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611400000066

第66章 伦理风俗(1)

伦理

“仁”是古代的一种伦理观念,因儒家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一个重要的道德标准和哲学概念。何谓“仁”?仁就是对于他人的亲善和关爱。孔子的学生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爱人即对他人的关爱,即要把他人当成自己的同类,设身处地爱护他人,并且是不怀私利、不求报答地爱护他人。孟子讲,一个人看到小孩掉到井里,一定想着要去救他。为什么要去救他?不是为了通过这件事而结交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通过这件事在朋友邻里中取得一个好的名声,也不是因为孩子的哭叫而使自己不得安宁,而是不加任何思索、不加任何考虑地要救人。这就是仁爱,就是对于他人的关爱。这是仁的根本。宋代程颢说“仁”是将天地万物都看成一个与己相关的对象,看成一个有生命力的对象,设身处地爱护他,关爱他。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智、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仁的具体表现为忠、恕。孔子弟子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在儒家看来,推行仁道,首先要从孝入手。《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孔子弟子有若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儒家之仁道观念,是建立在人之自然情感的基础上的,“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义,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者行为。“义者,宜也”。儒家将“义”作为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西汉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

义的观念是关于行为的正当要求。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行为,应当以行为的正当性为基本的标准。所以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懂得行为的正当性,并且能够坚守行为的正当性,在儒家看来,是人与禽兽的基本区别。舍生而取义,这是人才可能具有的操守。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在荀子看来,人之所贵者,在于人有义。人之为人,并不在于人有知觉、有生命,而在于人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不该做的标准就是义。

“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的礼仪制度。在儒家看来,人首先是一个社会成员,应当遵守、履行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就是礼。何谓礼?“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曲礼上》)礼是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可靠保障。每一个人都应当按照礼的要求、按照礼的规范做事。人应当严守人伦操守,不仅要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且要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么社会将会出现混乱。当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国的国君请你来治理国政,你先要做什么事呢?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也就是说首先要恢复卫国的纲常名教。孔子认为,“礼”是处理其他一切事务的基础和前提。

在儒家看来,君子之为君子,就要严格遵循人的人伦操守,也就是要严格依“礼”做事。这就是孔子所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儒家把这一过程称为“成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礼”是同“仁”分不开的。“仁”是内在的,要通过“礼”体现出来。没有“仁”为核心的“礼”是骗人的,是虚伪的。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基本德行之一。

“乐”是孔子推崇仁德教化的重要内容。孔子倡导“礼乐兴邦”,重视音乐净化世道人心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引导人民向善。他推崇舜时的《韶》乐,反对郑卫淫乱之音。有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竟然陶醉得“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音乐关乎修身进德,关乎社会风气的转变。史学家司马迁说:“夫上右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史记·乐书》)孔子希望通过振兴上古明王高雅之乐,通过欣赏音乐“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达到“正心”的目标。

复礼兴乐的思想是孔子针对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现实提出来的,目的是以此改变世道人心,达到变乱为治的政治理想。

“智”是关于是非的观念。只有人才有辨别是非的观念,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儒家看来,人天生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这种天生即具有的能力,儒家将其称作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所共有,而非圣贤所独有。明代的王阳明说,见到父亲就知道孝,见到兄长知道尊敬,见到小孩掉到井里自然知道怜惜,这就是良知,不需要从外面获得。为学的功夫,并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的过程。将这种本有的良知、良能发扬于外,用于事父,即孝;用于事君,即忠;用于与人交往,即仁与信。

“信”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

“信”就是完全、如实地按照自己所言说的去做。信,往往与忠连用。孔子提倡“言忠信,行笃敬”。忠着重于内,信着重于外。忠是尽心、尽力。一个人是否尽心、尽力,他人并不知晓,只有自己清楚。而信,是如实地按照自己所言说的去做。是否如实地按照自己所言说的去做,他人是很清楚的。子贡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回答说,严格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这就是君子。孔子认为人人都应当讲信用,在他看来,一个人不讲信用,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行得通的。孔子自己有一个志向,即“朋友信之”,即成为朋友所依赖的人。孔子弟子曾子每日三省其身,第一件事是忠:“为人谋而不忠乎”?第二件事是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个人常常这样反省自己,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

信是要见之于行的,是要在行为中见出效果的。由于重视信,所以儒家很强调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讷于言”即重承诺,“敏于行”即强调行为上要雷厉风行。所以,人所患者,“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在孔子弟子中,子路不仅是一个勇者的形象,也是一个信者的形象。“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子路从不拖延履行诺言,一旦知道了需要做的事,一定会尽力去做,在这件事还没有做完之前,唯恐又知道有需要做的事。子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信者”的榜样。

恕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的有关伦理学说中,“忠”与“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为“忠”以行“恕”。“忠恕”是实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内容,同时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贯之道。

子贡曾经请教孔子,是否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并且给出了“恕”的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孔子所说的“忠”,是指和别人的一种关系,尽力帮助别人叫做“忠”。忠是尽心、尽力,有多大能力,就使出多大能力,绝不有半点保留,这就是忠。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尽心、尽力,就是忠。一个人只有60斤力气,就使出60斤力气,这就是忠;而一个人有100斤力气,却只使出80斤力气,这就是不忠。

“忠”又特指忠君,对长辈能尽孝道也是“忠”。孔子把忠当做实行最高道德原则“仁”的条件。孟子也把“忠”视为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指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汉以后出现了“三纲”,“君为臣纲”规定了臣民对君主须绝对“忠”,忠君便成为天经地义、永恒的伦理教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孝是儒家的伦理范畴,主要指敬奉父母、善事父母。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中最根本的。长期以来,“孝”一直被视为最高美德。

孝的基本含义是赡养父母,但只是一般的赡养,还不是真正的孝。孔子讲,人可以养父母,也可以养犬马。如果对父母没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那和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孝道最为重要的并不是养,而是内心是否保持一种敬意。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孔子还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但不应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悌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悌”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做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勇

勇是儒家的伦理范畴。孔子把“勇”作为施“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而且不能“疾贫”,才能称其为勇。儒家把“勇”分为三等。孟子说:“勇德”为贵,“勇气”次之,“勇力”为轻。

儒家认为,勇不单单凭借勇力,更要具有勇气。儒家心目中最高境界的“勇”是一种精神。《说文》:“勇,气也。”“勇”是在某种信念驱动下,体现出的一种无所畏惧的行为及精神,真正的勇可冠之以“精神”二字。

儒家认为,勇有大勇与小勇之分,大勇可以大到安天下,小勇则小到只能力敌一人而已。大勇不外于是凭仁与智,小勇则凭借个人力气。荀子看来,站在正义的立场上,不为权势所吓倒,不管有利与否,即使所有的人都反对,也不改变自己的想法。虽然重视生命,但为了维护正义决不屈从,这才是君子的“勇”。

“勇”要发乎仁,适乎礼,止乎义。“勇”本身所应具有的是仁爱这一道德思想,并符合仁爱的外在表现“礼”,再由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之最高原则的“义”来加以节制,那么这勇便成为大勇,成为君子之“勇”——也便是勇德了。

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按照他的“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也就是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连用。

三纲五常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规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的作用。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篇》,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将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杀身成仁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儒家主张的基本道德准则。也就是说,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捍卫正义,以成就自己的仁德。

“杀身成仁”,语出《论语·卫灵公》。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德所讲的是仁德、忠义都非常好。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想得到,但生命也很重要。如果仁德和生命发生冲突,我该怎样选择呢?”孔子曰答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意思是说,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在二者不可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宁愿舍弃生命而保全正义。

不过,儒家也强调,杀身之前要知道什么是“仁”,什么是“义”。宋代的儒者就强调,在一切行动之前,要先认识仁,先认识义,才可以行动。要不然,自己就可能为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牺牲自己的生命,成为没有意义的牺牲。这就要求人们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克己复礼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孔子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对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儒家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礼”的规定),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的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鲁莽行为。他指出不能克制一时的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

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是古代提倡的四种道德规范,被认为是治国四纲。春秋时代齐国的管仲把“礼、义、廉、耻”称为国之“四维”。他认为“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即思想行为不能超出道德规范;“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即使自己的思想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廉”,就是不隐瞒自己的缺点错误,即廉洁不贪;“耻”就是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即要知羞耻。他认为“礼、义、廉、耻”比法更为重要,把它们比作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认为“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在他看来,只有建立起这样的道德架构,国家才会稳定和发展。

同类推荐
  • 流苏与娜拉

    流苏与娜拉

    一个是流苏,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她抓住了众人虎视眈眈的范柳原,努力做太太;一个是娜拉,她重重地摔响夫家的门,踏着高跟鞋走到广阔天地里,开创新生活。她们是民国女性的典型代表,一个安稳,一个飞扬。全书以这两个颇具代表性的女人为出发点,纵观民国,随意点染,说尽民国女性的爱恨嗔痴、恩怨情仇。一篇篇短文,像一块块碎锦,傲然夺目,全部拼贴起来,真可谓是迤逦多彩的民国女性百态图。
  • 诗性的寻找

    诗性的寻找

    本书在作者实际课堂讲课的基础上,以散文式优美的语言,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和对作家创作秘密的深度发掘,多方位阐释文学的魅力。登堂入室,引领读者全方位进入文学的殿堂;启迪智慧,打开看文学看人生的多种视角。以专业的眼光、新颖的角度解读二十多部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点评十多位经典作家的多彩人生,建立文学与多种学科领域的联系,拓展文学理解的空间和视角。
  • 元宵节

    元宵节

    《元宵节》每年农历的正序十五,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筘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这一天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存在了,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家家户户企盼团圆的重要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除了要点起彩灯万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还要全家团聚,若吃元宵,同庆佳节,共享其乐融融。
  • 国学大师谈国学

    国学大师谈国学

    《国学大师谈国学》由概览篇、明德篇、资政篇、修身篇、齐家篇、史鉴篇、艺文篇、问学篇、宗教篇、交流篇10篇构成,主要包括:邓实:古学复兴论;陈独秀:寸铁·国学;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李大钊:今与古;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闻一多:论振兴国学;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张岱年:说“国学”;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等。
  • 中华禁忌

    中华禁忌

    禁忌是民间为了择吉避凶,禁止同“神圣”或“不洁”的事物接近,对某种神秘力量产生恐惧而采取的消极防范性措施。
热门推荐
  • 快穿之愿羽君老

    快穿之愿羽君老

    时空管理局,专门为各种人化解心中怨气与不满,当然也有愿望。女主则穿越于各个平行世界,实现他人愿望!
  • EXO之流干的泪水

    EXO之流干的泪水

    分开追求最后?是爱?是恨?是甜?是苦......
  • 企业纳税会计实务指南:餐饮企业

    企业纳税会计实务指南:餐饮企业

    本书根据餐饮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餐饮企业纳税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并以税种为主线,通过对大量案例的剖析,系统介绍了各税种常用的筹划方法。
  • 乌江之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乌江彭水水电站移民工作纪实

    乌江之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乌江彭水水电站移民工作纪实

    本书为重庆文学院策划的报告文学集。辑录了重庆25位知名作家深入彭水电站工程第一线,记录的当地苗族土家族同胞兄弟舍小家顾大家支持电站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动人颂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吉祥纹莲花楼·完美典藏版

    吉祥纹莲花楼·完美典藏版

    《朱雀卷》:一步天下,一步江湖,昔日惊才绝艳的“四顾门”门主李相夷,如今慵懒落魄的吉祥纹莲花楼楼主李莲花,云泥之别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碧窗上舞动的鬼影,害人性命的不祥嫁衣,佛寺密道中的剥皮焦尸,能凭空杀人的断臂……一件件离奇古怪的命案令人不寒而栗,是意外还是鬼魅?是无心巧合还是居心叵测?隐世的李莲花踏上了寻凶之路,但看这位武功不再、穷困潦倒的绝代剑侠如何妙语解迷案,一笑对人生。《玄武卷》:昔日尘烟染上头,一抔黄土万事休。曾经恩爱缠绵的女子即将嫁作他人妇,衣冠冢前、黄蝶坟后,李莲花将作何选择?荒野无人的地洞里惊现骷髅,传闻中藏有绝世宝藏和武功的“黄泉府”究竟在何处?女宅之中莺歌燕舞、风情各异的绝色佳人,及精妙绝伦的菜肴令男人们流连忘返,一夜春风之后,却现恐怖碎尸。一块针法细密、制作精良的绣花人皮将引出怎样的故事?李莲花即将看穿怎样的恩怨情仇?《青龙卷》:竹林中弥散浓雾,浓雾中隐现灯火,那等候在灯火之处的,是人是鬼?江湖少年疯狂寻觅“龙王棺”,为求与绝代佳人角丽谯有一夜之缘,但那龙王棺下隐藏着怎样的阴谋诡计?一间荒凉的客栈,几间染血的房间,一个无坟的村落,李莲花将在此遭遇怎样的险境?又将解开怎样骇人听闻的故事?一头母猪悬梁自尽,一只公猪切腹而亡,惊骇又可笑的背后,是谁的面具铮然破裂?李莲花首对横剑而立的绝代高手,他会挥剑以对吗?《白虎卷》(大结局):写着一连串不明词语的纸片引出皇家百年秘史,触摸到谜底的人都得死。一个鬼面妖身的四足兽连杀几人,那是千年狐妖,或是白虎大王?一首老太监的遗诗,暗示着皇族隐秘,在长乐塔下,一切都将真相大白。往事飘摇,故人来访,一柄宿命的长剑刺入李莲花的胸口,他能起死回生吗?烈焰焚天,江湖祸乱之源“鱼龙牛马帮”灰飞烟灭,云比丘通敌背叛,将被处死,谁能救他?宿命之战,海天之际,是谁姗姗来迟、终生毁约?正是“荆门蓬草扫坟花,十里迢迢赴碧纱。斯人已是石中火,何事隙中寻少骅?”玉壶西映木兰杯,一床明月照窗扉。此剑已当沉西海,却问白杨悲不悲?欲知李莲花终局,请看《吉祥纹莲花楼》大结局《白虎卷》。
  • 凤倾凰吟

    凤倾凰吟

    【新作者一枚,欢迎入坑】不喜勿怪~明明是该用有宠爱于一身尊贵的神女姬洛,百岁生日那天仇人上门灭族满门并诅咒姬氏后人活不到千岁。直到她遇到了他,在她最困难的时候是他给了她唯一的温暖。从此九州大陆上最尊贵的帝尊帝临身后有了一只粘人的小可怜。“帝尊,洛神把后山的仙草烧了!”帝临:“小家伙喜欢桔梗花,正好拿来种花。”“帝尊,洛神把水神的珍珠拿走了。”帝临:“问问水神还有没有珍珠,全给小家伙。”众仙:…帝尊,你的节操还在吗?帝临:节操是什么,有媳妇重要吗?前面有点虐,后面甜甜的。
  • 魔动大荒

    魔动大荒

    真的是废物吗?当所有人,甚至连他自己都这么认为时,是什么改变了他?他又将给大陆带来什么?
  • 我的代码分身

    我的代码分身

    我有个代码分身,它在网络世界无所不能;而在现实世界的本人我就低调很多,只是主宰了全球IT行业,顺带将全球财富的四成收入囊中,区区四成还不到一半,不足挂齿。
  • 兽王·世界之巅

    兽王·世界之巅

    现在他已经是浮龙岛的主人,并且与新联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杜木干用毒物来修炼毒功,兰虎若想救出风柔,与杜木干之间必有一场恶战……独孤奇的回归。火鸦力量的觉醒,使得新联盟的势力迅速膨胀。各方势力为了应对嚣张的新联盟,也推选出代表结成联盟,但是却遭到了新联盟和杜木干的狙杀……独孤奇不加遏制地吸取力量。使得火鸦获得了机会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控独孤奇的身体。火鸦的力量日渐强大,为了再次封印它,获得贪狼神兽指点的兰虎等人开始齐聚风、霜、水、火、土五大神剑来克制火鸦,一场关系地球安危的大战即将在世界之巅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