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妻子所坐茶桌侧的这株太平花,此际正疯长着绿叶儿。玉兰已凋,太平未开,这里的四宜堂倒显得清静起来,仰望星空,一弯新月悬挂其上。我们慢斟着一壶茶,彼此相坐而视,一边享受着贵族般的礼遇,一边守望着历近三十年的爱情时光。静静相对,默默无语。当经受了心灵的骤然霜降,饱尝了相濡以沫的痛苦,生命里所存储的语言都已显得苍白。静思之间,我暗为曾经的所为—对女“上司”、对女同事的忧伤倾诉,而感到有些难堪。我的倾诉到底意欲何为?既然我拒绝怜悯,憎恶鄙薄,那么我的喋喋不休,岂不是又被倾听者误读为以博取善美之心的一丝儿同情吗?三年前,在这玉兰树旁的场景一一浮现:星空、琴韵、茶香、清风、山泉、对话,还有那句关于现代人爱情观的诘问,都已成为了“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往事,而且坐在这相同庭院里的人,一个是我敬重的女“上司”,一个是我生活中爱人,她们又一同成为我《爱无助》中的女性。她们有关“人生与爱情”的亲历与不同理解,将赐予我面对纷繁现实的清醒认识与理性把握—人之一生的爱情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当我将这一哲学命题转化成为人生的命题时,我顿然悟出我走出了曾经的困惑,也从中悟出大觉寺的“觉”,不在乾隆御题的“动静等观”,而为“善美待物”。有了善,人们便不会欺人欺己,更不会弃之一同走过苦难岁月的伴侣或同仁;有了美,就会视之曾经的“眼里西施”为恒美,就会将今日沧桑老至等观人生爱情的晚霞……有了如是之“觉”,自然我也就破解了往日的诘问,并励己之行,而且坚信现代人一旦走过了这段心气浮躁的岁月,必会返璞归真,善待人生,珍视爱情,呵护家庭。
喝完一壶香茗,我们起身走向四宜堂的后院,转过墙角,便嗅及一股若隐若现的苦香气,借助地灯,看见了一架半凋紫藤,架下的茶桌上还散落着一些枯萎的花瓣儿。我的记忆里浮现出曾经的阅读—女作家宗璞所写的美文《紫藤萝瀑布》。这里的紫藤,可不“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而是攀缘于平搭半空的篷架上,疏叶间漏透着星光儿。次日晨起,我们散步时,在大雄宝殿前又发现了一株紫藤,一些残瓣飘落于地上。
树上的月牙儿隐去了身影儿,夜气也浓重了许多,看看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到方丈院歇息。这一夜所述,简单言之:在妻子睡后,我挑灯再读由张草纫注评的《纳兰性德词选》,所记一些悼亡词句深刻,抄此:“无语问添衣,桐阴月已西”、“玉萧吹梦,金钗画影,悔不同携”、“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近来无限伤心事,谁与话长更?”……转辗难眠中,先是隔窗闻及数声狗吠,之后蒙眬浅梦里,又传来断断续续的鸡啼。天终于放亮了,一片鸟叫声此伏彼起,妻子醒来说想去看看昨夜喝茶的那个小院。我为之漫应道:好吧,再一块堆儿看看那株开过花的白玉兰。于是,我们就迎着晨光走出了方丈院。
爱的生命走上红地毯
在东方人的传统观念里,倘若对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是宣称:你是我生命中的女人,恐怕要遭人背地里嘲笑或撇嘴的;而在西方人的眼里,这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父女相见热情地拥抱,以及轻轻的脸颊一吻,体现着血缘上的至爱亲情。这般情景,经常出现在美国大片或西方电影中,而今国人已是见惯不怪了。
作为父亲,我曾吻过女儿,记忆里那是在她很小的时候。父女俩在床上嬉戏,为了逗女儿乐,我一边拿胡子轻轻地扎她小脸蛋,一边充满着父爱来亲吻她。女儿咯咯地大笑起来,十平方米的小屋里漾满了银铃般的温馨。妻子做着活儿,有时也加入到这欢乐中来。后来—近几年的事儿,我读及了杨绛的忆念之作《我们仨》,里面写到钱钟书先生与女儿圆圆的一段亲情往事:她和爸爸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从前,圆圆在辣斐德路乖得出奇,自从爸爸回来,圆圆不乖了,和爸爸没大没小地玩闹,简直变了个样儿。她那时虚岁五岁……圆圆即钱瑷,她在生前也曾回忆过这段童年往事,题目是“爸爸逗我玩”。她写道:1941年父亲由内地辗转回到上海,我当时大约五岁。他天天逗我玩,我当然非常高兴,撒娇、“人来疯”,变得相当讨厌。奶奶说他和我是“老鼠哥哥同年伴”……
插入这段文字,意在说明父亲与童年的女儿,大抵都有着这样一段值得回忆的快乐时光。
我也记得,最后一次吻女儿,是在1993年。那是我去俄罗斯的前一天早上,女儿初醒,还懒在被窝里,妻子说:和爸爸搂下脖子告别吧!我俯下身来,女儿伸出热乎乎的手臂搂着我的脖子,于是我亲吻了她。这一年,女儿十一岁。十七年的时光一晃就过去了,但那一吻的景象仿佛如昨,而今女儿也已是远在异国他乡了。当年的老楼易更他主,记忆中还鲜明着女儿所居南室的红铁床,以及那照射在彩色地板块上的美丽阳光……亲情永不会被淡忘和老去,哪怕在经历回光返照的那个瞬间!
六年前,我在电视上看了一部西班牙的影片,片名叫作《我生命中的女人》。故事梗概,我在本书《遥远的爱情山》中已作了介绍。片中感动人的一幕,是父亲恩里克在找到流浪在外的女儿维西丽娅后,拥抱着她说:我爱你,你是我生命中的女人!—触目此情此景,物伤其类,仿佛有一道闪电眩亮了我的心灵:我生命中的女人,还能有谁呢?在我的一生中,唯其母亲、妻子与女儿。我在进行《爱无助》一书的思考时,曾记下这样一段感同身受的文字:
创作《流泪的火焰》,时逢播放西班牙影片《我生命中的女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巧合。
《流泪的火焰》写及我与妻子的生活和爱情,其间交织着缱绻与痛楚的情感。在那段最悲苦的日子里,正是因女儿的存在而冲淡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悲哀—“妻子渐渐走出生活的阴影,开始少了泪水,多了笑容,畅游在母爱的海水里。女儿牙牙学语,女儿蹒跚走路,女儿背着书包去上学。母爱的海水是痛苦的融化剂,在消除时光的无情与残忍……”这是《流泪的火焰》对往昔的一个真实记述。
生活到今天,我唯其如实地说:我生命中的两个女人—妻子给我带来了痛苦中的深爱,也由此使我获取了精神上的财富,灵魂为之得到净化:欲念轻了,责任重了;而女儿则是上帝之手赐予我的一个快乐生活的天使。在这个自然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星球上,都是因了两性的繁衍而充满着勃勃生机,延展着希望的道路。女儿就是我与妻子的生命与爱的延伸—从母爱的怀里延伸到春天的草地,从呵护的视线内延伸到千里万里之外的异乡都市,海边他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死神和天堂的召唤,没有任何外力可以阻断我们夫妇跨山越水的牵挂。
在这里来追述女儿的诞生与成长历程,无疑是一桩内心充满着快乐的事情。其中有些往事,还会带来一些小小的幽默。首先是女儿的出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剖腹产尚未推广与流行于小城镇。女人生产还在经受着阵痛的折磨。若是难产或子宫大出血,则伴有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妻子的分娩不算顺利,尽管打了催产素,也还是在产床上历经了两个小时的折腾与呻吟。我陪伴在她的身侧,目睹了生产过程,握着她汗湿的手儿,心在惴惴不安地悬吊着。终于熬过了午夜,女儿降临在黎明之前。作为母亲,妻子完成了她伟大的“劳动”,惨白的脸上浮现出疲惫的笑容。
因了生产的不顺利,女儿生下后静无声息,于是被接产医生倒提手上,击拍数下,方嘹亮啼哭。这以后,我再读及这样的文字—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描述就不困惑了。啼哭是每个人出生的宣言。
女儿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很少再啼哭了。她安安静静地躺在母亲身边,除了吃奶、欢笑,就是幸福地睡觉,仿佛在母亲的肚腹里还没有睡够似的。到了百天,妻子抱着她去照相馆拍了纪念照,那时她已经会爬了,模样很可爱。周岁时,又照了一张,笑得更加美丽。
在18个月上,按照当时流行的做法,考虑着给女儿断奶了。那时的女儿,已经很聪明,很警醒了。她吃奶时一边脸蛋埋在母亲的胸脯上,一边脸儿露出来,用闪现出的这只眼睛察看着室内动静,好似树枝间伶俐的小松鼠,不时在转动着黑亮的眸子。或许,每个哺乳期的孩子,都有着这种天性里的自我保护意识,生怕外来者的入侵。
关于断奶问题,妻子犹豫数日,最终虑及女儿的健康,还是下了决心。她试用了几套温和的办法都不奏效,最后狠狠心尝试抹黄连,可黄莲再苦到底比不上乳汁香呵。一筹莫展中,便想起了抹辣椒水。别说,这招还真管用,女儿被辣哭了两三回,奶也就彻底地戒掉了。妻子现在提起此事,还心疼不已呢,怨怪给孩子把奶断早了。
在四季轮回中,在妈妈夜夜讲述的童话故事里,女儿渐渐长大了,她开始了人生的“初航”。为此,我写了一首短诗来祝福她:
春风吻着浓密的黑发,
太阳晒红圆润的脸蛋。
像一只刚刚出飞的乳燕,
小小的心儿在把春光追赶。
洁白的肚兜飘起落下,
似绿海中鼓动的风帆。
脚丫儿划着两片不熟练的桨板,
再不愿泊在妈妈慈爱的臂弯……
这首诗写得并不算太好,但初为人父的情感是极其美丽的,心中的祝愿浸染着喜悦的光辉。在那时,我无从预见女儿的“初航”之路,却是连接着未来的远航。更无从知晓,在她即将“远航”的前夕,发生了一只乳燕因伤残而无从跟随妈妈迁徙南方的伤感故事。后面我还要讲到妻子的感伤流泪。这是一则自然与人情感相通的母爱故事。
在四岁女儿的快乐成长中,妻子的美丽人生遭遇了春天里的雪崩。这段痛苦的岁月往事,我已经写进了《流泪的火焰》,在《生死之旅》一书里也多有记述。总之,那是我人生历程中刻骨铭心的日子。确切地说,一边受着爱者毁损其美的忧伤煎煮,一边受补于女儿成长中的快乐与欢笑。倘若没有生活中的这位聪灵可爱的天使,我真的不晓得妻子将会怎样熬过那些黑暗的夜晚?走出生命之冬的雪谷?
当时,我们住在厂区的“鸽子窝”(原职工宿舍间壁成的单间房),生活的空间仅有十平方米,不得不睡上下床。妻子和女儿睡在下铺。每晚睡前的“疗痛”,是女儿对寓言和童话故事的入迷,同时也是妻子温情母爱的幸福释放。在我的记忆中,女儿爱听的故事有《神笔马良》《卖火柴的小女孩》《金鱼和渔夫的故事》,后来还有《格林兄弟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三毛流浪记》。有时夜晚的“故事会”,是在潇潇春雨里或窗外飘飘大雪中进行的,妻子循循善诱地讲述,就更增添了美的情境。我有时在上铺读书,都会走神进入美丽的童话世界。在女儿充满未来幻想的天地里,我们一时间忘怀了心存的伤痛。
其实,就在这人生的苦痛里,除了尽享女儿的爱,我们夫妇从未放弃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追求—读书与学习。有诗为证:
六十瓦的太阳照亮小屋
摊开的书本如同花圃
怀中的婴儿紧咬着奶头
你的眼睛却紧咬着书
一个用嘴吮吸着乳汁
一个用心汲取甘露
呵,为了祖国美好的未来
年轻的母亲—哺
这个年轻母亲的诗意形象,脱胎于妻子的身影,而另一首诗的表述更为直白,是女儿被铁栏圈于床铺内的真实幼年:
娃莫闹,娃莫哭,
妈妈要学习,
爸爸要读书,
爸爸妈妈撵春光,
只因十年春光误。
小小栏内不自由,
娃莫恼,娃莫哭,
不是爸妈心肠狠,
爸妈要读书,
读书好去画宏图。
而今抄录旧作,我大有痛心之感,我们这代人被“十年文革”所误,成为知识的贫困儿,于是与孩子—我的女儿来争夺成长的空间;假如时光可以倒流的话,我会舍弃一些阅读,从床栏里“解放”我的女儿,还她以被剥夺的心灵快乐。这或许是“鸽子窝”,在往事漫忆里所留给我的自责之悔。
“鸽子窝”里的八年生活,回忆起来,还有几件小事可述:
一是女儿的那辆红色小童车。看见邻居家的孩子都骑着疯跑,妻子的情感受不了,舐犊情深,硬是从嘴里省下钱来,满足了女儿追逐春光的美好愿望。二是女儿捉归的蜻蜓,一夕放养于纱窗,孰想在夜里钻入青菜筐里,次日被匆忙中的妻子炒进茄子,不小心成了我的“口中餐”。
另有二事与我有关,写下一乐。那时,我们的生活很局促,日子过得捉襟见肘,除了几件像样的外衣,内里行头多为妻子缝制。我穿的裤头,是用工厂用过的白糖袋子缝的,上面还印着商标图案。终因穿得过久,而且布的质量又差些,一次早上,在由上铺下来后,因为用力,我的屁股裂成了两半儿,躺在下铺的女儿眼尖,于是爆发出笑声。妻子看见我的出丑露乖,也难禁心酸地笑了。这段往事,在前些年提起时,我们一家人还大笑不止呢。难堪窘迫的生活,在当时却过得有滋有味,而且还不乏一些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