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山洞,即或是游历洞甲天下的“喀斯特奇观”,于我来说,也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这自然是有缘故的。那就是很久以前,我与名闻遐迩某洞的一次邂逅,一次亲密接触;那是一个人间处子和一位自然美女的初恋,却不幸地被某种“第三类主宰”搅了局。
当然,这种认识完全是“事后诸葛亮”。我当时身在此“局”中,自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记得,那还是20世纪70年代初,我从“上山下乡”的地方回北京探亲,半道上“中转签字”到一个著名的喀斯特溶洞去玩。当时游人很多,一位表情不那么丰富的姑娘不断用她那根红色讲解棒牵引着大家的视线:“你们看,千条万条,这里是毛泽东思想第一条”……“这里,英雄的勘探队员们,你们看,他们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在深山里探宝”……“这里哪,是人民公社的黄瓜和西红柿大丰收”……“还有这里,赤脚医生们正在采集当归、三七等名贵药材”……
秉笔直书,当时讲解员真是讲什么像什么,而我和很多时代游客一样,当时深信不疑她是在像什么讲什么。可后来问题来了,生命正当华年,祖国也是日新月异,我陆陆续续主动或被动地又游览了些“四化洞”、“改革洞”,或者是“高科技洞”,甚至是“只有一个地球洞”,等等。到最后,我终于明白了:那位搅我“初恋”之局的“第三类主宰”,不仅是位政治老人,而且是一位权威的历史学家,他总在历史深处向后来者叙说: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一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终于明白了:历史“是”,普天之下的喀斯特溶洞又何尝不是?
从此,天下美洞离我远去矣。因为,当美只有一种形式时,那一定是非美。而当只有一种形式的美不断重复自己时,那就一定是伪美了。
或许是物极必反吧?抑或是否极泰来?天生一个玉华洞,摇摇曳曳入梦来—
那其实是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的一个寻常之夜,我与友人刚刚从灯火璀璨的金溪河畔摄影归来,忽然发现在柔柔的台灯光下有一函幽幽的古籍在静静相候。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函印制十分精美的线装古籍《玉华洞胜景图》,不禁喜出望外。
这次自京城奔来闽西,所为何来?当然不仅是为玉华洞,但听闻此洞竟然发现于西汉初年而游踪未断,徐霞客亦曾在其“闽西游记”中有所夸赞,更有始现于明万历年间的《玉华洞志》—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如此年代久远的洞穴志实属罕见—我终于是不能不来了。最起码,当一个人心陷多年的一个迷局时,心之常情是渴望破局而灵动起来的。更何况,人对至美的追求,永无止境呢。
灯下欣赏,这函玉华洞的胜景古图共80幅,皆为1484年即明代一位叫肖慈的当地雅士所绘。其图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从当时的县城出发到玉华洞旅游过程中的176处名胜古迹,并附有历朝历代文武官员或文人墨客游览玉华洞时所题写的很多诗词歌赋,真是图文并茂,世所罕见!
但百闻终须一见,第二天一早,我们按图索骥,首先在玉华洞口看到了曾先后就学于二程并留有“程门立雪”典故的“东南学者”杨时的题诗:“仓藤秀木绕空庭,叠石层峦拥画屏。……”及至入洞,进口为“一扇风”,竟至风声不止,端的不同凡响。活泼可爱的导游姑娘更吟古诗有赞:“一窍虚含万象空,扶摇不断四时风。仙家待客无多物,凉风飕飕两腋中。”
自此,我们已身在“仙家待客”的玉华古洞之中了。前行未几,风止而溪流,分明又有潺潺之声悦入耳中。导游说,那就是“灵泉”了。复往前行,洞内小径盘曲,妙境迭出,大自然的神功造化,真是令人叹为观止!在藏禾洞,我们置身在晶莹剔透的海石花中,尽享亭台楼阁以及山山水水之逼真,我们甚至看到了七八丘翡翠色的梯田……在雷公洞,“峨眉泻雪”真是名不虚传!更有古诗一首琅琅而上导游之口:“吾闻峨眉六月积雪寒,欲往从之蜀道难。侧身西望路漫漫,古洞苍茫拄笏看。溶溶清影摇素壁,皎皎寒光落玉栏。……”玉华洞内,总长约6公里。除藏禾洞和雷公洞外,那天我们还陆续观览了果子洞、黄泥洞、溪源洞和白云洞;除灵泉外,我们亦曾身临石泉和井泉等深不及膝的小阴河。由洞而洞,或由河至河,我们所经之处皆高低有度,上下相宜,令人虽移步换形而始终沉于物我两忘矣。
惊殊玉华洞。后又忆及,当时我们在洞内所见大约有100多个石灰岩溶蚀而成的景点,其中尤以“荔枝柱”、“风泪烛”、“仙人田”、“幔天帐”以及“仙钟”、“仙鼓”等景点最为形象逼真,几可令人过目不忘。而所有这些莫可忘者,此前一晚,我已于旅舍灯下观古图时,了然于胸也。
更令人“惊殊”者,虽然明季徐霞客曾赞此洞“弘含奇瑰,炫巧争奇,遍布幽奥”,玉华洞也实为被载入《徐霞客游记》而名满天下,但上述洞内那些绝佳的景观命名,却肯定与“中国旅游第一人”的徐霞客毫无关系,它们应该是比徐霞客更早的很多文人骚客们所为。
当这一“假设”从十分专业的导游姑娘之口娓娓道出时,我情不自禁地顿感欣慰与欣喜。欣慰的是,原来玉华洞这里还有一位更幽深的历史老人。欣喜的是,这位“玉华洞老人”正以古图为证,昭告日甚其众的后游者:美,不仅是迷人的,更是客观的。这其中,不仅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悠久品味,也有我们全人类相通相融的一种基本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