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光星
宁夏银川建龙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卓先生,是一位学者型的企业家,几个月前给我特别推介了付登华老先生的书稿《杂烩集》。当时,我正忙于参加中国枸杞博物馆布展和搜集素材创作第九部长篇小说《杞圣》,只好背着这部书稿抽空阅读。读后感触颇深,不由想起了他一生最喜欢的两句诗:“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一九四三年生于重庆的付登华老先生,虽然经历过战争灾难、生活苦难和政治磨难,但始终保持了健康向上的阳光人生。一九六六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历经艰苦创业,先后任德阳电缆厂厂长兼总工程师,四川森普管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董事长,现任四川安费尔高分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四川森普管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顾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西安交大四川校友会副会长等多种职务,荣获中国企业家二〇〇四年最具成长性中小企业未来之星,四川省创业之星、创新标兵,德阳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他在工作之余经常坚持看书学习,习练书法,有时还搞文学。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三年间,他在业余时间写了一些小说、散文、诗等,保存了二十多年,现整理出版,取名为《杂烩集》。这部书饱含着他对过去一段岁月的深情记忆和深刻思考,以丰富的阅历、真实的感悟和扎实的艺术功底,再现了个人的生活见闻和心路历程,因而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在他的笔下,大多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一大背景下的生活剪影,不难看出,其中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生活。但他以实事求是的人生态度,客观真实地进行艺术记录。即使是一些值得“批判”的人物,也能在他的笔下回归本性,呈现亮色,如小说《瞿明礼的婚姻》就很凸显这种特征: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七七年间,挑着生活重担的年轻人瞿明礼,抛“苦妻”而攀高枝,犯了重婚罪,历经婚姻裂变而受到良心谴责,使丢失的魂儿又回到故乡的地坝边。这篇小说写得真实、生动、深沉、悲壮,对当时的历史现象是一种艺术写真,对目前的现实社会是一种深情呼唤,对未来的阳光人生是一种真挚祈望。像瞿明礼这样的典型人物,有其漫长的复制性和延续性。这也充分展示了付登华老先生的人生境界与艺术手法:他能在黑夜中发现亮点,在暴露中引唱颂歌,在包容中提升美善,以一颗慈善之心和一双温暖之手,牵着灵魂飘荡的受苦人穿越人生迷雾而奔向光明。倘若再读一下短篇小说《过去的河流》《父母心》和随笔《二十年回乡探亲琐记》等其他作品,就会有诸多感悟。诚然,书中的个别作品,从文学角度看略为单薄,或许还需斟酌,之所以一并公开出版,不仅仅是因为《杂烩集》之说,而且是因为本书具有文学与史学的双重性。这是一位老人的真实经历,是过去一段岁月的历史剪影,是透视阳光人生的文学读本。
读了付登华老先生的《杂烩集》,还能使我们想到当今更重要的社会话题:人生与作品。不管社会发生多大变化,人生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时就像一锅羊杂碎,有肉有骨,有菜有汤,看起来不很完美,吃起来却有滋有味。这一切取决于食者的心态和品位。记得我的老师、著名作家张贤亮前几年接待美国、日本来访的贵宾,就喜欢推介羊杂碎或杂烩,客人吃了连声赞美。这不仅仅是特色小吃之缘故,还有其他深层寓意。现在有的年轻人迷恋海鲜,却不知杂烩的现实性与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得了“营养偏症”。还有一些老人,满足于一日三餐尽逍遥的物质欲望,而缺乏“莫叹夕阳近黄昏”的精神追求,浪费了一生的阅历资源与智能沉淀,有余热而不能再生热,使其晚年的人生价值打折或流失,或成了“夹生杂烩”。而付登华老先生却不一样。他在过去的那一段岁月里,吃了很多苦,梦想幸福之神降临。现在有了社会地位和幸福的家庭,仍然保持着夕阳红的生命风景。这正是他最珍贵的人生价值和最有深度的作品内涵。掩卷沉思:他为什么能够保持一生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呢?我想其要点就在于“阳光人生如禅树”这句诗的意境。几年前我们第一次见面时他就讲过:“人活着不能消极、悲观和阴沉,应当有一生的追求和梦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这使我想起了家乡的枸杞树,它在我心中就是一棵禅树。我曾这样描写过它:“枸杞之神,蕴生命之道。形神融美,万绿丛中一串红;田园似锦,万霞醉染飘香韵;根扎黄土,沐浴阳光追春风;枝伸叶嫩,顺其自然不变形;花小果大,果熟花落入泥中;漂洋过海,声名显赫更谦恭;搭载神舟,遨游寰宇开新境;全身是宝,死而捐躯添坑温。一世火红岁月,一生奉献激情。”
这是对枸杞树的赞美,也是一种禅意。枸杞树最大的特点是一世火红,一生奉献。它不管自己是小龄期,还是老龄期,不论经历暴风雨,还是遇旱天,都能顽强生长,开花结果,竭力完善生命的整个过程。付登华老先生的做人境界与创作过程就像这枸杞树。我们现在看到的仅是他的部分作品,倘若能在以后读到他写的另一部作品,会有更深的感受。因此,我还是真诚企望,有心的读者能关注他的人生,读他的书,也许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为付登华老先生献上这首拙诗,且表挚贺与敬意:
年近七旬不言苦,
阳光人生如禅树。
伴月著书杂烩集,
躬身远山捧故土。
二〇一一年八月一日于银川三星阁
(作者系宁夏文联国家一级专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