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从人类的战争史中可以看出,登陆作战是一种古老的作战方式。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种作战方式由于英法联军在土耳其的失败,而遇到重大挫折,军事家们由此断定,对敌国发起登陆作战是不会成功的。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德国便使用登陆作战的方式,于1940年4月9日在挪威登陆成功。随着战争的发展,参战各国都组织过不同规模的登陆作战,对登陆作战理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些战例甚至成为战后世界各国海军研究登陆作战的范例。
1.不受欢迎的作战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登陆作战是沿着一条摸索、总结和提高的轨迹向前发展的。1940年7月,希特勒被迫放弃对英国实施“海狮”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国海军没有自己的登陆舰,既不能保护13个师进行海上运输,又不能保证对登陆的补给。这就表明,登陆作战离开了海军兵力的运输、补给和掩护将寸步难行。战争要求海军以更大的规模和热情对待不断出现的登陆作战,这对于各国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大多数的国家并不情愿实施登陆作战。可以这样说,二战中的各国海军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进行海上登陆作战的。而从作战的实际效果看,轴心国海军实施的登陆作战次数较少,规模较小,对二战战局的影响和登陆作战理论发展的影响均不大。而盟国海军由于比较频繁地实施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登陆作战,而且集中地表现为规模较大,登陆作战所达成的多半是战役甚至是战略目的,因而盟国海军所实施的登陆作战对二战各海战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有时甚至对整个二战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作战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单一的海军实施作战行动或海军兵力遣送陆军上岸的行动,发展为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这也是二战期间登陆作战最显著的特征。由此,也带来了登陆作战理论指导上的诸多变化。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登陆作战还为后人在其他很多方面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如正确选择登陆地域;隐蔽企图、严密伪装;进行周密的侦察,准确掌握登陆地区的敌情、地形、气象、水文情况等等。所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作战理论的发展。战后,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并据此制定了新的登陆作战条令。迄今为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关登陆作战的基本原则并无重大变化。当然,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当前及未来登陆作战在登陆的方法、能力等方面一定会有很大变革,特别是登陆作战的立体战性质已大大加强。但这些,并不妨碍我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吸取登陆作战的普遍指导规律。
2.北非登陆战
1942年10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中海海战已经进行到收尾阶段,美、英联合参谋长召开联席会议,准备在北非登陆,夺取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法属西非等地,将隆美尔的部队置于英军夹击中,进一步减轻德国和意大利军队对马耳他岛的压力,恢复英国对地中海的制海权,歼灭非洲大陆上的意德军队。
当时(即1942年11月以前),法国维希政府在北非的军队达20万人,飞机约500架。在北非各港还有法国舰队的大量兵力(4艘战列舰、12艘巡洋舰、约40艘驱逐舰、20多艘潜艇及其他舰艇)。但法军不愿站在德国一边作战,因此,法军对盟国并没有构成实质上的严重威胁。正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一场登陆战中的经典之役——北非登陆战打响了。
当时,盟军计划在北非登陆作战中使用的兵力共10.7万人,分别编成东、中、西三个特混舰队。东部特混舰队由英国海军少将巴勒指挥,他们从英国输送了2.3万英军和1万美军到达阿尔及尔方向实施登陆作战,海军兵力有旗舰一艘、航空母舰两艘、轻巡洋舰3艘、防空舰3艘、驱逐舰13艘、舰队扫雷舰6艘和护航炮舰3艘、护卫舰6艘、扫雷舰6艘、拖船8艘、潜艇3艘、登陆舰艇25艘,补给船16艘;中部特混舰队将在英国海军的支援下,从英国本土输送3.9万美军抵达地中海的奥兰地区实施登陆作战,由英国海军少将特鲁布里奇指挥。海军兵力有英军战列舰一艘、护航航空母舰两艘、防空舰3艘、驱逐舰13艘、扫雷舰8艘、护航炮舰6艘、拖船8艘、潜艇两艘、登陆舰29艘、补给舰28艘;西部特混舰队即美国第34特混舰队,他们将直接从美国本土输送3.5万人抵达法属摩洛哥的麦赫迪亚、费达拉和萨菲一线实施突击上陆,主要目标是攻占卡萨布兰卡。特混舰队由美国海军少将休伊特指挥,登陆兵则由鼎鼎大名的美国陆军少将巴顿指挥。海军兵力有一艘航空母舰“突击者”号、护航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两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38艘、潜艇4艘、运输船23艘、补给舰8艘、油船5艘。
1942年10月22日,东部特混舰队按计划起航,由英国本土舰队的部分战舰和两艘航空母舰的舰载机,以及驻扎在英国本土、直布罗陀、马耳他岛的岸基飞机担任沿途的海上和空中掩护。11月5日至6日夜间,该舰队与中部特混舰队会合,同时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转向马耳他岛航行,用以迷惑日军。在驶抵目标区北部海面后,它们突然改变航向向南航行,直抵各预定上陆海滩,取得了很好的奇袭效果。各舰到达预定海滩后,对阿尔及尔港的正面攻击由英突击驱逐舰“布罗克”号和“马尔科姆”号担任。11月7日深夜,“布罗克”和“马尔科姆”号驶抵阿尔及尔外海,完成了战斗准备。8日2时20分,两舰在获悉各海滩突击上陆成功后,立即输送美步兵第135团的一个营,向港内开进,却被法军发现,受到法海岸炮兵的猛烈攻击。其中“马尔科姆”号机舱中弹甚多,3座锅炉被毁,航速顿时减缓,其他各处也弹痕累累,被迫撤出战斗。顽强的“布罗克”号第二次冲入港口时,由于受到法军机枪的密集射击,损失也很严重。5时20分,该舰强行靠岸,登陆部队上岸后全部被法国守军包围并俘虏,于是,“布罗克”号也被迫撤出战斗,并因受伤过重,在返回直布罗陀港途中沉没。虽然英军战舰损失不小,但由于盟国情报机关的有效活动,使法国的立场发生了改变。维希政府武装部队总司令达尔朗在盟军登陆不久,就在阿尔及利亚向法军下达了停止抵抗的命令。许多法国部队缴械投降,使阿尔及尔很快为盟军所控制。
在地中海奥兰地区实施的登陆作战中,奥兰港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夺取奥兰港,盟军中部特混舰队的登陆部队按预定计划分别在“X”、“Y”、“Z”三个海滩登陆。在“Z”海滩登陆的登陆兵,其进攻目标为阿佐湾的阿佐港。输送登陆兵的舰船于11月7日23时进入阿佐湾后,随即开始换乘登陆艇实施突击登陆,他们并没有遭到岸上法军的抵抗。这是因为,法国守军事先对盟军登陆行动毫无察觉,所以阿佐港口的航标灯仍照常放光,港口的防御网也没有布设。直到11月8日1时20分,盟军从海滩上陆的登陆兵已达千余人,法国的海岸炮兵才有所察觉,他们进行了一些射击,但因盟军施放烟幕掩护的效果较好,登陆艇和人员损失都不大。8日下午,当地法军停止了抵抗,使盟军没有卸载的运输舰船顺利抵靠码头卸载。
“Y”海滩在奥兰港西侧,离登陆正面约5千米。美步兵第1师第26加强团首先登陆,没有遇到重大抵抗,所以进展非常迅速。虽然美军在拂晓时曾一度受到法国海岸炮兵的袭击,但后来袭击又被美军舰艇的炮火支援所压制。另外,美军装甲第1师的一部于8日1时43分由“X”海滩开始登陆,在占领劳励尔后,美军迅速攻占了塔法拉伊和拉悉尼亚两处的飞机场。但是协助攻击飞机场的空降第509团第2营因降落地点发生偏差,没有起到协同作战的效果。同时,向奥兰港正面进攻的英军驱逐舰“哈特兰”号和“沃耳尼”号在11月8日驶抵港口时,被法军海岸炮和港内法舰袭击而先后沉没。不过,盟军的损失并不大,11月10日,东西两路的登陆部队攻抵奥兰城郊,奥兰即为盟军占领。
摩洛哥方向的登陆作战,由盟军西部特混舰队负责实施,突击上陆时间预计为11月8日4时。10月23日,西部特混舰队从美国东海岸出发,为了保障海上航渡安全,以达成奇袭效果,他们在上船港口和航渡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欺骗措施。首先出航的为5艘向导潜水艇,其任务是搜索和侦察摩洛哥滩头及达喀一带的海面情况,引导整个舰队到达目标区。为避免舰队在任何港口附近集中,他们采取航行途中依次会合的方法。掩护舰群先在波特兰的加斯哥湾集中,于10月24日起航。航空母舰支援舰群先驶往百慕大岛集中,10月25日由百慕大岛起航,于28日与主力舰队会合。南、北两路突击舰群于10月23日由诺福克的汉普顿锚地起航,开始采取东南航向,造成与航母会合、开赴西印度群岛举行联合演习的假象。中路突击舰群于10月24日向东北方向航行,假意驶赴英国,以遮掩对方耳目。在海上航行中,舰队白天采取蛇形航路航行。入夜后,采取直线航路航行。在10月28日以前,整个舰队都在伪装开赴英国。28日以后,他们突然改向东南方向航行,使敌方误认为攻击达喀。自11月2日起,舰队又沿东北航向航行,伪装驶往直布罗陀,如此多变的航行线路,令敌方侦察机难以捉摸。11月7日,西部特混舰队分兵前进,各路突击舰群都胜利地完成了航渡任务,抵达预定登陆的海滩附近,并开始进行突击上陆的准备。
北路突击舰群于11月7日15时脱离主力舰队,直驶麦赫迪亚,到达后按预定计划从五个海滩上陆。原定突击上陆时间为11月8日4时,后因卸载延迟,于5时15分通过出发线向海滩冲击。在整个上陆过程中,登陆兵只遇到轻微抵抗,一切都按预定计划进行,战斗于11月11日结束。
中路突击舰群在费达拉地区登陆的目的在于攻取卡萨布兰卡港。卡萨布兰卡港设备完善,防御周密,在这里实施正面登陆困难很大,而且没有取胜把握。盟军只有避强击弱,选择附近的费达拉为登陆点。这个地区的登陆兵,按预定计划应于11月8日4时开始突击上陆,在拂晓前完成6000人上陆的任务,以便集结必要兵力进攻费达拉市区。11月7日午夜,中路突击舰群的输送舰船抵达费达拉海滩附近后,立即开始实施换乘和上陆战斗,但因多数士兵都是新兵,缺乏经验,所以直到5时20分才开始抢滩,一个小时以后,他们的上陆者大概只有3500人。但因上陆时没有遇到法军的有力抵抗,进展较为顺利,并于11月7日中午前完成了对费达拉的占领,当地法军被迫投降。
南路突击舰群选择萨菲为登陆地点,其主要目的是这里便于中型坦克上陆,尤以港口北部防波堤附近的“蓝色”海滩为最理想地带。他们于11月7日脱离主力舰队,向萨菲方向航行,于午夜前抵达预定换乘海域,其向导潜艇“巴布”号早已在附近海面巡逻侦察达48小时之久。按事先部署,美军步兵第47团一个营从“黄色”海滩上陆,上陆时刻较预定计划晚了38分钟。在“蓝色”海滩上陆的美军突击营的一个连,上陆后立即攻占了萨菲城的电话局。另外,由中型登陆舰载运的轻型坦克于5时30分从萨菲港南端的“绿色”海滩上陆,并占领多处要地,后续步兵部队也由该海滩上陆。登陆过程中,海上火力支援舰群以猛烈炮火对敌岸炮实施压制,以掩护登陆兵的上陆行动。向萨菲港作正面攻击的突击驱逐舰为美国军舰“柯尔”号和“伯纳托”号,各载突击部队197人,突入港内强行靠岸登陆,这两艘突击驱逐舰的进攻非常奏效,不仅自己毫无损伤,还在港内发挥了较强的炮火威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北非登陆战中,法国军队没有进行坚决抵抗,这主要归功于美国通过外交手段,在法军高级将领中培育亲美势力的结果。在盟军登陆之前,艾森豪威尔向法军进行的广播讲话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盟军北非登陆时遇到的阻力。另外,盟军在登陆战役中对登陆时间、地域以及登陆部队航渡中所采取的欺骗、伪装和保密措施,也取得了很大成功。当然,这次登陆作战也暴露出美、英军的一些问题,最为突出的是登陆兵缺乏专门训练,特别是在夜间条件下的登陆战术动作不熟练;陆海军之间的协同还不完善,以致在换乘和抢滩过程中常产生混乱现象。
北非登陆战役的成功,对同盟国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盟军控制了突尼斯海峡通道,进而控制了整个地中海,为而后发动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这场战役彻底解除了德、意军对马耳他岛的长期围困状态,为美、英军向北非德军发动东西夹击的钳形攻势奠定了基础,这使称雄一时的隆美尔部队腹背受敌,最后崩溃于突尼斯。
3.血光弥漫的岛屿
太平洋战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登陆作战较为集中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美、日双方在太平洋战区共实施各种规模的登陆作战达263次之多,其中美国163次,日本近100次。在这些登陆战中,以美国海军实施的登陆作战(岛屿登陆作战)内容最为丰富,基本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登陆作战发展的潮流。二战初期,美军登陆舰只和扫雷兵力几乎为零。为适应太平洋战场频繁的岛屿登陆作战的需要,美国海军抓紧时间建造登陆舰艇,凭借其国内强大的工业基础,使自己的战舰力量逐步达到均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共建造了近10万艘约20种不同型号的登陆舰艇。正是在物质条件十分充裕的条件下,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海战中顺利地完成了多种任务,为同盟国击败轴心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血战吉尔伯特群岛
北非登陆战相对来说损失较小,进展比较顺利,但是,在二战的登陆战中,并非所有的登陆战役都这般轻松。有些登陆战役,盟军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比如说美军登陆吉尔伯特群岛时,就比它在太平洋战场上进行的任何一次战斗都要复杂,规模要大得多,也残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