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约公元前281—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非子”。韩非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他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才,思维敏捷。他行文气势逼人、宏论滔滔,凡是读过他文章的人,无不折服。
韩非虽然师从荀子,但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继承并发展商鞅等人的法家思想。
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他积极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写了《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法治思想,抒发了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后来这些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嬴政读了《孤愤》、《五蠹》之后,大加赞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启迪人生的经历
才高遭忌惹杀祸
公元前233年的一天,正当盛年四十出头的韩非,衣着鲜亮,神采飞扬坐着马车,从中原的新郑到秦国的咸阳去。
目前,韩王安感觉死期将至。韩国离秦国最近,经过秦昭王等人的前后侵削,地盘日渐缩小,现在只有十几个城,全境不过一个郡大,三面被秦人包围。
韩王安本能地想逃跑,但是已经没门儿了。秦国国内灭韩呼声很高,秦军即将出动。于是他派韩非做说客,到秦国游说。
韩非到了咸阳,献给秦王政一封书信。韩非是这样写的:“韩国近三十年来,一直充当秦国的小弟,出门就当雨伞,入门就当枕席。秦国出动锐师攻打诸侯,韩国就随着发兵赞助。韩国因此与天下诸侯结怨,而战果却全归于强秦,但我们还是无怨无悔,争当您的小弟。可是贵国近日却有灭韩之议,万万不可啊!”
戏剧中的韩非与李斯为了说明存韩的意义,韩非必须为秦国树立起赵国这个敌人,于是他接着写道:“赵国目前聚集士卒,联络诸侯,有合纵攻秦之意。大王宽释赵国这个敌对恶分子,却攻打韩国这个小弟自家人,大王的做法不妥啊。”
秦王嬴政早闻韩非大名,对他的文章是爱不释手,现在看他的信,激动不已,很想给韩非一个面子。
可是,李斯赶紧上书劝阻:“韩国不是我们的小弟,而是我们的腹心之疾,以目前形势来看,赵国正在拼命拉拢齐国。如果齐赵联合,力量增强,那么韩国必然投奔齐赵。他们互相合作,我们秦人就危险了。”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水火不容,到底秦王该相信谁?他这么一犹豫,就是两三年,从客观上讲,秦国等于暂时放弃了灭韩计划,韩非出使咸阳的目的,基本达到了。由于受到秦王的赏识,他就留在了秦国。
韩非和李斯发生大辩论之后,李斯觉得韩非的“存韩”政治立场顽固,不利于秦国也不利于李斯自己的官运,于是他对秦王说:“韩非最终还是替韩国设计考虑,不为秦所用。如今韩非子在秦国的时日已久,如果把他遣送回去,又会泄露秦国的政治、军事机密,不如把他处死算了。”
秦王觉得有理,就把他关起来,但爱惜其才,不舍得一杀了之。李斯怕秦王政反悔,就跑到监狱里,让韩非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