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464800000033

第33章 熊经鸟申——运动养生(9)

语见《老子》第四十六章。古人认为,不为名利所诱惑,不见祸害而恐惧,秉性仁爱,宽厚而舒畅,知足常乐,这样便是具有益于养生的气质。相反,那些喜欢别人阿谀自己的人,必定是易为名利所诱惑的人。《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二》指出,原来获得已经不少的人,却还在贪得无厌,必然临危而败灭。三国时魏国人王弼的《老子·四十四章注》也指出,贪货无厌,其身必少。换言之,对财利物质贪得无厌的人,对其自己身心必爱惜得很少。三国时嵇康的《答难养生论》指出,知足的人,常不贪求身外之物;不知足的人,对身外之物常无所不求。因无所不需求,故总感到不满足和自己贫乏;无所需求的人,则在任何情况境遇下,都会感到满足和无更多的需求。

据《庄子·让王》载,孔子曾对弟子颜回说:“你家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求娱乐,所学先生的道理足以使自己感到充实。我不愿意做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你的意愿好啊!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贵真篇

道教把得道的人尊称为“真人”,指的是精神内守,精纯全真,在物欲横流的现代想找到一个“真人”已经很难了,你我能否在片刻之间还自己一颗真心呢?

道在不烦。

语意:养生之道在于不复杂。

语见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如果想长生不老,就应当遵循具有补益作用的养生法则。何为此类养生法则呢?《养性延命录·教诫篇》指出,但能不思衣、不思食、不思声、不思色、不思胜、不思负、不思失、不思得、不思荣、不思辱,心不劳、形不极、常导引、纳气胎息,但尔可得千岁。换言之,只要能不为衣食而费尽心思,不使声色扰乱心神,不存有争强好胜之心,不患得患失,不考虑自身的荣辱,心神安静,形体不过度劳累,并且经常作导引、吐纳,呼吸极其缓慢深长,每次吸气都深入丹田,如同胎儿一样气息微弱,便可延年益寿。

明代养生家孙文胤的《丹台玉案·除烦诀》指出,无明为障,莫大烦恼。种种多碍,自性明了。肝火上炎,如焚如燎。矧此沉疴,识之宜早。所谓无明,即是没有智慧之意。佛教认为,由于无明而不了解正理,于是产生了一系列的烦恼行为,以至于使人永远处于痛苦之中。可见,无明是修炼的障碍,这是人生最大的烦恼,它使人不能明心见性。像肝火上炎这样的小病尚且常使人心急火燎、如坐针毡,更何况像无明这样阻碍认清本性的大病!所以,凭大智慧悟道,是去除烦恼的根本途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指出,清除人的各种性情,有心却不用它思虑过甚,有口却不用它过多说话,有身体却不因此而追求安逸生活;即使有了安逸的生活,也能经常劳作运动,喜欢某些事物也不刻意追求。用这样的方法养生,不知道日子在一天天地过去,也不知道身外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还哪里有什么烦恼啊!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

语意:修真得道的人,睡觉时不做梦。意谓养生的人,没有奢求。

语见战国《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据南朝医学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教诫篇》引《慎子》指出,白天没有所思,夜里便无所梦。张道陵活了一百几十岁,身体极其强壮。他总结养生之道认为,不要长时间走路,不要长时间坐卧,不要长时间看东西,不要长时间听声音,不要饱食终日,不要大醉,不要过度忧愁,不要过度悲伤。养生修炼中要使精神与形体保持中和,不能过度劳累。能做到中和的人,肯定会长寿。

庄子家境贫寒,无力养家糊口,经常穿着破衣和草鞋,在濮水边上钓鱼。尽管这样,他却乐在其中。楚王知道庄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想请他做官,便派两位使者去请庄子。使者好不容易在河边找到庄子,恭敬地说:“先生,楚王仰慕您的才华,想请您去楚国辅政。”庄子双目微闭,不予理睬,使者又重复了一遍。过了好久,庄子才慢悠悠地问:“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楚王把它用绸缎包好,装在檀香木匣中,放入庙中烧香供奉,这是真的吗?”使者点头称是。庄子又问:“这只神龟是情愿死后留几块龟甲让人们供起来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里爬?”使者说:“它宁愿活着在泥里爬。”庄子说:“两位请回吧,我也宁愿在泥里爬。”

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

语意:常使心态保持恬淡清静的状态,人的神气就自然充满,这就是养生的人最佳的健康长寿之药。

语见《千金翼方·引语》。古人常说,“心如猿,意如马”,意思是说人心易动难静,这样心神动而外泄,人就容易衰老。有些人,尤其是有多年生活经验、形衰气弱、精血耗散、神气失养、阅历万千、思虑无穷的老年人,其心神更是易动难静。因神气躁动,不仅损神,且伤精气,因而有损健康。故对这类心猿意马的人来说,做到清心静神更为必要和重要。

《道德经》认为,人的心神安静是克服躁动的生命主导因素。养生的人定要具备恬淡朴素的心神意识,尽量排除非分的杂念和欲望,一心维护清静,使精神情绪安静恬淡而不为非分之想所躁动。《黄帝内经》指出,内养心神而无非分思想与杂念,整日以恬淡愉快作为养生要务,以达到自己心安理得的目的,这样就可身形四体不受病邪干扰,精神情志也无耗散,则人体寿命可延长。《化性谈》指出,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伏住气火,才能成道。有人惹你,不要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你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成热。寒、热都会伤人。修身养生之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这就是“降龙伏虎”。能降伏住,精神就会为我所用;不能降伏住,精神就是妖孽,会伤害身体了。

养静为摄生要务。

语意:养静是养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见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燕居》。静心养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养生思想。曹庭栋认为,心神不用不动是不可能和很难做到的,但须动而不妄动,须专一不杂,用之不过,这也具有静的含义。曹庭栋对心静的这一认识的发展,从理论上更合逻辑,从实践上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儒、释、道三家的养生思想异曲同工:儒家从立命做起,道家从炼身做起,佛家从养性做起。《化性谈》指出,养生治病需要分开三界、理清三曹。身无不良嗜好,身界就没有病;心无私欲,心界就没有病;性无脾气,性界就没有病。心性的病,非用道治不好,吃药是无效的,可惜世人常不清楚这一点。若是本性不动,把世间的愚人都托起来,使他们成为大智慧之人,便是志界,也就是佛国的境界;若是心无一物,常乐无忧,便是意界,也就是天堂的境界;若是贪得无厌,多忧多虑,便是心界,也就是苦海的境界;若是为名为利,争贪斗狠,便是身界,也就是地狱的境界。所以说,志界是佛国,意界是天堂,心界是苦海,身界是地狱。如果剔除佛家因果报应的思想,《化性谈》的主张可以这样理解:天堂或者地狱并不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它只不过以观念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中。若是把天堂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心无一物,常乐无忧,这样的人便是生活在人间的天堂了。

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

语意:端坐入定后能达到忘记物我、泯灭是非的精神状态,即不吃不喝不睡的妙境。

语见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遵生八笺·坐忘铭》,此为道家修炼坐忘的最高境界。《坐忘铭》指出,少说话就不会损伤元气,少想事则不会生出烦恼;神气充足则头脑聪慧,正如烛光内照;不怒不恨则神气和畅,心地自然清凉;无所奢求,自然不会讨好他人;不执著于物我,才可以随遇而安;没有贪心便能知足常乐,不苟且又何必害怕见君王;断绝饮食(指道家的辟谷术),唾液自然会充满口中;呼吸平稳,真息自然缓慢而深长;每次吸气都深入丹田,会同胎儿一样气息微弱。若遇到外界侵扰,会使形体损坏、神气散失;若有内心思虑,精神会在梦幻中离开身体,而身体会像僵尸一样;精气泄漏了,身体就会归葬大地;心神不内守,神气就会处于死亡之地;去掉了各种纷乱的念头和思想,人的元神才能够显现;魄的功能受到抑制之后,魂的作用才会发挥出来;万物变化的奥妙是没有穷尽的,但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其固有的规律;真精潜藏于恍恍惚惚的状态之中,无形无象的道混杂于渺渺茫茫的境界里;大道有如万物一样变化无穷,鬼神也难以测度它的踪影。

古人认为,病源于心。若能达到道家坐忘境界,心神安宁到极致,疾病从哪里发生呢?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语意:不看非分之物,不听非分之音,谨保心神的安静,身形自然完整。

语见《庄子·在宥》。《老子·四十五章》指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涂光社先生的《庄子范畴心解》认为,“静是一种精神境界,摆脱了烦扰浮躁,安详平和,冷静深沉,寓动于内。对于一个人而言,能够做到无欲清静,也就恢复了自然素朴的本来面貌”。明代养生家孙文胤的《丹台玉案·贵达诀》指出,“静坐观空,皆为幻景。死生大事,蝶梦泡影。达者视之,千古一瞬。何与天真,日月凛凛”。此即是说,打坐入静,使心灵澄空。观想空空如也的宇宙,世界万物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人的生死,不过如庄子梦到蝴蝶,也如水中的泡影一般,是变化无常且又时间短暂的。通晓事理的人,看人的一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罢了。然而,天真之气是永无止境的,如日月一般,长生于宇宙之中。换而言之,无形的天真寓于有形的世界里,抱神守静才可超越生死。

《庄子·齐物论》中说,庄子梦为蝴蝶,不知自己是庄周;然而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是庄周。于是,他不知道本来是庄周刚才梦为蝴蝶,还是本来是蝴蝶现在梦为庄周。庄子曾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但在这里又说梦为蝴蝶。实际上,梦与不梦不过是他说理的方式,而不是说他真的做了这样的梦。庄子是想通过这则寓言说明,梦与醒是相对的,万物的分化也是相对的。自其变者观,万物有分别;自其不变者观,万物都是一样的。真正的达观者需要领悟到,有形的世界是变化不定的,从得失到生死,都是相对且短暂的。人若能看淡了得失和生死,才能归心于虚静的天真状态。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语意:心神清静则神气潜藏于内而安,心神躁动则神气易消亡而多病。

语见《黄帝内经》。神气顺应自然则清静而正,悖逆自然则躁动不宁,故西汉时刘安的《淮南子·原道训》指出,人的心神、情绪和精神,如能做到恬淡清静且每日充实则健壮,如每日躁动不安且损耗多则易衰老。

《庄子·达生》中记载了“呆若木鸡”的寓言。据说齐王喜欢斗鸡,有一位叫纪渻子的为齐王养斗鸡。过了十天,齐王问纪渻子是否训练好了,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么底气。又过了十天,齐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齐王忍耐不住,再次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又过十天,纪渻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了,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齐王就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掉头就逃。后来,人们用“呆若木鸡”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但在《庄子》的寓言中,呆若木鸡的斗鸡看上去有些呆头呆脑、痴傻发愣的样子,实际上正是斗鸡追求的最高境界。闻风而动者,功力肤浅;目光犀利者,外强中干。真正的高手,大智若愚,深藏不露,看似纹丝不动,静如木鸡,周遭却充满杀气,无须出招,已令对手惶恐不安,魂飞天外。斗鸡如此,养生也是一样。

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

语意:精神圆满的境界是无所追求、无所丧失、无所舍弃,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

语见《庄子·徐无鬼》。明代养生家孙文胤的《丹台玉案·破拘诀》指出,“神圆则融,脉胶则括。抱此沉忧,天机宜活。潇然散步,洒然独乐。解挛释拘,生意灼灼”。此即是说,精神圆满才能使人融洽快乐,血脉不通畅就会使体内的气血淤滞。所以,人要安乐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活动。散散步,走走路,悠然自得,把身体内的紧张和拘谨完全消除掉,就可以保持长久的精力旺盛。

无所追求也就无所丧失,不计较得失也就不会因外物而改变自己,这样精神也就归于圆融了。《庄子·齐物论》上说,丽国有个美女,是丽国在艾地戍守边界人的女儿。当晋王开始得到她的时候,她哭得泪水湿透了衣襟;等她到了晋王的王宫里,和晋王睡在一张舒适的床上,同吃美味的牛羊猪狗肉时,才后悔当初不该哭泣。人们受限于自己的认知,不清楚不曾拥有的事物是好还是不好。不经历时担心害怕,一旦经历后才发现,当初的担心根本是不必要的。得失与生死也是同样道理。庄子指出,人怎能知道死后不后悔活着时不该贪生呢?梦中开怀畅饮,醒了之后却要痛哭流涕;梦中痛哭流涕,醒了又去狩猎取乐。当人们正在梦中时,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睡梦中还占卜他梦中之梦的吉凶,醒了之后才知道是在做梦。只有特别清醒的人才知道人生是一场大梦,而愚昧无知的人,自以为很清醒,斤斤计较于得失恩怨,待大梦醒后,才知道这样毫无意义。只有忘掉生死岁月,忘掉是非恩怨,才能畅游于无穷的境界。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语意:善于养生的人用心好像镜子,已照的不去送,未照的不去迎,正照的不留痕迹,所以能够经得起考验而不受损伤。

语见《庄子·应帝王》。明镜照物,会如实反映外物的形象,来者不拒,去者不追,每次映照都不会留下痕迹,所以镜子映照万物而不会受伤。养生者用心若是也能达到不拒、不追、不留的境界,也可以说是合于自然,这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同类推荐
  • 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笑口常开,健康常在

    本书共分七章,从对笑的了解,到笑如何治病、美容、养生、减压等,再到如何培养我们每天的笑容,可谓细致全面地揭示了笑的功能,它向人们展示了笑是世间最好的良药。笑能使人愉快;笑能使人健康;笑能使人美丽;笑能使人长寿。笑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呢?本书便是一部告诉人们如何利用笑来治病的书。
  • 中老年人健康生活宜忌

    中老年人健康生活宜忌

    本书对中老年人的饮食、营养、起居、运动、娱乐、自疗、就医等各个方面的宜忌等都做以细致的介绍。
  • 人体记忆地图

    人体记忆地图

    本书从易观察、易辨别的角度出发,从身体上的毛发、眼睛、耳朵、鼻子、口腔、面色等方面来描述人体常见疾病症状,并分析其中的病因,并列出一些治疗或预防疾病的建议。
  • 家庭按摩常识与技法(女性生活百宝箱)

    家庭按摩常识与技法(女性生活百宝箱)

    按摩又称推拿、按跷等,是根据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手法为主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同时,穴位按摩又是一种非药物疗法,疗效奇特,无任何毒副作用,日益被医学界和社会大众所看好。
  • 别让医生害了你

    别让医生害了你

    自古以来,医生这个职业都是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许多人对医生可能产生的伤害认识不足或者毫无知觉。当他们把自己的病躯毫无保留地交给医生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其中可能伴随的巨大风险。本书是一本颠覆传统医疗保健观念的指南性用书,书中客观地揭示了现代医学、传统中医的种种局限和不足,帮助读者客观地面对疾病,避免不切实际的虚幻要求。作者透彻地分析了医疗行为中医生可能的行为方式、自我利益因素、医疗伤害产生的环节,帮助读者监督医疗的正规实施,避免医疗伤害。该不该看医生,怎样看医生,本书根据不同情况均给予了贴切而细致的指导。书中还详细地罗列了有关医疗的法律法规知识,助读者最大限度地维护合法权益。
热门推荐
  • 星海虫劫

    星海虫劫

    在遥远的星际时代,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整个银河系。正当人类享受着探索未知领域的刺激感时。虫族出现了。它们不是银河系生物,他们来自其他的星系,是无情了掠夺者,血腥、丑陋、残暴。灵修,人类的再进化个体,他们可以通过漂浮在宇宙虚空中的游离宇宙能来修炼。他们拥有在宇宙超低温真空环境下自由驰骋的能力,不仅如此,每位灵修都有足以自傲的灵技。灵修的强大,科技的伟大在浩瀚的宇宙中和掠夺者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博弈。
  • 绝辰天下

    绝辰天下

    武道天极,佛本是道。三界众生,群魔乱笑。剑血封喉英雄造,莫问孤君生何处,纵那万族林立,强魔当道。穿金甲,血城绕,天下第一,我只一笑。
  • 探索未知丛书-卫生保健六

    探索未知丛书-卫生保健六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地理世界、动物乐园、海洋与天空、化学天地、计算机王国、历史趣闻、美术沙龙、农业科学、少年楷模、物理城堡、艺术天地、音乐之声、幼儿教育、语文大观、植物之谜、走遍天下、祖国在我心中等书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通灵纪之轻尘

    通灵纪之轻尘

    什么是宿命?你相信宿命吗?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吗?什么是鬼神?你相信鬼神之说吗?人心真的这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吗?
  • 觅道图

    觅道图

    道在何方?山村少年因生计而出村,因变故而入道。陆相,一个似无道源的少年,一步步变强,走向三界证道之路,谱写不一样的道界之图。
  • 全球主宰

    全球主宰

    一剑破苍穹,一刀劈九州,一念灭神魔,一道诛万界。无数主宰,无穷寂灭,谁能最后冲破天劫,谁又能笑到最后。
  • 神的基因

    神的基因

    穷苦出身的优秀大学生融合了神的基因会使自己的人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神也有基因?神的基因为何从远古穿越时空与现代都市的大学生融合?是巧合还是注定?融合了神的基因的大学生将会在滚滚红尘中演绎出怎样波澜壮阔的传奇?请收藏,评价!新人新书,毛病肯定多请不吝赐教!本书书友群:105416271(欢迎申请管理员)
  • 何日当归

    何日当归

    王心妍笑了笑:“那我是蚊子血吗?”岳亮摇摇头,笑了出来:“是不是蚊子血我不知道,但王彦的生活里早就没有你了。”所有错过的人都是因为误会,如果每件事都能说清楚,就不会有耿耿于怀,亦没有念念不忘。但和解,往往都是在成熟之后才会出现,因为此时的我们已经懂得了自己,也看清了彼时的那群少年。
  • 三世孽缘之妖妃别跑

    三世孽缘之妖妃别跑

    他的强大妖心被偷走了,他寻了数年,发现在她身上。据说这个人类小公主从小受天神眷顾,他偏不怕,找她算账时,竟渐渐爱上她。等小爷爱的死去活来的时候,她居然寿终正寝了!搞什么!第二世,他放不下她,便来寻她的转世。小爷把你当老婆,你居然当小爷是叔叔?什么鬼?看小爷如何让你再爱我一次。既用了小爷的心,便生生世世是小爷的人。第三世,吸取前世的教训,这次在她情窦初开的时候华丽出现,可是她还是先爱上了别人,奶奶的,害的他又要绞尽脑汁追她。小爷在此,你们这些小崽子都给老子滚。结果你们告诉我要吃了她,才能继承妖王,去你奶奶的,老子的天下自己可以打下来,何需靠吃掉一个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