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向东偏北行100余公里,在河北省遵化市境内,有一爿帝王陵墓建筑群。这爿陵墓建筑群,坐落在屏障般的昌瑞山下。入关以后的第一位大清国皇帝顺治的陵寝—孝陵,便是这里的“首陵”。
孝陵的主神路长达6000余米,其间的石像生有18对—从北向南依次为:文臣3对、武士3对、立卧马各1对、立卧麒麟各1对、立卧象各1对、立卧骆驼各1对、立坐獬豸各1对、立坐狮子各1对,南端为石望柱1对,逶迤870米。主神路尽头是书案形的影壁山,绕过影壁山有大红门,大红门外有石牌坊一座,其南是永远呈跪拜人形的金星山。马兰河居其左,西大河在其右,山河呈环合之态,构成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这爿陵寝,埋葬着入主中原之后的大清国十位皇帝中的五位—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还有那位将两个皇帝控制在股掌之上的慈禧太后。
从有关文献上看,顺治帝福临是在京东围猎的时候选中自身陵寝的。康熙随其父,在孝陵之左建景陵。按照康熙随父建陵的“前例”,康熙的儿子雍正也应将陵寝建在昌瑞山下,但他偏偏出人意料地在北京西南的河北易县境内重新选了一块世称“清西陵”的“葬身之地”。雍正刻意将其陵墓弃祖离父、另辟溪径,很是蹊跷。解读这一蹊跷,民间的说法有三:一是他认为东陵的风水不好。确切地说,不是东陵的风水不好,而是好的风水地都被其祖其父的陵寝占去了。二是他心中有鬼,连死后埋在父母之墓旁也觉不安。三是另建陵寝,他自身可永占陵寝之首,永在中心之位。在民间传说中,康熙是他毒死的,其生母“仁寿皇太后”因其贬压同父同母的十四阿哥而暴卒。虽属传说,但也是无风不起浪。当年的湖南生员曾静历数雍正的十大罪状为:“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耽酒、淫色、诛忠、用佞。”
耐人寻味的还有乾隆的裕陵为什么不随其父建在“西陵”,而建在“东陵”。有说清高宗乾隆帝感念其祖父康熙帝对他的厚爱和仰慕祖父的“丰功伟绩”,因此他宁肯将自己的陵寝建东陵而不建西陵。但这似乎也可透露出他对父行的疑义,甚至很可能是他由此产生了不愿其父的劣行累及自己“英名”的念头。建陵弃父随祖的主意已定,但他担心子孙步其后尘,会使其父之陵成为一座孤坟;为了遮丑保面子并为自己找个充分的理由,于是他立诏—后世陵寝各依昭穆(左右)次序,迭分东西而建。
乾隆之后的嘉庆帝尊父之诏,乖乖地把陵寝修在了西陵。
以昭穆次序,道光皇帝的陵寝应该建在东陵;只因建成后的地宫渗水,一怒之下道光下令在西陵重建。民间传说中,道光是因为当朝签了丧权辱国的《万年和约》(史称《南京条约》)而无颜在地下见创立了康乾盛世的祖宗才移陵在西的。传说不是史实,但它却反映了百姓的褒贬和评说。
咸丰的定陵依诏建在东陵。夫唱妇随,慈禧以实掌朝廷大权之威在定陵的边上修建了逾制的豪华陵墓,东太后慈安则是在其旁搭了一个便车。其后的同治,由于慈禧垂帘听政,所以一直是个傀儡皇帝。同治生前没有选陵址,依照“昭穆”,他的陵寝应该建在西陵。但他年纪轻轻就“驾崩”了,大权在握的慈禧拿定主意把早夭的儿子埋在自己陵墓的边上。这大概也算是一种“补偿”,或者是“自我安慰”吧?
清东陵的风水墙外,还有一座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庄文皇后是满清入关前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的生母、康熙的奶奶。孝庄在病危之时,曾对康熙交代她的后事—她既不愿再动安奉已久的皇太极陵墓梓宫,也不愿劳民动众;更重要的是,“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所以嘱康熙“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康熙从小失父,是在孝庄太皇太后抚育下长大的;感念奶奶的抚育之恩,康熙遵嘱将奶奶葬在东陵。因为考虑顺治的孝陵已占据了陵内的至尊之位,其他地方都与辈分不相合,所以康熙只好在东陵大红门外东侧给奶奶找了一块临时安葬地,并命名为“暂安奉殿”。直到37年以后,雍正将“暂安奉殿”改建为陵。由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陵墓称“昭陵”,所以孝庄的陵墓称为“昭西陵”。
这是一爿埋葬过161位帝、后、妃及皇子、公主的陵寝。仅从它的建筑规模、墙头瓦色和排列位置,就可以看出被埋葬者生前的荣辱和尊卑。那清宫里的或悲或喜或悲喜交加的剧以及权谋秘史也埋葬在这里,留给人们一爿猜想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