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国王不甘心失败,在第二年春天又派出使者来到希腊各城邦,扬言要希腊各城邦臣服于自己,但是希腊两个最大的城邦——斯巴达和雅典却坚决拒绝:雅典人把波斯的使者扔下了悬崖,斯巴达人则把波斯的使者推到了井里面。斯巴达和雅典的坚决对抗态度大大激怒了波斯国王,他决定对希腊进行第二次战争。
不久,强大的波斯国国王大流士一世派了10万精兵攻打弱小的雅典,波斯的舰队浩浩荡荡地横渡爱琴海,登陆马拉松平原。当时,雅典形势十分危急。
大流士一世率军在雅典城东北60千米的马拉松平原登陆,亡国的危险威胁着整个雅典城,雅典人立即派善于奔跑的斐力庇第斯前往邻邦斯巴达求援。这位快跑能手以惊人的速度,在两天之内跑了150千米的路程,来到了斯巴达,没想到却遭到斯巴达人的拒绝。斐力庇第斯忍耐着疲惫,又返回了雅典,把斯巴达的态度转达给雅典的将军们。雅典的将士们没有气馁,把全体公民组织起来,甚至把监牢的奴隶也释放出来,大家上下一心并肩战斗。但即便如此也才聚集了1万人的军队,根本无法与强大的波斯十万之众抗衡。雅典著名的统帅米亚太对战士们说:“雅典城就要沦陷了,你们是想戴上奴隶的枷锁,还是要永远做一个自由人,就看今天这一战了。”面临亡国的雅典人斗志昂扬,在马拉松平原与波斯军队展开了激战。
米亚太熟读兵书,擅长用兵,并且是位英勇善战的英雄。面对强大的波斯国,他知道不能力敌,只能智取。于是他想出了妙计,用一小部分兵力正面佯攻,而把重兵埋伏在马拉松平原两侧山丘里。他们且战且退,诱敌深入。波斯军不知是计,以为稳操胜券,正在洋洋得意之际,埋伏的雅典大军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波斯军猝不及防,溃不成军。雅典军乘胜追击,一直把波斯军赶到了爱琴海。
这一仗,大获全胜,夺取了7艘战舰,歼灭波斯军6000多人,而雅典军伤亡人数仅190人。这是一场闻名世界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米亚太将军又选中了斐力庇第斯,回城报捷。这位长跑能手虽然在战场上受了伤,但还是毅然接受了任务。他以飞快的速度从战场跑到了雅典广场,向着焦急的人们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倒在地上牺牲了。
马拉松战役的胜利,迫使波斯帝国订立了和约,承认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独立,使希腊摆脱了波斯帝国的奴役,逐步走向了繁荣。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的胜利和英雄斐力庇第斯的功绩,1896年在雅典举行的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增加了一个新的运动项目,即马拉松赛跑。参赛的运动员从马拉松平原开始起跑,沿着当年斐力庇第斯经过的路线,到达雅典,全程40.2千米。1920年,经确切的测量,确定为42.195千米。这就是马拉松长跑这个名字的由来。
斯巴达克改变北上计划之谜
勇敢的斯巴达克带领着他的人民反抗罗马奴隶主,义军的声势很快壮大,他们要回到自己家乡,要自由地生活,但最终他们却没有翻越阿尔卑斯山。
公元前73年春夏间,在古代罗马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仅一年时间,义军扩大到七万余众。意大利南部的坎佩尼亚、鲁卡尼亚、阿普里亚等地,成为义军自由驰骋的战场,当地的奴隶主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斯巴达克义军的声势之大,威力之强,充分显示了被压迫的奴隶大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大灭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元老的威风。
当义军先后粉碎罗马大法官克劳狄和瓦里尼的围剿后,斯巴达克“拟订了一个十分合理的行动计划”,“全军向阿尔卑斯山前进,越过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一些人回色雷斯,一些人回高卢”。此计划提出后,遭到自己的副将克里克斯的强烈反对,甚至“由于彼此争执行动计划,几乎把事情弄到哗变的地步”,最终克里克斯率两万义军脱离主力,被罗马官军消灭,然而斯巴达克并未因此而改变北上出境的计划。他命令义军战士烧掉一切多余的物资,杀死所有的俘虏,屠宰牲畜,穿过亚平宁山脉轻装北上,打开通向阿尔卑斯山的道路。
北上途中义军战士同仇敌忾,机智勇敢,连续击溃罗马名将林图鲁斯和格里乌斯的几万大军的前阻后追,历经二十天的激战,千余里的长途跋涉,义军终于攻克了北上的最后一座城市——穆提那。斯巴达克义军战士朝思暮想的阿尔卑斯山终于出现在眼前。此刻再没有罗马官军的疯狂阻击,战士们仿佛听到祖国在向自己呼唤,只要按计划翻越高山,北上出境的计划就可胜利完成。
可是,在巍峨的阿尔卑斯山脚下,在日夜为之奋战的北上出境计划即将完成之时,斯巴达克却放弃原来的计划,向全军下令,烧毁多余物资,杀掉多余马匹,挥师南下。
斯巴达克为何改变北上出境的计划?多少世纪过去了,至今还是个谜。记述斯巴达克起义的古典作家普鲁塔克·阿庇安、萨留斯特、福洛茹斯、阿罗修斯等人的有关史料根本没有对此作出说明。鉴于目前资料的缺乏,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看法:
(1)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改变北上出境的计划,主要是因为客观形势的变化引起的。任何天才军事家的进军方案总是建立在与之相应的历史条件基础上的。斯巴达克当初制订北上出境计划时,看到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因此他深知以自己的几万战士与强大的罗马官军火并,势必失败。于是,力图缩短在意大利的活动时间,率领全军向敌军薄弱的北部地区进发,争取早一天翻越阿尔卑斯山。而义军绝大多数战士之所以赞同北上出境计划,并随之远征,也是因为战士们感到罗马这个凶恶的庞然大物是难以战胜的,他们在意大利是得不到自由的。然而北上的节节胜利,尤其在击溃罗马名将林图鲁斯和格里乌斯几万大军的数次前堵后追之后,战士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觉得自己的力量是强大的,拥有十二万兵力是能够攻克罗马的,在意大利获得新生是有希望的。更何况他们长期在异国他乡,与家乡的音信早已断绝,怎么会知北上出境之后的祸福?于是义军战士打消出境的念头,强烈要求斯巴达克改变北上出境计划,进攻罗马。此时斯巴达克的部下就像普鲁塔克在叙述义军战胜克拉苏副将描述时所说的一样:
“因为逃亡的奴隶们都非常地骄傲起来,他们不愿意再听到退却的话,也不再服从将领们”,斯巴达克如不顺从众意,势必导致克里克斯的悲剧重演。为了保住起义力量,把纪律松懈的战士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只好改变北上出境计划,率军南征。
(2)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之所以改变北上出境计划,主要是由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三千米左右,许多山峰终年白雪皑皑。山上气候变幻莫测,山路崎岖险峻。十二万义军战士抵达山下时,身穿单衣,给养不足,因此翻越面前的高山是无能为力的,义军只好改变进军计划。
(3)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之所以改变北上出境计划,主要是因为缺乏意大利北部农民的支持。公元前一世纪意大利北部与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形势不同。北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具有商品生产性质的大农庄尚未普及,小农经济仍然较为稳定。因此小农无改变现状的愿望,他们不支持奴隶起义。没有北方农民物质上的援助,斯巴达克义军是不能北上出境的,斯巴达克只好掉转旌旗南下,另寻出境之路。
(4)极少数学者认为,北上出境计划的改变,是因为义军战士在北上胜利之时,不忍心丢下仍然在罗马奴隶主皮鞭之下呻吟的阶级弟兄而离去,为了解救苦难的伙伴,他们宁肯抛开个人的得失,为奴隶阶级的解放,为消灭罗马奴隶主阶级,向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奴隶主再次发起进攻。
解开斯巴达克改变北上出境计划之谜,还有待于新的史料的发现,随着史学成果的不断出现,这个谜最终是会真相大白的。
汉尼拔为何没能征服罗马?
迦太基著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如神兵从天而降出现在意大利北部时,让罗马人大吃一惊,但汉尼拔并没让他们吃惊到底,却让后世的我们纳闷不已。
汉尼拔(公元前247—前183年),迦太基著名的军事统帅、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公元前221年,汉尼拔担任迦太基驻西班牙军队的最高统帅,着手进行征服罗马的战争准备。
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开始对意大利大规模军事远征。当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突然出现在北意大利时,犹如神兵从天而降,大出罗马人意料之外,整个罗马被恐慌不安所笼罩。尔后,汉尼拔率军直捣意大利中南部,在特拉西美诺湖、坎尼等会战中,多次大败罗马军队,尤其是坎尼战役后,罗马可谓已陷入绝境,汉尼拔几乎就要实现其征服罗马的梦想了。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罗马人就扭转了战局,汉尼拔最终未能完成其征服罗马的宿愿。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史家有各种解说。
有人认为:汉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罗马,是因为共和制罗马当时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尽管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不同阶层的平民和贵族之间存在着矛盾,但是在平民经过两个多世纪的斗争废除了债奴制度,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益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得到调整,平民在国家生活中的积极性大为提高,国家政治生活暂时比较安定,这些为罗马战胜汉尼拔的进攻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前提。同时,在与迦太基作战的问题上,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是比较一致的,罗马进行战争的主要工具是组织严密的军团,这些军团由罗马公民组成,平民特别是农民是罗马军团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希望从战争中获得一份土地,因此作战特别尽力,这就使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战争过程中虽屡遭失败,但在每次失败之后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直到最后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