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层的中央是芝加哥著名人物和事件的宣传板,中间穿插着希尔斯大厦和其他建筑的霓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也看不清上面小字的介绍,只是感觉到芝加哥人对自己城市文化的一种深深的自豪。芝加哥看起来很像纽约,建筑的密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她也有自己的秀美和矜持的一面。如果把纽约比作珠光宝气的豪门贵妇,那么芝加哥就是高贵清雅的大家闺秀。在这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下,芝加哥人也有一份乐于享受生活的浪漫情怀。
安静而高贵的艺术博物馆
对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耳闻已久,她几乎是我的所有朋友来芝城决不可错过的一站。芝加哥有各种各样的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工业博物馆、水族馆、天文馆、当代艺术馆,林林总总加起来有十数之多。而在我看来,艺术博物馆是最特别的一个。
她安静地坐落在湖边,似乎成了千禧公园的一部分;她有收藏最丰的莫奈作品以及我喜欢的其他印象派藏画;她藏有亚洲出土的各种精美古董,有一个展馆完全是中国的古代精品;她的藏画跨越几个世纪,有各个时期和画派的著名作品。如此丰富的收藏,怎能不吸引我呢?
我从来不是现代艺术的痴迷者,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看似一根绳子随便摆放一下就是艺术。可是对于18、19世纪的欧洲绘画,古典或是印象,我都情不自禁地喜欢。喜欢古典画细致的描绘,热爱印象派光与影的变幻。看到人们驻足最多的一幅展品,不必说,自是莫奈的《睡莲》。
我从一个展室走到另一个展室,不知道自己到底走了多久,整个人只是陶醉在这些或细腻或粗犷的笔触中了。绘画是比文字更加直接的方式,每一幅画,都淋漓尽致地表达着画家的喜悦和悲哀。那些或明快或暗淡的色彩,或流畅或扭曲的线条,跳跃在画布上,就是画家思想和精神的使者。
3个小时,终于把三层的艺术博物馆从头到尾看完了。坐在楼梯中间的长凳上休息了一会儿,我意犹未尽地想再去看一遍,却发现快到回程的时候了。也罢,这么美的地方,我一定还会再来。
密歇根大道 · 最后的乐章
密歇根大道号称是芝加哥的第五大道,可见她和纽约第五大道一样,都是闻名遐迩的商业街,芝加哥最繁华的商业地段之一。我从艺术博物馆一路走来,却觉得她比第五大道要美得多。密歇根大道,少了那份浓浓的商业气息,多了一种古典的恬静气质。街道旁的路灯是那种很古老的感觉,后面是紧挨着的高档服饰店,和橱窗里的模特相映成趣。这种矛盾恰恰就是芝加哥的魅力所在吧:古典和现代的完美结合。
我看看时间,到了和芝城告别的时候。心里突然变得万分不舍,好想还能在芝城多留一天。再一次走过芝加哥河上的那座桥,我不禁驻足注视着这静静流淌的河。在岸边高耸入云的建筑中,她依然静谧着,就像几百年前一般的流淌着。黄昏时分,望着河水中重重高楼朦胧的倒影,我想起了杜牧的那句诗:多少楼台烟雨中。
波士顿——故事开始的地方
从芝加哥回来之后,我再一次启程去了距离法灵堡3个小时车程的波士顿。波士顿这个城市,对学过美国历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它的名字来自于英国一个同名的城市,而波士顿,也是美国最早的殖民地之一。这里发生了许许多多与美国开拓者有关的历史故事:波士顿倾茶事件、波士顿大屠杀、第一届大陆会议;这里也安息着许多历史名人和开国元勋,几百年的历史浓缩地绵延在一条长达三公里的自由之路上。波士顿,是一个变革的起点,也是所有关于美国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金融商业区
当我初次踏上波士顿的街道,就立刻感觉到了一种历史和现代互相交融的气息。旅行的第一站是城市中心的金融商业区,这里好像华尔街之于纽约一样,是波士顿金融业的心脏。我从地铁站里出来的时候,就好像一个多年隐居山野的人第一次重回人世一样,立刻就淹没在了这一片匆匆里。一个老太太注意到了我迷惘的神情,问道:“孩子,你迷路了?需要帮助吗?”我说我有点疲劳,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她指了指街道对面:“那边有个星巴克,你可以去那里坐。”这时候正是正午,我坐在星巴克舒适的沙发上,一边喝着凉爽的柠檬冰茶,一边看着街道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的脸上多数都有着英挺的神情,身上穿着干净整洁的衬衫,手里端着一大杯咖啡。我在的咖啡厅和门外的十字路口像是两个平行而没有交集的时空,一个忙碌,一个悠闲。
波士顿艺术馆
艺术馆总是我每到一个城市一定不会错过的一站,在波士顿也不例外。只有几站地铁的工夫,我就来到了坐落在地铁站旁边的艺术馆。如果芝加哥的艺术馆是一个大家闺秀,那么波士顿艺术馆则可以用小家碧玉来形容:小巧精致,它恰似邻家的一个清秀姑娘,简简单单的美,就在颔首一羞间。
艺术馆的中央是一个漂亮的庭院,把艺术馆的前后隔开,成为一个U字形。多数艺术馆的一楼都是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手工艺术品,比如中国的瓷器、古希腊的雕塑、非洲的图腾和埃及的木乃伊,二楼则是来自欧洲的从文艺复兴到17、18世纪和19、20世纪的绘画作品。波士顿艺术馆也是相似的布局,于是我在走马观花地看完了一层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走上二楼。
从文艺复兴到17、18、19、20世纪,我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独立的作品,更是一幅欧洲艺术历史的卷轴。从宗教画、肖像画、静物画,到印象派,后印象派,直到抽象艺术,每个人都在这些细腻的笔触中陶醉。也许这就是艺术的妙处,你不需要精通,只要用最真实的感觉去欣赏。
环城游和自由之路
波士顿有许许多多的环城旅游车,而几乎所有的旅游车的起点都是位于码头的新英格兰水族馆,我就决定先去码头瞧瞧。一个女孩见我在各个旅游车的前面踌躇着,就上前跟我说话。她的名字叫茱莉亚,长着白人的面孔,可是英文却说得并不流利。我不禁好奇地问她从哪里来,她说是俄罗斯。而听说我来自中国之后,她特别高兴地说自己在美国碰到了半个老乡。他乡遇故知,总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我们最终决定一起坐一辆旅行车:全程解说,一天中可以在旅行车经过的九个景点不限次数地上下车,很方便我这种希望深入一探究竟的人。
开朗的司机一个一个地问乘客来自何方,我惊奇地发现同行的人不但来自美国各州,而且还有来自加拿大和法国的游客。如果加上我和茱莉亚,那么这一车游客可以称得上是“多国帮”了。我们经过了小意大利,保罗·瑞维尔故居,旧船遗址,老城市政府,法尼尔楼,波士顿大屠杀旧址。司机妙趣横生地解说着发生在这些地方却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我突然发现,即使是那些创造了美国历史的伟人,他们的生活也像普通人一样,有欢笑,有苦涩,有欣喜,有无奈。当走到波士顿公园和州政府这一站的时候,我和茱莉亚以及漂亮的旅游车告别,因为这里是自由之路的起点。
自由之路被称为美国独立的诞生地。保罗·瑞维尔的故居就静静地坐落在自由之路的轨迹上,不远处是挂着古老吊灯的老北部教堂,也是美国历史的最初起点。在这里,美国最早的一批移民聚集在一起,为了自由幸福的初衷,策划抵抗大英帝国的统治,争取美国自由的明天。
今天的自由之路是一条由红砖砌成的不到三英里的步行小路,却依然是美国革命时期的精髓所在。它开始于波士顿公园,一直绵延到查尔斯城的邦克山。波士顿公园的游客信息台外面站着几个穿着美国18世纪装束的人,提供自由之路的全程解说。不过这服务要收取不菲的费用,所以我只从信息台拿了一本介绍自由之路的免费小册子,就从波士顿公园上路了。
波士顿公园位于波士顿市中心,是美国最古老的公园。这里有大片的翠绿的草坪和树冠茂密的大树,蜿蜒的小路上零星地放置着木制的长椅,是一个特别恬静的地方。我坐在柔软的草地上,想着这曾经是一片孕育自由和独立的土地,似乎也感受到了早期移民心中光辉的梦想。
沿着自由之路继续走着,就会看见街角的一座漂亮而气派的金顶建筑,这就是新麻省州政府。虽说称之为“新”,其实这座建筑已经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它的落成轰动了当时的建筑界,也使它的设计者查尔斯·布分成为殖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今天的州政府的顶端是一个镀金的圆顶,有趣的是,当年完工时的圆顶是木制的,并且会漏水。1802年,木顶换成了铜顶,而后又在独立战争之后将铜顶镀金。两百年前,自由之子们就在这里频繁地召开着会议,争取着波士顿的自治权。
接着走过不到半英里的路程,眼前出现了一片广阔的墓地,被称之为“爱国者最后的安息之地”。这里安葬着为数众多的美国早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三位独立宣言的签署人、麻省历届九位州长、波士顿大屠杀的五位罹难者、本杰明·弗兰克林的家庭以及保罗·瑞维尔,都长眠在此。也许这些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是只要一想到他们是谱写美国历史第一页,踏出争取自由独立的第一步的人,每一个人都会肃然起敬。
穿过几个街区,展现在眼前的是老南部会议楼和老州政府。尽管今天这两座建筑已经不再执行当初的职能,它们仍然被誉为“自由诞生的摇篮”。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历史的厚重感,我仿佛还能看到自由之子当年的身影。继续走下去,已经接近了处在波士顿这一段自由之路的尾声。记得经过法尼尔楼的时候,旅游车司机教了我们好几次“法尼尔”的发音。法尼尔是一个法国姓氏,由于它与英文迥然不同的发音,而从两百年前开始,来到波士顿的游客没有一个人能够读出它正确的发音。关于法尼尔楼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你几乎可以通过问一个问题来判断某个人是否来自波士顿:问他法尼尔楼的顶端是什么。答案是一只蝗虫。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法尼尔楼的顶端竟然是这么一只奇怪的昆虫,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这只蝗虫竟然成为波士顿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
我先坐地铁来到了位于红线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说实话,我一直对这所学校怀有一种敬畏。传说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都是科学天才,但是仍然被学校里巨大的课业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据说在学习、睡觉、社会活动中,一般的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只能做到两个,做到全部三个的会被称作“超人”。当我见到MIT著名的斯代塔中心时,我也似乎有一点明白麻省理工为什么是麻省理工了。这是一座怪异的白色建筑,中间有一部分突出来,并且呈现完全不规则的形状。在我看到这座楼第一眼的时候,脑海中立刻出现两个词:“几何”和“空间”。你很难评论它美或不美,绝大多数介绍斯代塔中心的文章所用的措辞是“有争议的”,或者你可以用“有趣”或者“特别”来形容。总而言之,它应该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建筑物之一。
接着,我又坐回了红线地铁,动身去哈佛大学。今天碰巧遇到了一段红线地铁关闭整修,我不得不中途换乘公共汽车。炎炎夏日,我辗转倒了三次车,终于来到了哈佛。有人说,哈佛的美丽和深邃是露水过客无法体会的。每一个在海外留学的人都一定听说过许多关于哈佛的故事;哈佛,也是多少人最初的梦想。哈佛之所以是哈佛,也许就在于她的独一无二。也许由于时处夏季,校园里人烟稀少,偶尔能看到几个学生躺在草坪上读书,或是喝着咖啡聊天。想象中的哈佛是充满霸气的,很宏大的感觉,可是展现在眼前的哈佛完全在我的意料之外。小巧精致的校园,设计独特的层楼,哈佛看起来很真实。哈佛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名字,她是哈佛,是一所富有人情味和学术气息的大学。
沿着校园里蜿蜒的小路走着,我完全漫无目的。多数时候,我喜欢把所有行程都计划到每一个细节,可是哈佛是特别的,她会给你惊喜。时而是一个映射出彩虹的喷泉,时而是一片茂密的树阴,时而是肃穆的图书馆,时而是肃穆的教学楼。只是简简单单地沿着小路走,哈佛有一种安静而律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