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如果要成为一种科学就应该不断发展,这并不仅仅因为人的头脑尚不能把握所有的真理,而是因为生活就是一种使旧道德不断失去的作用的运动形态。
———杜威《人性与行为》《西方思想宝库》P526
如果我们已摒弃了苦行主义的话,那么,理想的具有道德的人就应该是乐意享受一切好东西的人,只要这种享受不会导致得不偿失的恶果。
———罗素《追求幸福》《西方思想宝库》P526
一切健康的道德,均受一种生命本能的支配———有的生活戒律是通过某种“我认为应该”和“我认为不应该”的准则实现的,生命之路的某些障碍及敌对因素就这样被除去了。反本能的道德实际上指的是迄今为止通过人为传授而又受到尊崇与宣扬的各种道德,与生命本能一概是相反的———总是时而隐蔽、时而公开地指责这些本能。说“上帝能看穿人的心灵”,实际上就等于否定生命之最根本的最崇高的欲望,而把上帝当成了生命的敌人。
———尼采《偶像的黄昏·反自然道德》《西方思想宝库》P526
对话 道德是社会人的行为规范,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把道德看成永远不变是形而上学的,错误的。我小时寄居在沙溪舅公家念书。记得是良田奶负责我每天的食宿,她善良、温柔,但命苦,良田叔病逝时她才28岁,有个三岁儿子。她遵循的是旧社会道德“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就是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她就陪着儿子终生到老。儿子不孝,据说后来的命运极惨。所谓“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束缚妇女生命的道德规范致使她一生未能再婚,似乎人的本能欲望也随着丈夫的病逝而消亡了。这样的道德实为对人性的杀戮,道德走到了它的反面———非道德,非常的残酷。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道德也在潜移默化地变化着,反本能的道德可能根深蒂固依稀尚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类戒律的紧箍似乎已经大大放宽,旧道德正在缓慢地失去作用。可以明里暗里看到尼采所说的“生命之最根本最崇高的欲望”到处都在熊熊燃烧,管理此事的上帝也似乎已经下课。我很难评说该道德的变化是好是坏,翻看《辞海》,刨根问底,我读到老子的一种解释:“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未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认为的“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
纵观中外古今,地球人类的变迁,不管圣贤们都怎么说,人总是按照自己可能的道德准则办事的,道德已经不是束缚人性的绳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