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社会网络是由一系列社会关系联结在一起的结点(个体或组织)的总和(李志能,2001)。社会网络中个体和组织的经济行为,不仅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其在社会网络中所处位置的影响。任何一个组织所在环境的主要特征是组织和外界联系的社会网络。企业的所有活动都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发生的。市场中的交易关系只是社会网络关系的一个子集。
社会网络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并基本上停留在纯社会学研究范畴之内,长期被主要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这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网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事实上,不只是一些社会现象可以用社会网络理论加以理解与分析,经济与管理问题、环境问题等也都具备一定的社会网络特性,社会网络理论对这些问题同样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度。因此,20世纪90年代开始,社会网络理论研究方法开始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用以研究经济与管理问题,也成为经济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社会网络理论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即不平衡理论、根植理论、接触理论和权变理论。不平衡理论认为,社会网络关系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因此,个人、团体和组织在资源获取能力方面具有差异性。根植理论研究根植于网络中的制度、地位以及它们对复杂交易行为的影响问题。接触理论探讨网络如何通过引导有关组织的社会和技术信息的交流渠道来促进网络中个体行为的服从性,而这种行为服从性又会影响信息交流渠道对创新的接受程度。权变理论研究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改造组织结构。
任何经济组织或个人都具有与外界一定的“社会关系”(Relationship)与“联结”(Tie),都镶嵌或悬浮于一个由多种关系联结交织成的多重、复杂、交叉重叠的社会网络之中。在这种网络关系中,关系是因,联结是果,有关系就有联结,各种各样的关系与联结搭建了社会网络的基本构架。
2.社会网络理论与企业发展
社会网络之所以受到经济学家的关注,是因为社会网络与企业资源获取、企业发展紧密相关。企业发展需要资源,而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个人之间是资源依赖的。企业或企业中的个人与网络中其他行为者之间通过各种特征的关系进行联结,不同形式的资源则通过这些联结在网络中的组织与个体之间流动,为组织与个体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因此,资源获取的渠道来自于一个社会网络,社会网络提供了分析企业发展及其资源获取的重要思路。
社会网络是一个多维度的网络。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获取可能来自于具有直接联系的其他组织或个体,也可能还会扩展至与其无直接联系的组织或个体,也就是说,可能会来自于一个与其有直接和非直接联系的诸多组织或个体,而不局限于与其有直接合作关系的其他组织或个体之间。企业需要各种内容与形式的资源,如信息、人员、资金、服务、建议、知识、机会等,甚至社会网络本身也被看做是企业所需的一种资源。
3.社会网络理论中的联结
联结是社会网络理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是认识和了解社会网络特性的基础。社会网络中联结的构成包括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如具有相同或相似背景的朋友、亲戚、同事、邻居、校友、同学等。社会联系既可以是直接联结,也可以是间接联结,或者说社会网络理论中的联结既有直接联结,又有间接联结。
格兰诺维特(1973)在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中引入了网络“力度”(Strength)的观点,并将联结分为两种类型:强联结(Strong Tie)和弱联结(Weak Tie),对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格兰诺维特认为,个人与其较为紧密联络或经常联络的社会联系之间形成的是强联结;与此相对应,个人与其不紧密联络或是间接联络的社会联系之间形成的是弱联结。在阐述哪种类型的联结力度更强,即:在传递资源过程中更具重要性,格兰诺维特认为“弱”联结反倒更有“力度”,因为强联结之间彼此很了解,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等相似之处颇多,并不能带来进一步的新的资源与信息,所增加的资源与信息大部分都是冗余的。而如果在弱联结之间搭起某种形式的桥梁,就可以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因此,增加强联结很少能增加新价值,而弱联结反倒会增加新价值,即弱联结是获取新资源的重要通道。
根据格兰诺维特的理论,弱联结增加了网络的多样性,在网络中显得异常重要。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联结分为三种状态,即强联结、弱联结、无联结(或极弱的联结)。而强联结和无联结(或极弱的联结)是两种极端的状态。在资源获取作用方面,无联结(或极弱的联结)基本上不能提供任何帮助,弱联结可以提供最大的帮助,强联结可以提供较小的帮助。这三种状态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曲线关系。
格兰诺维特关于弱联结重要性的观点为我们获取新资源提供了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但是,格兰诺维特的观点也有其局限性。资源并不一定总是或总能在弱联结中获取,强联结往往是个人与外界发生联系的基础与出发点。同时,强联结包含着某种信任、合作与稳定,而且较易获得;而弱联结则总是与不稳定、风险、投机联系在一起的,也较难获得。资源获取的过程更多地表现为通过强联结去开拓新关系、建立弱联结,并在不断试探性接触中使弱联结逐步加深了解与认识,最终使资源交换得以进行。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弱联结的稳定性与信任性增强,然后再依此去不断开发新的弱联结,从而使社会网络规模增加,资源获取网络扩展。所以,社会网络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依靠强联结开拓弱联结的过程。
4.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是社会网络理论的一部分。目前,关于社会网络形成与演进的模式,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观点:第一种是以伯瑞迪和科尔曼为代表的社会资本理论;第二种是以伯特为代表的结构空洞理论;第三种是斯特盖茨为代表的小世界网络理论。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早在1916年就由社会改革家L。J。翰尼梵提出(叶昕、丁烈云,2004),用来说明以商业和经济观点观察社会结构对人们的重要性。但是,现在一般认为,社会资本的概念是法国学者伯瑞迪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而对社会资本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科尔曼(1988和1990)从社会资本的功能角度对其进行了定义。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构成要素,它“使取得某些缺少社会资本就无法实现的结果成为可能”。普特曼(1993)对社会资本下了一个更为有用的定义:社会资本是有助于协调和合作的社会结构。此后,大量有关社会资本的概念、评价指标、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相关研究陆续问世,并对经济管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在普遍接受的社会资本定义是个体或组织能够从其拥有的关系网络中获取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量,或者说是个体或组织与其他个体或组织之间形成的相对持久的联系,以及依靠这种联系来获取资源的能力总和。个人或组织需要一定的资本才能在社会中存在和发展。这种资本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一个组织或个体存在三种资本,即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财务与人力资本是组织或个体自身的资产,社会资本则代表了与其他组织或个体的关系,是寓于人际关系之中的,反映了一个组织或个人的社会联系。社会资本是个体或团体通过与外界的联系所增加的资源总和。不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通过拥有一个持久的网络,这种网络包含或多或少的相互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一个组织或个人与外界的联系越多,获取资源的渠道就多,拥有的社会资本也就越多。
社会资本是一个用来强化个体或企业之间行为规范(标准)的手段。社会资本具有两种作用:首先,社会资本可以充当一种资源。一个组织或个体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本,就意味着它具有与外界的某种联系,可以利用这种联系形成某种网络,促进组织或个体之间的合作,并可以通过这种网络联结获取资源。其次,社会资本又代表着一种对各方合作的一种规制要求。当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组织或个体通过网络方式获取收益与资源时,它会强化对这种网络的依赖。同时,由于认识到已有网络的价值,组织或个体会倾向于按已有网络的特征与规范去继续搜寻符合这种特征与规范的新的合作者,以增加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可见,从社会资本角度出发,强化对已有网络的依赖反映了一种组织或个体惯例和成长的路径依赖:一个网络或组织或个体成长的基础依存于其成长之初的特征。因此,对不同合作者的选择与搜寻对网络或组织或个体未来成长有重要影响;如果原有网络结构与模式被新增加的关系强化了,则原有网络会按照一定的既有模式运行下去。这说明出于维持已有社会资本的目的,一个网络在扩展与演进时,趋向于复制其已存在了的关系模式。因此,沿着这条思路,企业依赖于不断地复制其已有网络结构与特征而获取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再进一步看,社会资本代表了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因此,在一个网络中,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网络中的关系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地带稀疏,有的地带稠密。企业成长中要获取更多的资源,一个重要思路就是从稀疏地带向稠密地带移动。而从一个网络整体来看,关系稠密的网络之内的组织更容易获取资源,更容易成长起来,更具竞争优势。总之,网络是通过不断积累社会资本而形成并扩展的。而对企业而言,它在形成并增加社会资本过程中构建特定结构的网络,设置网络中的资源获取模式,并靠对网络的不断复制而成长与演进。
5.结构空洞理论
结构空洞理论是由伯特(1992)等人在研究社会网络问题时提出的。伯特认为,一个网络中最有可能给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处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之内,这种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稀疏地带为结构空洞。结构空洞中没有或很少有信息与资源的流动。由于存在结构空洞,就为活动于结构空洞中的个体或组织提供了机会,因为他们可以将两个关系稠密地带联结起来,从而为这些联结起来的单位带来新的信息,并使资源通过这种新联结流动。通过这种新关系与新联结的生成,网络结构就得以改变,网络的价值得以增加。因此,结构空洞理论认为,网络由于结构空洞的存在不是不断地复制,而是不断地重构。一个富有结构空洞的网络,就会促使某些个体或组织出于自身目的将关系稠密地带联结起来,从而可以通过改变网络结构为自身带来新的资源,最终产生较强的竞争优势。因此,结构空洞理论的观点更强调网络中的个别组织或企业家在企业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信息或资源流动空缺的结构空洞的存在,可以使企业家或一些特定组织通过联结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网络,开发存在于这些不同组织或个体之间的结构空洞,从而为企业的成长提供不断的资源。根据结构空洞理论,企业的资源获取就是依靠不断地开拓网络中的结构空洞而实现的。企业通过不断改变网络结构,赢得竞争优势。因此,企业的成长与资源获取以及网络的演进是与网络结构的改变相联系的。
社会网络理论和结构空洞理论从不同方面阐述了社会网络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模式。网络复制演进模式代表着一种对合作对象的选择限制,这种理论可以更好地分析一个产业或一个网络中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以及组织惯例与发展依存性等问题;而网络重构演进模式更强调通过增加某种新关系对网络结构的改变。因此,对企业家在网络构建中的积极作用以及中小企业从无到有构建并管理网络方面更具分析力度。
6.小世界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和结构空洞理论都偏向于解释社会网络的结构形成和变化过程,而小世界理论则更侧重于解释现有网络中存在的各种关系。
小世界理论的提出首先基于“六度分离”等小世界效应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通过实验推导出世界上任意两个人都可平均通过6个熟人产生联系,即所谓的“六度分离”现象。这样,尽管世界很大,但信息的传递却很迅速,传播路径也很有限,从而实现了大世界向小世界的转化。其次,在现实的网络中,关系并不是平均分布的,有些地方关系密集,而另一些地方则关系稀疏。这样就产生聚集现象,而存在这种聚集现象的现实网络无法用传统的随机网络模型来模拟,需要找到一种新的理论研究工具。在此基础之上,瓦茨和斯特盖茨于1998年提出了W—S小世界网络模型,并指出小世界正是既具有信息传递速度快、路径短的特征,又具有较高聚集程度的一类网络。这种小世界特性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网络中。因而,小世界理论在解释社会网络内部结构和关系方面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社会网络可以简单地被看作是行为主体内部各种关系的交互结构以及行为主体与外部的互动模式。因此,社会网络理论可以在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战略联盟、中小企业的启动与发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研究领域得以较好的应用。
7.社会网络理论与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看,企业合作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分工与交易的合作;另一种是基于技术与资源共享的合作(李志能,2001)。对于企业孵化器与新创企业来说,这两种合作的原因都有,特别是基于技术与资源共享的合作。
社会网络与创业机会有一定的联系。社会网络是一个开放系统。在社会网络中能够产生最大经济效益的区域在于网络边缘的关系稀疏地带,即伯特所说的结构空洞。结构空洞为创业者带来了打破网络中已有的信息交流模式的机会。创业者和新创企业是网络新的进入者,与成熟企业和组织相比,在网络中处于信息的劣势地位。但是,网络边缘的关系稀疏地带(结构空洞)往往容易被网络中的个体(包括成熟的企业和组织)所忽略。因此,在网络边缘的关系稀疏地带(结构空洞),新创企业与成熟企业在拥有的知识方面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就为创业者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也正是有了这种机会,新创企业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在创业者以其掌握的创意为杠杆吸引和组合外部的企业能力及资源的创业过程中,获取这些企业能力和资源的渠道非常重要。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的企业孵化过程涉及三种网络,即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网络、解决问题的网络、非正式的网络(李志能,2001)。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帮助新创企业组织和协调其所需的各种资源和企业能力,企业孵化过程就是将新创企业与各种社会网络链接的过程。一个创业者可以有意识地应用社会网络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业实践,提高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例如,需要提高网络关系的密度和广度;加强与所拥有网络和重要网络结点的直接联系;重视网络多样性的重要性,处理好“强联系”和“弱联系”的关系,注意开发“弱联系”的作用。
社会网络在知识传播方面所具有的市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决定了社会网络在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创业者以创意为杠杆组织和协调所需的动态企业能力和资源的过程中,通过社会网络资源丰富而且具备相应专业知识的中介组织,进行创意的评估和交易是最有效的途径,各种中介组织是新创企业达到其所需资源和能力的桥梁。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是将新创企业与各种社会网络链接起来的有效平台。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使在孵企业能够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核心企业能力。这样,对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来说,它能够获得规模经济;对在孵企业来说,它能够获得明显的分工与专业化优势,降低创业成本,减少创业风险,提高成活率。
在硅谷存在着许多专业化社会网络,比如,投资网络、专业知识网络、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网络等。专业化社会网络的存在,使硅谷的企业各种联系和互动加速成长,同时强化这种社会网络环境。依靠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和创业者的能力,创造了硅谷奇迹。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不仅使专业企业之间、专业企业与服务机构之间以及管理团队与这些企业之间的形成一定社会关系,而且随着企业成长和孵化器的扩展,这种社会网络不断进化和成熟,成为特定行业企业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环境。
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具有很强的网络形态,通过各种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创新资源的黏结;通过其智力网络系统,可以密切科研人员及科研机构相互间的联系,促进他们的合作与资源共享;通过其企业网络系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交流会、企业沙龙、联谊活动等形式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孵化器之间的联系与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他们在管理、技术、市场等方面进行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推动他们的合作与相互发展;通过其中介网络系统,以技术供求为纽带,以利益互补为动力,可以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另外,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还拥有与政府机构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些网络系统,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能够有效地促进主体间的互动和要素的流动,加强各创新主体及创新要素彼此间的黏结。
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的核心能力与创新有关,可以有效培育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促进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和黏结。通过这些功能,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可以培育极具创新活力的企业和企业家。这些企业和企业家是创新的源泉。他们的成功和创新精神能够加快区域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同时,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使各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和创新要素高速流动有了一个有效平台,有利于主体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减少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交易成本和运行费用,催生区域创新网络雏形的形成。
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对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不同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它是从中间层面,对上联系政府,是政府贯彻创新政策和提供创新服务的平台;对下联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推动他们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合作。因此,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起着一个载体的作用,使得各创新资源有效互动、优化整合,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网络关系的形成,并且通过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的作用能够不断改变各种网络关系的界面,使得区域在以创新为主线的活动中较快形成区域创新网络。因此,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是催生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载体。
为了强化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催生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的重要载体这一功能,必须促进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的网络化发展。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本身资源有限,必须与区域内外的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加强联系,扩大自身的网络范围。同时要与区域内外其他孵化器组成网络,避免相互间争夺资源,造成恶性竞争,促进资源的相互流动,从而有利于专业技术企业孵化器功能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