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鼬,直立身高仅12英寸,是一种小型、花面的哺乳动物,居住在地球上最炎热、最干旱的沙漠里。猫鼬长着长长的尾巴和深色的皮肤,眼睛周围的黑色圈纹,就像戴着一副太阳镜,显得十分聪明可爱。
猫鼬的天敌包括各种鹰和隼,尤其是生活在非洲的猛雕常常追得它们无处可逃。再加上猫鼬体内没有脂肪储存功能,如果它们每天没有进食就会饿死。所以如何教自己的后代掌握捕食的本领和逃避天敌,就成为它们牵涉到物种延续的大问题。
Thornton和McAuliffe两位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猫鼬对后代的教育实践堪称一绝。他们对此作了以下记录:鼬崽出生后,母鼬会带着它们钻出地洞,到户外享受阳光。同时,母鼬在它们面前动作敏捷地示范捉蚱蜢,并咬掉蚱蜢的翅膀和硬壳,用嫩肉喂小鼬,让小鼬感受嫩肉的美味。
小鼬稍稍长大时,母鼬会带回一只奄奄一息、还在抖动翅膀的蚱蜢,但它没有帮鼬崽处理食物,而是把蚱蜢直接放在小鼬面前,让小鼬自己动手。开始小猫鼬由于经验不足,无法卸掉蚱蜢的坚硬部分,常常使一息尚存的蚱蜢突然拍起翅膀夺路想逃。这时,一直在旁边观战的母鼬马上用爪子打掉了蚱蜢的翅膀,并示意鼬崽们继续。母鼬一边温情脉脉地注视着小猫鼬,一边发出呜呜声表示满意。难度降低了,小猫鼬信心十足,一会儿就把蚱蜢处理好,狼吞虎咽地吃掉了。
随后,母鼬开始把活蹦乱跳的蚱蜢带回家。在小猫鼬对付蚱蜢的过程中,它会在一旁监督,如果小猫鼬打退堂鼓,母鼬就用鼻子或爪子反复把猎物推到小猫鼬面前,鼓励它们更勇敢些。这样反复几次,小猫鼬通常就会成功地吃掉猎物。
随着小猫鼬的长大,成年猫鼬会把越来越不容易进食的猎物放到它们面前。母鼬开始给年幼的猫鼬吃死蝎子、受伤的蝎子,然后是活蝎子。等小猫鼬再长大一些,可以进食一些体型较大的哺乳动物时,母鼬就把死老鼠带回来。为了避免鼬崽在和老鼠的搏斗中受伤,又能尽快教会他们格斗的方式,母鼬用爪子轻轻拨动死老鼠,假装猎物还在挣扎。这一招很管用,两只小鼬崽马上全神贯注地和那只被母鼬控制的死老鼠周旋起来。它们不断试探它,拨弄它,轮流向它进攻,最终成功地美餐了一顿。而一直在旁边诱导鼬崽学习格斗的母鼬也发出了温柔的鼓励声。
为了教育幼崽,母鼬每天的捕食时间和食量都有所下降,但它依旧无怨无悔地从事着这种费时费力的“教学工作”。事实证明,在母鼬的教育下,小猫鼬成长得十分迅速,它们很快就能和活老鼠决一死战了。最后,连杀死一条眼镜蛇也不在话下。
Thornton和McAuliffe两位科学家还发现,猫鼬有着惊人的词汇量,彼此能很好地交流,甚至表达复杂的思想。鼬王时而发出低低的“咕咕”声号召大家一起活动,时而发出咆哮声向大家宣布有外敌入侵。在“教学”活动中,每当鼬王或哨兵发出某种声音信号时,母鼬就会马上低头对身边的小猫鼬反复强调这个声音,仿佛是在说:“孩子,记住,这是号召行动的声音!这是进攻的意思……”母鼬利用一切机会教导小猫鼬懂得自己族群的“语言”,让它们尽快学会躲避危险,并参与集体行动。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被母鼬无比的耐心和鼓励所感动,它就像一个高尚的园丁一样。Thornton和McAuliffe认为,母鼬的教育之道实际上是三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鼓励诱导,而这正是人类教育提倡的三个要素。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只有人才真正懂得教育,而动物充其量也只会模仿。猫鼬,却用自己对后代的教育实践给人类上了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