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所认知的动物中,蚕的生命过程是极其悲壮的。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等五个阶段,仅40多天时间的寿命。这期间,它还要经历四次脱皮的痛苦过程。由于生命很短,它只有争分夺秒地劳动,劳动成果便是蚕丝。后面的事情,每一个养过蚕和没有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蚕丝是蚕一寸一寸从嘴里吐出来的,可以吐到一公里多长。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快乐专注的努力劳动,才被自己的蚕丝将身体束缚得紧紧。直到被人一股脑儿丢进开水锅里,煮死。而那些美丽的蚕丝,成了别人的嫁衣。
然而,蚕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尊重。自白居易在《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中写道“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蚕就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每当这种时候,我在悲哀的同时,也升起怒火。蚕在丝尽后,本可以自己破茧而出的,只是人们担心茧被它破出洞,丝线将会变短,不能用于纺丝织绸,所以要在其尚未破茧以前将蚕茧放入沸水中杀死蚕蛹。人们在作恶的同时还嘲笑它“作茧自缚”,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有没有良心。
白居易在嘲笑蚕时,须不知自己也是一条蚕。对此,鸟窠禅师特意提醒了他。这个故事很著名:一年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去拜访鸟窠禅师,看到禅师住在杭州泰望山的松树上,感慨地说:“禅师住的很危险哪。”鸟窠禅师说:“我看大人更危险。”白居易不解地问:“我是朝廷大员,有什么危险可言?”鸟窠禅师说:“欲望之火燃烧,人生无常,尘世如同火宅,你陷入情识知解而不能自拔,怎么能不危险呢?”白居易若有所思,但又问鸟窠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回答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白居易讥笑地说:“这话3岁的小孩都知道。”禅师说:“虽然3岁的小孩都知道,但81岁的老翁却未必能做到。”白居易豁然开悟,施礼而去。
我想,如果鸟窠禅师和白居易早谈起这番话,白居易就可能不会嘲笑蚕了。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茧,由工作的丝、友情的丝、陋习的丝、欲望的丝……或紧或松地包绕着我们,负重在我们的身上,吸取着我们的热量,让我们寒冷,让我们退缩。爱国诗人陆游早就看透了,于是发出感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茧是我们亲手营造的小世界,虽然狭窄,却相当安全,甚至是因为习惯而成和谐自然。茧外是陌生的环境,刺眼的阳光,新奇的声音,紧张的挑战,所有一切,时时在扰动着我们。我们很多人在习惯的窠臼当中难以自拔,终生困顿在他们自己的茧里。而蚕就是再痛苦,甚至面临死亡,也要破茧。
蚕通过自己的壮烈之死也没有使那些人明白,世界只是一个茧,而他们未曾真正生活过。这便是蚕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