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之法,毛笔要稍大。用饱含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山石的形体。运笔要胸有成竹,轻重得宜,可以重笔,也可有飞白,随物形而变化。
笔断意连
国画或书法中,有时候点画虽然断开,但是笔势仍连绵不断,这就叫“笔断意连”或“意到笔不到”。每一笔的结束都准备着下一笔的开始,熟能生巧之后,则不论断或连都能达到一气呵成的美感。张彦远称张僧繇、吴道子作画:“离披点划,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六朝三杰
南朝张僧繇画作六朝三杰指的是六朝时期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三位名画家。这三人各有特色,各具特长,时人称为“六朝三杰”。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东晋时人,博学有才气,擅长文学,工诗赋,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他擅画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擅点睛,注意描绘细节。其画人物衣纹用高古游丝描,线条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畅。顾恺之不仅精于画,在绘画理论上也有贡献。
张僧繇,南朝梁时人,对绘画有独特创造,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史称“没骨山水”,自成一家,擅写真、释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他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之楷模。他还精肖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他画的龙非常殊妙。相传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云驾雾地飞到天上去了,而未点睛者仍在墙壁上。
陆探微,南朝时宋人,吴(今苏州)人,常侍从宋明帝左右,擅长画人物,兼营山水草木。其用笔有“连绵不断”的特点,称为“一笔画”。其作佛画及古圣贤像,笔迹劲利如堆刀,盖移书法之用笔于画法,自然秀骨天成,体运遒举。谢赫云:“画有六法,自古作者,鲜能备之,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吴带曹衣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表现方式。“曹衣出水”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如刚从水中出来一样;而“吴带当风”则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
“曹衣出水”指的是北朝北齐的曹仲达。曹仲达,北齐人,以画梵像著名,其画风在绘画史上有较大影响,素有“曹家样”之誉。他最擅工笔,能画梵像。他的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画过许多佛陀、菩萨,可惜没有作品流传下来。其画衣衫褶纹被人们称作“曹衣出水”。
而“吴带当风”则是指唐代的吴道子。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他的笔法圆转飘逸,所绘人物衣带宛若迎风飘曳之状,洒脱飘逸。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与晋人顾恺之、陆探微不同,以疏体而胜顾、陆的密体,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一变东晋顾恺之以来那种粗细一律的“铁线描”,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突破南北朝“曹衣出水”的艺术形式,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于时,被称作“吴家样”。吴道子善于把握住传神的法则,注意形象塑造的整体,故所画执炉女子壁画,达到“窃眸欲语”的地步。他曾与李思训同奉玄宗之命绘四川嘉陵江三百里山水,李思训用金碧青紫精勾细描地画了几个月,吴道子却用水墨挥写,只一日就完成。
徐黄异体
“徐黄异体”指的是五代花鸟画出现的两大派别,是对五代画家徐熙、黄筌不同风格绘画的一种评价。
徐熙、黄筌同是花鸟画家。西蜀的黄筌事蜀为待诏,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迎合帝王宫廷需要,他多绘宫中异卉珍禽,所作花鸟妙在赋色,用笔极新细,以色彩多次渲染,细致而华丽,创造了一种充满富贵之气的效果,人称“黄家富贵”。而徐熙为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写江湖汀花野竹、花果禽鱼,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人称“徐熙野逸”。二人社会地位不同,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志向不同,审美情趣也不同,各自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后人称之为“徐黄异体”。
五代四大家
关仝画作五代四大家是指五代时期四大山水画家,即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
荆浩、关仝以描绘中原地带景色为主,被称为“北方派”,画风雄伟、深厚、峻拔、坚凝。荆浩不仅擅长山水画,还是一位理论家。他对完整山水画技法有独到的建树,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有贡献的伟大画家。关仝是荆浩的弟子。他在绘画上的成就超越了老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画风雄伟、坚定、峭壁茂密,被人称为“关家山水”。他的山水绘画体现了荆浩的理论,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点,笔法超凡,功力极深。
董源、巨然以描写江南景色为主,称为“南方派”。董源的山水画,最富江南景物特色,采用“山石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大有西欧风景画的风采。巨然是董源的学生,擅画江南草木繁茂的山水,题材多取江南丘陵江湖景象,继承董源传统技法,又具独创性,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北宋三大家
北宋三大家指的是董源、李成、范宽。他们开创了唐人所未开拓的新画风,进一步完善了山水画。
董源字叔达,人称董北苑,五代南唐时曾为后苑副使,后入北宋。他的山水画承荆浩、关仝的传统,变更方法,创用“披麻皴”,创建了一种平和秀雅的风格。他的水墨画学王维,着色学李思训,墨气淋漓,放纵活泼,大多画江南真景。
李成,字咸熙,本是长安人,后迁居青州益都(今属山东)营丘,人称李营丘。山水初学关仝,后摹写真景,自成一家。喜用直接擦拭的皴法,画山水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之为“卷云皴”。又因好用淡墨,被称为“惜墨如金”。作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挺拔富于变化。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生性宽厚温和,人呼“范宽”,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与李成齐名,世称“李范”。他居住终南、太华山中,画林麓岩壑,能“对景造意,不取繁饰”,善用稠密的小笔,皴出山石巨峰的质与骨,被后世称为“两点”皴。其山水画峰峦浑厚,势状雄强,“得山之骨”,亦擅画雪景。
米家山水
米家山水为宋代山水画流派之一,为著名书法家米芾所创。中国的传统山水画,用笔多以线条为主,米芾则以卧笔横点成块面,称为“落茄法”,打破了线条成规,很好地表达了烟雨云雾、迷茫奇幻的景趣。米芾自称:“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他的儿子米友仁又加以继承发展,用水墨点染的方法,描绘烟云掩映的山川景色,自称“墨戏”,世称“米氏云山”,或称“米家山水”。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绘之画,画史上也称“大米”“小米”,或“二米”。
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指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也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李唐擅画山水人物,其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变小斧劈为大斧劈,使人有一种“神惊目眩”的威严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圭继承李唐犀利的特点,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多以偏赅全,以小见大,只画一角或半边景物来表现广大空间,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
元四家
元四家指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位元代画家。他们对于山水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四人均是江浙一带人,都擅长水墨山水并兼工竹石,为典型的文人画风格,使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达到了一个高峰。四人同处于一个时代,年龄相近,各有自己的特点:黄公望气清质实,骨卷神腴;王蒙作画喜焦墨渴笔,点细碎苔点,画面繁密,意境幽远;吴镇善用湿墨,画风苍茫沉郁;倪瓒善用侧锋淡墨,干笔皴擦,具有一种荒凉空寂、疏简消沉的趣味。元四家的作品更注重笔墨技巧,更讲究意境神韵,使山水画的美学价值更高,但是由于对没落王朝的怀旧情结,以及文人艺术思潮的影响,他们的作品都偏于淡远、萧疏、幽深,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脱离现实。
明四家
文征明作品明四家指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因为苏州古为吴地,所以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四人中沈周、文征明都擅长画山水,上承北派山水画的传统;唐寅山水、人物都很擅长,以南宋院体为法;仇英以工笔人物、青绿山水见称。四人各有所长,先后齐名。清初王鉴《染香庵跋画》曰:“成、弘间吴中翰墨甲天下推名家者,惟文、沈、仇、唐诸公,为掩前绝后。”
浙派三大家
浙派三大家指戴进、吴伟、蓝瑛三位明代画家。其代表人物戴进,上承南宋院体画家李唐、马远、夏圭等画风,笔墨劲健精微,稍增壮阔的气势,擅画山水,亦工人物、花卉。因戴进是浙江人,故称这一画派为“浙派”。吴伟亦工山水,为“浙派”的盟主,用笔雄健豪放,纵横自如。明末蓝瑛为浙派殿军,擅长画山水、花卉,初年秀润,晚年笔力苍劲,学者甚众。
徐渭
徐渭《蕉石图》徐渭(1521-1593),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农等别号。
徐渭天资聪颖,二十岁考取山阴秀才,然而后来连应八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终身不得志于功名。青年时他“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孜孜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并一度被兵部右侍郎兼佥都御史胡宗宪看中,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招至任浙、闽总督幕僚军师。徐渭对当时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多有筹划,并参与过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他与胡宗宪合作,抗倭期间屡屡制胜,被誉为“东南第一幕僚”,后来胡宗宪被弹劾为严嵩同党,被逮自杀。徐渭深受刺激,一度发狂,精神失常,竟然先后九次自杀,自杀方式听之令人毛骨悚然,用利斧击破头颅,又曾“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他因出现幻觉,怀疑其继室张氏不贞,居然杀死张氏,因之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出狱后他四处游历,开始著书立说,写诗作画。晚年徐渭潦倒不堪,穷困交加,几乎闭门不出,最后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结束了一生。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床上连一铺席子都没有。
他中年学画,继承梁楷减笔和林良、沈周等写意花卉的画法,擅长画水墨花卉,用笔放纵,画残菊败荷,水墨淋漓,古拙淡雅,别有风致。兼绘山水,纵横不拘绳墨,画人物亦生动,其笔法更趋奔放、简练,干笔、湿笔、破笔兼用,风格清新,恣情汪洋,自成一家,形成“青藤画派”。他自己尤以书法自重。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画的《黄甲图》,峭拔劲挺,生动地表现了螃蟹爬行、秋荷凋零的深秋气氛。
徐渭对后世影响很大,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四大名僧
“四大名僧”指明末清初四个出家为僧的画家: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和浙江(弘仁)。四人都擅长山水画,各有风格。他们都竭力发挥其创造性,反对摹古。
八大山人画作原济(1642-约1718),俗姓朱,名若极,广西全州人,法名原济,字石涛,号大涤子等,自称苦瓜和尚。他是明室后裔,入清后做了和尚。他擅山水花果兰竹,尤以山水一反时人仿古之风,布局新奇,笔墨雄健纵恣。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借古以开今”,强调对大自然要有真切的艺术感受,在艺术创作时要“我自用我法”,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理论对后来扬州画派和近代画风,影响极大。
朱耷(约1626-约1705),即八大山人,他也是明朝皇室后裔,明灭亡后,他心情悲愤,落发为僧,晚年取号“八大山人”并一直用到去世。他在画作上署名时,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很像“哭之笑之”,以此来表达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朱耷是一位极富个性的画家,以放任恣纵见长,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画的景物也都是荒山怪石,松枝败叶,给人以残山利水、地老天荒之感。这样的形象,正是朱耷自我心态的写照,可谓“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可见朱耷寄情于画,以书画表达对旧王朝的眷恋。朱耷的画作,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髡残(1612-1692),俗姓刘,字石溪,号白秃,自署石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因字石溪,故与石涛并称“二石”。他也是在“甲申之变”(崇祯上吊的日子)削发为僧的。髡残为人刚直不阿,为世人所敬重。他对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为最精。髡残的山水画章法稳妥,繁复严密,郁茂而不迫塞,景色不以新奇取胜,而于平凡中见幽深;笔法浑厚、凝重、苍劲、荒率,具有“奥境奇辟、缅邈幽深、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他的作品于平中求奇,画风凝重幽深。他留下的传世作品较少。
浙江(1610-1664),俗名江舫,字鸥盟,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明朝灭亡后入武夷山为僧,经常云游名山,往来于黄山、白岳之间。他以画黄山最出名,其画高简幽疏。是安徽“新安画派”的重要人物。
四僧均为明朝遗民,均擅山水画,他们面向自然、重视笔墨情趣,以抚慰自己受过煎熬的心灵。他们反对摹古,大胆创新,其画风对后来“扬州八怪”以及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有很大的影响。
清四王
“清四王”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他们在艺术思想上的共同特点是仿古,把宋元名家的笔法视为最高标准。这种思想因受到皇帝的认可和提倡,因此被尊为“正宗”。“四王”以山水画为主,各自画风略有区别,又以师承关系,分为“娄东”与“虞山”两派,影响了后代三百余年。
王时敏(1592-1680),太仓人,在山水方面刻意追慕元代黄公望,达到精美而酷似的程度。
王鉴(1598-1677),太仓人,自小刻意摹习名家画迹,功力深厚,《仿黄公望山水图》是他的得意之作。笔法与黄公望肖似。在清朝所谓正宗的画系中,他与王时敏二人有“开继之功”,直接影响着清代画坛。
王原祁(1642-1715),是王时敏之孙,从小摹习宋元名家真迹,一生拜倒在古人脚下,是当时公认的摹古高手。其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烟浮远岫图》是他的代表作。
王翚(1632-1717),常熟人,被称为“清初画圣”。他一生过着优裕的生活,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进京主绘宫廷《南巡图》,被赐书“山水清晖”,便称“清晖老人”。他与其他“三王”不同的地方,是既集古人诸家之长,又有自己的风格。《平林散牧图》用笔严谨,一丝不苟,造型优美自然,全画树石参差,变化无穷,疏密布置适度。画面上湖光山色,耕牛渔舟及农舍辉映,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指清朝中期活跃在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其成员说法不一,一般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人。他们在作画时不墨守成规,离经叛道,千奇百怪,再加上大都富有个性,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被称为“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