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一、疑战
【原文】
凡与敌对垒,我欲袭敌,须丛聚草木,多张旗帜,以为人屯,使敌备东,而我击其西,则必胜。或我欲退,伪为虚阵,设留而退,敌必不敢追我。法曰:众草多障者,疑也。
【今译】
凡是同敌军对阵时,我方策划要突袭敌军,就必须选择草丛树林之地,插上许多旗帜,向敌军显示处处都有驻兵。这样,调遣敌军在东边防守,我军就袭击西边,这样就必然得胜。如果我军打算撤兵,就要假设阵营迷惑敌军,我军就可安然撤退,敌军必定不敢追赶我军。兵法说:在草丛中设置许多障碍,是敌军的疑兵。
【战例】
《北史》:周武帝东讨,以宇文宪为前锋,守雀鼠谷。时陈王纯屯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椿屯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汾水关,并受宪节度。密谓椿曰:“兵者,诡道。汝今为营,不须张幕,可伐柏为庵,示有处所。兵去之后,贼犹致疑。”时齐主分兵万人向千里径,又遣众出汾水关,自帅大军与椿对。椿告齐兵急,宪自往救之。会椿被敕追还,率兵夜反。齐人果以柏庵为帐幕之备,遂不敢进。翌日始悟。
【战例今译】
据《北史》记载:周武帝亲率大军东征,委任宇文宪为先锋,进驻雀鼠谷。当时,陈王宇文纯率兵驻守千里径,大将军永昌公宇文椿驻扎在鸡栖原,大将军宇文盛守卫汾水关,都接受宇文宪的节制调遣。宇文宪秘密对宇文椿说:“用兵打仗是个诡诈多变的行动。你现在用帐幕搭营房,可砍些柏树搭棚子,表示有人居住。等我军撤走后,敌军发现这些小屋仍会迷惑不定。”这时,齐王高纬分兵万人向千里径前进,另派一部分兵力进汾水关,他亲自率主力部队同在鸡栖原的宇文椿对垒。宇文椿把齐重兵压境的战情急忙报告给宇文宪,宇文宪便亲自率援兵解救宇文椿。正遇上部队就被打败,齐军急迫,周军乘夜撤走。北齐军看到北周军搭设的那些棚子,以为内有伏兵,不敢再向前追赶。到了第二天,才发现上了当。
九十二、穷战
【原文】
凡战,如我众敌寡,彼必畏我军势,不战而遁,切勿追之,盖物极则反也。宜整兵缓追,则胜。法曰:穷寇勿迫。
【今译】
凡是作战,假若我众敌寡,敌方必然害怕我军声势,不战而逃,千万不可追击,因为事物达到极限会走向反面。应调整部署,徐徐追击,这样就会胜利。兵法说:对待垂死之敌,不要穷追猛赶。
【战例】
汉赵充国讨先零羌,羌见充国兵至,羌虏在所久屯聚。懈弛,望见大军,弃辎重,渡湟水。道隘狭,充国徐行驱之。或曰:“逐利行迟。”充国曰:“此穷寇不可迫也。缓之则走不顾,急之则还死战。”诸校曰:“善。”虏赴水溺死者数百,余皆奔溃。
【战例今译】
汉代,赵充国讨伐先零羌,军队到了羌人所驻的地方。羌兵因长期驻扎此地,军队松弛,等到发现汉军到来,便丢弃了辎重,渡过湟水逃跑。山路狭窄险隘,赵充国徐徐向前追赶。有人说:“追逐逃敌,越快越好,这样太迟缓了。”充国说:“这是穷寇,不能急追。慢一点就各人互不照顾,追急了又会促敌死战。”各军校都说:“很对。”羌兵在汉军的追击下争抢渡河,被淹死的有几百人,其余的都溃散逃命。
九十三、风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或遇风逆,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假若遇到顺风,就可顺着风势进攻敌军;如果遇到逆风,也可出其不意去突袭他们,这样就没有不战胜的。兵法说:如果是顺风就顺风势进攻敌军,如果是逆风就坚守阵地迎进来攻之敌。
【战例】
《五代史》:晋都排阵招讨使符彦卿等与契丹战于阳城,为敌所围。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敌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诸将请战。杜威曰:“候风稍缓,徐观可否?”李守贞曰:“彼众我寡,风沙之内,莫测多少,惟力战者胜,此风乃助我也。”呼曰:“诸军齐战贼!”符彦卿召诸将问计,或曰:“敌得风势,宜待风回。”彦卿亦以为然。右厢副使药元福曰:“今军饥渴已甚,若待风回,吾属皆为敌有矣。且敌谓我军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符彦卿等乃将精骑,奋力击之,逐北二十余里。契丹主奚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橐驼,乘之遁去。晋军乃定。
【战例今译】
据《五代史》记载:后晋的都排阵招讨使符彦卿等同契丹大战于阳城,被敌军围困。后晋部队又缺少饮水,想挖井取水,可一挖就塌。当时又刮起东北风,敌军趁势放火,并且扬起尘沙助长火势。晋军见此情景很愤怒,大声呐喊:“都招讨使为什么不下令反击?难道让我们白白流血等死?”各位将士都纷纷请战。都招讨使杜威说:“等风势缓和下来时,再观察是否能够出兵。”马步都监李守贞说:“敌众我寡。现在风沙弥漫,敌军摸不清我军实力,谁奋力作战谁就胜利。大风恰好帮了我军的忙!”他随即对各位将士大声呼喊:“各路将士齐心协力地出击敌人!”符彦卿召集各位将士一起商议作战计划。有人说:“敌人风顺,我军应当等待风向变了再战。”符彦卿也认为这样稳妥,但右厢副使药元福反对说:“目前我军饥渴难忍,如果等风向改变后,恐怕都已成了战俘了,而且敌军此时认为我们不会逆风袭击,我们就应该乘其不备去袭击他。这就是用兵作战的诡诈之处。”符彦卿听了,率领精锐骑兵奋力反击,把毫无防备的敌军打退20多里。契丹国王坐着奚车逃了十几里,眼看晋军追兵冲来,慌得找来一匹骆驼逃跑了。后晋将士也停止追赶,撤军回师。
九十四、雪战
【原文】
凡与敌相攻,若雨雪不止,视敌无备,可潜兵击之,其势可破。法曰:攻其所不戒。
【今译】
凡是对敌,假如相攻战,遇到下雪不止的天气,侦察确悉敌人没有戒备时,那就可以偷偷派兵袭击他。这样,敌人的阵势便可被我军打破。兵法说:进攻敌人要乘其疏于戒备之时。
【战例】
唐遣唐邓节度使李愬讨吴元济。先是,愬遣将二千余骑巡逻,遇贼将丁士良,与战,擒之。士良,元济骁将,尝为东边患,众请刳其心,愬许之。士良无惧色,遂命解其缚。士良请尽死以报其德,愬署为捉生将,士良言于愬曰:“吴秀琳据文城栅,为贼左臂,官军不敢近者,有陈光洽为之主谋也。然光洽勇而轻,好自出战,请为擒之则秀琳自降矣。”铁文及光洽被执,秀琳果降。愬延秀琳问计,答曰:“将军必欲破贼,非得李祜不可。”祐,贼健将也,有勇略,守兴桥栅,每战常轻官军。时祐率众割麦于野,愬遣史用诚以壮士三百伏林中,诱而擒之以归。将士争请杀之,愬独待以客礼。时复与语,诸将不悦,想力不能独完,乃械祜送之京师,先密奏曰:“若杀祜,则无成功。”诏以祜还。见祐大喜,署为兵马使,令佩刀出入帐中。始定破蔡之计,令祜以突骑三千为前锋,李忠义副之;愬以临军三千为中军,李进诚以三千殿为后军。令曰:“且东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卒,敕士少休。令士卒食干粮,整羁靮、鞍铠、弓刃。时大雪,旌旆折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人人自谓必死。诸校请所之,愬曰:“入蔡州,取吴元济。”众皆失色。相泣曰:“果落李祜奸计。”然畏愬莫敢违。夜半,雪愈盛,分轻兵断贼朗山之援,又断洄曲及诸道桥梁,行七十里至悬瓠城。城傍皆鹅鹜池,愬击之以乱声。初,蔡人拒命,官军三十年不能至其城下,故蔡人皆不为备。祐等攀城先登,众从之。杀守门者,而留击柝者,纳其众城中。鸡鸣雪止,遂执元济,监送京师,而淮西悉平矣。
【战例今译】
唐宪宗派遣唐邓节度使李愬率军讨伐割据淮西镇而与朝廷对抗的吴元济。开始,李愬派部将马少良率2000余骑兵巡逻,路遇敌将丁士良所部,双方交战,活捉丁士良。丁士良是吴元济的一员猛将,经常率兵在东部边沿骚扰,众将恨他而请求挖他的心,李愬同意了。但丁士良面对死亡却毫无惧色,李愬看到后立刻给他解开绳索。丁士良因此而表示愿以尽死效力来报答李愬的救命之恩。李愬则任命他捕捉生将。丁士良向李愬建议说:“吴秀琳现在据守文城栅,他所处的地位如同吴元济的一只左臂;朝廷军队之所以不敢靠近他那里,是因为有陈光洽为他出谋划策。然而,陈光洽却是个勇敢但很轻率,喜欢亲自出战的人,请允许我前去把他抓来。这样,吴秀琳将会不战而自动投降了。”等到铁文和陈光洽被丁士良活捉过来以后,吴秀琳果然不战而投降了唐军。李愬请来吴秀琳问以征服吴元济的计策,秀琳回答说:“将军如果一定要击破吴元济的话,没有李祐不可。”李祐,是吴元济的一员健将,既勇敢又有谋略,他长期守卫在兴桥栅,每次作战总是轻视官军。此时李裙正率兵于田野里收割小麦,李愬于是派遣部将史用诚带领300名壮士埋伏于附近树林中,把李祐活捉而带回军营。唐军将士都争着请求把李祜杀掉,但惟有李愬以待客之礼款待他,并经常与他交谈,其他将领对此都很不高兴。李愬考虑到单凭他个人力量无法保全李祐,于是便给李裙戴上刑具派人押送京师长安,此前先秘密写好奏表呈送唐宪宗说:“如果杀了李祜,平定淮西就会前功尽弃。”宪宗阅表后,立即下令将李祜送还李愬。李愬见李祐已经安全回来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为兵马使,并且准令他可以佩戴腰刀进出自己军帐。正式制定了奇袭蔡州的战略计划。于是,李愬命令李祐率领号称“突将”而担任冲锋陷阵的敢死队3千人为前锋,李忠义为副将;李愬与监军率领3千人为中军主力;李进诚率领3千人为后军担任后卫。部署停当以后,李愬下达命令说:“只管向东前进!”唐军东行60里后天已黑了,进至张柴村,将该地守军全部杀死,然后命令部队就地稍事休息,吃些干粮,整理好马笼头、马缰绳、马鞍子以及铠甲、弓箭、兵刃等武器装备。当时,天正下着大雪,凛冽刺骨的寒风刮得军旗破碎,冻死的人马随处可见,唐军人人都认为此番必死无疑。这时,众将校请示下一步行军方向,李愬明确而坚定地说:“到蔡州去取吴元济的首级!”众人听后大惊失色,相对哭泣说:“咱们果然中了李祐的奸计了。”可是,于大家害怕李愬,所以没有敢于违抗命令的。到了半夜时候,雪下得更大。李愬这时一面派遣一支轻装部队南下切断朗山敌人增援蔡州的道路,一面出动部分兵力北上卡住洄曲和其他通往蔡州的道路上的桥梁。又走了70里,进至蔡州城下。该城旁边都是饲养鹅鸭的池塘,李愬叫士兵击打池中的鹅鸭,让它们发出叫声以掩盖唐军行进声响。最初,从吴少诚占据蔡州对抗朝廷命令以来,唐军已有30多年不能进至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李祐等率军首先登上城墙,部队紧随其后,杀死了守卫城门的敌兵,只留下打更人继续敲梆报更,然后打开城门,唐军全部进入城中。到鸡鸣天亮之时,雪已不下了,终于活捉了吴元济,并用囚车押往京师长安。淮西地区完全平定。
九十五、养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军曾经挫衄,须审察士卒之气,气盛则激励再战;气衰则且养锐,待其可用而使之。法曰:谨养勿劳,并气积力。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假如我军曾经遭到挫败,那就必须细心观察部队士气状况。士气旺盛,就激励他们与敌人再战;士气衰落应暂且休整,等到士气旺盛可用时,再使他们对敌作战。兵法说:慎重保养,不使过于疲劳,提高士气并积蓄力量。
【战例】
秦始皇问李信曰:“吾欲取荆,度用几何人?”对曰:“不过二十万人。”及问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王曰:“将军老矣,何怯也!”乃命信及蒙恬将二十万人伐荆。翦因不用,遂谢病归频阳。信与蒙恬攻楚,大破之。乃引兵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不顿合,大败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信奔还。王怒,自至频阳见王翦,强起之。对曰:“老臣悖乱,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王从之。翦遂将兵,王送至灞上。荆人闻之,悉兵以御翦。翦坚壁不战,日休士卒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与士卒同甘苦。久之,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翦曰:“可用矣。”荆人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翦追击大破之。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翦乘胜略定城邑。
【战例今译】
秦始皇问李信说:“我要取得楚国,估计要用多少兵力?”李信回答说:“不过20万兵力。”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60万兵力不可。”秦始皇听了说:“将军您老了,为什么那样胆小?”于是派李信和蒙恬率20万兵力进攻楚国。王翦因不被重用,就告病假回到频阳。李信和蒙恬进攻楚地,李信打败楚军取得了很大胜利。又带兵向西同蒙恬会师于城父。但是楚军尾随秦军,伺机进攻,三昼夜没让他休息,把李信的军队击败,进入了两个兵营,杀死了七个都尉,李信大败而回。秦始皇很生气,立刻亲自到频阳看望王翦,强令他带兵出战。王翦回答说:“臣年老又固执又糊涂,大王要是一定起用我,那还是非60万兵力不可。”秦始皇答应了。王翦又重新带兵出征,秦始皇亲到灞上设宴送行。楚国人听说王翦带兵前来,就把全部兵力调来抵御王翦。王翦坚守营垒,并不出战,每天休整练兵,让士兵洗澡,并给士兵改善伙食,亲自与士兵接触,和士兵同甘共苦。时间长了,王翦问旁边人说:“现在士兵们在营里作什么游戏呢?”旁边人回答:“他们正在练投掷石块和跳远哩!”王翦说:“很好,这样的士兵可以用来打仗了。”楚军寻求作战而找不到机会,就调兵向东撤退。王翦趁机带兵从后追击,打败了楚军。大军到达蕲南,在战斗中斩杀了楚军将领项燕,楚兵大败而逃。王翦乘胜前进,占领了不少城邑。
九十六、书战
【原文】
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曰:信通问,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
【今译】
凡是与敌军作战对阵时,不可让官兵通家信,也不能让他们和亲戚往来,这是怕家人和亲戚说法不一,引起军心猜疑。兵法说:写信问事,心里就往往有所畏惧;和亲戚朋友往来,心理就会有所牵挂。
【战例】
蜀将关羽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屯陆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与羽厚结好。后蒙袭收公安、南郡,而蜀将皆降于蒙。蒙入据城,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令军卒不得干历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法,乃泣而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与衣粮。羽还,在道路,每使人相问,蒙辄厚遇之,周游城中,家家致问。羽人还,私相参问,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士卒无斗志。会权又至,羽西走漳乡,众皆降。
【战例今译】
蜀汉将领关羽驻扎在江陵,吴国用吕蒙代替鲁肃为将,驻扎在陆口。吕蒙刚到,对外加倍布施恩德,与关羽表示友好;暗地却偷偷地袭取了公安、南郡等地,蜀将都投降了吕蒙。吕蒙进入城池,俘获关羽部将家属,都进行抚慰,命令官兵不得干扰人家和勒索东西。吕蒙帐下有一同乡军官,在老百姓家里拿了一个帽笠,用来修复公家的铠甲。这虽是公事,吕蒙还是认为违犯了军令,不能因为是同乡就废除法律,便含泪将他斩首。于是军队内部都很震动,路上谁丢了东西,也无人敢捡了。吕蒙早晚还派亲近的人抚恤老人,问寒问暖,对有疾病的送医送药,对饥寒的送衣送粮。关羽还在途中时,曾派人前去探听消息,吕蒙都用厚礼对待,让他们在城内周游,到家家户户去问候。派来的人回去以后,士兵都偷来问讯,互相传递消息,说明家中安然无恙,吕蒙待他们比往时更好。因此,关羽的官兵都没有斗志,恰逢孙权又来夹攻,关羽终于向西败走,部众都投降了吴军。
九十七、变战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在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今译】
凡是兵家的法则,最重要的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战术,最可贵的是能够准确掌握部队将士的情况。采取行动前,必须事先探明敌情,如果敌情没有变化,就要善于等待;如果有所变化,就要随其变动而有所反应,这样才能占有有利形势。兵法说:能够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的策略而战胜敌军,就称得上是用兵如神。
【战例】
五代、梁末,魏博兵乱,贺德伦降晋,庄宗入魏。梁将刘乃军于莘县,增垒浚池,自莘及河筑甬道输饷。梁帝诏寻出战,曰:“晋将未易击,候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又遣使问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粮,尽皆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将疗饥耶?”又遣使督战。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将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默然。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尽乎?”众皆失色。时庄宗兵压营,亦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寻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既至,退复战于故元城,庄宗与李存审夹击,梁兵大败。
【战例今译】
五代时期的后梁末年,魏博地区驻军叛乱,胁迫节度使贺德伦投降了后晋,后唐庄宗李存勖进驻魏州城。后梁大将刘率兵在莘县布下防线,增修营垒,加固城防,并且疏浚河池,在从莘县到黄河边修筑了一条通道,专门输送粮饷。梁末帝催促刘寻进攻李存勖。刘说:“晋军并不容易攻打,我正在观察敌情,一旦有了机会再迅速出击,我哪里敢拖延时间偷安而导致内部产生危机?”梁末帝于是又派人视察,并询问刘作战方针,刘回答说:“我也并没有什么奇特策略,只要能给我的部下每人十斛粮食,就可以打败敌人。”末帝闻知大怒,说:“刘是用粮食来治疗饥饿病的吧。”又派特使来监督作战。刘对部下说:“大将远征在外领兵作战,即使是皇上的旨意有时也可不接受。同敌军交战中,要随机应变,哪能事先决定作战的方法呢?从目前情况看,敌方已经作了充分准备,不是轻易可以击败的,诸位将军以为如何?”各位将领要求出战,刘寻默默不答。有一次,刘把各位将领召集到帐前,每人发给一碗水,让他们喝下。大家迷惑不解,有的喝了,有的借故没有喝。刘说:“喝一碗水都这样困难,那滔滔不尽的河水又怎能一下喝完呢?”各位将领听了,大惊失色。当时正碰上李存勖率兵进逼刘的营地,刘仍按兵不动。末帝又屡次派人责成刘马上作战,他这才亲率万余名将士突然袭击魏州,抓的俘虏和缴获的物品实在不少。等了一会儿,李存勖的援兵赶到,刘便命部队退回去。后来又在故元城交战,刘因被李存勖和李嗣源、李存审前后夹击,被打得大败。
九十八、畏战
【原文】
凡与敌战,军中有畏怯者,鼓之不进,未闻金先退,须择而杀之,以戒其众。若军中之士,人人皆惧,不可加诛戮;须假之以颜色,说之以利害,示以不畏,喻以不死,则众心自安。法曰:执戮禁畏;太畏则勿杀戮,示之以颜色,告之以所生。
【今译】
凡是对敌作战,假如军中有畏敌怯战的人,听到击鼓进军的号令不前进,没有听到鸣金收兵的号令他先撤退,必须选择情节严重的执行军法斩首,以此警戒其余的人。假如全军人人都惧怕敌人时,就不可以单纯采取杀戮的办法了,必须以勇武必胜的神色,向士卒表明敌人并不可怕,讲清勇与怯在对敌作战中的利害关系,晓谕他们以敢于战斗才能避免死亡的方策。这样,士兵情绪自然安定下来。兵法说:在对敌作战中要用杀戮的办法来制止畏敌怯战的问题发生,假若人人惧怕就不能杀;将帅应向部队展现自己英勇无畏的精神面貌,告诉他们以敢战而求得生存之策。
【战例】
《南史》:陈武帝讨王僧辩,先召文帝与谋。时僧辩婿杜龛据吴兴,兵甚众。武帝密令文帝速还长城,立栅备之。龛遣将杜泰乘虚掩至。将士相视失色,帝言笑自若,部分益明,于是众心乃定。
【战例今译】
据《南史》记载:南朝梁敬帝时期,陈霸先率兵进攻王僧辩,事先召集他的侄子陈蒨商定作战计划。当时,王僧辩的女婿杜龛率兵拒守吴兴,其部队人数很多,陈霸先密令侄子陈蒨回到长城,构筑营栅工事以防备杜龛来攻。杜龛派遣部将杜泰率兵乘虚前来袭击长城,陈蒨部队将士对敌人的突然到来大惊失色。但陈蒨却异常镇静,谈笑自若,对兵力的部署安排,更加周密明确,使部队情绪迅速安定下来。
九十九、好戏
【原文】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
【今译】
兵器,是杀人致死的凶险器具;战争,是违背道德的野蛮活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因此,不能以国家大、人口多,就倾尽全力进行征讨,使战争无休无止,终有一天非失败灭亡不可,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发动战争如同玩火一样,如果不加收敛将有自焚的危险。所以,恃强好战,用兵不止,祸患到来之速将在来不及转身的瞬间。兵法说:国家虽然强大,连年战争不停,就非灭亡不可。
【战例】
隋之炀帝,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祸起萧墙,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可不慎哉?
【战例今译】
隋炀帝当时所控制的国土并非不辽阔,他所统治的人民也并非不众多,只因他穷兵黩武、嗜好战争,连年用兵,征战不停,一旦发生突然事变,首先在辽城军事失利,然后引起朝廷内部分崩离析,这样悲惨结局岂不为后代人们所耻笑吗?啊!身为国君的人,能够不慎重对待吗?
一○○、忘战
【原文】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戒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平,忘战必倾。
【今译】
凡是太平而不忘记危难,治世不可忘记战乱,这是明智的人所深以为戒的。天下安定的时候,不能废弃武备,如果考虑不周全,有事时就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对内必须修明政治,对外必须严整武备。用笼络手段使远方的人来朝,武备也不能不考虑。一年四季讲习武备的礼节,是为了表示国家没有忘记战争;不忘记战争,还要表现在教导百姓不停止军事训练上。兵法说:天下虽然安定,忘记战争就必定遭受危险。
【战例】
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休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几危,旧物几失。吁,战岂可忘乎哉!
【战例今译】
唐玄宗时,天下安定时间很久了。刀枪毁坏,马放南山;罢免武将,不用军队;国家不懂武备,百姓不懂战争。等到安史之乱,事变突起,读书人不会为将带兵,百姓不会临阵作战,以致社稷几乎危亡,先代的遗物完全失守。啊!军事作战,这样重大的问题,怎么可以随意忘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