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2月29日,穆斯林联盟主席穆罕默德·伊格巴尔建议为印度西北部的穆斯林单独成立一个国家。在他心目中,未来建立的这个国家当然把克什米尔包括在内。1938年4月28日,国大党拒绝穆斯林联盟提出的只有它才能代表印度穆斯林的要求。1940年3月,联盟在拉合尔举行年会,通过了要求建立独立尼赫鲁的穆斯林国家的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盟坚决要求成立巴基斯坦。联盟主席真纳及其他成员认为:至少克什米尔谷地会构成巴基斯坦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克什米尔与旁遮普之间的地理与历史联系非常密切,再加上克什米尔穆斯林占压倒性多数,克什米尔理应属于巴基斯坦,以尼赫鲁为首的不少国大党领袖也与克什米尔有很深的联系。克什米尔的国大党在30年代就与印度国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结果,一方面,印度穆斯林联盟坚决要求成立巴基斯坦国家,并把克什米尔设想为未来巴基斯坦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印度国大党与克什米尔国大党则不赞成建立巴基斯坦国家,这为日后冲突播下了种子。
1947年夏,蓬奇地区的穆斯林武装发动暴动,控制大片土地,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的穆斯林武装也进人克什米尔,援助遭受土邦军队和印度教徒攻击的穆斯林。10月27日,印度军队进入克什米尔攻击穆斯林部队。
1948年1月1日,印度把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审议,指责巴基斯坦援助穆斯林武装。1月15日巴基斯坦对印度提出反控诉。同年5月巴基斯坦正规军进入克什米尔,克什米尔的战争终于演变成印巴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8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通过停火、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三阶段解决克什米尔纠纷的决议,这一方案为印巴双方所接受。
1949年1月双方停火,结束了历时15个月的第一次印巴战争,同年7月划定停火线。印度实际占领了克什米尔约3/5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约占克什米尔的2/5,人口约100万。
1965年4月,印巴之间因库奇兰恩地区的边界纠纷再次发生武装冲突。8月5日印度指责巴基斯坦非正规军渗入克什米尔,翌日印度军队越过1949年7月划定的停火线,向拉合尔方面发动攻势,巴基斯坦军队予以反击。
不久,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再次爆发敌对行动。8月5日,印度指责巴基斯坦非正规军渗入克什米尔。8月16日,印军越过停火线向拉合尔方向发动攻势。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火,双方于9月22日表示接受。1966年1月,印巴两国总理在塔什干就恢复正常关系和把部队撤回到1965年8月边界线达成了协议,但克什米尔问题仍未解决。
1971年12月3日,印巴两国之间第三次爆发战争。1971年11月21日,印度军队从西、东、北三面分十路大规模入侵东巴基斯坦。12月3日又进军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12月6日印度宣布承认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断交。12月7日联合国通过要求印巴双方停火和撤军的决议,但印度并未执行。12月6日印军占领达卡。12月17日巴基斯坦军队全线停火。12月21日孟加拉共和国临时政府从加尔各答迁回达卡。
1972年7月,印度总理和巴基斯坦总理在西姆拉签订了一项协定,规定了克什米尔控制线。这条控制线与1949年协定确定的停火线只有很小的出人。印巴观察小组的观察员的部署在克什米尔控制线的两侧,不过从1971年以后,该小组在控制线印度一侧的活动受到限制。1975年2月,印度单方面宣布克什米尔地区为印度的“克什米尔邦”,这一措施遭到了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对。
经过几次战争,巴基斯坦实际控制了原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2/5地区,人口约100万;而印度则控制了其余3/5地区,人口约400万。旨在使整个查谟和克什米尔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力量仍很活跃。克什米尔问题得不到解决,南亚大陆就不会有真正的安宁。
巴基斯坦军队实行的是雇佣兵役制,服役时间长,士兵享受许多优厚的待遇。巴基斯坦军队规定,士兵服役期限最少15年,最多29年。士兵的工资相当高,而且吃穿全部免费,足以维持家人生计。士兵属于政府工作人员,全家享受公费医疗,其子女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全部免费。士兵服役期满退役后,可拿到相当于人民币5万元的复员费。因此,军人的职业在巴基斯坦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职业。
他们是个流浪的民族,半个世纪以来,从未享受过真正的和平与安定,为了土地与生存,战火与冲突缩编不断。
流血的土地
——巴勒斯坦战争
巴勒斯坦战争是战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的第一次中东战争。从1948年5月15日开始至1949年7月止,持续了14个月的“巴勒斯坦战争”,是联合国“分治决议”直接产生的严重恶果。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在地中海与死海、约旦河之间。地处亚、非、欧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在历史上是犹太人、阿拉伯人和其他民族混居的地方。犹太人在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后,被大批屠杀和逐出,流散到世界各地。由于中世纪末期以后,欧洲排犹运动的掀起,犹太人为寻找出路发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不断组织犹太人返迁巴勒斯坦。
1917年英国人侵巴勒斯坦,扶植和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使巴境内阿以民族矛盾不断加剧。但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不顾13个阿拉伯国家的反对,在美、苏等33国支持下,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1948年英国结束它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后,成立两个国家——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分治决议通过后,犹太复国主义为了“完全控制”巴勒斯坦地区,实现其建立“以色列大帝国”的梦,对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进行了战争总动员,把原有的三个军事恐怖组织(哈加那、伊尔贡、斯特恩邦)改编为约有10万人的犹太国民军。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建立,本·古里安任总理本·古里安兼陆军总司令。他上任伊始就疯狂叫嚣,犹太国的命运“只能在战场上决定”。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这个人为制造出来的“国家”。5月15日,阿拉伯联盟五个成员国——埃及、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约
旦,向以色列宣战,于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以色列军队在阿拉伯7支军队的同时打击下节节败退。埃及的第一支部队,沿海岸逼近到特拉维夫以南20英里的伊斯杜德。第二支部队,越过内格夫地区,直插到伯利恒和耶路撒冷的南部。巴勒斯坦志愿军占领了利达机场。伊拉克部队渡过约旦河,到达离地中海只有10英里的图拉卡姆。黎巴嫩部队从黎南部越境进入巴勒斯坦。叙利亚部队在北面牵制了以色列军。约旦的阿拉伯军团控制了中路,占领了巴勒斯坦属于阿拉伯国部分的地区,并击退了以色列向耶路撒冷的进攻。5月28日,耶路撒冷旧城犹太区的以色列军被迫投降。此时,以色列已是四面楚歌,危在旦夕。本·古里安曾几次发出急电,要求驻在纽约的外交代表催促联合国积极策划停火决议,争取一个“喘息时间”。
美国为遏制阿拉伯军的反击,在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美元、人员、武器弹药的同时,还在联合国积极策划停火,并千方百计阻止阿拉伯国家获得武器和其他援助。美国代表说阿拉伯国家“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发动了“威胁和平的侵略”,要求采取“制裁措施”等等。
当时英国为了维护它在巴勒斯坦的统治地位,对美国的停火建议提出了异议,但在美国提出了重新考虑对它的财政援助后,改变了态度,声明要从阿拉伯军团中撤走它的英国军官,实施武器禁运,并提出一个停火四周的建议。
5月29日安理会通过了英国提案,会议还决定,派瑞典红十字会主席福尔克·伯纳多特(后被犹太暴徒暗杀,美国人本奇接任)为调解专员,安排停火事宜。从6月11日起至7月8日止,停火四周。
以色列利用第一次停火机会,加强了装备,从美国、法国获得了飞机和大炮、坦克;从巴勒斯坦撤走的英国部队因接受贿赂也向以色列出卖了一些坦克和其他军用物资。此外,以色列还得到8000名兵员补充。而阿拉伯国家非但没有补充什么象样的武器装备,内部纷争反而扩大,互相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