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中医辨证论治肝癌积聚多因肝病日久、饮食内伤、情志失调致肝脾受损,气机阻滞,瘀毒内结,日久渐积而成。病位在肝,与脾胃有关。基本病机是湿、热、瘀、痰、毒互结于肝,日久恶变而成。治疗过程中宜虚实兼顾,根据患者的正虚邪实的主次,祛邪与扶正的比重各有侧重。一般主张初期以消法为主,着重治肝,中期邪实而正气未虚,可审慎施以攻法,晚期则以补法为主。
(1)肝郁脾虚证:证见肝胀隐痛,脘胁饱胀,嗳气,口淡食少,肢懈乏力,大便溏软,或有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疏肝健脾,和胃消积。方药逍遥散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2)气滞血瘀证:证见胁腹胀痛,胁下癥块疼痛,情志抑郁,烦躁易怒,嗳气胸闷,恶心纳呆,面色微黄不荣,倦怠乏力,大便不调;舌暗或有瘀点,苔薄,脉弦涩。
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3)湿热瘀毒证:证见胁下癥块坚实,痛定不移,脘腹胀满,或腹大如鼓,目肤发黄,面色晦暗,肌肤甲错,高热烦渴,小便黄赤,大便干黑;舌质红黯,可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数而涩。治以清热利湿,解毒破坚。方药茵陈蒿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地鳖虫、半枝莲、石见穿、白花蛇舌草等。
(4)肝肾阴虚证:证见胁肋胀痛,头晕耳鸣,消瘦乏力,低热盗汗,五心烦热,肌肤晦黯,便干尿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扶正抗癌。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5)气血两虚证:证见右胁疼痛,肝肿大坚硬,腹部胀大,面色萎黄,视物昏花,神疲乏力,心悸,纳少,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治以健脾益气,补血养肝。方用人参养营汤加减。
【预防】积极防治病毒性肝炎,对降低肝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乙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预防注射不仅起防治肝炎效果,对肝癌预防必将起一定作用。预防粮食霉变、改进饮水水质亦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做好肝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二级预防。对高危人群(肝炎史、HBsAg阳性、40岁以上)以高敏感的甲胎蛋白检测方法每年1~2次佐以超声显像是发现早期肝癌的基本方法。必须强调的是对早期发现的小肝癌,应尽可能积极地采取手术切除的办法,以期达到根治目的,根治性切除者5年生存率达69.4%。
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以肝小叶内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面积>30%(每单位视野)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为一种多种病因引起的获得性疾病,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质,主要为中性脂肪即三酰甘油(TG)异常增多。临床上常根据病因常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的脂肪肝称为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大量饮酒史,以有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肝内脂滴沉积是可逆的,绝大多数的脂肪肝预后良好。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积聚”范围。
【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1)酒精性脂肪肝:有长期大量饮酒史,我国标准为病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80g/d)。乙醇量折算公式克(g)=饮酒量(ml)×乙醇含量(%)×0.8(乙醇比重)。
(2)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营养不良等与脂肪肝密切相关,除了代谢综合征外,与一些少见的脂质代谢病(如β-脂蛋白血症)和存在严重胰岛素抵抗的罕见综合征(如脂肪萎缩性糖尿病和Mauriac综合征等)有关,还与药物(如地尔硫革、胺碘酮、他莫西芬等)、毒物(如四氯化碳、黄磷、环己胺、依米丁、砷、铅、汞等)有关。
2.发病机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至今存在争议,尚未阐明。
(1)酒精性脂肪肝:长期大量饮酒,由于乙醇只提供热能而不提供营养素,乙醇通过肝乙醇脱氢酶(HDH)代谢为乙醛和进一步氧化时,还原型辅酶Ⅰ/辅酶Ⅰ(NADH/NAD)比例增加,肝内氧化还原状态异常,影响线粒体功能,抑制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氧化,三酰甘油在肝内大量堆积。
(2)非酒精性脂肪肝:肥胖、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单独或共同构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易患因素。各种致病因素可通过一个或多个环节改变导致肝细胞内三酰甘油(TG)异常堆积:①高脂饮食、高脂血症以及外脂肪组织运动增加,致使脂肪酸(FFA)输送人肝增多;②肝细胞过氧化酶增殖体受体(PPAR)和线粒体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表达增强,线粒体能量合成不足,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FFA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磷酸化及β-氧化减少,进而转化为TG增多;③肝细胞FFA合成和TG能力增强或从糖类或转化为TG增多;④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不足或分泌减少导致TG转动出肝细胞减少。结果肝细胞内TG合成与分泌之间的动态平衡受损,进而导致中性脂肪为主的脂质在肝细胞内异常沉积。
【病理】肝细胞脂肪变性常弥漫累及整个肝脏,根据其在肝脏的累及范围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三型。轻度指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5%~10%或光镜下单位面积见1/3~2/3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中度指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10%~25%或光镜下单位面积见2/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重度指脂肪含量占肝湿重的25%~50%或光镜下几乎所有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单纯性脂肪肝组织学改变以肝细胞脂肪变性为主,而不伴有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症及纤维化。肝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肝小叶内1/3以上的肝细胞内出现单个直径>25tμm的脂滴,细胞核被挤压而移位。脂肪性肝炎的病理特征包括脂肪变性、多种炎症细胞浸润,肝细胞坏死、糖原颗粒、Mallory小体和肝纤维化。在脂肪性肝的基础上,部分患者尚可发展为肝硬化,其病理形态学类型为小结节性。
【临床表现】轻度脂肪肝大多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有疲乏感觉,或仅觉近期有腹部有胀满感,绝大多数经体检时通过B型超声或CT检查等才被发现。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30%~100%存在肥胖。中、重度病者大部分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度黄疸。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一般在右肋下2~3cm以内),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患者有叩击痛。重症病人可出现肝硬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