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老有所养”一直以来不仅是这个乡村社会的家庭责任,而且也是传统道德所倡导的孝道理想。不过,随着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外流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乡村社会农民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从而原来被西方社会视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老有所养”的价值观念在中国也开始引起广泛关注,并且其政策倡议也逐步上升到当今政治议程之中。于是,农民的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障机制与老年照顾服务的提供也将逐步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2008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67亿,2020年将达到2.48亿,而2050年将超过4亿,即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张黎,2010)。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人口结构中的年轻人更多地迁移出农村,这将加剧农村人口结构的老龄化水平,其老龄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会显著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显然,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意味着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之后的生活保障和照顾服务等面临巨大的风险,这将严重削弱未来农村老年农民的行为能力和相关权利,从而为试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模式转变来看,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中央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表明了中央政策决策层对社会和谐和协调发展的重视,尤其是反映了领导层对农民等弱势阶层的生活质量下降和收入差距扩大的关注。根据“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不应以环境恶化和社会动荡为代价,政府不仅应当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来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且还要积极探索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与医疗卫生服务状况。新政策纲领的价值取向对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指示和促进作用。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老年人的规模越来越大,由于传统的城乡分治与二元结构又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这一现状不仅造成许多农村老年人因病致贫或缺乏足够的养老资源而陷入贫困,而且也与国外一些国家农村(人口)社会保障水平形成强烈的反差,甚至这还同中国目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水平是不相称的。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正和减小城乡差距,积极推进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本研究首先剖析了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三个方面的挑战,即需求特性的复杂化、组织供给的不足以及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特殊困境或制约因素;其次深入分析了三类不同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试验的理论与经验价值;然后进一步讨论了中国目前主要由市县地方政府负责的多样化和渐进式发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道路模式的缺陷与困境;最后,提出构建统一的“国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作为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