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首交:旧称以做买卖的手段结交的朋友,因其重利忘义,又称小人之交。
世交:亦作世谊、世好,旧称指两家世代有交谊者。《红楼梦》第十四回:世荣欠身含笑答礼,仍以世交称呼接待,并不自大。
石交:亦作硕交。犹石友。指交谊坚固的朋友。《史记·苏秦列传》:此所谓弃仇雠而得石交者也。
款交:指真诚相待交谊深厚的朋友。《南史·杜京产传》:会稽孔觊,清刚有峻节,一见而为款交。
至交:交谊最深的朋友。孟郊《劝友》诗:至白涅不缁,至交谈不疑。
故交:亦称故旧、旧交、旧友、旧人,泛指有交情的老朋友。杜苟鹤《山中喜与故交宿话》诗:山中深夜坐,海内故交稀。
古代交友称谓
何谓朋友?古人云:同门(师)曰朋,同志曰友。古人有许多称谓来表达彼此间的关系。
布衣之交:普通老百姓相交的朋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刎颈之交:哪怕砍头也不变心的朋友。《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刎颈之交亦可谓生死之交。
莫逆之交:意谓彼此心志相通,情投意合。《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杆臼之交:杵,舂米的木棒,臼,石臼。指交友不嫌贫贱,亦称为杵臼交。语本《后汉书·吴祜传》:时公沙穆来游太学、无资粮,乃变服客佣,为韦占赁舂,祜与语大惊,遂共定交于杵臼之间。
车笠之交:《太平御览》引周处《风土记》:越俗性率朴,意亲好合,即脱头上巾,解要(腰)间五尺刀以与之为交,拜亲跪妻,定交有礼。……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卿当下。这种朋友,不以贵贱而异,友谊深厚。
忘年之交: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竹马之交:小时候就相好结交的朋友。《后汉书·郭及传》里写道: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儿童数百,各骑竹马于道次迎拜。唐杜牧《杜秋娘》诗有云:渐抛竹马剧,稍出舞鸡奇,形容小儿时天真无邪、亲呢嬉戏之状。
在《鸡鸣偶记》中,古人把朋友分成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青眼的典故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傲然处世,放荡不羁,不拘礼俗。在那乱世之秋,他不轻易品评别人的善恶,而是用青白眼来目视他所喜欢或厌恶的人。对于那些崇尚虚伪礼法的达官贵人,他从不正视,现出白眼。他母亲去世时,嵇喜按着虚伪的礼俗前去吊丧,阮籍讨厌他,于是,以白眼相视,弄得嵇喜悻悻而归。嵇喜的弟弟嵇康闻听此事后,便抱着琴去拜见阮籍,阮籍非常高兴,以青眼(即黑眼)正视。由此,后来人们就用青眼、青睐、青盼、垂青来表示对人喜爱或器重。诗人杜甫在《短歌行》中的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一句,就用的是这一典故。
古人交友有学问
我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注意交友。明朝苏浚在《鸡鸣偶记》中指出,交友要分辨畏友、密友、昵友、贼友。
在道义上互相砥砺,有了过错互相规劝,这是畏友;不论在平时还是在情况危急的时候,都可以相处得好,生死关头,也可以作为依靠,这是密友;言语像糖一样可口,东游西逛、形影不离,这是昵友;见利益互相争夺,遇到祸患互相倾轧,这是贼友。
古人很珍视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的:畏友的情谊,这个优良传统应该继承。
与畏友意思相近,古人还有诤友一说。
据《辞源》解释,诤友就是能直言规谏的朋友,《说文·言部》:诤,止也。从言,争声。徐锴注:“《孝经》云:‘君有诤臣,不失其天下。’谓能止其失也。因为谏诤必有争论,则争声实亦兼义。”《说苑·臣术》: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说得更为深刻,并足以证诤的重要含义。谏诤或诤谏虽常连称,但诤是重于谏的。诤字通争。《荀子·臣道》即作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净而不听,竟以身殉,更可以证诤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生命。孔子说:比干谏而死(《论语·微子》)。其实是诤,不是谏。所以《荀子·臣术》又说: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古人不但有争友,还有争臣、争子。君有过,臣不争,即为不忠;父有过,子不争,即为不孝。古人谏君,乃至面折廷争。包拯因为皇帝国戚张尧佐兼职大多,力谏仁宗,甚至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曲洧旧闻》卷一),更为人所骇然,所艳称。
当然,听者更要有雅量。从谏如流,闻过即改,相互配合,择善而从。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那么,诤友就是益友,不但要虚心听取,更要主动接近。
团圆习俗面面观
在世界各民族中,也许没有一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更注重团圆了。
说到团圆在我们的民俗文化底蕴,可谓流传深广。除夕有团圆饭,合家守岁时还团坐,《东京梦华录》上说:除夕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宋代诗人陆游《小集诗》云:儿曹娱老子,团坐说丰穰。我国还有团圆节,即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时至今日,北方仍有把月饼称为团圆饼的。古往今来,人们常用花好月圆来描写幸福美满的团圆生活。传统的戏剧,也是一波三折,结束时矛盾圆满解决,谓之大团圆。
为什么一轮满月,会使人引发起浓重的乡愁和生离死别的遗恨?为什么它竟能使少妇伤感、壮夫垂泪?这种对于团圆的向往和难以抑制的激情,蕴含着一种力量、从而构成了我国人民独特的心态。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看,这种习俗的产生,大概与古老的哲学思想有关。古人曾有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点,《大藏礼·曾子天圆》说:天道之圆;《易经》上说:圆而神,圆者,不仅被看做是天道,而且被认为是运而不穷的神力,于是人间的钱币几乎历代都被铸成外圆内方。北京的天坛是圆形建筑,与方形地坛相照应。对一般民众来说,圆不啻是一种万事如意的同义语。久而久之,人们对圆的理解形成了心灵上的谐振,也迸发出一种难以抑止的文化认同感。
古老的团圆习俗仿佛是打在我们身上的烙印。圆圈本身意味着封闭,在思维方式上曾造成我们一味地追求完好无缺,势必形成相对保守的态势。在生活方式上容易形成安土重迁,缺少开拓的勇气和胆魄,从而导致观念上的呆滞和僵化。其实,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以为世界上一切都那么圆满,处处是坦途,未免太天真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渴望团圆、美满幸福的生活,又恰恰是我国民俗文化中极富有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说,团圆是我们民俗文化中可以批判地继承的良俗。如果盲目地排斥,肯定不会有现代文化的发展。
团圆习俗在海内外中国人的心头上已扎下了根。如今海峡两岸的同胞在水一方、骨肉分离的局面是令人痛心的,但既然团圆已经沉淀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圆肯定是要实现的。
如今,国家规定每年的五一、十一、春节三个七天可以带薪休假,人们团圆的机会也就多了。
男左女右的由来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古人将其归类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为刚强,阴者为柔弱。男子性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属阴于右。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男左女右的习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至今,在排座、拍结婚照等场合尚沿此俗。
左右的象征
左右本是人们用来区别方位的,然而在漫长的历史中,却被赋予了另外的含意,成为好坏、上下、大小、尊卑的代名词。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将所谓的革命派称为“左派”,解放军进驻学校叫做支左。而在此之前,人们已经经历过一次反右运动,这右,当然是指所谓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再往前追溯,抗日战争期间,由鲁迅等人组织的进步作家协会,也称为左翼作家联盟。
在不同的时代,左右的含意大不一样。中国近现代以左为尊,然而在古代却恰恰相反。殷代称太学为右学,小学为左学。周人以右为尊,称民间宗教为左道,对其严加限制。汉代称诸侯手下的官员为左官,表示其地位低于朝廷官员。在朝廷上。排列于右的官员,地位高于左列者。元代的科举制,中选的举人和进士分列二榜,蒙古色目人的一榜称为右榜,汉人南人的一榜称为左榜,左右成了种族歧视的象征。
在古代,不同地区的人对左右有不同的态度。春秋战国时代,地处中原的周人尚右,而南方的楚人却尚左。楚国的官员中,有左司马和右司马、左尹和右尹、左领和右领、左史和右史等,他们的地位以左为上。楚国的三军中,中军是主力,左军则优于右军。屈原曾做过左徒,项羽叔父项伯曾当过左尹。
古代中原地区的服装,衣服的前襟向右,称作右衽。只有人死后穿的葬服才是左衽,表示人死后再也不脱衣穿衣。但是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恰恰相反,他们的衣服皆是左衽。孔子曾说,如果不是管仲的话,我们今天就被发而左衽矣。后来,左衽就成为异族统治的代称。国民党的元老于右任,原名于伯循,他改名为右任,就是表明自己对“满清异族”统治的愤慨,决心以恢复中原衣冠为己任。
至今,一些南方少数民族还保持着左绕三圈的奇特风俗。广西壮族人在犁田后,将水牛集中于田中央左绕三圈,以示对田神的敬意。傣族和拉祜族葬仪中,都有绕棺材或尸体左转三圈的仪式。在婚礼中,新娘来到夫家后,首先要在灶旁左转三圈,表示她作为该家族新成员对家神的敬仰。
我国台湾民间赠礼
我国台湾地区民间凡赠人的礼品,必用红纸仔细包好,称之为红包。逢盛大的节日,如祝寿日、完婚日、春节等,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红包,蔚然成风。与此同时,人们爱用毛笔把自己的姓名写在红纸片上,每到一户,送上一张,主人收下后,贴在正厅的墙上,以示自己人缘好,结友多。在台湾,赠人手巾一般是不允许的,因为台湾有句俗语叫做:送巾,断根;送巾,离根。送人手巾,就意味着与人永别,那岂不是太令人伤感吗?扇子价格低廉,季节性强,一过盛夏就束之高阁,它应验了送扇,无相见这句俗语。因此扇子万万不可当礼品赠人。提起刀剪,须谨慎小心。刀剪又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这除了被人误解为断绝友情之外,还有不怀好意,粗暴威胁之嫌,当然雨伞也决不可送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赠人以伞,实是断交的信号。
蒙古族人尊崇的颜色
任何民族都有他们所尊崇和忌讳的颜色,蒙古族人也不例外,也有他们所崇尚和禁忌的颜色。古代的蒙古族人崇尚白色,逢年过节和操办喜事时穿白色的服装。可是,汉族人却用白色来表示丧事。白颜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正直和美好。古时候,蒙古族人把太空的蓝色尊崇为自然界中永恒、美好的颜色,像永恒的蓝天一样永存和繁荣兴旺,故而称之为蓝色的蒙古国。蒙古族人崇尚红色由来已久,认为红色温暖亲切,把它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用于帽缨、手钏等物。蒙古族人拜火,认为火以其红色的光芒照耀着人间,给人以温暖。火,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熊熊燃烧。炉灶之火是国家和家族世世代代繁荣兴旺的标志。蒙古族人认为黑色与白色相反,在所有颜色中最讨厌黑色。根据史料,蒙古族人把黑色看作是表示敌人、反面和丧事的坏颜色。
古代的墓祭杂说
墓祭又称拜扫,既是人们怀念祖先及已故亲人的重要方式,又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我国的埋葬风俗起源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但殷商以前是墓而不坟,因而谈不上墓祭。至周代,开始在墓上起坟以为标记,然而统治阶级中祭祀祖先仍在宗庙中进行:庶人不得立宗庙,便出现墓祭。至春秋战国已有哭墓、展墓的记载。及汉代,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祭墓逐渐成俗。东汉更是上自天子下及臣民,男女皆然。故王充在《论衡》中说:古礼庙祭,今俗墓祀。
在墓祭风俗演变过程中,祭墓日期变化很大。唐代以前,四时奉祀,而最重伏、腊。史载:汉留侯死,葬黄石,每上冢,伏腊祠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