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晓岚家里出了事,我连夜乘车赶到哈尔滨,去看望正读大学的她。那是08年的初夏,柔暖的阳光平复不了心中的焦虑,这个女孩子,生活中的苦难多得数不清。
初识晓岚时,她刚刚来到哈尔滨读大学,离家千万里。在朋友家里见到她,她正在给朋友的女儿认真地讲解着物理,在那些做家教的大学生之中,她也许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她用左手拿着笔飞快地书写着,因为她的右臂处空空荡荡。朋友见我观察晓岚,感叹道:“这个孩子,很坚强呢!”
和她熟悉以后,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经历。她的家在一片美丽的山水之间,可是家庭状况却和周围的景色格格不入。简陋的房屋,贫困的生活,多病的母亲,使她自小就比别的孩子懂事。她可以在假期里帮父亲去山上拉石头,可以在繁忙的劳动之余把课程觉得极好,许多次,她和那些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想辍学全力帮家里,可是父母终是不同意。十四岁那年,她被山上滚落的石头砸掉了右臂,后来,她的母亲又病逝,从此,她的青春就在抗争与努力、失落与希望之间跋涉着。
谈起往事,晓岚有着极平静的神情,仿佛那些事,只是她在书上看来的别人的故事。她说:“刚开始练飞用左手写字时,真的很难呢,写一会儿就很累,还写得歪歪扭扭的,不如一年级小学生写得好!”我多次见她奋笔疾书,那些字落在纸上充满灵性,仿佛她跳跃的心。那场事故并没有影响她太久,她反而从中学会了更多的东西,比如坚强,比如坚持。终于到了高考,可是,坎坷又一次来了。她虽然考得很优秀,可是所报考的院校竟没有愿意招收她的,只因为她的残疾。当时只觉得陷入了黑暗,是的,所坚持的到了最后,却无法抵达,有一种前路崩塌的感觉。
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复读,虽然在县城上一年的学要花很多钱,可是父母无悔,她亦无悔。在高考前她写信给许多院校,说明了自己的情况,终于有些学校答复,如果成绩达到,一定录取。经过山重水复,晓岚再次看到了目标,不再是远隔云端遥不可及。后来,她就来到哈市的这所大学了。
当我提出要将她的经历写出来时,她犹豫了一下,说可以写,但还是不要提她的名字了,或者不用真名。那年秋天,我拿着刊登那篇文章的报纸,去学校找她。那是一个中午,我和她走在校园后面的一片密密的林子里,她看着报纸,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哪有你写得那么好,那么坚强,那些日子,我也偷偷哭过呢!”
一路走着,迎着微凉的西风,她忽然一拉我,惊喜地问:“你看,地上那些是什么?”我向林间的地面上望去,除了一些细细地杂草,再就是满地斑驳的影子。她又说:“看那些阳光,像不像一朵朵的花?”阳光从高高的枝叶间投下来,一点点地形成一簇簇,细看起来,果然像许多花儿在绽放。可是,为什么我刚才只看到了影子,却忽略了阳光?
到了哈尔滨时,在去见晓岚之前,我还在一直想着怎么安慰她。她的家在四川,一场地震,灾难再度降临。可是,当她站到我面前,说的第一句却是:“你别着急呀,已经有消息了,我爸没事,只是砸坏了腿!挺幸运的!”她告诉我虽然着急,可是现在却无法回去,也不能回去,不过将来她一定会回去。目光中闪着坚定,回去,回去,她定是要回到深爱的故乡的。那个下午,我陪她去给灾区捐了款,也只是在那一瞬间,她的眉眼间有些悲戚。
这个孩子,她终还是坚强而善良的。便记起那年在林中的所见,那大朵大朵的阳光,原来一直都盛开在她心里,所以她才能在重重地苦难之中,发现那么多美丽的事物。是啊,在黯淡的际遇之中,有太多的人和我一般,只看到那一地的阴影,却看不到那些静静开放着的阳光之花,黑暗只是它绽放的背景。在心里开出一朵朵的阳光花,眼里的世界又如何不会温暖而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