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
海湾战争是指1991年初,在海湾地区爆发的以美国为主的多国部队和伊拉克之间的战争。它不仅是国际格局转换中世界力量失衡和中东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而且全面体现了当代高技术有限战争的主要模式。
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伊拉克与科威特两国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存有争端。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两伊战争的结束和世界两极体系的瓦解,伊、科争端又突出起来。从伊拉克方面来说,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迅速实现国家的发展,具体说就是解决长期困扰它的出海口问题,免除两伊战争中欠下的巨额债务,成为海湾的地区性强国。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要求遭到拒绝后,定下了以武力吞并科威特的决心。
1990年8月2日至3日,伊拉克武装入侵并占领科威特,导致了海湾危机。随后,伊拉克宣布兼并科威特为其一个省。伊拉克的行动,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谴责。联合国作出决议,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
出于自身利益和其他原因,美国迅速作出反应,展开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派遣部队进驻沙特阿拉伯和波斯湾。不久,英国、法国、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德国、意大利、埃及、叙利亚等21国的部队和军事力量相继参加“沙漠盾牌”行动,组成多国代号为。沙漠盾牌”的军事行动部队司令部,由美国施瓦茨科普夫将军任司令官。
多国部队调兵遣将,陈重兵于沙伊、科伊边境和科伊沿海水域,在伊北部土耳其部署了导弹和飞机,并利用侦察卫星监视伊拉克军事行动。多国部队的军事企图是逼迫、驱逐伊拉克退出科威特。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不甘示弱,针锋相对,加紧备战,声言绝不从科威特后退。虽经联合国和许多国家从中斡旋,但双方互不让步,遂诉诸武力。
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地区集结了约70万人的总兵力,伊拉克总兵力约110万。多国部队的装备除在数量上比敌方占优势外,在质量方面更处于绝对优势。其中的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爱国者”导弹、巡航导弹、布雷德利战车、电视制导滑翔炸弹等,都是当代最先进的,许多是第一次在战场上投入实战。伊拉克的武器也是当代比较先进的,但在推重比、机动性、电子设备、超远距离空战能力、攻击能力等方面,都与多国部队拥有的武器相形见绌。
多国部队的作战部署是:先以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摧毁伊拉克空中作战能力、导弹发射场、重要目标、指挥中心、交通枢纽,夺取制空权;然后袭击伊拉克的地面作战目标,为地面部队的进攻扫平道路;最后发动地面进攻,迫使伊拉克屈服。
伊拉克的作战部署是:动员全民开展人民战争,以地空导弹等防空火力对抗多国部队的空中打击,以地对地导弹、火炮等武器向多国部队和以色列实施打击;不在空中、海上直接与多国部队争雄,主要在地面上与多国部队决战,采用突袭等战术,打击、消耗敌人,争取在长期对抗中赢得胜利。
1991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多国部队代号为“沙漠风暴”的战争行动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空袭巴格达开启战端,意在力求一举破坏伊军的指挥控制中心,消除伊的防空能力,并从心理上对伊造成巨大震撼,巴格达人似乎对此未完全料到。接着,美国依赖庞大先进的海空力量和绝对的空中优势,重点轰炸伊军机场、防空阵地、雷达系统、导弹基地和核、生、化设施等重要军事战略目标,至1月19日,完全控制了制空权。
从1月20日起,多国部队把空袭重点转向伊军有生力量和机动导弹发射架、铁路公路运输线、燃料和弹药库等战术目标。重点轰炸伊拉克南部地区,力求切断侵科伊军与伊拉克本土的联系。同时,从土耳其向伊北部作战的另一条战线也开辟出来。但空袭的效果并不很理想,伊拉克对多国部队狂轰滥炸采取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策略,凭借苦心经营的防御工事和100万地面部队,利用藏、躲、拖与多国部队抗争。
2月24日,举世瞩目代号为“沙漠军刀”的海湾地面交战打响,交战双方动用兵力约百万之众,作战区域涉及伊南部及科全境共约5万平方公里的整个科战区。以美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充分的战前准备基础上,分东西两路突破防线,展开纵深作战,最后形成对伊军迂回包围的钳形攻势,迫使伊于2月26日下令全部撤出科威特,准备到巴士拉地区进行抵抗。27日起,美英装甲机械化部队对伊军五个共和国卫队师等精锐部队实施围歼作战。美陆战队和阿拉伯联合部队则围歼科市外围的伊军,并由科军首先开进科市,宣告科威特获得解放。
整个作战行动于28日上午基本告一段落,美等多国部队以极小的代价大获全胜。伊拉克被迫接受联合国的决议,从科威特撤军。这场血腥战争从此由军事较量步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过渡时各种矛盾的变化,是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结果。同时海湾战争也是拥有世界最大武库和最先进武器装备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与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的伊拉克之间进行的一场激烈的较量,是当代最新型常规武器的试验场,是一场高技术战争。
在海湾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从法国购买了一种用于防空体系的新型电脑打印机,准备通过约旦首都安曼偷运到巴格达。美国在安曼的特工人员得知这一情报后,便悄悄地把一套带有计算机病毒的芯片换装到伊购买的电脑打印机中。结果,在战争初期,就使伊拉克军事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染上了病毒,造成伊军花费巨大代价建立起来的防空体系,基本上陷入瘫痪。
在巴尔干半岛上有一个极其美丽的国家,这里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可生活在“伊甸园”中的兄弟们却反目为仇,拿起了武器。强权干涉下的同室操戈
——波黑战争
1992年4月,波黑塞族武装与波黑穆斯林和克族武装发生大规模冲突,形成战后欧洲第一场大规模热战——波黑战争。它是冷战后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民族、宗教等矛盾急剧激化的产物。
南斯拉夫联邦原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马其顿和黑山6个共和国组成。1991年6月,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随后马其顿、波黑也宣布独立。1992年4月,塞尔维亚和黑山决定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此举标志前南斯拉夫联邦彻底解体。前南斯拉夫解体遗留下来最棘手的难题便是领土划分问题。
波黑位于前南斯拉夫中部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国之间,地处通往中、西欧和亚德里亚海的交通要道,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36万,民族结构复杂,宗教信仰各异,其中穆斯林族190多万,占波黑总人口的近43%,信奉伊斯兰教;塞尔维亚族130万,占31.4%,信奉东正教;克罗地亚族近70万,占17.3%,信奉天主教。另外还有其他民族和一些混血儿,信仰不一。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这三部分居民历来不和,民族矛盾尖锐。
1992年,波黑就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又遭塞族人反对。投票过程中,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发生塞族人在教堂举行婚礼遭枪杀的惨案,引发了塞族骚乱并迅速扩展到波黑其他地区,武装流血冲突频频发生。
3月下旬,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武装人员在波斯尼亚布罗德的一个村庄纵火焚烧70多户塞族居民住宅,枪杀了尚未逃出火海的15人,导致
南人民军驻当地部队同穆、克武装部队直接交火,武装冲突开始升级。
4月6日和7日,欧共体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宣布承骚乱中的萨拉热窝认波黑独立,波黑塞族也立即成立塞尔维亚波黑共和国,并在波
黑全境展开抢占重要城镇的攻势。塞族的行动得到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南人民军的支持和鼓励,原驻扎在克罗地亚的10万人民迅速撤至波黑境内,以加强塞族聚居区的军事力量。
波黑的克族和穆斯林也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全力支持,双方结成军事同盟,联合反对塞族。于是,一场以塞尔维亚和人民军为一方,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为另一方的大规模内战在波黑境内全面展开。
战争各方都想尽量夺取更多的领土,扩大自己的地盘,并把自己控制的各地区连接起来。因此,同克罗地亚境内持续9个月的内战相比,波黑内战投人的兵力更多,总兵力一度达到50多万,战斗也更加激烈。为争夺一块地盘、一座桥梁、一座建筑物,交战各方不惜动用坦克、飞机,甚至使用火箭、导弹互相攻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交战各方都指责对方进行“种族清洗”,他们每占领一地,便把当地的异族赶出,烧毁其房屋和村庄,甚至屠杀无辜,实施断四肢、挖眼睛、开膛破腹、剥人皮等酷刑,还有组织地大规模强奸妇女。战争之残酷,令人难以置信。
经过一年多的激烈争夺,塞族、克族和穆斯林三方基本控制了各民族占多数的地区,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民族武装割据的格局,其中占波黑人口32%的塞族控制约65%的领土;占人口17%的克族控制约25%的领土;占人口43%的穆斯林控制近10%的领土。塞、克两族分别在其管辖区建立了政权。此后,战斗虽仍在继续,局部地区甚至有所升级,但战场基本态势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