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11400000009

第9章 哲学思想(8)

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最早提出了“道儒家”的概念。《史记》和《汉书》则正式称其为道家,并列为“九流”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被边缘化。但道家仍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魏晋南北朝以来,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改造吸收了老庄思想,而“无为制有为”的政治观历来是统治阶级所欣赏的法宝,同时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领域。

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张鲁,又称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创立者,也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者。)

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之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老子,楚国苦厉(今河南鹿邑)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后被道教奉为始祖,一三清尊神之一。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后归隐,著《道德经》。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源,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

老子的代表作为《老子》,又名《道德经》。这是一部简括而有韵的哲学理论著作,相传是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时应函谷关府尹关喜的请求写成的。就其思想内容看,主张绝圣弃智,忘情寡欲,提倡清静无为,无知无欲;对统治阶级的严刑重税不满,幻想倒退到“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社会。《老子》一书只五千余字,言简意赅,善用比喻和民间谣谚。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

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本体,乃万物之根源,万物都是“道”的派生者。故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先,独立长存于万物之外,不断循环运行,遍及天地万物,绝不止息。老子认为“道”不可触摸、莫可名状,只能用“道”来代表,故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谓“道”是玄妙深奥的,常人难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语来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当宇宙万物形成之际,人类会给万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衍生出来的。人为自然万物之一,故须遵守自然法则,故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赋予万物生机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宗主。

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守柔

老子主张柔弱,尝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道”之所以能循环不息,就是因为具备了柔弱的特质,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又谓:“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强调以柔制刚,认为“强梁者不得其死”,高大的树木易遭人砍伐,也很容易被大风摧残,而柔弱的小草却能够随风飘摇,永远不会折断。

守柔的目的在于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进。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谓:“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不可逞强好胜,应抱持柔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老子强调“守柔”,是因为他认为除了“道”之外,世间万物总有没落的一日。故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又认为世事难测,故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老子强调“守柔”,要求人清虚自守,不要刚强好胜,否则不得善终。

居后不争

老子认为人应有“居后不争”之心,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他以江海来比喻,认为江海处于低洼的地方,所以能够容纳百川之流,百川皆归海。圣人具有“不争”的品格,所以能够处于民众之上,而民众不感到负累和害怕,乐于拥护而不感到厌烦。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也不会招来怨恨和罪过。只有宽容、俭朴、谦让不争的人,方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博施于人,受人尊敬拥护而成大器。在老子看来,“处下”、“不争”的人生态度,也叫做“守雌”。

老子曾经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之理,莫自恃聪明,锋芒太露,应抱持以退为进的处事态度,就能达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寡欲

老子认为人应“寡欲”,他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灾祸发生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人若怀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则会滋生贪念。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感,才是真正的满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所以老子要求人“无欲”、“去欲”,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对于生活起居、待人处事应“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达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境界。

无为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所以在道家看来,为人处世,修心炼性,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本,避免有为妄作。老子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有为,而有以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总之,根据道家的观点,在自然无为的状态下,事物就能按照自身的规律顺利发展,人身、社会亦是如此。如果人为干涉事物的发展进程,按照某种主观愿望干预或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其结果只会是揠苗助长,自取灭亡,因此明智的人应该采取无为之道来养生治世,也只有如此,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之意。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了。”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乱为、妄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

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省民权)庄子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被称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其思想核心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逍遥

“逍遥”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哲学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不受任何拘束和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逍遥游》集中阐述了这一思想。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到: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像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要飞过汹涌的波涛而迁徙到南海。南海就是天池。《齐谐》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高,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凭借着六月的大风而飞去。像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扬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么它负载大船就会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庭堂上的低洼处,那么只有小草可以作为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么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蝉和雀笑话它说:“我从地面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庄子讲到有一个叫做宋荣子的人,他对自己的内心和外界的事物有自己明确的见解,对于荣辱有自己的标准。庄子认为这样的人世上已经很少,但是还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还讲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叫做列子的人能够驾驭风飞行,轻快美妙,一直飞了15天才回来。庄子认为能够像他一样自由自在的人非常少,但他虽然不用脚走路,但是还要凭借风力,还是“有所恃”,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在于任其自然。小鸠、大鹏以至于列子御风而行都是各有所恃,都是有条件的,所以都不是绝对的逍遥。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驭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恃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就有了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后人对《逍遥游》有不同解释。魏晋玄学家向秀、郭象认为逍遥可分为无恃(圣人)与有恃(常人),一切有恃的物(包括人类)只要安于性分即是逍遥。东晋名僧支遁(314-366)不同意这种解释,他说:“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认为逍遥是精神“玄感不为”,应变无穷,只有无恃的至人才能做到。

齐物

齐物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它是一种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的相对主义理论。这种观点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一切事物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移的是非标准。《庄子·齐物论》集中阐述了这一理论。庄子认为,“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就像“天籁”一样,变动不已。“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事物处于绝对的运动变化中,不停留于某一形态。因此,事物间就不能划分确定的界限。万物的差别是相对的,小草茎与大屋柱、丑人与美人以及各种怪异、乖戾的现象都是同一的。

同类推荐
  • 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

    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人其实有两条命

    人其实有两条命

    人如何发现自己的藏象生命?如何学会理解并运用藏象思维?这一切与梦到底有何关系?通过梦,我们能得到什么?本书通过对梦通俗易懂的阐述,不仅仅解释了梦的来源于梦对人的作用,更著述了梦的逻辑和解析方法。通过本书,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解梦的法则。通过对以往看似无用的梦的正确理解获得人生帮助。
  •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易经中的谋略之道

    不明易者不得为相,不通易者,不可行商。《易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里最难懂的经典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易经》的本文和八卦中的爻辞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谋略智慧极多。田由申编著的《易经中的谋略之道》从《易经》的六十四卦剖析出六十四种为人处世的智谋和策略。
  • 禅茶:认识与展开

    禅茶:认识与展开

    本书收录了第三届禅茶文化论坛上的论文,分为基础问题、文史研究、清规研究、美学展开、整体认识等部分。
  • 中华成语故事(第九卷)

    中华成语故事(第九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热门推荐
  • 君临天下:惊世小邪女

    君临天下:惊世小邪女

    废物?笑话、当现代完美大小姐再次重生,一切的一切便已成过往。。。。。人若欺我、、、百倍还之。。。神兽?姐的神兽多得是。。。高级丹药?姐看不上。。。。姐拿它当糖豆吃。。。。。比后台?拼实力?还是算了吧?姐怕打击的你生无可恋。。。。。。
  • 紧箍咒

    紧箍咒

    能为我一笑花开否,什么懵懵懂懂,明明是伤痕累累。
  • 决天至尊

    决天至尊

    大千世界万族林立谁为尊?苍茫大地谁能主这一世沉浮?少年偶得龙凤传承,毅然踏上充满血与骨的至尊之路,只为成其至尊果位……
  • 特里夏之灾

    特里夏之灾

    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一颗奇异的陨石所引发的,一系列爱恨情仇。在个人利益面前,究竟什么能经得住考验。为了达到目的,究竟能够舍弃多少?在残酷的剥削中究竟谁会奋起反抗?已经趋于稳定的势力格局,又会怎样洗牌?且看特里夏之灾。
  • 未透情怀

    未透情怀

    谁都青春年少过,谁都坎坷落魄过,但是谁为自己点了一盏指路的明灯?
  • 梅渊

    梅渊

    人生数尽过百者聊聊,求索长生神仙如芸芸耳。不问生死,不沾轮回,不问因果。但若天没了眼!便以铁血齐天!
  • 校花的帅气保镖

    校花的帅气保镖

    现在作者正在强大回归他,从小跟着异人修练逆天诀,进入最神秘的特种部队,成为一名令人闻风丧胆的恐怖杀手。接受的任务无一失败,但看倦了杀戮,从而重回都市,但却成为了千金校花的贴身保镖
  • 星空苍龙

    星空苍龙

    无尽星空,浩瀚莫测,群星璀璨,蕴藏着无穷的奥妙。在众多的星辰之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三坦、二十八星宿。其中二十八个星宿又被人们称作四象星宿,分别是青龙七宿,白虎七宿,朱雀七宿,玄武七宿。其中四象以青龙为首,而青龙又被人们称作苍龙。方童,得到了苍龙大帝留下的苍龙真诀,从此踏上了他的传奇之路,一步步地向众人演绎着星空的玄妙和神奇。
  • 斗破九渊

    斗破九渊

    该伏法的暗黑族逃不过真正道的审判,除魔卫道是我心中的职责,我手中这把剑,将是无数魔人的噩梦。天地有灵,正法无情!水火不容,道法无私!觉醒你心中沸腾的血液,跟我一起到斗破九渊的世界吧,一起除魔,共同捍卫我们心中的正道。
  • 末日小贱贱

    末日小贱贱

    平行世界,在末日生存,敌手个个强大无比怎么办?这让天生拥有钞能力的封钞能可惜又气愤。幸好天赋异禀,竟然稀里糊涂的觉醒异能力。只有超能力那人设也太单调了,嘴功深厚一点,人贱一点,还十分的无耻。有美女,有宠物,有吃有喝!诶呀,这末日生活也挺好的呀!!!标签:半点无厘·半点无敌·半点争霸·半点轻松·半点搞笑·十分无耻·特别贱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