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下午,隆美尔下了从晚上开始撤兵的决心。但希特勒不许隆美尔撤退。隆美尔不再等希特勒收回成命,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危险,断然下令撤退。就这样,隆美尔率德意部队开始了艰难的撤退。此时的隆美尔手中既无预备队,又缺乏燃料。然而,蒙哥马利没能及时察觉隆美尔的撤退行动,察觉后又用兵过于谨慎,没有抓住最有利的追击时机,使隆美尔的溃退之军摆脱了被全歼的厄运。
最倒霉的是意大利军队,他们的所有运输工具被隆美尔弄走去装运德军,6个意大利师被丢弃在茫茫沙漠间,缺粮断水,军心涣散,英军刚一露头,便俯首投了降。
阿拉曼会战结束,德意联军阵亡万余人,伤15000人,被俘30000多人,共计损失55000多人。英军伤亡13500人,损失坦克500多辆。此役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丘吉尔不无夸张地说:“阿拉曼战役以前我们是战无不败,阿拉曼战役以后我们是战无不胜。”此战之后,蒙哥马利也一战成名,由中将擢升为上将,被授予巴斯骑士勋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隆美尔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似乎是战而必胜,走到哪里,哪里便是胜利。他进攻时像一阵旋风,甚至撤退时也犹如风卷残云。他指挥的作战行动又总是比对手的速度敏捷,连他的对手也被他的魅力所吸引。由于他身材矮小,又具有弧狸般的狡诈和类似狐狸那样的微笑,故被称为“沙漠之狐”。
路漫漫。沙漫漫,在英军的穷追猛打下,“沙漠之狐”一溃千里。而此时盟军举起了”火炬”,烧红了整个天空。
喋恤黄沙
——北非登陆
阿拉曼战役后,北非战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德意军走向被动,盟军转入反攻。此时,德意军队不仅在兵力和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而且在心理上产生了悲观情绪。
就在蒙哥马利部队对“沙漠之狐”进行千里大追击之际,盟军以二战为背景的美国影片《卡萨布兰卡》于1942年11月8日将绸缪已
久的“火炬”计划付诸实施。从此,盟军的进攻如熊熊烈火,由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三处向北非蔓延。
“火炬”计划,原名“体操家”。目的是要改善马耳他岛的处境,并与英第八集团军的进攻相互配合,东西夹击,迅速占领北非,然后以此为跳板,进攻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1942年6月和8月,丘吉尔亲赴华盛顿和莫斯科,劝说罗斯福和斯大林同意实施这一计划,推迟实施在法国海岸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大铁锤”计划(后称“霸王”计划)。随后,成立由艾森豪威尔担任总指挥、英国的马克·克拉克将军为副司令、原英陆军参谋部秘书史密斯为参谋长的组织领导机构。
他们将登陆时间定于11月8日,将登陆地点定在奥兰、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尔三处。9月20日,他们还确定了登陆规模和各个登陆点的具体负责人。计划规定,登陆总规模是13个师、650艘军舰和运输船。而且,将用1700架飞机作掩护。其间,盟军为了争取法属北非军队的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11月8日,“火炬”正式点燃。参加登陆行动的英美盟军,分乘665艘军舰和运输船,其中包括3艘战列舰、7艘航空母舰、17艘巡洋舰,向目的地进发。西部特遣部队由乔治·S·巴顿少将指挥,攻打卡萨布兰卡。部队分三路出击,南翼攻打萨非,中部攻打卡萨布兰卡,北翼进攻利奥泰港。进攻中、西部虽遇抵抗,但很快登陆成功。
中部特混舰队在美军弗里登少将指挥下,也于8日1时许由奥兰登陆,分兵几路迂回包抄奥兰城和港口。但部队遇到了比较顽强的抵抗。上午9时,各部队经过激烈战斗,开始从滩头阵地出击,向纵深发展,但进展缓慢。第二天,奥兰城内的法军司令官得知法国与盟国正在阿尔及尔谈判,便放弃抵抗。
10日,美军的两支轻装甲部队从南面攻人奥兰,逼近法军司令部。中午,法军宣布投降。东部特混舰队的登陆比较顺利。凌晨1时,美军在查尔斯·赖德少将指挥下,分兵三路,由阿尔及尔市以东约24公里的马提福角市、以西60多公里的西迪费鲁希角和以西100多公里的卡斯蒂利奥内登陆,几乎未遇什么抵抗,便实现登陆。
为加快推进速度和减少流血,盟军积极向法方展开和谈攻势,甚至不惜与当时正在北非的新纳粹法军总司令、海军上将达解放突尼斯尔朗谈判。9日,达尔朗在盟军答应保留法军官对原部队的指挥权和驻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行政官员职务不变两个条件后,同意命令北非的法国陆海军全部停火,保持中立。
12日,阿尔及尔以西的战斗全部停止。13日,克拉克与达尔朗达成最后协议。协议规定:达尔朗任高级专员兼海军总司令,吉罗将军任地面和空军总司令,法军驻北非高级陆军指挥官朱安任东区司令,诺盖任西区司令兼法属摩洛哥总督,并立即配合盟军解放突尼斯。这一协议得到了罗斯福、丘吉尔和艾森豪威尔的认可。
法军放弃抵抗后,盟军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境内进展较快;但进入突尼斯,情况发生了变化,推进较慢。与此同时,从东向西追击的英第八集团军的推进速度也不尽人意,被德军阻在马雷斯防线以外。更糟糕的是,蒙哥马利没有继续攻击,而是停下来搞休整。这样,东西夹击之势没有及时形成,给了敌人一次喘息机会,让其抽出力量来对付突尼斯境内的美军。
1943年2月14日,德军实施“春风”行动,突然从刚刚从法国人手中夺得的弗德山口向美军发起进攻,美军被打得晕头转向,相继丢失锡迪布齐德阵地、加夫萨和富里亚奈村。19日凌晨2点30分,隆美尔分三路向美军发动进攻。第二天,攻下卡塞林隘口。21日,向塔莱进攻,但遇到了顽强抵抗。22日,隆美尔部队被迫撤退。
至此,盟军与轴心国部队在突尼斯境内的第一回合结束。在这一回合中,轴心国部队先发制人,让缺乏战斗经验的盟军遭受了沉重打击。据统计,美国第二军的3万人中有3000人阵亡,4000人被俘,260辆坦克被毁或被缴获。艾森豪威尔被迫走马换将,让擅打硬仗的巴顿将军接替第二军司令。不久,轴心国部队还相继实施了“傻瓜”行动和“卡普里”军事行动。但由于盟军的顽强抵抗和轴心国部队司令梅塞(当时隆美尔已被免去司令之职)指挥不当,两次行动均告失败。
这样,轴心国想赶在东西两支盟军会师或形成合围前将其各个击破的愿望完全破灭。3月7日,隆美尔请求将战线缩短为突尼斯至比塞大市全长170公里的弧形线,但遭到希特勒的严厉拒绝。3月9日,隆美尔挥泪告别追随他出生人死的非洲军团,离开了北非。
轴心国部队以攻为守失利后,接下来便是盟军上演“瓮中捉鳖”的好戏了。自从1月底,英第八集团军夺取的黎波里后,蒙哥马利便开始与艾森豪威尔协同作战。2月,根据1月份召开的卡萨布兰卡会议决定,组成了地中海战区盟军司令部,艾森豪威尔任司令,特德空军上将、坎宁安海军上将、亚历山大陆军上将等三名英国将军为副司令。
3月20日,蒙哥马利向德意军发动总攻击。接着,第三十军进攻马雷斯防线主阵地,新西兰军从左翼攻打泰盖隘口。24日,夺取隘口。此后数日,英军以优势兵力攻击德军。其间,巴顿将军率领美第二军在北线积极作战,有力地支援了马雷斯防线的战斗。29日以后,梅塞的主力部队在德第二十一装甲师掩护下撤退到了加贝斯隘口以北大约30公里的阿卡里特干河防线。
4月6日,蒙哥马利命令部队向那里进攻,敌军撤退。5月7日,安德森将军率领的英第一集团军攻占突尼斯市,布雷德莱的美第二军攻克了比塞大市。5月13日,轴心国部队总司令梅塞向盟军投降,25万德意军成了俘虏。至此,北非战役全部结束。
这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胜利。它不仅标志着盟军在北非战场的最终胜利,而且为盟军下一步行动创造了条件。从此,盟军完全控制了北非和地中海南岸,使意大利本土和附近岛屿直接暴露在攻击的正面。
北非会战时,有一次“沙漠之狐”隆美尔的部队燃料不足,于是想夺取附近英法联军装甲部队的石油,但英法联军装甲部队阵容强大,正面突击,肯定不是对方的敌手。隆美尔略为思索,便有了主意。他命令手下将不多的坦克围成一圈,横冲直窜,在沙漠上掀起漫天的风沙;然后迅速向英法联军推进,作出正面强攻的阵势来。英法联军远见沙尘遮天蔽日,疑是德国大军来袭,匆忙间不敢应战,慌忙丢下装备掉头逃奔。隆美尔于是不费一枪一弹就获得了大量燃料及其他军用物资装备。
猛烈的炮火之后,近千辆宠大的钢铁怪物同时发出隆隆的怒吼,履带铿锵作响,它们排成一列列纵队向前推进,从空中俯看,犹如满地甲虫在互相追逐、断咬。