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美洲的丛林中,有一种蝙蝠叫吸血蝠,专靠吸家畜和鸟类身上的鲜血来维持生命。
吸血蝠以山洞、古堡、废墟为居所,白天潜伏在洞中,等到午夜离开栖息地去寻找睡梦中的诸如牛和马等猎物。一旦发现猎物,吸血蝠在猎物附近降落,快速冲上去,用它的门牙切掉猎物一块无毛的皮肤,然后用槽状的舌头舔食血液,耐心地享受美餐。它们有时也吸食人血。
吸血蝠因这种饮食习惯使它“臭名昭著”。世界上有许多关于吸血鬼的传说,就是以吸血蝠为素材的。当开拓新世界的殖民者把吸血蝠的传说带回欧洲后,吸血蝠更是与久远的吸血鬼传说合二为一。在美洲,人们认为它们都是无恶不作的巫婆,在夜里脱了皮,变成一个火球,躲在僻静的角落里,一有机会就飞到人和动物身上来吸血。撇开迷信不谈,吸血蝙蝠如此大量吸血,妨碍家畜生长,传播狂犬病和其他疾病,确实令人讨厌。
如此令人厌恶的动物,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君子”蝠。研究人员发现,吸血蝠成群地居住山谷洞穴的顶壁,过着引人注目的群居生活,分享着相互陪伴的欢乐。它们比较爱干净、整洁,大部分时间都用来认真地梳理打扮,经常用利爪把身体上纤细柔软的毛梳理整齐。当排泄的时候,它们会小心翼翼地把身子离开洞壁,以免弄脏自己。
一只体重40克的吸血蝠往往要吸食超过20克的血液,因为血液并不是什么营养丰富的食物,其中超过九成的是水分,如果超过三天不进食就会饿死。对于吸血蝠来说,吸血不是个轻松的工作,每天要吸到足够的血并非易事,同类的激烈竞争再加上动物们都有自己的有效防范措施,使得吸血蝠们吸血越来越难,很多吸血蝠们往往忙碌多天都一无所获,死亡的阴影时刻在它们头上笼罩。为了避免饿死,吸血蝠们演化出了团结的社群关系。美国蝙蝠学家杰拉德·威尔金森发现,吸血蝠并不冷酷无情,它对同类还是很有爱的。在吸血蝠的群体里,如果一只吸血蝠肚子空空,可以向另一只乞食,吃饱了的吸血蝠会把血吐给饥饿的同伴吃。首先获益的是幼小的蝙蝠,然后是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最后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
更令研究人员敬佩的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成年蝙蝠想要乞食,并不是其它吸血蝠都会给。只有那些平时曾经帮助过别的吸血蝠,当它们需要血时,其它吸血蝠才愿意搭救它。而那些因为“饥渴”死掉的吸血蝠,都是平时不愿帮助别人的自私者。
它们的这一种互助原则,千百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变化,一直持续至今,这也是这么多年这么多人想消灭它们而至今无法消灭的原因。科学家认为,“礼尚往来”的“信用”观念是道德感的起源,当危机来临,一个人能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取决于他平时对待别人的态度和做法。吸血蝠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