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北京,或说“北京”这一称谓还未出现之前,“北京地区”素有“幽燕”之称。
一一题记
历史风云把我带到距今3000余年前的幽燕—那是周代初期,现今的北京地区有蓟和燕两个方国。风起云涌,燕吞并了蓟,从此蓟就被湮没在历史烟尘中,因此我们不知道蓟人故事,只知道当今广安门外的莲花池是蓟人用水的留迹。
战国时期,燕国出了一位雄心图治的君主—燕昭王姬职。姬职在燕下都(今河北易县东南,北易水河南)建“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揽请天下士。于是一批有本事却又不大得志的外乡人投奔到燕国,这其中有从魏国来的乐毅,有从齐国来的邹衍,有从赵国来的剧辛等。
遥想当年,被燕昭王拜将的乐毅率领燕国的大军竟然连拔齐国七十余城;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将燕国的领域向北向东扩张了许多,并设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邑所。由此,燕地从河北北部,扩展到辽宁西端。但好景不长,昭王死后,即位的惠王原本与乐毅不合,后又中了齐将田单的反间计,致使乐毅遭到斥逐。田单以火牛阵夜袭燕军,燕军大败,燕国的国势也就转盛为衰了。
古代幽燕地区具有戏剧性的故事,是《燕丹子》的故事或被后世称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据说燕太子丹先前曾在赵国当人质,那时的秦公子嬴政也在赵国当人质。同病相怜,俩人交往很密切。但是当嬴政回国当了秦国国君,太子丹又入秦当人质以后,嬴政便变了脸。嬴政不仅不念旧谊,反而以恶相待。太子丹以父王有病为由请求回国,嬴政回说等你头发变白了、马脑袋上长出角来吧。太子丹心急,头发果然变白了。更神奇的是,他的坐骑也头上生出角来(当然纯属演义)。有话在先,嬴政只好放太子丹回国,但却在必经之路的桥上设了机关(车马一过就会倒塌)。可是太子丹竟奇迹般地过去了。出边关的时候,赶上半夜,城门已关。担心嬴政悔言,太子丹学鸡叫而叫开城门。逃回国的太子丹深知嬴政的暴唳和灭六国的野心,也知道燕国的军力不能与秦国抗衡。于是他想到了被现代人称之为“超限战”的手段—即以同归于尽的非正常手段来消灭自己的敌人。
在燕人田光的推荐下,太子丹结识了曾经游历多国的卫国游侠剑客荆轲。为了使荆轲甘当杀手,太子丹极尽笼络之能事—金盘子尽荆轲所能装;荆轲称爱吃骏马的肝,便杀骏马取肝;荆轲独喜欢美人之手,就断美女之手奉上。荆轲见太子丹心诚,慨然答应去当刺客。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和接近秦王,荆轲带上了燕地督亢(今河北易县、涿州、固安一带)的地图及秦叛将樊於期的人头。颇具有戏剧性的是,为了刺杀秦王,这位走投无路的樊於期是自愿献上自己头颅的。陪同荆轲入秦的,还有一位年纪不大的燕国勇士秦舞阳。为了激励荆轲,田光自刎而死。临行的时间到了,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燕人高渐离把荆轲送出燕下都—武阳城的城外,一直走到燕国边境附近的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古乐器)为乐,荆轲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廷,秦舞阳一见秦王就吓得脸色发白;视死如归的荆轲却十分镇定,先献人头以得信任,然后亲自把地图献给秦王。其实地图内藏着匕首,于是“图穷匕首现”,使汉语又多了一句成语。但嬴政躲过一劫,荆轲死于非命。
刺秦不成的第二年,秦军便在大将王翦率领下打了过来,并在易水西击败燕军,进而占领了燕下都武阳城。次年,秦军攻占蓟城,太子丹随父亲燕王喜逃到了辽东。秦军再至,燕王喜为了自保,竟然把自己的儿子太子丹骗来缢死,然后把割下的头献给秦王。即使如此,把持王位34年的燕王姬喜还是成了秦军的俘虏,燕国还是免不了亡灭的命运。世有“卖主求荣”“认贼作父”和“虎毒不食子”之语,燕王喜竟然是“杀儿求安”,岂不悲哉!
二
《孟姜女的传说》,曾在幽燕地区广泛流传。当今的秦皇岛,应是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嬴政东巡时留下的域名,那时秦皇岛大概就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也当在幽燕地域之内。当今的秦皇岛姜女庙依然香火不断。
秦末,有一重大事件与幽燕地区相关联—这就是大泽乡起义。大泽乡在蕲县,也就是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远离幽燕;但这九百人组成的戌卒,原本是被秦政府征发到幽燕地区的渔阳去屯戌的,但被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按照秦律,误期当斩,于是陈胜、吴广率众杀死押解他们的军官,最后导致秦帝国灭亡的起义。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以后,幽燕地区有一个连环套样的变故。陈胜派部将武臣攻略原来的赵地,武臣自立为赵王;武臣又以旧燕上谷人韩广为将北略原先的燕地,韩广学武臣自立为燕王,并以蓟城为都。秦将章邯领军攻赵,还算念旧主的燕王韩广派部将臧荼率兵救赵,但直到项羽领兵赶到才击败秦军。于是臧荼等共推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其后,臧荼随项羽大军进军秦的老巢。秦灭,项羽以各路诸侯的盟主封18个王,臧荼因功被封为燕王;原燕王,也就是臧荼的旧主韩广被另封为辽东王。但韩广不从,于是臧、韩反目;结果韩广被击败,连辽东都没有了。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刘邦部下的韩信先把赵灭了,臧荼自知不敌,只好投降。刘邦立足未稳,依旧以臧荼为燕王。再其后,刘邦改立他的“发小”—同乡、同学卢绾为燕王。但过了不久,刘邦便将蓟城以南的29个县从燕地分割出去,另置涿郡。显然,缩小燕王管辖地盘的措施是刘邦并不放心这个“发小”。
燕王卢绾眼见曾经为刘邦一统天下而立过大功的齐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等一个个相继被灭,心知他这位“发小”是不会容忍异姓王的存在,于是暗作打算。结果刘邦以其暗通匈奴及其他反叛者为名攻下蓟城,卢绾只好逃亡匈奴,客死他乡。刘邦终于如愿以偿,封其子刘建为燕王。
那是一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时代。
三
我的思绪盘桓在历史的风云中—但在刘邦创建的西汉,幽燕无故事。
新莽时期,幽燕地区曾是汉光武帝刘秀借以起家的地方。到了东汉末年,精彩的故事和人物层出不断。中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说的就是东汉末年发生了黄巾军大起义,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兵。这招兵的榜文,引出了幽州治下涿县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刘备刘玄德,一个是世居涿郡、以卖酒屠猪为业的燕人张飞张翼德,还有一个是从山西逃难到涿县的关羽关云长。用现代的话说,关云长当时是流落在涿州的“逃犯”“北漂”,或者“无证小商贩”。汉代的涿郡,辖境相当今北京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其治所,在涿县。刘、关、张桃园结义,经过一系列征战、一系列故事,刘备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燕人张飞及流落在幽燕地区的关云长,则成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二。如今,河北涿州依然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纪念地。
而汉末枭雄曹操曹孟德,就是在官渡决战中打败强敌袁绍之后占据幽燕地区的。其后,曹军出卢龙,大败辽西乌桓蹋顿单于。征乌桓的期间,曹孟德曾登临冀东或说属于古幽燕地区的碣石山,并作了气魄极大的《观沧海》诗。诗中的“碣石”可能就是当今秦皇岛市昌黎县境内的“碣石山”。不过沧海变桑田,当年的碣石山紧临大海,如今的碣石山却在昌黎县城之北,到海边还隔着一个县城和县城南边的一片原野呢。昌黎县境内的海边,现今叫“黄金海岸”,已成夏季旅游胜地。
四
三国归晋。晋代的幽燕无故事。但在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和巴蜀地区先后有十六个割据政权。其中具“幽燕情结”并以“燕”为名的部落国或方国有: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这其中的西燕和南燕,辖域已经与幽燕地区没什么关系。但建立这些个“燕”国的人大多为鲜卑人,表明当年的鲜卑部落曾长期在幽燕一带蕃衍生息。
东晋名将祖逖,原本为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氏,应属幽燕籍。他是在西晋末年率乡党数百家南迁的,后被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为豫州刺使。他立志收复中原,为我们留下了“闻鸡起舞”的典故。
北魏时代应该一提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地理学家郦道元,他是范阳涿郡人,著《水经注》四十卷,并在其中记写了“蓟丘”和“洗马河”(莲花池)。南朝时代的范阳遒县人祖冲之,是推算出圆周律,造指南车、水碓磨的大数学家、大科学家。
五
隋炀帝大业三年,幽州改为“涿郡”。
隋唐之交,英雄备出、故事不断。这些故事,被后人写入了通俗小说《说唐》。名为“说唐”,其实说的大多是隋末的故事——话说山东好汉秦琼误伤人命,被发配到幽州,引出了世袭燕公的燕山罗艺的公子罗成。燕公子罗成是秦琼的表弟,后与秦琼等三十九人结义为兄弟。被排在隋末第七条好汉的罗成,隐瞒身份,多次救助加入反叛队伍的结义兄弟,后又与秦琼等人投奔了唐秦王李世民,也因此遭到与李世民明争暗斗的李家大公子李建成和三公子李元吉的忌恨。在李世民被排挤的时候,罗成遭到陷害,结果死在敌军的乱箭之下。
罗成的故事,大概是隋末唐初最引人注目的幽燕故事。
六
在我们心中的历史风云里,纠缠着一个永远的盛唐情结。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辽东一带的高句丽,后因粮荒而撤军到幽州。李世民要祭奠阵亡的将士,于是在蓟城内修建了一座庙宇,并赐名“悯忠寺”(也有说,当时未及建造此寺,后武则天追怀先帝遗愿而造,并赐名“悯忠寺”)。这寺,就是如今坐落在北京南城宣武区(近已并入西城区)牛街附近的法源寺前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个写照。昔日何等辉煌的一个大唐,差一点就完全毁在胡将安禄山的手下。
安禄山,史称“胡人”。他是营州柳城人。唐代营州,辖域相当今河北滦河下游以东、辽宁大凌河以西地区。柳城,为唐代营州治所,也是平卢节度使的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安禄山本姓康,初名轧荦山,其母嫁突厥人安延偃后,改名安禄山。据说安禄山长得高大雄伟,且骁勇善战。他被幽州节度使张守圭收为养子后,又以战功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虽说有了战功,但这升迁不能不与他有了当节度使养父这一大靠山有关。
又有说安禄山懂“九蕃语”。他原本东胡人,自然通晓东胡语;母改嫁入突厥家,学会突厥语很正常。再后以汉人为养父,他可能在这之前或之后学会了汉话。此外,他自小生活在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可能通契丹语或奚人语。由此可见他相当灵慧。世有安禄山为“杂种胡”之说—这应该是世人对他的轻辱之语。
后来安禄山从营州都督升任大唐范阳节度使。唐代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幽州郡已改置为范阳郡,治所依旧在蓟城(今北京城西南),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大部、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河北省保定地区小部。唐代的节度使,非同一般,是总揽辖区军、民、财政的最高长官,辖区内的各州的郡守,都在其属下。仅凭范阳节度使一职,安禄山已经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的地方军阀豪强了。
据说安禄山几次进朝,以憨蛮的表象和甜言蜜语被唐玄宗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认了干儿子。安禄山的“憨蛮”,其实也是甜言蜜语的另一种表现,意在迎合唐玄宗。他把一切功劳都归功于皇上一人—这是历代统治者都喜欢听都热衷听的话。凡是有点野心且或者有求于升迁又不算笨的人都会说。光说还不行,还得给人以实惠—这就是金钱开路,贿赂朝廷的高官,包括贿赂皇帝本人,收买身边的朝廷派去的监官。安禄山懂得这一套。当今的一些人也概莫如此。为此安禄山深得朝廷宠信,所以他又被外加了平卢和河东(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内长城以南,中阳、灵石、沁源、榆社、左权以北地区;治所在太原,即今太原市西南晋源)节度使。三镇节度使加于一身,其权势越来越大。为了积蓄力量,安禄山在范阳城北建“雄武城”(不知在今北京何处,似乎无人考证),广招兵马。
安禄山耐心地准备了10年左右,吸收了一些失意的文士为谋士,以奚、契丹等部族的8000人为亲兵,又以32名“蕃将”替代了原有的汉将。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羽翼丰满、拥兵20万,兼领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以讨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他率领15万兵将南下,很快就攻陷洛阳。第二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又有“雄武皇帝”之称),国号“燕”,建元圣武,以范阳为“大都”。
安禄山兵到之处,唐军一败涂地,朝廷慌作一团。叛军破潼关,临近长安,过惯了骄奢淫逸生活的唐玄宗只好带着杨贵妃匆匆逃窜。在途中的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随从护驾的军队哗变,唐玄宗为了安抚兵变只好忍痛牺牲杨贵妃和她的哥哥杨国忠,从而为白居易的千古名诗《长恨歌》留下了素材。诗人咏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好景不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为篡夺帝位而将安禄山杀死。这一年,安禄山大约只有五十余岁。
安庆绪也没活多长。唐军在安禄山死后不久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公元759年,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率领13万大军再一次发动进攻,并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对唐作战得胜。史思明杀死安庆绪,自称“大圣燕王”,又领兵攻陷洛阳。
史思明的王位也没坐多长,他的命运与他上司安禄山的命运几乎一样,他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死了(据说史朝义不是史思明的亲生子,而是史夫人嫁过来时怀胎带来的,因此经常受到史思明的训斥。直接杀史思明的,则是史朝义的部下)。
公元762年,唐军收复洛阳,史朝义在逃亡中自杀身亡。
安氏子轼父,史氏杀安子,史氏又子轼父,整个一连环套。都是为了一个权位。其实前例就在前边—隋炀帝杨广就是轼父隋文帝杨坚而登皇位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是杀了他的一兄一弟而坐上龙廷的。
千余年的历史风尘转瞬过去,我们胸中依旧溢满盛唐情结,怨恨的矛头都指向在范阳起兵的安禄山。但唐代的幽燕,不仅是反叛祸乱的发源地,也是几位留下千古绝唱的大诗人的故土。他们是—卢照邻(幽州范阳人)、卢仝(幽州范阳人)、贾岛(幽州范阳人)等。卢照邻为“唐初四杰”之一。诗以清奇凄苦著名的贾岛,写诗刻苦求工,为我们留下了“推敲”的典故。其他唐代大诗人如高适也到过幽州,王之涣曾寓居蓟城的蓟门一带。祖咏有《望蓟门》诗,唐玄宗时曾任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的张说有《幽州夜饮》诗。最出名的则是武则天时代从征到幽州的陈子昂更写下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也称“燕台”,有说它在今北京大兴东南一带。
七
经过“安史之乱”,大唐开始走向衰落,而后就是“五代十国”纷乱局面的开始。军阀混战,使原本生活在辽河上游一带的契丹族乘机入塞。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在太原举兵叛后唐,向契丹求助。石敬瑭不仅对契丹的太宗耶律德光称父,自当“儿皇帝”,而且在公元936年把燕云十六州(也称“燕蓟十六州”)割让出去。这一地域,除山西部分,大部分为幽燕地区。
石敬塘死后,契丹灭了他所建立的“后晋”,契丹也改国号为“大辽”。
辽开泰元年(1012年),大辽改幽州为“南京”,又称“燕京”,置“析津府”(今北京城西南)。辽代的幽燕地区还有萧太后摄政治国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事迹,不仅辽史留芳,而且为幽燕人物添写了女姓风采的重笔。
宋朝是在燕云十六州被石敬瑭割献给契丹以后于公元960年初建立的,史称“北宋”。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与北京似乎没什么关系,但若看家谱,他的祖籍竟然也是幽燕地区的涿州,与七百多年前的蜀汉皇帝刘玄德同籍。赵匡胤曾任后周殿前都点检(相当于御前禁军首领),领宋州(治所睢阳,后改宋城,今河南商丘县南)归德军节度使;登皇位后,以所领州名为国号。
赵匡胤还有个另类故事,这就是冯梦龙编著的《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有“赵太祖千里送京娘”的故事。那是赵匡胤在发迹之前,其父赵洪殷为南汉乐州(今岳阳)防御使。这位赵大郎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是一个任侠任气、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的主儿。只因在汴京打了御勾栏(皇家御用的演出百戏的场所),闹了御花园,他逃祸江湖,后暂宿在其叔父赵景清出家的太原(今山西晋源,地处晋中)清油观内。当他发现观内关着一啼哭的年轻女子时,以为叔父不走正道,不由勃然大怒,后来才知这女子是强盗劫掠来的。于是他决定将这年仅17岁的女子赵京娘护送回千里之外的老家。他让京娘骑在马上,自己则牵马步行。路途之中,几遇强人和波折,都化险为夷,终将京娘护送到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地处晋南)解梁县小祥村的家中。到了京娘之家,京娘的父母自是万分感激,但也使京娘的哥哥暗生嘀咕:孤男寡女,一路而行,能说得清楚吗?于是撺掇父亲把妹妹许配给赵匡胤。颇有燕赵男子汉大丈夫之风的赵匡胤十分恼怒,断然拒绝。赵匡胤离去后,京娘自缢身亡。到了黄袍加身和饮酒解兵权之时,赵匡胤身上的“燕赵之气”也就无影无踪了。
宋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赵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赵匡义曾经带兵打到幽州城附近,并在东郊高梁水(又称高梁河)一带与辽军激烈交战,但最后却是以太宗受伤、宋军大败而告终。宋、辽的争战,使幽燕地区长久流传着杨家将的故事,其中包括“四郎探母”“七郎打擂”“穆桂英挂帅”“佘太君百岁挂帅”等传奇故事。历史上的杨家第二代—六郎杨延昭,的确当过领军之帅,曾在景州(今河北景县)、保州(今河北安新县及徐水东)一带抵御过辽军的南侵。当时宋、辽的边界,在如今河北白沟一带。
八
金,为后来的满族先祖女真人所建。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后建国,都城设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的白城)。由于白城附近的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产金,而女真语称“金”为“按出虎”,由是以“金”为国号。
金朝实行的“兵民制度”—“猛安谋克”(300户为一“谋克”,以10谋克为1“猛安”),与500年后的满族早期的兵民制度—“牛录”(每10人选一首领为“牛录额真”,后改为300人为1“牛录”)何其相似。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州部,首先建立的就是“后金”。金亡于蒙古部,后金(大清)则是先征服了蒙古部才进军中原的。
北宋曾与后起金相约夹攻辽,条件是成功后北宋将原先给辽的贡转给金,金将燕云十六州还宋。金自是答应。可是北宋军两次进攻燕京(南京析津府)无果而还,金兵却在攻取了居庸关后致使守燕京的辽军投降。北宋朝廷遣使索要燕京,自是得以金银财宝来换。事隔两年,辽朝亡灭,金又把燕京夺了回去。又过了一年,金兵南下,攻破开封,俘虏了已成为太上皇的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
大唐悯忠寺建成五百多年以后,也就是宋靖康二年(1127年)八月十八日,在宋钱上留下飘逸的“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与其子钦宗赵桓一道被金兵押解到了燕京。其中徽宗被关押在延寿寺(辽时称“巨刹”,在今北起大耳胡同,南至杨梅竹斜街的延寿寺街。该寺已不复存在),钦宗则就被关押在唐时所建的悯忠寺内。据说钦宗曾被关押在寺内的一口枯井中—如是,昔日的大宋皇帝也只能“坐井观天”了。徽宗是一个大艺术家、大书画家,却当不了一个有为的皇帝。不知赵佶是否想到,诗词大家、擅长书法绘画的大艺术家南唐后主李煜,正是亡国于他的先人—李煜曾被关押在汴京,先被封为侮辱性的“违命侯”,后又被宋太宗宋赵光义毒死。以艺术家为国主的人,大概都玩不转政治。
看过《岳飞全传》或听过南宋岳家军抗金兵故事的人,都知道与之对抗的强敌“金兀术”。兀术是金太祖阿骨打的第四子,本名“完颜宗弼”,曾在左副元帅粘罕的部下,后升任金兵统帅。对宋作战时,兀术曾被宋将韩世忠阻击于黄天荡;进军河南时,他率领的金兵又受到岳家军的阻击。据有关学者说,兀术在燕京的寓所或帅府,就在燕京北部,也就是后来彰义门到施仁门之间一条贯穿东西的道路附近。这条路,与唐代的檀州街基本重叠。但对檀州街位置的说法学者并不统一。有的认为它在宣武区(近并入西城区)牛街地区西砖胡同北口附近;也有说,它的位置是广安门内大街东段;还有说,它的位置即现今的广安门内地区的三庙街,即东起上斜街、下斜街和顺河三巷的交汇处,西至长春街。作为金朝的重要将领常驻金与宋对抗的“前线都邑”,并且安设了自己的家,也在情理之中。
这个完颜宗弼(兀术)在金朝的确是个非同小可的人物,其命运有点与大清国的摄政王多尔衮相似。他在金熙宗时被封为藩王,任都元帅,进封越国王,既参与过与宋的和议,又曾撕毁过与宋的和约。在金朝的权力争斗中,他将另一为执金朝国政大将完颜昌排挤掉,致使完颜昌以“交通宋”的罪名而被杀。身为对宋作战的统帅完颜宗弼,一时权倾朝野,但他还是和宋达成了以秦岭、淮河一线为金、宋分界的协定。1148年,大名鼎鼎的金兀术因病而亡;至此,酗酒成癖的金熙宗就更加无力驾驭朝政了。
完颜宗弼死后,金朝的军政大权渐渐落在原为完颜宗弼部下的完颜亮的手中。完颜亮不仅杀了金熙宗,而且连他昔日上司完颜宗弼的子孙也没放过。
金贞元元年(1153年),自立为金主的完颜亮将金都迁至燕京(原辽南京),初名“圣都”,后更名为“中都”,建大兴府,并以汴京(今河南开封)为金南京。为了把金国的势力比较彻底地转移到幽燕地区,完颜亮不仅把都城迁到燕京,而且连女真人的祖坟也从金上京(黑龙江阿城附近)迁了过来,安置在城西南的大房山一带。
明代的冯梦龙在其编著的“三言”之一《醒世恒言》中,有“金海陵纵欲亡身”一卷,说的就是完颜亮夺得金国皇帝位以后,穷奢极欲,大兴征伐,最后被部下谋弑而死的故事。其尾有诗曰:“世人谁人不爱色?唯有海陵无止极。未曾立马向吴山,大定改元空叹息。空叹息,空叹息,国破家亡回不得……”
著名的“燕京八景”始于金朝,又称“燕台八景”“燕山八景”,为: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荫、蓟门飞雨、西山积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有说这里的“蓟门”,据说在当今的德胜门外;“金台”则是仿照燕昭王所筑黄金台而建,在今朝阳门东南,东三环呼家楼十字路口西南角。“八景”的名号,可见当时金代燕京的汉化程度。
九
蒙古大汗窝阔台元灭金。
据说蒙古军在攻打金中都时,曾发生激烈战斗。战斗结束后,中都,也就是这座古老的具有代表性的幽燕城邑—也就是老北京的前身,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历经蓟、燕都城,秦广阳郡、东汉幽州、隋涿郡、唐范阳、辽南京、金中都的历史名城被兵火毁于一旦,实为历史憾事。
金中都城完全毁灭后,“中都”复称“燕京”。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从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来到燕京。由于燕京城内的宫殿和大部分房屋已经被焚毁,忽必烈只好住在燕京的城郊。当时燕京东北郊外的琼华岛附近是一片水泊,岛上有金所建的离宫—大宁宫,依然完好,据说忽必烈就将大宁宫当做他的驻所。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决定完全废弃金中都城,并以其东北的琼华岛大宁宫为中心,另筑新城。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1272年,忽必烈将正在新筑的城定名“大都”。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都城筑成,蒙古人将大都称为“汗八里”,即大汗之城的意思。其城东、西两面,相当于后来老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其北,在今德胜门外和安定门外土城遗址处;其南,抵今东、西长安街一线。
北京人说自己冤枉的时候,常有一句话叫做“我比窦娥还冤!”这句话,来源于元代的戏曲大家、大都人关汉卿笔下的杂剧《窦娥冤》。关汉卿大约生于金末,去世的年代大约在至元二十六年(1279年)之后。当时的元帝国人分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关汉卿虽然属于第三等级,但从职业来说,就属于最低等级了。那时元帝国将“职业”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关汉卿就属于几乎是最底层的“老九”,仅在乞丐之上。
元代,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知识分子来说最黑暗的时代。太宗窝阔台曾举行过一次考试选士,但那以后,自唐代实行的科举制长期被取消了,直到延佑二年(1315年),元朝才重新开始断断续续的会试。由于取消了科举制,儒生也就失去了入仕立业的机会。为了吃碗饭,当时的儒生也只能混迹江湖,以卖文为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大都的儒生,就是其中的几位。他们为教司坊所属的戏班子乃至坊间歌妓写杂剧,写曲子,倒也成就了关、马的“元曲大家”。那时唯一的好处大概是没有或很少“文字狱”,因为元帝国的统治者大多不懂汉文,即使懂那么一点,也不谙其中“一语双关”“指桑骂槐”及借喻、暗喻的奥妙,因此也就少了许多望文生义、捕风捉影的“文字狱”。
关汉卿的“红粉知己”,是当时独步杂剧舞台的珠帘秀。她与剧作家关汉卿有着非比寻常的交谊,志同道合,相互爱慕。但珠帘秀身在教司坊,根本没有嫁夫的自由,有情人难成眷属。爱情的痛苦,乃是人生痛苦中的最大痛苦。愤怒,怨恨,又无奈,连天地都敢骂也不能不骂的关汉卿,最后被逐出大都,只能流落终老他乡。马致远的一首小令似乎写尽了关汉卿的归宿—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戏曲家关汉卿和他的“红粉知己”珠帘秀演出的是一幕爱情悲剧。
十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由主将徐达和副将常遇春为统帅的明军攻占元大都。朱元璋诏令将大都改为“北平府”。为防元军反攻,徐达命部将华云龙整修受到战火破坏的大都城西、北的城垣,改北垣的“健德门”“安贞门”为“德胜门”“安定门”。
为巩固城防,华云龙在北垣南约3公里处修建了一道土城墙。洪武四年(1371年),这道新建的土墙被加高加宽,并开辟两座城门,即“德胜门”和“安定门”,其北原大都的北垣及东、西垣北端的城段,包括“健德”“安贞”“肃清”“光熙”四城门都被废弃。
元顺帝虽然从大都逃跑了,但朱元璋还是怕元军卷土重来,因此派四子燕王朱棣带领精兵强将驻守北平府。这朱棣不仅是朱元璋的儿子,还是攻略元大都主将徐达的女婿;后来,徐女被封为“仁孝文皇后”。这层关系,使朱棣一开始出任燕王就有了军事上的后盾。
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发动“靖难之役”。仅仅几年,他就从他大哥的儿子手中夺取了帝位。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身在南京皇城里的朱棣怎么也不安生,决定迁都到他业以住惯了的北方,也就是他借以起家的北平府,并诏令改“北平府”为“北京”,称“行在”,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风云变幻。朱棣由“燕王”变成了成祖永乐帝,元大都变成了大明的“北京”,老北京的前身—“幽燕时代”也就到此结束了,而“老北京时代”,则开始迈开它的历史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