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有本事的人喜欢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因为在斗争中他们感到其乐无穷。
明代初叶有两个人有真本事:李善长和刘基。李善长,这个活跃在明初政坛上的超重量级人物,有着惹人注目的多重身份:朱元璋的淮西老乡;帮助朱元璋取天下的重要智囊和后勤补给官;明朝开国第一文臣,第一任宰相;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人称再世孔明。
李善长的本事,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评价。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军功,但“给军食,功甚大”,乃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除了这些,朱元璋更赐给李善长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当时封公的六个人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朱元璋颁发的“嘉奖令”上,李善长被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在洪武功臣中独一无二。
仔细琢磨,论智谋和文采,刘基的本事或许更大些。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却只被封伯爵。而且他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年俸只有240石,比李善长的4000石少出十几倍。
同样有本事,同样有功劳,待遇为什么却这样悬殊?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难以解释,在这一切的背后,其实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们,而这只主宰他们的无形的手始终引发、把握、利用了他们之间的争斗。
明王朝在建立政权过程中,因地域和方言等因素,各地成立了老乡会,使大臣形成了派别。其中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这一集团人多势众,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常遇春等人,会长由李善长担任。李善长的特点是外表宽厚,却心胸狭窄,谁敢和他过不去,就一定要解决对方。
淮西集团最大的对手,就是浙东集团,首领就是刘基。刘基是御史中丞,是言官的首领,也就是说,浙东集团是唯一有和淮西集团抗衡资本的老乡会。
洪武元年,双方第一次交锋。交锋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是李善长的亲信。李彬由于犯法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朱元璋外出,李善长连忙去找刘基说情,刘基却软硬不吃,还将这件事向朱元璋报告。
朱元璋正准备看一场好戏,要的就是这种局面,命令立刻处死李彬。李善长气坏了,开始准备反击。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积聚淮西集团的能量,从多方面攻击刘基。朱元璋冷眼旁观,没有难为刘基。但刘基自己知道,再呆下去危险就大了,于是请假回了老家。
这次交锋看似淮西集团占了上风,但刘基的这招妙棋完全把淮西集团给蒙了,他在临走之前已经布下了自己的棋子——杨宪。杨宪是刘基的死党,接任御史中丞,在刘基的部署下,韬光养晦,利用言官的力量,不断收集李善长的黑材料,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小报告。朱元璋知道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何在,便顺水推舟地对李善长有了看法。不久他干脆召回了刘基,委以重任,并全面打压淮西集团,使浙东集团开始占上风。
李善长也非等闲人,逐渐明白自己已成靶子。他左思右想,为何不学学刘基找一颗棋子呢?于是他看中了胡惟庸,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选择最终让他踏上了不归之路,也最终结束了这场斗争。
后面的故事众所周知。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明史》上说,“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乃为《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株连蔓引,迄数年未靖云。”洪武二十三年,在残酷的所谓胡惟庸谋反案稍稍平息之后,原本早已退休、77岁的李善长被人告发与胡案有关。除了李善长本人,他的妻、女、弟、侄四家有70余人被株连至死。幸免于难的,是他的儿子李祺,因为娶了朱元璋的女儿,连同两个孙子总算被赐恩免死。
朱元璋在收拾李善长、胡惟庸之前,先收拾了刘基、杨宪。李善长布下的胡惟庸这颗棋子在害死自己的同时,也变成了害死刘基的定时炸弹。朱元璋利用了这颗定时炸弹,便有了历史上那次著名的朱刘会谈。
那一天,朱元璋以严肃的口气问刘基:“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做丞相?”刘基十分警觉,马上说道:“这要陛下决定。”朱元璋接着问:“你觉得杨宪如何?”刘基此时明白,这是一次异常凶险的谈话,朱元璋明知杨宪是我的人还来问我,这是试探,于是马上回答:“杨宪有丞相的才能,但没有丞相的器量,不可以。”朱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刘基心里想着,汪广洋并不是淮西集团的成员,这是朱元璋怀疑我和他勾结,于是见招拆招,回答道:“此人很浅薄,不可以。”朱元璋说出了第三个人选:“胡惟庸如何?”刘基想不到朱元璋会问胡惟庸,没有深想,马上回答:“胡惟庸现在是一头小牛,但将来他一定会摆脱牛绳的束缚把车拉翻!”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看来,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如果说刘基刚才对胡惟庸的评价使朱元璋不满意的话,那么下面的回答却是致命的:“现在的这些人,在我看来并没有合适的。我并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皇上慢慢挑选吧。”
这可能是刘基一生中说得最不合适一句话,自居丞相之才不说,还说出所谓嫉恶如仇的话,如刘基所说,谁是恶呢?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下书给刘基:“你年纪这么老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何苦在这里陪着我呢。”刘基明白,自己失败了,只好再次回到了乡下老家。
胡惟庸成了丞相,首先找个借口杀掉了浙东集团的干将杨宪,然后指使手下收拾刘基,并扣除了刘基的退休金。刘基陷入了绝望,回到了京城。刘基原以为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自己的性命会有保证。洪武八年,刘基生病了,胡惟庸受朱元璋的委派前来探视,并让随身的医生给刘基开了药方。刘基吃了药后,病情越来越重,过了不久就死去了。
现在看来,李善长、刘基再有本事、再有智谋,再怎样斗来斗去,能逃脱朱元璋的掌控吗?就拿刘基的死来说,连傻子都知道刘基是被胡惟庸害死的。很多人都知道,胡惟庸和刘基有仇。朱元璋也知道,却派他去探望刘基。而刘基这样有影响的人,胡惟庸如未得到朱元璋的默许是不敢随便动手的,不然也不会让刘基在他眼皮底下逍遥五年。刘基自己也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所以明知自己中毒却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解药。
而李善长的奇惨奇酷之祸,却是朱元璋一手炮制。朱元璋自己也认为李善长一家的死难太过惨烈给人刺激太深,所以一些文人才敢面对君主的淫威,替李善长申冤。著名才子解缙的奏折,道出了所有人的疑惑:李善长当年冒万死才有了后来在新朝中的地位,他已经是勋臣第一,得到了“公”的最高爵位,儿子当了驸马,亲戚都当了大官,一个做臣子的到了这一步已是顶点。如果他像别人指控的那样,辅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他又能到哪一步?充其量不过仍是勋臣第一,能超过他现在已得到的一切吗?何况,李善长又不是小孩子,他难道不知道取天下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元末大乱中,起来争天下的人多了,除了您朱皇帝,不是都灰飞烟灭了吗?这些李善长当年都曾目睹和亲历,他怎么可能在即将“翘辫子”的高年,却非要去冒这种危险?朱元璋看后,若有所思,“竟亦不罪也”。
翻阅史料,从字里行间细细揣磨,我禁不住有一种感觉,朱元璋对李善长、刘基两人未必真有什么大不了的担心。对朱元璋来说,他们也是一颗棋子,一颗能够帮助他平衡全局、走活全盘的棋子。当棋子的使命完成,剩下的就只是死路一条了。
对照李善长、刘基,还有人喜欢东施毒计西施阴招吗?别斗了,正如网络热词说的那样:神马都是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