外,还体现了西夏文化独特的葬制,其表现为墓道底部铺设横木,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闭,墓壁建筑有护墙板,以及墓室前有多层宝塔式陵台建筑等。由于汉文化的影响,虽然西夏著字院推行篆书,但汉字仍在民间和官府通用,这种情况在陵寝制度中也得到反映。不如仁宗赵仁孝的寿陵碑亭遗址有东西两处,东碑亭为汉文楷书,书法遒劲,刻工娴熟,西碑亭为西夏篆书,两种文字并用,说明中原与西夏在政治、经济方面联系密切和文化交融的历史事实。
西夏帝陵陵园葬制已摆脱了早期“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即葬引水其上”的原始葬俗,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布局基本仿照唐宋以来的规制。每个陵园都是独立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都在十万平方米以上。四角建有角楼标志陵园界至,有南往北排列有门阙、碑亭、外城、石像生、内城、献殿和灵台。陵园平面强调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格式,象征西夏统治权威。从出土的雕龙栏杆、莲花柱础、琉璃兽石勾头、兽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等大量建筑材料,反映出西夏王陵陵园建筑当年是十分宏伟和华丽的。
西夏王陵的地宫形制,从已发掘的八号陵中得到进一步了解。墓道呈斜坡形,墓室属土洞形式。两侧各有一配室,周壁敷设护墙板。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有各种金饰、鎏金银饰、竹雕、铜甲片、珍珠、瓷器等。
西夏王陵的建筑规制是在吸取宋代陵园建筑规制的基础上,体现了不同于宋陵的独特风格,其体现为:其一,西夏陵园将宋陵由门阙到南神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安排到月城御道两旁,缩小了陵园的范围,显得比较紧凑;其二,宋陵是单城呈正方形,而西夏陵是重城呈长方形;其三,宋陵灵台就是墓室,而西夏陵的灵台位置在墓室前,并非起灵台的封土标志,而是一个高达二十余米的塔式楼阁建筑;其四,西夏陵园内都没有附葬的后陵。
西夏陵园的调查和发掘,对于研究西夏历史,特别是了解西夏文化和汉文化的联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段思平
太祖神圣文武皇帝段思平(893年~944年),年号文德、神武,公元937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段思平,古代白族杰出的政治家,大理国的创建者。
段思平祖上世代为南诏大臣。但他诞生时,家道中衰,已成没落贵族家庭。童年时代,家境渐贫,曾“牧羊山中”。不过,世宦家庭培养了他的治世经纶和武艺,而贫困的劳动生活,又使他体察了民间疾苦和奴隶制度的残暴,为他后来发动广大农奴和奴隶、率兵起义奠定了基础。
段思平才干出众,武艺超群,最初被委任为幕览(小府副将),后来积功升任通海节度使,成为威震一方的统兵大将。当时,南诏蒙氏奴隶制政权先后被短暂的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代替。杨干贞贪婪残暴,民怨极大,而段思平则深受人们的爱戴,“凡牧牛、牧马及鸡鸣、犬吠等处,皆云段思平为王。”杨干贞听此传闻,十分惊骇,多次派人追捕段思平,妄图除掉这个威胁自己权势和地位的心腹大患。由于民众的掩护,段思平一次次化险为夷。
为了彻底摆脱险境,推翻杨干贞的统治,段思平遂以“减尔税粮半,宽尔徭役三载”为号召,获得广大奴隶、农奴的响应,又以“赦徭役”为条件,取得滇东三十七部的支持,于公元937年2月举行起义,夺取羊苴咩城(今大理城),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
即位后,段思平首先按起义前许下的诺言,释放奴隶,减轻赋税,赦免徭役3年。同时,厉行改革,“尽逐杨氏邪臣,罪大者正罚爽,表暴贞良。更易制度,损除苛令”。废除奴隶制,建立和推行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把南诏末年以来各族、各部分裂、战乱的局面重新统一起来。
在建立封建制度,安定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段思平开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他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兴修水利,开垦农田,推广铁制农具和汉族的先进耕作技术。同时还鼓励发展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使大理国的社会经济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富裕”,生活安定。
后晋开运元年大理国文德七年,(944年),段思平在巡视邓州时病逝,其子段思英继位。作为杰出的白族首领和政治家,他成功地领导了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推翻了杨干贞的统治,摧毁了奴隶制度,建立了大理国,完成了向封建农奴制的过渡,推动了大理乃至全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关于大理国开国君王段思平的祖籍问题,学界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在大理喜洲,而徐嘉瑞先生在《大理古代史稿·段氏渊源》一文中,则认为“段氏祖先,本甘肃武威人”,这一说法来源于明清至民国的一些地方史料记载——《南诏野史》胡蔚本载:“段思平,其先武威郡北人”;《白古通纪浅述》谓“段氏,威武人”;《滇载记》谓“段氏之先,武威郡人。俭魏有功,赐名忠国,擢清平,六传而生思平”;檀萃《诏史补》中则认为“段氏由姑臧而来,姑臧又是羌族,故段氏为西边郡望”。石钟建《滇西考古报告》中谓“民家人的老家,是陇西郡……他们行小部落酋长制,彼此不相统属,他们是一步一步辗转迁移而来,慢慢变成了当地土著”。范义田在《云南古代民族史的分析》一文中则论述更详:“晋太康(280年至上89年)中,天水等六郡民及氐叟、青叟数万家,以军荒就谷于汉川,复相继入蜀,散布梁州、三蜀界十万余口。永嘉五年(311年),氐族渠帅李雄称帝成都,又遣分服云南,于是新氐旧僰,或接邑连居,或互相推挤,如波相逐。而段氏者,自亦此时流民中之一大族”。
相传大理喜睑(即喜洲)阁洞村,有一位名叫杨欢喜的白族长者,40多岁了,膝下尚无儿女。有一年,他在后园里栽了一棵李子树,天天对着李树祈祷,乞求老天能赐给他一男半女。说也奇怪,李子树到了第4年便开花结果了,其中有个李子长得像小瓜一样大,恰巧此时他的老伴也身怀有孕。李子熟了的时候,他的老伴也生了个姑娘。杨老汉于是便大宴宾客,替女儿取名杨李珍,村里人叫她白姐阿妹。
杨李珍长到了18岁,长得如花似玉,杨老汉夫妇爱如掌上明珠,定要给女儿找一个称心如意的郎君。恰巧,剑川北门外院榜村有个白族青年,是南诏阁罗凤清平官大军将段俭魏的第五代孙。由于世事变迁,到了他这一代,已沦为庶民。然而他非常聪明能干,会一手好木匠活,修建祠堂庙宇,建造亭台楼阁,雕龙画凤,无所不能,但直到30岁尚未娶妻。听到杨李珍漂亮聪明又贤惠,就来求婚,杨老汉得知他是南诏名门之后,人品端正,器宇不凡,便招他做了上门女婿。
按照白族的习俗,上门女婿是要改名换姓的。可是杨老汉认为他是南诏清平官段俭魏之后,还是姓段为好,后来杨李珍生下的两个儿子,一为段思平,一为段思良。
杨干贞篡位后,暴虐无道,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当时民间传出“羊本狼,快要亡,段思平,为帝王”的歌谣。杨干贞闻后便派人四处探访,手下人回报说:“果有段思平其人,然而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很守本分。”杨干贞想,如果无故杀了这个人,就会引起民愤,不如假意把他召来,封给他个官职,以后再想办法除掉。于是便差人宣段思平进宫,封他为通海节度使,叫他即刻赴任,远离大理。
段思平到任后不到一年,便把通海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人们得知他的六世祖便是南诏赫赫有名的清平官大军将段俭魏,而他的祖母又是滇东彝族首领的女儿,这样一来,段思平就很快得到滇东滇南37蛮部的支持。杨干贞得知段思平很得人心,更想除掉他。于是,他一面召段思平回大理,一面派重兵开往通海,如若段思平抗旨不来,便用兵围剿捉拿。
消息传到通海,段思平与其弟思良以白族大姓董迦罗为军师商量对策,认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3人经帝释山,再转到蒙舍联络。蒙舍本是南诏发祥地,那里的人民都痛恨杨干贞的暴虐无道,纷纷起来支持段思平,于是,段思平便以蒙舍为据点,命其弟段思良留下,自己和董迦罗再到37蛮部联络,最终攻破杨氏大义宁国国都羊苴咩城,杨干贞独自一人从地道逃出城外。段思平派兵追赶,一直到喜睑金圭寺海舌,活捉了杨干贞。杨干贞哀求免其一死,愿去做和尚,以赎自身罪愆。段思平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于天福四年“赦杨干贞罪,废为僧”。
宋王朝鉴于唐代天宝战争的历史教训,赵匡胤效法三国诸葛亮不派兵,不派官,用地方人自行治理的政策,以“玉斧”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有也”。在史书上留下了“宋挥玉斧”的典故。其实在宋代,大理仍然和中原王朝保持密切交往,在大渡河岸“互市”。大理国还主动供应宋朝所需战马,有的是以进贡形式无偿提供支援。后来宋王朝还设立了“买马司”,专门向大理国买军马。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历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国的生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944年,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的时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大理国(包括后理)维持了22世,达300余年。至元代忽必烈灭大理国后,鉴于段氏的力量强大,仍命段氏为大理国总管,继续统治大理地区达百余年。
没藏讹庞
没藏讹庞(?~1061年),夏景宗元昊宠妃没藏氏之兄。没藏氏本是景宗大臣野利遇乞之妻。元昊中宋反间计,错杀大臣野利旺荣、野利遇乞兄弟。其妹野利氏为元昊的皇后,因诉于元昊,乃下令寻访野利家属遗口,得遇乞之妻没藏氏,迎入宫中。元昊与没藏氏私通,被野利后发觉,令没藏氏入戒坛寺出家为尼,称没藏大师。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二月,没藏氏生子谅祚,令寄养于兄没藏讹庞家中。讹庞以野利遇乞帐下亲信汉人毛惟昌、高怀正之妻为乳母,抚养谅祚。三月,元昊升任没藏讹庞为国相。其时,元昊已立野利后子宁令哥为太子,没藏讹庞与没藏氏兄妹策划谋害宁令哥,另立谅祚为太子的阴谋。
同年五月,元昊夺太子宁令哥妻没(移)氏,号为“新皇后”,又废黜野利后。没藏讹庞知宁令哥正为失妻黜母,怨愤交加,日夜焦虑不安。欲行借刀杀人之计,暗中指使宁令哥刺杀元昊。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正月初一夜晚,宁令哥纠集野利族人浪烈等数人,待元昊酒醉,入宫行刺,元昊受重伤,于次日死去。宁令哥畏罪逃避没藏讹庞黄芦居所,讹庞以弑逆罪,立刻执而杀之,并杀其母野利氏。没藏讹庞以阴谋手段谋害元昊,杀死太子宁令哥,又策划立谅祚为帝。元昊临终时本有遗命立其从弟委哥宁令继承帝位。大臣诺移赏都等都主张遵从元昊遗命。没藏讹庞反对,他说:“委哥宁令非子,且无功,安得有国?”诺移赏都反问道:“国今无主,然则何所立?不然,尔欲之乎?尔能保守夏土,则亦众所愿也。”讹庞回答说:“予何敢哉!夏自祖考以来,父死子及,国人乃服。今没藏后有子,乃先王嫡嗣,立以为主,谁敢不服!”众大臣唯唯称是,遂奉谅祚为帝,尊没藏氏为宣穆惠文皇太后。谅祚年幼,太后摄政。没藏讹庞以诺移赏都等三大将久掌兵权,令分掌国事,自任国相,总揽朝政。没藏讹庞因在没藏大族中为长,朝中贵为国相,权倾朝野,出入仪卫侔拟于王者。
二月,没藏讹庞遣杨守素赴宋朝告哀。其时,辽遣来慰奠使,讹庞以元昊遗物献给辽主。讹庞又令于次年改元称延嗣宁国元年。次年(1049年)正月初一,“日有食”,群臣以“幼主改元,元旦日食,天象可畏,请慎政刑”。讹庞不听。没藏讹庞对内大权独揽,一言九鼎;对外则扩地拓土,谋取私利。
福圣承道元年(1053年)二月,没藏讹庞想得到宋境内的古渭州地,乃移文向宋朝索取,宋仁宗遣使前往按视,正其封界,不予所索。讹庞索古渭地不得,于四月间纵兵入宋德顺军,围静边砦;五月又攻环庆,都不逞而还。三年三月,没藏讹庞侵耕麟州西北屈野河边境禁耕闲地,耕获所得攫为己有,且岁岁东进,宴然以为己有。宋河东巡吏和宋朝遣使请讹庞归还所占耕地,并更定疆界。讹庞不听,且屯兵河西,以诱击宋军。宋朝为此张榜,禁绝宋夏银星和市。此后,没藏讹庞侵耕屈野河事,不但不收敛,且愈演愈烈。讹庞采取“迫之则格斗,缓之则就耕”的对策,宋朝也难以制止。宋朝大臣张安世与庞籍移牒宥州诘责夏失信。没藏太后得知此事后,遣幸臣李守贵至屈野河巡视,证实没藏讹庞侵耕事实,责令讹庞归还所侵耕地。
福圣承道四年(1056年)十月,夏国发生了没藏太后的幸臣李守贵劫杀没藏太后与侍臣姘夫宝保吃多已的事件,归还侵耕地之事也没了下文。没藏太后既死,没藏讹庞又诛杀李守贵,族灭全家。十一月,没藏讹庞以其女儿纳为谅祚后,成为国丈,自是臣民畏惧不敢言。没藏太后之死,使没藏讹庞在侵耕屈野河地更失去了约束。奲都元年(1057年)五月,讹庞以兵数万屯驻屈野河,尽量搜括麟州以北耕牛农具,打算尽耕河西禁耕之地。宋朝遣管勾军事郭恩以巡边为名前往按视,讹庞与宋军战于忽里堆,大败宋军。九月,宋河东经略使再遣使欲与讹庞再议疆界事,讹庞桀骜不听。宋朝又下令禁绝河东和市。其时,没藏讹庞以忽里堆之胜,恐宋朝报复,乃日事点集,又遣兵进攻鄜延。二年四月,西蕃捺罗部阿作率部属投奔讹庞,讹庞纳之,授以官职,使居边要以控制西蕃。六月,令阿作为向导,攻掠西蕃,围青唐城,与唃厮啰作战,不胜而还。三年五月,没藏讹庞以兵据屈野河,派出部民侵种耕地,以至“妄指屈野河中央为界,遣兵沿河屯驻,白昼迫逐汉人,夜则过河剽窃”。发现宋朝巡逻者来即逃走。这时,由于宋朝禁绝河东私市,夏国官民怨声四起,迫于民愤,讹庞于四年七月,遣使至河东麟府议界,向宋朝提出:愿退河西田二十里归还宋朝,宋朝仍通和市。宋经略使梁适不从。没藏讹庞仍遣人于鄜延沿边德靖等十堡寨开垦生地,剽掠人畜。夏国自元昊死,三大将各拥强兵,讹庞犹知顾忌。此时独揽朝政,手握兵权,也不把年幼的谅祚放在心上。奲都三年(1059年)八月,讹庞又借故杀害谅祚乳母之夫高怀正和毛惟昌,并诛其全家,谅祚劝阻不听。其时谅祚已十余岁,对没藏讹庞一贯行为已恼怒于心。大臣漫咩,本位居讹庞之上,但讹庞专权,则每事屈己下之,心怀愤怨。讹庞眼见朝中侧目,预感将有变故发生,谋先下手,正在寻找时机。这时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与谅祚私通,讹庞得知后与其子密谋于梁氏寝室中设伏刺杀谅祚。此事又被梁氏探得告知谅祚。谅祚立刻召没藏讹庞入宫议事,命漫咩领兵执杀讹庞及其子,诛杀全家。又废没藏后,打入冷宫。谅祚亲政后,召梁氏入宫,并立为后。
阿沙敢卜
蒙古成吉思汗二十年,成吉思汗西征回到漠北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南),闻西夏纳其仇人原蒙古乃蛮部赤腊喝翔昆,且违约不遣其子为质,遂谋再次大举攻夏。次年初,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绝出兵助战和不纳质子为由,分兵两路,东西并进。东路军由成吉思汗亲自统领,从漠北南下,西路由大将阿答赤统领,从西域(今新疆)假道畏兀儿(回鹘)东进。
二月,东路军至兀剌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攻占黑水(今内蒙古狼山山脉西北喀喇木伦河滨)等城;乘胜进至贺兰山(今宁夏银川西北),西夏大将阿沙敢卜战败被擒,军民死亡数万。四月,成吉思汗屯兵浑垂山(今甘肃酒泉北),等待与西路军会师。旋西路军进抵沙州(今甘肃敦煌),阿塔赤遣忽都铁穆尔前往招渝,夏守将籍辣思义伪降,设伏突袭,忽都铁穆尔几乎被擒。蒙古军受挫,回师全力攻城,夏军坚壁固守。经月余破城。五月,东进肃州(今甘肃酒泉),肃州守将为蒙古千户昔里钤部之兄,昔里钤部劝降被拒。蒙古军破城尽屠其军民,乘胜进围甘州(今甘肃张掖),夏守将曲池也怯律之子察罕为蒙古御帐前首千户,察罕临城射书招降,曲池也法律欲应,副将阿绰等36人合谋杀曲池也法律一家,率军民并力死守,城破,阿绰等人全部战死。七月,成吉思汗长驱直入,围攻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夏宿卫官粘合重山等力战不敌,守将斡扎篑举城投降。搠罗(今甘肃武威东境)、河罗(今甘肃景泰境)等县俱陷。七月,夏献宗德旺在蒙军日益进逼之下,惊悸而死,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八月,成吉思汗自西凉继续向前进兵,穿越沙陀,进至黄河九渡处,占领应里(今宁夏中卫)等县。十月,破夏州(今陕西横山西北)。十一月,蒙古军于贺兰山(今宁夏银川西北)击败夏军,合围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李睍遣嵬名令公领10万兵自中兴府(今宁夏银川)赴援,蒙古骑兵在冰上驰渡黄河截击,双方展开激战,夏军顽强抗击,终因伤亡惨重败走,灵州失守。西夏亦集乃路(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盟额济纳旗全区)投降。蒙古军从盐州川向北推进,包围了西夏首都中兴府。翌年(西夏宝义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春,成吉思汗留兵继续攻中兴府,亲率师南下,渡过黄河,攻陷积石州(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进入金境,相继破临洮府(今甘肃临洮)、洮(今甘肃临潭)、河(今甘肃临夏东北)、西宁(今属青海)等府州。五月,夏军与蒙古阿术鲁战于台剌合察尔(今地不详),败绩。是时,蒙古军尽有西夏除中兴府之外的城邑,国民免于战死者十无一二。
六月,中兴府被围半年,粮尽援绝,军民病困,又发生地震,西夏末帝李睍被迫遣使乞降。蒙古军入城,大肆杀掠。七月,蒙古军携李睍与其族人回师,进抵萨里川,成吉思汗病逝于清水(今属甘肃)行宫,诸将恐为变,杀李睍。至此立国190余年的西夏灭亡。蒙古解除了西北两方的威胁,遂大举攻金。
斡道冲
斡道冲是西夏著名的学者,对西夏文化的发展和促进党项、汉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斡道冲,字宗圣,祖籍灵州,出生于一个汉族士大夫家庭,生年不详。他的先祖曾积极参与过李德明建立西夏的各种活动。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李德明将临时都城由西平府(今宁夏灵武)迁至兴州(今宁夏银川),斡道冲的先祖也随之由灵州迁至兴州,并数代担任修史官员。斡道冲自小勤奋好学,熟读儒家经典,手不释卷,专心研读,精于其蕴。他颇具文才,精通汉、西夏文字,又懂佛学。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西夏第四代皇帝李乾顺为了培养各级封建官吏,在西夏始建国学,招收贵族子弟三百人,又实行科举取士。斡道冲当时年仅八岁,以《尚书》科目中童子举。年长后,继续刻苦钻研,精通五经,曾将汉文《论语注》译成西夏文,又作《解义》二十卷,称《论语小解》,还用西夏文著《周易卜筮断》一书。他的这些著作广泛流行于西夏国内,对沟通汉、党项文化的交流和促进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西夏天盛三年(1151年),斡道冲被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任命为番汉教授,斡道冲殚精竭虑,亲自主持讲授,为西夏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斡道冲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刚直言,侃侃不挠”,是西夏封建官吏中少见的人才。奸臣任得敬在朝廷任国相时,专横跋扈,唯有斡道冲等少数耿直之士敢于同他抗争。早在任得敬上表请求入朝时,斡道冲就进谏反对,说任得敬入朝,是想干预国政,自古外戚擅权,国无不乱,能保证他没有异心吗?在斡道冲等刚介之士的坚持反对下,仁孝皇帝没有允许任得敬入朝。这使得任得敬视斡道冲为眼中钉,肉中刺。后任得敬进为国相后,斡道冲不畏权势,冒杀头的危险多次弹劾任得敬滥杀无辜,网罗亲党。任得敬恨得咬牙切齿,想杀斡道冲,只是斡道冲名气太大,杀了恐引起众怒,只好让斡道冲闲居在家,不准他参理国政。为此,斡道冲沉沦几乎二十年,处之澹然。西夏乾佑元年(1170年),任得敬篡权阴谋被粉碎,第二年五月,李仁孝以斡道冲为西夏国中书令,朝中官吏引为楷模。在斡道冲的刚介直言影响下,群臣敢于直言,敢于对时政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不久,斡道冲众望所归,又被任命为国相。
西夏乾佑十四年(1183年),斡道冲劳累而死。他任西夏国相十余年,生活俭朴,死时家里除大量书籍外,没有其他的私蓄。仁孝皇帝闻讯后,悲痛万分,命人给他画像祭祀在学宫内,并下令各州县都须遵此实行。可见其对斡道冲的推崇与怀念。直到元代,斡道冲还被尊为一流学者,儒学大师。
野利任荣
野利任荣是党项族中的著名学者,学识渊博,对中国文化典籍非常精通。是西夏王朝建立初期各种典章制度的参与者和谋划者,曾受元昊委托亲自主持创制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为谟宁令(天大王)。
在元昊继位之初,就准备废除父辈传下来的沿袭宋朝的繁琐的典章礼仪制度,而尽量突出党项民族意识和民族特色,但却遭到了一些大臣,尤其是前朝元老的激烈反对。在西夏国内施行何种建国方略上,存在着两种方针、两套方法的斗争。当时的大臣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两派截然不同的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种意见主张完全照搬唐宋的那一套,认为他们的礼仪制度详实完备。西夏落后,理应全盘宋化;另一种意见主张根据党项的实际情况稳步进行改革,反对照搬。面对群臣截然不同的意见,何去何从,元昊神色凝重,一言不发。就在这宫廷熙熙攘攘的辩论声中,野利任荣站了出来。只听他对元昊和众大臣慷慨激昂地讲到: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兴旺,必须有一整套持之以恒的建国方略。刚才诸位大臣认为要想使夏国富强,主张照搬中原宋朝的那套制度,这种说法太没道理了。昔商鞅变法,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变革,秦国才成为一代霸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重视兵备,因而国家才强大起来。我们夏国的实际情况是党项族人与汉族人混居,民性强悍,喜欢打猎,经常与兵马打交道,没有礼乐诗书之气。只有根据实际情况,顺着民族的习性,根据我们党项族人的风俗习惯进行奖罚。我们党项族人的风俗习惯是人民喜欢征战,崇尚强悍,视战死沙场为荣,老死家中为耻。只有这样,才可以与宋朝抗衡,征服其他少数民族政权,难道只有宋朝的区区礼仪就能打败敌人吗!此时此刻,宫廷内一片寂静,众大臣哑口无言,都被野利任荣纵横捭阖的话语深深折服了。元昊脸上也露出了赞许的微笑。野利任荣这种强调根据本国和本民族的实际情况,确定立国方针,进而进行改革的务实意见,深得元昊的心意和赞同,这场事关西夏何去何从,兴亡盛衰的立国方略的大辩论就这样以野利任荣的胜利而结束。此后,元昊更加倚重野利任荣,视其为知己与心腹,无话不谈,放心地把建国的方略大计、典章制度,交给野利任荣指定与谋划。
辽国篇
唐朝末年,群雄纷争,各种独立的政权形式相继出现,这些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遵循或者借鉴周边成熟政权的发展模式,同时依据自身的现有条件,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科技,都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在这其中,由契丹部落发展而成的辽国,便是其中之一。
辽朝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权,它开始于公元916年,灭亡于公元1125年。辽朝与五代同时开始,又和北宋几乎同时结束。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虽然与中原地区常年征战,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深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原是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他击败了的剌葛、迭剌等人,于公元916年即皇帝位,成立了契丹国(契丹于938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改为辽)。契丹建国后,阿保机逐步消灭了周遍的弱小部落,又于公元926年,消灭了渤海国(今辽宁东部到黑龙江南部一带),基本完成了其统一的征程。
从公元926年到947年,是太宗耶律德光统治的时代,在着一阶段,辽国从石敬塘的手中得到了燕云十六州。以此为基础,辽开始了对中原地区的扩张。耶律德光数次对晋进兵,希望征服整个中国,但因中原人民的反抗,使其计划搁浅了下来。
在太宗之后,经历世宗阮和穆宗璟两代,辽的统治内部出现了激烈的纷争,直到景宗贤在位时,其统治才渐渐稳定下来。
景宗死后,其子十二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由于圣宗年龄尚小,所以由其母萧太后摄政,萧太后是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她谴耶律休哥为大将,于圣宗统和四年(987年)进兵攻宋,大败宋军。此后,辽国连年发兵攻宋,至圣宗二十二年,辽国攻至澶州城下,与宋真宗签定了“檀渊之盟”,迫使宋朝年年向辽国进贡“岁币”,辽宋两国从此相对安定下来。辽圣宗依靠宋国的进贡,使辽的经济发展起来,此时辽国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经过圣宗、兴宗的盛世之后,辽国开始走向衰亡。公元1101年,辽天祚帝即位,此时随着女真族的兴起,辽国的统治逐渐受到威胁。公元1115年,金兵攻占辽国重镇黄龙府,随后又与宋朝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抗金。金兵在几年的时间里,占领了包括东京辽阳府在内的大部分辽国土地,公元1125年,金国俘虏了逃亡中的天祚帝,辽国自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