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种植方面的创业,某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一亩地一年总产值32万元,纯利润9.6万元。在传统的农民看来,这和当年的浮夸风差不多,多数农民只能是笑笑了事,但在现代商业经营者看来,这样的事情并不奇怪。这就是在花卉市场逐渐走向低迷的情况下,天津市大顺园林公司种的花所创造出的奇迹。
【案例】1:
大顺园林的杨经理是一个喜欢创新思维的人。他的花一进入市场,就能显出独有的精气神儿,时间一长,经销商们纷纷找上门来。常常是经销商刚来大棚订上货,花还没搬走,就已经找到买主了,这样一来,经销商不费任何周折,每盆花转手就净赚5元多,岂不乐乎?
杨经理是学花卉专业毕业的,他养花严格地按科学步骤进行。所有的花都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度等,预防、消毒、打药也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工人们无不经过良好的训练。
一般养花的都是看市场上什么花好卖就种什么,而杨经理不然,他总是希望找到新品种来引导市场。他常年奔波于国内、国外的花卉市场和花展,广交国内外的花友。一次,他参加荷兰的花卉展览会谈好了几个新品种,人一回来,花就运到了,以后每天都有从北京来提花的。还有一次,他购买的宝莲灯的小苗运来后,成花还未长成,就已订出去。一个棚有5000盆宝莲灯,每盆批发价300元,而市场价达到五六百元,甚至上千元,利润之丰厚由此可见。
杨经理搞进口花卉种植共12万平方米,却用相对简单的设施养出与国外一样高品质的花卉,国外友人来了后,无不拍手说“OK”。现在,园林里小组长共20多人,全是中专以上学园林、园艺专业的。杨经理每出国一趟,总要拍下许多花卉照片给职工看,让他们细加体会。公司还与比利时、荷兰等国的专业公司定期进行技术交流,常有外国专家来公司讲课,传授经验。每次遇到疑难病虫害问题,他们都通过拍照片传过去以寻求技术支持。
而今,很多养花的人已经感到,花不是很好卖了,而杨经理120亩地的花棚一年的纯利润就近1740万元,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他的经验很简单,就是只要不断追求科技的高峰,市场永远是无限的。一句看似平常的话,很值得我们好好反思啊。
无论是靠养殖还是种植来进行创业,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参考,在这里,笔者没必要举出太多的例子。这是一个可以轻松进入的行业,特别是学农的学生,当然还有本身就出自农村的学生。国家在农业方面有很多诱人的政策,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创业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帮助,但在前面说过,在这个行业创业最重要的是如何摆脱世俗观念。
第四招,餐饮外卖
这是一个最古老的行业,在我们这个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无论任何时候,饮食文化都不会落伍。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无论到了哪个国家,如果没有什么好的创业项目,开饭馆就是最好的选择。随便开个饭馆,只要附近的人流量可以,一般都能维持下来。从这点来说,这种方式也是最简单的创业项目,但如果要靠此做成大事业,仅仅开个小餐馆还不行。和店铺经营相比,餐饮的特色经营之道更是致胜法宝。高德良的“太爷鸡”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商业案例。
【案例】1:
1980年7月,高德良投资500元,以个体户的形式经营“太爷鸡”,第一个月就赚了2000元,而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才24元左右。
高德良的祖爷爷姓周,是江苏人,清朝时被派往新会和花都县任县太爷。周太爷用家乡做法熏制广东的卤水鸡,别有一番风味。这道菜慢慢流传了下来,大家都称之为“太爷鸡”,高德良自然也学会了家传手艺。1980年,他就想到了用这一祖传手艺来养家糊口。
1980年7月,高德良开始经营个体户,当时的投资成本只用了500元:200元租了个两三平方米的售货亭,200元买材料,100元做流动资金。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顺利,就连他拿营业执照还经历了一些波折。当时,工商局怀疑有人拿牌照出租,因此对发牌照非常谨慎,而且对高德良自称的“祖传手艺”也颇为怀疑,于是约定要对他进行“考核”———半个小时内要当着“考官”的面做出一只“太爷鸡”。考牌当日,高德良一早煮好开水,工商局两位“考官”一来,他便在狭窄的厨房里,开始杀鸡拔毛。半个小时过去了,高德良捧出一只香喷喷的“太爷鸡”。“考官”一尝,果然名不虚传,遂给他发了牌照。
高德良开业第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达8000元,纯利润2000元。第一年,高德良净赚了3万元,迅速成为“万元户”。1987年,高德良凭“太爷鸡”赚来的80多万元在香港买了房产。上世纪90年代始,高德良的生意稳步发展,有时,1年营业额竟达900多万元,每年皆有一两百万元的利润。20年来,高德良已经赚到了几千万元,但他认为,做企业重在“做强、做精、做长”,而非做大,他愿意稳步前进,每年赚个百万元,做永远的“百万富翁”。现在,他在广州已经有4家分店,还在香港注册了2个公司。
做餐饮不在乎店面开的多气派,而主要是其经营的特色,没什么特色就贸然开店,有如一个职工食堂,肯定不会吸引顾客的眼球。我们再说到现在比较火的小肥羊火锅,几年前不过是内蒙的一家小店而已,但现在全国各大城市,几乎处处能看到它的分店。这就是靠它的特色“涮羊肉”所带来的成功。而吴利忠的油炸臭豆腐,其特色是臭中有香,这也是制胜之本。
【案例】2:
28岁时,吴利忠瞄上了油炸臭豆腐。在上虞,说起松厦镇祠堂弄的“臭豆腐”无人不晓。这个小摊的主人沈天智老人从17岁开始炸臭豆腐,整整炸了60年,用当地人的话说“都成精了”。
吴利忠每次路过都要吃个够。就这么一口锅子,一个煤炉,整个上虞卖臭豆腐的为什么就属这摊最火,有时一天净赚100块,颇让人羡慕。“现在还是小打小闹,这门技术一旦经营起来……”吴利忠眼睛一眨,决定拜师学艺。
吴利忠跑到沈天智的臭豆腐摊不下几十次,软磨硬泡,却被沈天智一句“这技术要带到棺材里去”给顶了回来。托遍了亲朋好友找关系说情,倔老头也都将他拒之门外。吴利忠近乎绝望了,但眼睛一眨,又生出了主意。第二天,吴利忠把沈天智的老伴悄悄叫到了一边,嘴上像抹了蜂蜜般说道:“师母,您就让师傅收我作徒弟吧,你们两老再做个一年最多也就赚个两三万,还不如我给您3万元的学费,让我看你们干一个月的活,接下去的11个月您就休息吧。”这一番话把老太太心中的某根弦给说活了,倔老头再倔也倔不过老伴,只得默认了吴利忠这个徒弟。吴利忠就这样顺利攻关了。
拜师学艺的那一个多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吴利忠的家离师傅家有20多里路。师傅一般是早上三点起来做豆腐,吴利忠只得凌晨两点起来赶去学,个中辛苦自不殆言。出山之后,吴利忠也学着师傅,一个炉子,一口锅子,在小巷里摆了个小摊炸起了臭豆腐。其实在练习阶段,他已经动起了另外一个脑筋。
2002年4月,一个名为“六十年老磨坊”的臭豆腐专卖店在上虞市区开张后,几乎轰动了整个上虞。这是中国第一家臭豆腐专卖店。“5块钱八小块的臭豆腐是贵了点,但别人都是小摊子,开个专卖店老百姓才觉得新鲜、干净,肯定有人觉得值。” 这个信念是支撑他开店的原因。
开业第一天,顾客排着长队来购买,队伍总不见少。这时出了个小插曲,一是生意确实好,二是吴利忠太紧张了,焦炭炉子连点了四次都没点着。没想到歪打正着,臭豆腐虽然出炉慢了,队伍却总不见短。路过的人见那么长的队,都猜肯定是好东西,于是,队伍在街上七歪八扭地延长了好几十米。
吴利忠这一路走来看似顺理成章,实则处处有心机。单说店名,一来显示了吴利忠的孝心,即为纪念80岁老师傅六十载的臭豆腐生涯;二来也显示了他的臭豆腐历史悠久,经久不衰。
有了专卖店,除了堂吃,吴利忠还提供包装外带,他为臭豆腐量身定做了一个包装盒———画上几桌古人尝着臭豆腐抿着绍兴酒,纯朴而古香,让人很是拿得出手。这可能是关于臭豆腐的第一个包装。上虞“六十年老磨坊”的红火已经延续至今,可吴利忠还是认为尚属“小试牛刀”,说白了,他不满足于每天几百元的收入。
吴利忠一直等待着下一个机会的来临。2003年10月,为了让八方游客都能尝到最正宗的绍兴传统“臭豆腐”,绍兴“鲁迅故里”面向全社会开展了“谁能做绍兴最香的臭豆腐”的征集活动,最后的赢家将获得绍兴第一名小吃“三味臭豆腐”的经营权。刹那间,各地上百名“臭豆腐”制作高手云集一地。
吴利忠觉得走出上虞打入绍兴的机会来了,便毅然揭下英雄帖。这次比赛不仅要考炸臭豆腐的技艺,还要求进入前五名的选手提交一份今后对于臭豆腐店的经营思路。吴利忠的计划书令人大开眼界,他说要把臭豆腐店以连锁专卖的形式加以发展,有统一的店内装潢设计、统一的包装盒设计等等,计划书厚厚一叠,匠心独运。
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角逐,吴利忠最终以绝对优势成为三味臭豆腐店掌门人。这次“比武大赛”使他名声大噪。从开业第一天起,三味臭豆腐店就“火”了。吴利忠趁热打铁,没过多久,在绍兴古玩市场和鲁镇两家以“吴字坊”为名的臭豆腐店也顺利开张了。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营业额都在两万元以上。臭豆腐接下来的发展完全按照吴利忠的想法,走全国连锁的道路。
吴利忠向当地工商申请注册了臭豆腐这行的首个商标——吴字坊,并将炸臭豆腐的技术也申请了全国专利。随后,在连锁推广上,吴利忠选择了一种较为省心的经营方式———地区代理。他只管地区代理,不同地区一次性交付不同的加盟费,每年再上缴一定的管理费即可,而一个地区开多少个连锁店他不管,这些都由地区代理负责,这么一来,他就少了许多麻烦事儿。
至今,吴利忠在全国已有60个地区代理,共计200多家连锁店。吴利忠称自己仅加盟费、管理费和其他一些外围收入,今年就坐收了百万元。实在地说,卖臭豆腐的利润确实不错,二三毛钱的臭豆腐可以卖到五块钱,所以,吴字坊开一家赚一家。
像吴利忠此类创业方式的确有些特殊,但归根结底依是靠臭豆腐这种食品取胜的,只是在经营上引入现代经营理念,比他师傅传统的经营方法进步不少,这才使得他能迅速成功。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用现代的管理方法改进旧的经营模式,成功的可能性一定很多。和吴利忠一样,贾亚芳也取得了自己的成功。
【案例】3:
1998年,已经38岁的贾亚芳毅然决然地主动下岗,只为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没了工作,也断了后路,贾亚芳不得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商机。一次,她在做一个项目的市场调研的归途上,坐在一个凉皮小摊旁休息。闲聊中,她得知摊主一个月能赚1000多元钱,这多少有些出乎她的预料。贾亚芳私下盘算:一碗凉皮赚4毛钱,一天卖50碗能赚20元,一个月下来就能赚600元,比她原来一个月的工资还多200元,而且凉皮成本低,是个很不错的选择。接下来的几天,贾亚芳到西安的各凉皮摊点考察了一番,决定先批发一些卖卖看。
贾亚芳先到菜市场买回调凉皮必需的绿豆芽,又到凉皮批发市场批了50斤凉皮。之后,她马不停蹄地赶到一家工厂门口,抢占了一个有利位置,等待顾客。头一天,除去40元的成本,50斤凉皮让贾亚芳净赚了20多元钱。第一个月,她赚到了1100元,小小的甜头让贾亚芳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几个月后,贾亚芳已经有了几千元的积蓄,她琢磨着如何把生意做大。经过一番市场调查,贾亚芳发现西安市内没有一家既蒸凉皮又卖凉皮的餐馆。她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
很快,贾亚芳在一个人流量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旁租下了门面,开起了既蒸凉皮又卖凉皮的凉皮店。2200元的房租加上5个服务员、一个蒸凉皮师傅的工资,每月的开销将近5000元,这也就意味着每天至少要卖200碗凉皮。凉皮店开业第一天卖了160碗,第二天卖了近200碗,以后就不见涨了。不到两个月,凉皮店亏损了3000多元,贾亚芳不得不关掉了店面。
贾亚芳认为,小店关门主要是因为凉皮没特点,吸引不了回头客。于是,她花了几个月时间走遍西安所有的凉皮店品尝味道。功夫不负有心人,贾亚芳终于了解到西安的凉皮主要分为汉中凉皮和秦镇凉皮两个品种,汉中凉皮柔软细腻;秦镇凉皮硬爽耐嚼。贾亚芳决定把这两种凉皮的优点综合到一起。为此,她亲自洗米、泡米、打浆、蒸制,每个细节都认真地做记录。经过多次试验,她终于研制出了细而不腻、柔软爽口、独特口味的凉皮,并为其取了个特别的名字———“捷尔泰”凉皮。
这次,贾亚芳没有贸然行动,她想先探探市场。她在一个路口用三轮车摆上摊,见没人买,就把调好的凉皮送给路边修鞋、卖小玩意的师傅免费品尝。师傅们品尝后连连称赞,引得过往行人驻足观看,之后,许多路人开始掏钱买一碗尝尝。凉皮的口味很快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渐渐地,回头客成了主流。
眼见自己制作的凉皮有了稳定的消费群,贾亚芳又开起了凉皮店。第一个月下来,贾亚芳赚了1万多元,以后的几个月收入节节攀升。先前反对的丈夫看到卖凉皮还真是大有赚头,索性辞了职,帮贾亚芳打理起来。半年时间,夫妇俩就赚了近10万。
随着“捷尔泰”凉皮在西安声名鹊起,招徕全国各地不少寻求加盟连锁的客商。现在,贾亚芳的凉皮连锁店在全国已有180多家,但她仍不满足,她的目标是让“捷尔泰”凉皮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这又是一种常见的成功做法。我们不难看出,所有这些成功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操作的过程,要不断基于本行业实际情况及客户的需求进行创新,只有逐步完善自己的产品服务,才能与众不同,从而争取更多的客源。任何商业模式,在操作过程中都须嵌入这种创新思想,一切以满足自己的“上帝”需求为中心。否则,一旦偏离这个主旨,很难取得成功。
世界进入网络时代,餐饮的发展也不能过于滞后,如果把传统的餐饮业和网络结合起来,那会有怎样的效果呢?许雯的网上快餐就这么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案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